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分数不是错,但是更应该注重能力,因为天才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就是具有超强的能力。如何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让我们的孩子既有出众的分数,又有超强的能力,秘密就在于……
方法29培养超群的创造能力
康德讲过:“天才是创造,它不是根据某种规则可以学到的那种技巧和本领。因此,独创性必然是天才的基本特征。”
有的人小时候表现得聪明过人,在校学习成绩优异,考入了名牌大学,而进入社会后却无所成就;有些人在小时候表现并不特殊,在校学习成绩一般,有的还较差,而走入社会后却成了稀世之才。
这里除了其他原因之外,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是否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天才的最大特征就是有创造力。
父母须知
创造力是什么?按照学术上的定义就是:创造者在创造动机和创造意识的支配下,运用一切已知信息,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方法产生出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的能力。
要是通俗一点说,就是有创意的人用有创意的思维,创造出新的东西,包括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产品和新工艺等。
创造力是人类普遍的一种心理能力,创造力在儿童时期就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创造力是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智力包括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水平的高低,除了用认识能力衡量外,还应当用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加以衡量。创造力是人才的主要特征,是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准。
创造力是人的一种最高级、最宝贵的能力,它有两个特点:独特新颖性和有价值性,不具备这两个特点的,就不是创造力。
那么,家长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创造力呢?下面是美国心理学家托拉斯提出鉴别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的标准:
1.听人说话、观察事物和行动时专心致志。
2.口头和文字表达时能用类比方法,具有充分说理能力。
3.全神贯注地读书或写作。
4.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后有兴奋感。
5.敢于向权威挑战。
6.惯于寻找各种事物的原因。
7.精细地观察事物。
8.能从与他人的谈话中发现问题。
9.从事创造工作时废寝忘食。
10.能发现问题以及与问题相关的关系。
11.除日常基本活动外,平时都在探究学问。
12.拥有好奇心。
13.拥有自己独特的实验方法和发现方法。
14.能预测结果,并能正确地进行检验。
15.经常思考问题的新答案、新结果。
16.从不气馁。
17.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18.在学习上有自己关心的独特研究课题。
19.能从多方面探讨问题的可能性。
20.能不断产生新的设想。
假如你的孩子符合以上大多数标准,那么他就是一个有创造力的孩子。
家长课堂
培养孩子成才,除了系统地学习知识技能、自觉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以外,还必须遵循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具体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不受现有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传授方式的束缚,其结果可能由已知导向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
加强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创造力高的人,不一定最终都能成为创造者,那些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然伴有许多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理论联系实际。据一次对中学生发明奖获得者的调查发现,获奖的学生知识来源有四个方面:从实际生活中得来的占51.7%;从课外书籍中得来的占25.9%;从课本里得来的占20.7%;从教师、家长、同学处得来的占1.7%。可见,学生应用创造的知识主要不是来自教科书。所以,学习时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而应广泛研究自然界,阅读各类科普作品,特别是对身边的事情感兴趣。
培养独立精神。调查表明,具有独立精神的孩子,平时就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富有独立见解,喜欢个人钻研,勇于迎接困难任务的挑战,不为追求个别人的赏识或称赞而学习、工作。
另外,还要敢于创造、激发创造动机等,只要坚持以上方法,无穷的创造力就会从你的大脑中源源不断地出现。
培育提示
创造力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培养创造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当前的学习。
家长要全面地指导教育孩子,特别是应该注意让孩子的智力、创造力和身体同步发展,创造力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来支持。
方法30独立面对世界
还记得那次让中国人感触良多的中日儿童草原大行军吗?中国和日本共有100多名儿童在大草原上进行一场联合的友谊大行军。所有的儿童都必须不依靠父母的帮助,靠着自己和集体的力量穿过茫茫的大草原。
进入茫茫草原后,到处都能遇到泥滩、小河,娇生惯养的中国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之差令人难以相信,他们不时地感冒、发烧,不会支帐篷,不会照顾自己。而没有被宠坏的日本孩子则生龙活虎、团结一致向前进,把中国孩子远远地落在后面。
同样的年龄,不同的结果,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
就在日本孩子独立奋勇前进的时候,中国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纷纷火速赶到,帮助自己的孩子拿东西、送食品、忙里忙外,孩子们也都撒娇诉苦。日本孩子的家长们却仅仅只是来看了一下,留下几句鼓励的话,转身就走,日本孩子也都平静地干自己应该干的事情,没有向大人撒娇诉苦。
有一位日本人士说:“我们的孩子将胜过你们的孩子。”
胜在哪里?仅仅在独立面对世界上,中国孩子就已经输了。
父母须知
对于孩子的智能培养,独立能力应该是重中之重。所谓独立,就是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任何形式的对抗中,掌握控制的权力。
因为独立是一种基础生存能力,是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首要条件。
独立能力是竞争力的必备前提,如果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总是依赖别人的呵护与帮助,即便他的智商再高、学习能力再强、学习方法再得当……在激烈的竞争中,还是会举步维艰、不堪一击。
一些父母认为:孩子还小,自己做事有危险,等孩子大了,到一定的年龄,自然会懂得独立。这样的后果,就是放弃了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努力,使很多孩子到四五岁时还不会自己洗手,上了中学还不会自己叠被,凡事依靠父母,离开了父母的呵护就不知所措。
无数的事实证明:越早独立的孩子,长大后的自理能力越强,也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
如果我们的孩子3岁还不会自己上厕所,4岁还不会自己穿衣,5岁还认不得回家的路,那么,纵然他能识字上千、背诗百首,也绝不会成为“天才”。
因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毫无竞争力,会被社会无情地淘汰。古往今来,许多这样的“天才神童”在成年后变为平庸之辈,甚至丧失自我生活能力者并不少见。
家长课堂
培养孩子独立面对世界的能力,是真正的百年大计,怎么样去培养呢?
