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越教越聪明
2716800000012

第12章 教育原则,培养天才的基本规律(5)

让孩子自己做主。一般来说,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是快乐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不征求孩子的意见就武断地替孩子拿主意,这样一来,孩子容易产生一种被人摆布的感觉,心中自然不高兴。当然,父母在重大事情上应该为孩子策划、做主,但是有些小事不妨让孩子自己来决定。例如,由孩子自己决定穿哪一件衣服去上学,或者从父母允许看的电视节目中,让他们自己挑选一个频道。

教会孩子与人和睦相处。融洽人际关系也是人生的一门艺术。父母要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建立温馨美好的感情,在这种心境的熏陶下,孩子能与他人相处得快乐而融洽。此外,父母还要经常安排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并随时欢迎他们到家里做客,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既玩得开心又学会了交往的艺术。

别给予孩子太多。平时父母应少给孩子一些物质的享受,否则孩子会误以为获得更多的物质就是人生的快乐。心理学家约翰·罗斯蒙发现,当拿走孩子大部分玩具后,他们反而变得更会动脑筋,而且玩得也更有乐趣,这种减少玩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十分有利,可以帮助孩子思考和创造。

让孩子免受消极的情绪影响。父母也有七情六欲,时而忧愁抑郁,时而大发雷霆,时而伤心哭泣。每每出现激烈的情绪变化时,父母应尽量避开孩子,不要对他们发泄。此外,看电视时也要回避那些“哭哭啼啼”、“打打杀杀”的场面。不要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过早地体验忧伤、惊恐等不良情绪,而应该让孩子经常看到父母的微笑和欢乐,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养成乐观的心境。

帮孩子调整情绪。人人都有快乐的时刻,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遇到困难、挫折不要灰心丧气,并且告诉孩子一些自我放松的方法,如听音乐、看书、骑车、与知心朋友交谈等,让不良情绪尽快得到调整。

身教重于言传。父母要先从自身做起,成为快乐型的父母。同时,父母要把快乐的事情告诉孩子,这不仅让孩子明白快乐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而且能让他们知道如何去创造和珍惜快乐。

培育提示

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快乐并不等同于满足孩子的一切欲望,掌握不好尺度,就会滑向溺爱。

孩子合理的要求应当满足,要求不合理时,应讲明拒绝的理由。快乐的孩子,也应该是明辨是非的孩子。

快乐不等于物质,家长应切记。

方法27:教育也不可过度

中国人口耳相传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说的就是教育要从严,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

然而,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做“过犹不及”。过度的严格教育,有时会起到与意愿相反的效果,家长不可不警惕。

欣欣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家长为了让她能在入学后就有学习上的优势,拼命地对她进行灌输式的教育,半年时间内学完了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的课程。

欣欣的父母很高兴,到处宣扬自己孩子的聪明。可欣欣却早早地戴上了眼镜,并且对学习极端厌恶。

过度的教育,使欣欣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父母须知

所谓过度教育,就是父母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盲目地、过多地管束孩子,任意地干涉他们的小天地,给孩子拼命地进行填鸭式教育。他们不让孩子跑,不让孩子跳,不让孩子跟小朋友交往,结果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童年是孩子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也是心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长时间地从事阅读和写字,如果坐姿与执笔不正确,就会引起眼睛疲劳,导致视力减退。

大量的学习时间,占去了孩子必要的游戏和活动时间,心肺功能得不到锻炼,会影响孩子全身各种器官的发育成长,造成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引起传染病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过度教育还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发育。

要尽量避免对孩子的过度教育,让孩子在自然状态下活动,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体格,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为成才做好准备。

家长课堂

过度教育不仅是指严格的要求、大量的作业,还包括过度的教育方法。

过度赞扬。有的家长知道赞赏教育,就过多地赞扬孩子,结果受到父母称赞过多的孩子,很容易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甚至对老师的教导感到厌烦,容易养成做小动作的习惯,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

过度照顾。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度照顾,使孩子觉得劳动不是自己分内的事,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孩子,使得他们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

过度责备。被家长过多责备的孩子,一看到大人就紧张,拿起本子就打哈欠,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变成动作缓慢、感觉迟钝、精神懈怠、缺少上进心的人。严重的还可引起胃痛、厌食、便秘、腹泻、贫血、遗尿等身体上的疾病。

过度教育使孩子的思维活动受到大人的限制,宝贵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大大减退,逐渐形成对父母的依赖,成为意志薄弱的儿童。

过度教育不会造就天才,只会毁了天才!

