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非洲——马拉维,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
27153900000006

第6章 小国家大发展(2)

旅游业在马拉维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马政府按照2003-2008年旅游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业,改进旅游设施,国际游客大幅增长,2006年接待国际游客48万人次,比1995年17.3万人次增长2倍多。

交通基础设施在马经济活动中非常重要。由于地处内陆,目前运输费用占货物成本的比例很高,为此马政府对国内运输实施补贴,2007年马交通运输业增长11.9%。现马绝大部分进出口货物需要通过莫桑比克纳卡拉港、贝拉港和南非德班港以及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港转运。

马拉维的铁路总长789千米,南起姆兰杰,经布兰太尔、利隆圭至赞比亚和马拉维边界的姆钦吉,东面与莫桑比克铁路相接。莫桑比克纳卡拉铁路线为马进出口货物重要通道,自1992年莫桑比克内战结束后,马拉维通过该铁路线运输的货运量大增。

马拉维的公路总长2.73万千米,其中沥青路占17%,与莫桑比克、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及南非的公路连接。

马拉维有民用机场4个,其中利隆圭Kamuzu机场和布兰太尔Chileka为国际机场。马拉维航空公司为该国唯一的一家国有航空公司,经营国内和区域国际航线,拥有大小客机9架,国际航线5条,通往南非、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和欧洲。

马拉维通讯业欠发达,不仅通讯服务差,而且收费较高。市内电话每分钟收费0.03美分,同一行政区之间通话每分钟收费0.06美分,不同行政区之间通话每分钟收费0.1美分。国际电话按不同国别收费在1.2-2美元左右。马拉维电信公司为该国唯一的一家固定电话服务公司,2006年进行了私有化改造。

近年来为鼓励外来投资,马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利率市场化、政府不直接控制贷款、外国投资者可无限制地使用金融设施、允许出口商拥有指定银行的国外账户等。这些措施旨在开放金融业,建立现代化金融体制,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商业银行由过去的2家增加到9家,其他金融机构增加到15家。其中马拉维国家银行、第一商业银行、马拉维标准银行分列非洲银行第27位、40位和43位。通过实施金融改革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现已拥有2家贴现银行,多家投资银行和一家证券交易所。目前马政府正在起草新的金融法规,以监督管理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2.友好之邦的子民

马拉维国土面积不到12万平方千米,马拉维湖就占了1/3,人口约1000万。马拉维在当地尼昂加语中是“火焰”的意思。当初人们清晨在湖边的田野上看到,水气一团一团地从地面升腾而上,在初升阳光的映照下,颇似红红的火焰,这片千里沃野由此得名。

布兰太尔是马拉维南部重镇,有100多万人口,商贾云集,被誉为马拉维的“商贸之都”。马拉维是非洲烟草生产大国之一,出口的烟草大部分在布兰太尔成交。每年4-9月,世界各地的烟草商人来到这里竞购优质烟叶。

虽然现代商业气息越来越浓,但是当地人民依然保持着淳朴、热情、好客的古风。布兰太尔街道整洁,秩序井然。游客来到这里,无论是在旅馆里,或马路上行走,迎面而来的人一个个彬彬有礼,主动打招呼。在大街上问路,总有人放下手中的活计,回答询问,甚至带着游人走到路口指示方向。

与当地朋友交谈,他们更是以“好客之邦”的子民而自豪。他们说,别看马拉维是个穷国,但是我们真心对待朋友和客人,特别在乡村,家庭主妇总是要多做两三个人的饭,随时准备有人来访。即便是不相识的过路人,如果赶上吃饭时间路过家门,主人也会邀请进家一起用餐。

令马拉维人民特别是布兰太尔市民自豪的远不止于此。就在6月中旬,一家国际权威机构在伦敦宣布:布兰太尔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据到这个国家旅游过的人称,天天留心当地新闻,确实很少发生抢劫偷盗事件,恶性案件更是鲜有发生。

马拉维是非洲的一个内陆小国,一向热心参与地区事务,与周边国家都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关系,积极拓展经贸合作。它不仅是南共体的成员,同时也是东南非共同市场的一员。

在马拉维从行政首都利隆圭到商业中心城市布兰太尔,再到马拉维的旧都松巴,沿途几千千米,你会发现到处都是光脚玩耍的孩子,或许是因为寂寞闭塞,对于行驶而过的汽车他们都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尤其是发现车里坐着和他们肤色完全不同的人们,他们总会高扬起胳膊打招呼,但他们又并不在乎你是否回应他,等你扬手时,他们已经目光淡然了。当他们接过我们送上的一份份小礼物时,含羞一笑。

因为没有充足的电源,马拉维首都仅有一条街道安上了路灯。没有什么娱乐生活的大人、孩子就是在路上走来走去,几乎没有见到背书包上学的孩子,倒是在村落泥墙草顶的茅屋旁边,有不少块平整的足球场,可以看到小孩们不知倦怠地玩耍,无论阳光暴晒还是日暮时分。

他们的妈妈要么顶着水桶去汲水,要么拿着一根五六十厘米长的小农具在房前屋后的地里劳作着。

马拉维人民很勤劳,他们对土地有着天然的热爱,虽然生产力低下,可是马拉维全国都已经被开垦,难怪他们有着非洲稀有的粮仓,而这也正是政府引以为傲的地方。中马建交后,已有中国企业来考察,计划投资2000多万美元建立棉花种植加工基地,农业会成为中马两国未来发展的新亮点。

