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说说文景之治那些事儿
27142400000049

第49章 七国联合来反叛(2)

吴王刚举兵叛乱时,任命田禄伯担任大将军。田禄伯说:“如果集结大军,挥军西进,没有能够得以派出军队奇袭的通道,就难以成功。我请求给我五万人马,另外逆长江、淮河而上,占领淮南、长沙,攻入武关,同大王主力军队会合,这也不失为一路奇兵。”吴王的太子劝阻说:“大王以造反为名带领大军,这样的军队怎能让别人带领?假若别人也反叛您,又该怎么办呢?况且,这其中容易导致许多其他相关问题的产生,只不过白白地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吴王就没有批准田渌伯的请求。

吴国的青年将领桓将军劝吴王说:“吴军是以步兵为主,步兵便于在险阻的地方作战;汉军中以战车、骑兵为主力,在平原地区作战,战车、骑兵有利。希望大王不要进攻沿途平原的一些城池,挥兵西进,占据洛阳的武库,利用敖仓的粮食,凭借山势险阻,依靠黄河天险,向诸侯发号施令,这样,虽然没有进入函谷关,你已经掌握了整个天下。如果大王进军缓慢,一旦汉军的战车、骑兵到来,冲进梁楚的大片平原、郊野,您的大事就将失败。”吴王就此事征询老将军们的意见:“他还是个年轻人,全然不懂全局战略呢!”就因为这个,吴王没采用桓将军的计策。

事实上,刘濞举兵时,他手下一员年轻且富有朝气的将领桓将军便这样劝过刘濞。他说吴国步兵多,有利于崎岖的险恶之地作战;汉朝军骑兵多,有利于宽广的平原之地作战,大王应扬长避短,在行军的过程中,可绕开经过的城市不去进攻,一直向西前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夺取武库的武器库,霸占敖仓的粮道,占领荥阳这样的军事必争之地,这样进可攻退可守,以此号令天下诸侯,大事可成也。

应该说桓将军的建议和周亚夫的战略思想不谋而合。然而,刘濞在征求一些老将的意见时,众人都以“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懂什么兵法”投反对票。最终刘濞也认为攻城拔寨方显英雄本色,于是率兵在梁国一座城一座城地攻打。他的努力也没有白费,至少效果显著,梁国除了睢阳这个刘武的老窝还在顽强死守外,其他的重城包括军事要地棘壁在内都已签了“城下之盟”。

然而,刘濞直到兵败如山倒的时候才知道,他在梁地取得局部胜利的同时,早已失去了整个战略的全局。

因为战略眼光的不同,最终受害的便是刘武。他此时被围在睢阳进又进不得,退又退不得。恨不得生剥周亚夫的皮才解恨,然而,他不会明白,周亚夫这样退兵是有目的的。以退为进孙子说:“兵者,诡道”,“兵以诈立”。这两句,阐明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思想,即在用兵与敌人作战时,必须以“诡诈”待之,方能取胜。至于运用诡诈的具体方法,孙子明确指出:“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势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不,少学者称其为“诡道十二法”。

周亚夫自幼熟读兵法,显然对用兵之道信手拈来,在这次对敌中他完完全全地采纳了孙子的“诡道十二法”。他先是“实而备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军事必争要地荥阳),然后“强而避之”(吴楚联军在梁国连连得手,士气正旺,避免与他发生正面冲突),再然后“利而诱之”(周亚夫此时退守昌邑目的是装成“害怕”的样子,迷惑刘濞),最后是“佚而劳之”(实际上周亚夫在后退的同时,已悄悄派了一支精锐部队迂回敌后,深入吴楚联军的空虚后方进行“烧抢劫掠”政策,从敌人内部打一个缺口出来。这有点类似于楚汉之争时,彭越彭大将军破坏项羽后方粮道的行为)。

周亚夫一连用了孙子“诡道十二法”中的“四法”,刘濞也不甘示弱,马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还了“诡道十二法”中的一个“卑而骄之”。对于周亚夫的“懦夫”表现,刘濞的胆子更加大了,信心更加足了,步伐更加快了,城攻得更加猛了,刘武此时已是“城在人在,城破人亡”,在只有死守才是唯一出路的情况下,在将军韩安国和张羽的鼎立支持下,在官民们共同努力下,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睢阳保卫战。

正在睢阳岌岌可危、即将告破之际,周亚夫的“佚而劳之”收到了奇效。他派出的奇兵弓高侯韩颓不负众望,成功绕到敌人后方取得了“破粮行动”的圆满成功。兵家用兵之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由此可见粮食在行军打仗中的重要性。接到“断粮通知书”后,刘濞这才从暂时的喜悦和兴奋中清醒过来,没有粮食,意味着什么,他不敢再往下想。

成功就在这眼前,但却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击碎刘濞的梦想的人正是“胆小懦弱”的周亚夫周匹夫。恼羞成怒的刘濞继“卑而骄之”之后,马上来了个“怒而挠之”,他把所有的怒火都洒向了周亚夫,于是他决定孤注一掷,去昌邑找周亚夫进行一次大决战。