培育提示

反对过度教育,并不是说就要对孩子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而是要从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适当的教育。

现在很多家长都知道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这也使一些学前儿童成为过度教育的受害者。

学前儿童的教育,应有一定的标准:

1岁前的孩子,重点是教他们发音、说话,使孩子听懂别人说的词义。

1~3岁的孩子,可给他们讲故事、看图画,和他们谈话,并可作些简单的解释。

4~5岁时,母亲要听孩子说话、讲故事,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并要求孩子数东西、认颜色。

6~7岁时可准许孩子观察东西,让他们自己描述情况。大人要回答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即使有些问题令人难堪,也要巧妙地回答。

方法28:天才在于积累

有句谚语说:“知识在于积累。”荀子也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日积月累,锲而不舍,就能成为高如大山、深如江海般具有丰富知识的人。

古人证明了积累的妙用,时至今日,这条治学经验仍不过时。湖北省高考文科状元赵君秋在语文上的学习经验就是:语文要靠平日积累,对于字音、字形,要多读、多记、多写。最好准备个小本子,记录平常容易出错的字句,这一方法对学习古文尤为有效。

也可以这样说:天才在于积累。

父母须知

成才,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也要看知识的组成。古人曾有“学富五车”之说,现在要成为一个人才,对知识的要求更是无限的。可是,个人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就成为富有学识的人,这就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去积累知识。

历史也证明了积累的重要性,古往今来的许多重要著作,都是其作者积累了大量知识后的结晶,我国北魏时期贾思勰说他写作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是经过“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农,验之行事”而成的。这本书共92篇,分为10卷,旁征博引先秦以来的典籍一百五六十种。我国明初学者陶宗仪,以教书为生,“躬亲稼穑”,“每以笔墨自随,时时辍耕”,观察和考虑问题,有所得,摘叶书之,贮破盎中,日积月累10年,贮得树叶10多盎,后来整理成书30卷,题名曰《辍耕录》。

这些古代学者的经历都证明了“知识在于积累”这句话,即使到了今天,积累仍是求知的必经之路。

成才的路要一步一步地走,知识要一点一滴地积累,这是成才的一个定律,不可轻视。

家长课堂

作为中小学生,要想成才,更是从小就必须注重对知识的积累,这样一点一滴,积少成多,使自己具有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为将来的成才铺平道路。

知识需要积累已经是毫无疑问的了,那么知识应该如何去积累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其实,积累知识并不复杂,就在于“多读、多想、多记”这“三多”。

俄罗斯大作家果戈里的积累方法可以供我们参考,他无论走到哪里,总是把听到和看到的传说、故事、民歌、风土人情,以及流传在人们中间的谚语、俚语、奇闻逸事都随时随地记录在本子上。

唐代诗人李贺在骑驴出游时,总是带一锦囊,在驴背上思索得一个好句子,马上记下来,投入囊中,晚上回来再整理成诗。总之,长久的积累,再加上缜密的思索就能使零星片断的东西逐步完整起来,这是很有益处的。

除了要勤于积累一切有用的知识之外,还要养成善于思索的习惯,随时随地把思索所得记录下来。当我们经常考虑某个问题时,在大脑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往往百思不得其解。然而,在另外一些场合,当大脑处于半休息状态,或受到其他事物的启发,某种崭新的思想或答案常常会突然在脑子里显现出来。这时候就需要及时把它记下来,否则过后就很难再把它捉住。

注重积累之外,还要善于运用这种积累,果戈里有一次和朋友上饭馆,见到饭店的菜单,就顾不上吃饭,掏出笔和本子就埋头抄写,边抄边赞叹说:“太好了,太有用了。”后来,抄下的这份菜单被他用在一篇小说中。

积累,对一个人的成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愿每一个立志成才的中小学生,从现在做起,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成功的素材。

培育提示

积累不是“杂货铺”,而应善于选择,不要把一些错误的东西也积累起来。

积累知识是为了应用,那些只会死记硬背,但不善于触类旁通、旁征博引地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书呆子,和天才是无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