3.白衣天使的援手

马拉维医疗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较差。全国共有4所中央医院,25所地区医院,48个乡村医院,440个卫生中心。此外,马拉维还有一定数量的教会医院和私人诊所。马人均预期寿命男性为49岁,女性为51岁。艾滋病感染率为12%,是世界上艾滋病感染率较高的国家之一。

马拉维是疟疾高发区,此外,霍乱、麻疹、伤寒也是马较常发生的流行性疾病。

2008年6月30日,中国首批援马医疗队7名队员抵达马拉维。分别在利隆圭和姆祖祖两个城市工作。医疗队涉及外科、内科、儿科、妇科等6个科目。

与中国派往非洲其他国家的医疗队有所不同,这次的医疗队全部被安排在首都最大的卡姆祖中心医院,要按照当地的医疗程序和习惯进行诊疗,还要面对来自其他国家的医生同行的竞争压力。不过,中国的医疗队员很快就适应了工作环境,并且凭借自己精湛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当地民众的信赖。

在当地医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疟疾,马拉维的首都利隆圭是疟疾流行地区,可以说是防不胜防,在这里工作的中资机构人员、医疗队成员、志愿者等不时有人“中招”。其次,是艾滋病风险。马拉维15-49岁人群中约14.1%携带艾滋病病毒。而马拉维全国只有2所中央医院、2所综合医院、21所区级医院,平均1000人才拥有1.3张床位,因此等待手术治疗的人经常排成长队。

在利隆圭,还有20多位来自中国的青年志愿者,他们分布在当地政府部门、学校和社区,分别从事中文、信息技术、中医及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培训和宣传工作,成为促进中马两国人民友谊的使者。

很多的中国志愿者冒着得疟疾的风险,每天骑车十几千米,深入到当地社区和农村,帮助他们加强少儿教育,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由于大部分地方都是乡间土路和山路,自行车爆胎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志愿者们有时不得不推着车走上几千米。她们的生活条件也很艰苦,没有冰箱、电器,还得学会烧柴做饭。不过这些丝毫没有动摇她们志愿服务的决心,她们晒得黝黑的脸上洋溢着热情、乐观和自信,帮助别人成为他们最大的快乐。

4.能治病的音乐——“维姆布扎”

同许多非洲国家一样,马拉维的音乐和舞蹈密切结合在一起,可称为“乐舞”,每种乐舞都有具体的社会功能。

在马拉维,女孩子成人后,聚会庆祝,来宾通过乐舞告诉其成年女子应当如何行事;男孩子成人后,则要加入男子的秘密社团,学习成年男子应当熟练掌握的歌舞,特别是有尚武精神的战士舞。

在马拉维众多乐舞中,最着名的是用于治疗精神方面疾病的“维姆布扎”,这种乐舞在1972年被民族音乐学家报道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更有一些音乐治疗学家对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因而名声大振。

“维姆布扎”是流行在马拉维北部契瓦族、通布卡族、通加族中的一种乐舞。“维姆布扎”在当地的语言中有3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使人得病的多种不同的精灵;二是指由精灵附体后引起的疾病;三是指为治疗疾病而表演的歌舞。

“维姆布扎”用2-3个高脚杯形的单面鼓伴奏,用蜂蜡在鼓皮中心贴成个小圆圈以调节音高。如用2个鼓,调成一个高音、一个低音;用3个鼓则调为高音、中音、低音。“维姆布扎”由巫师领舞,他们和我国北方民族中的萨满一样,了解各种草药的性能。从医学角度看,“维姆布扎”并不神秘,应当被看作是心理治疗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病人在巫师指导下,穿上挂满了金属片、念珠和各色鸟毛的兽皮衣后便在巫师指导下跳舞。人们相信有多种多样的精灵能导致人生病,而每种精灵也都有与之相应的歌舞,所以“维姆布扎”的鼓点和动作也是各种各样。这种舞蹈虽然是治病,但对大多数观看者来说,只是一种娱乐活动。除了伴舞的高脚杯形鼓之外,马拉维还有一弦琴、班威琴、木琴、拇指钢琴等乐器。

当地人把一弦琴称为“卡里高”(Kaligo)。根据音乐史专家的研究,这种乐器是19世纪中叶马拉维人通过住在今天坦桑尼亚的斯瓦西里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引进的。班威琴(Bangwe)的形制有些像我国的古琴,在琴体上张有14根弦,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弹弦,用左手按弦。

马拉维的大木琴用7根大圆木做成,把它们按音高排列放在地面上,由两个人面对面地用木棍敲击,能够奏出简单的曲调;小木琴有20块发音板,成一排固定在琴架上,每个发音板下面都挂一只葫芦作共鸣箱,也是由两个人面对面地站在琴两边用小木槌演奏的。马拉维的拇指钢琴从赞比亚传入,由26到36键,钉在一个宽约20厘米、长约40厘米的木板上,并放在葫芦中演奏。

从马拉维人引进的乐器可以看出,他们有喜欢向其他民族学习音乐的传统。“一战”期间,马拉维的通加族人被英国军队征兵,返回家乡后便根据英军操练编舞,如“马里喷噶”(Malipenga)表演时,要用葫芦做的号角模仿英军操练的军号声。同时期,有人在坦桑尼亚看了德国驻军操练,回去后也编了几种女子操练舞,表演者手持木制的来福枪行进,变换动作。

有趣的是其中“尺窝达”舞后来还被吸收到治疗疾病的“维姆布扎”中去,人们相信如果是战死士兵亡灵附体,只有跳这种舞蹈才能驱赶亡灵,病人从而得到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