权利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用的不好,就可以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害。只有能收回的权利才是可靠的,争天下的时候需要放权,重用人才,治天下则需要收权,使自己处在有利地位。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以吴国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诸侯发动了一次大叛乱,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
汉王朝实行的同姓分封制度是产生七国之乱的根源。刘邦登上皇位以后,封同姓,先后立兄刘喜为代王、弟刘交为楚王、子刘肥为齐王、从父弟刘贾为荆王、子刘长为淮南王、子刘如意为赵王、子刘盈为代王,刘友先为淮阳王后为赵王,刘恢先为梁王后为赵王,子刘建为燕王,从祖昆弟刘泽为琅琊王(文帝时徙为燕王),刘喜之二产刘濞为吴王,旧时燕、赵、齐、魏、楚等国的全部疆土几乎全被这些封国占去。
诸侯王在封国内就是国君,拥有很大的权力。王国的政权机构大致按照中央的政权机构设置,除了由中央任命太傅和丞相外,诸侯王可以任命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有财政权,有在国内征收赋税的权力。王国在政治上处于半独立状态。王国拥有众多疆土和人口,多数王国很富庶,如齐王刘肥有六郡,计七十三县;吴王刘濞有三郡,计五十三县。
刘邦在世时,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凋敝,同姓诸侯王又大都年少。惠帝和吕后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各诸侯王长大成人,国家力量与日俱增,他们就都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与中央的矛盾越来越大,有的甚至觊觎帝王之位,西汉政治由此开始动荡,正是在此背景下发生了“七国之乱”。
吴王刘濞是“七国之乱”祸首。刘濞被封王时年方二十,体壮有气力,刘邦担心吴、会稽一带社会风气不好,难于治理,需要一个年轻力壮的封王来镇抚,于是就封刘濞为吴王。受封仪式后,刘邦召刘濞来给他相面,说:“你的样子有反相。”刘邦心中很是后悔,然而封王仪式已经完毕,再难更改,便抚着刘濞的后背说:“汉家今后五十年内东南方有叛乱者,希望不会是你。天下同姓是一家,你要谨慎,不要造反!”刘濞叩首说:“不敢。”以后刘濞自食其言。
当初,孝文帝在位时,吴国太子奉诏进京陪伴皇太子饮酒、博戏。吴太子在博戏过程中与太子争棋路,行为不恭。皇太子就拿起棋盘猛击吴太子,将他打死。那时的刘濞已经生了反叛之心,再加上晁错的削藩策,最终找到了理由。
晁错多次上书奏陈削减吴王的封地,汉文帝宽厚,不忍心对他实施惩罚,所以吴王日益骄横。等到汉景帝即位,晁错再次将此事上书景帝,景帝将他的建议交于公卿、列侯、宗室讨论,没有人敢与其辩驳,表示坚决反对的只有窦婴一人,从此两人结怨。等到楚王刘戊来京朝见,晁错借机说:“去年为薄太后服丧,刘戊在服丧的居室里私下奸淫,请求处死他。”景帝虽然免去刘戊的死罪,但下令收回了原楚圈的封地东海郡。另外,朝廷以赵王犯罪为由削夺了他的常山郡;胶西王刘印因在卖爵事上有不法行为,他封地中的六个县被朝廷削夺了。
吴王刘濞担心朝廷不断地削夺诸侯的封地,就打算举兵叛乱。听说胶西王刘印勇武,对兵法研究极深,诸侯都畏惧他,于是,吴王派中大夫应高去游说胶西王刘印,说:“现在,奸邪之臣把持朝政,天子听信谗言恶语,侵夺削弱诸侯国,对诸侯王的惩罚很重,而且愈加变本加厉。胶西国和吴国,都是有名的诸侯王国,是朝廷的眼中之钉,肉中之刺。吴王身体患有暗疾,不能朝见已有二十多年了,时常担心受到朝廷怀疑,无法表白自己,只能自我约束,朝廷仍然不宽容他。我私下听说大王因出卖爵位的过失而受朝廷处置。其他诸侯封地被削夺的事情我也听说了,他们都不应该受到如此严重的惩罚。朝廷的用意,恐怕不仅仅是要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吧!”胶西王说:“我确实有被削夺的事。你认为如何是好?”应高说:“吴王自认为与大王面临着同样的忧患,希望大王顺应时势,遵循情理,为天下冒死消除祸患,我想您不会反对吧?”胶西王大吃一惊,说:“这样的事我怎么敢做!天子待诸侯虽然很严苛,我只有以死尽为臣之道,怎能起意反叛呢?”应高说:“御史大夫晁错,蛊惑蒙骗天子,侵夺诸侯封地,诸侯王都有背叛之心,从人事来看,已势在必行了。彗星出现,蝗灾发生,这是不容错过的好时机;而且愁恼困苦的局势,应该是圣人挺身而出的时候。吴王准备对朝廷提出要求清除晁错,在战场上则跟随大王打遍天下,兵到之处,没有人胆敢不服。大王若真能许诺一句话,吴王就率领楚王兵锋直逼函谷关,搪守袭阳、敖仓的粮库,阻挡汉军,把驻扎之地整治好,恭候大王到来。大王一旦起兵,就可以吞并天下,大王和吴王平分江山,不也很好吗!”胶西王考虑之后,答应此事。应高返归吴国,向吴王汇报了结交的事情,吴王亲自到胶西国与刘印当面约定。胶西国群臣中,有人得知胶西王的图谋,谏租说:“诸侯王的封地与汉朝廷相此,十之才二,发动叛乱而使太后担忧,这不是高明的计策。现在侍奉一个天子,都已经很不容易了,假设吴与胶西起兵成功,两位君主并立相争,更大的祸患就会来到。”胶西王不听,于是派使者与齐王、淄川玉、胶东王、济南王约定共同举事,诸侯王们都答应出兵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