按理说周亚夫此时已在昌邑厉兵秣马恭候他多时了,应该很欢迎刘濞这支“千里追踪”的疲劳之师才、对啊。然而,事实证明,周亚夫就是周亚夫,他的举动就是和寻常人不一般,你想开打,对不起,恕不奉陪。于是乎,你攻你的,我就叫弓箭手伺候就是。刘濞如此强攻了几天都是徒劳无功,到处都是被箭射伤射死的吴楚联军。

眼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力求于速战速决的刘濞便来了个半夜劫营。是夜,他率领大军出发了,目标直指周亚夫的大本营。

一切都看似出奇的顺利,敌人营帐前静悄悄的,连个哨兵都没有。真是天助我也,刘濞心中一喜,这回非要把周亚夫这个老匹夫来个碎尸万段才解恨。成功就在眼前,这一次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了,刘濞手一挥,吴楚联军如同秋风扫落叶般冲进了周亚夫的大营。然而,他们的欢喜很快就成了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因为进来之后,才发现一座偌大的敌营里竟然空空如也,没有一个人影。

刘濞再傻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通常到了这个时候逃命才是唯一的出路。不过,在逃命之前,他还有一句套话要说:“中周亚夫那老匹夫之计也。”

接下来该周亚夫表演了,他充分发扬“诡道十二法”中的“乱而取之”精神,一声令下,汉军四面八方涌出来,慌乱中的吴楚联军只有挨宰的份儿了。

接连的打击使得吴楚联军如同霜打的茄子——瘪啦。前进无路,后退无门,此时军中已断粮,吴楚联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周亚夫眼看时机已到,率军和吴楚联军展开了最后的决战,过程乏善可陈,结果毫无悬念:吴楚联军兵败如山倒。

事实证明,刘濞行军打仗的本事没有,但逃跑的本领却从叔叔刘邦那里得到了真传。眼看战局无法再挽回,刘濞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了“诡道十二法”中的“亲而离之”(看来他欲与周亚夫比试兵法到底啊),他只带了太子刘驹和几千亲卫军连夜逃走,剩下十多万吴楚联军只能作鸟兽散了。而孤掌难鸣的楚王刘戊被迫来了个“千里大溃退”,于是周亚夫将“诡道十二法”进行到底,使出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这一招,对刘戊采取只追不打、只围不歼的高级战略,最终刘戊战又不能战,退又不能退,结果只能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干掉刘戊后,众人皆以为周亚夫接下来会全力追击刘濞,但周亚夫却摆了摆手说,穷寇莫追嘛,各位只需耐心等待就是,刘濞的人头自然会有人主动送上门来。

众人还在疑惑,唯独周亚夫在微笑,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将“诡道十二法”最后一招“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使出后,刘濞已是在劫难逃。

果然,刘濞父子成了丧家之犬四处逃窜时,却发现天下之大,自己此时竞已无容身之处。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正在他惊慌失措时,东越王却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刘濞几乎连想都没有想就朝东越去了。

东越即东瓯,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曾封东越君长摇为东海王。后来子孙相传一直延续下来。而吴、越两国因为是近邻,关系向来很好。吴王发兵起义时,东越王还发了一万人马相助,用东越王的话说就是,人虽然少了点,但礼轻情意重,汉表寸心嘛。

而此时,作为一个败军之将,东越王竟然不嫌他,这令刘濞很是感动,于是他马不停蹄地赶到东越国,对东越王表示了最诚挚的谢意。然而,抬起头他才发现,东越王的脸上冷得像寒冬的雪,一双眼睛像刀子般盯着他。

刘濞不傻,自然明白了什么,一股凉意涌上心头,原来人世间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情意,在利益面前,人的情意不值一提,什么友情、什么海誓山盟都抵不过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可惜他明白得太晚了,对于一个败军之将来说,不成功便成仁,这才是硬道理。原谅东越王吧,为了自己的前程,为了东越国能继续生存下去,他只能这样做了。

刘濞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心甘情愿也罢,不心甘情愿也罢,总之,他的人生就这样走到了尽头。他挥一挥衣袖,留下了壮志未酬的遗憾。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就在周亚夫全力对付吴楚联军时,弓高侯韩颓当成功烧掉敌人后方的粮道后也没有闲着,挥师到齐国对胶西诸国形成围攻之势。再加上此时的窦婴和栾布等人的陆续来援,最终胶西王刘印只能自刎了事。而其他几个“联合国”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见胶西王自杀后,纷纷学着刘印的样子挥剑自刎了。

此时,七国叛乱中只剩下赵王刘遂,他的政治觉悟相对于其他几个叛王来说就显得迟钝些,还做无用功拼死抵抗了一段日子,最后在孤立无援中兵败自杀。而那个“想反又不敢反”的齐王刘将闾因为担心自己的“二进宫”遭到汉景帝的兴师问罪,唱着“离歌”喝着毒酒走上了黄泉路。

至此,短短的三个月时间,七国叛乱便宣告结束。大汉皇朝成功地渡过了这场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