要建立密切的亲子关系。要想让孩子独立地完成某件事情,首要条件之一,是要让他的内心有信任感和安全感,这种感觉源自于父母。所以,父母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时,一定要让他充分地感受父母的爱,与之建立密切的亲子关系,让他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信任。只有这样,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他才会大胆地探索外界事物,并进行各种有益的尝试。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的独立性格能在自由的空间中发展得更好,所以,父母不仅要为他提供独立的操作空间,还要为他提供独立的思考空间。有的家长眼睛一刻不离孩子,随时都在关注着孩子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上去“支援”。在这种过度“关怀”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很强的依赖性,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旦离开父母便茫然无措。
鼓励孩子独立行动。当孩子能够独自行走后,他的独立意识就已开始萌生。此时父母就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即使孩子一次没把事情办好,也要鼓励他再次尝试自己独立去解决。
千万别总是说:“孩子,让我帮你……”这不是对孩子的爱,爱孩子,就让他独立地去飞翔。
培育提示
独立固然重要,可在孩子独立的同时,还必须保证他的安全。孩子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才能让父母放心,安全保障是让孩子学习独立的前提。因此,父母首先要教给孩子基本的安全常识,同时让他学会躲避危险,懂得自我保护。换句话说,能够自主地躲避危害,也是孩子独立的一种表现。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很容易模仿父母的一举一动,所以,父母一定要为他做好榜样,在生活中不能扮演依赖他人、游移不定、动不动就寻求别人帮助的角色。如果你是一位独立的家长,你会发现,自己的孩子也会如你一样独立。
独立性格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父母不要对孩子的发展做过高或不合理的要求,更不能因为孩子一时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而责骂他。可以同孩子一起分析没达到要求的原因,再想办法改变。虽然孩子可能一下提不出好的建议,但这却可以为他提供一次独立思考的机会。
方法31把握住自己的时间
一个人是否能把握住自己的时间,决定了自己是否能够成才。
有些人认为自己聪明,浪费一点时间无所谓。这是个天大的错误,即使天才如鲁迅,他也十分注重时间。他在给许寿棠的一封信中说道:用这个笔名(鲁迅),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他谦虚地认为,自己比较笨拙,无论做学问还是做其他任何事,效率比不上那些天分好的人,只有抓紧时间,勤勤勉勉,才能在一定时间内,收到和别人一样的效果。
凡有成就的人,都没有浪费时间的习惯。德国画家门采尔勤奋异常,身上总是随时带着铅笔和画纸,遇到他以为有用的东西,就立即画下来。正是这种珍惜把握时间的精神,使门采尔成为世界著名的油画家和版画家。
父母须知
时间是一切事物的载体,它总是不声不响地悄悄流逝,善于抓住和掌握它的人就会成功。
在“哥德巴赫猜想”上做出重大贡献、完成“1+2”证明的陈景润,在厦门求学的时候正是解放初期,国民党飞机常在福建沿海飞行骚扰。飞机来时,大家都躲到防空洞里,陈景润十分可惜时间被浪费掉,他想出一个办法,把整本教科书一章章地拆开,分成几个薄本,把需要学习的一章,藏在口袋里。一旦到了防空洞,他也能继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二时的陈景润,已经开始和高年级的学生同修一门课,结果比别人学得还好。
正是凭着这种珍惜时间的精神,陈景润为自己以后取得震惊世界的学术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反,有的人视时间如无物,整天都在游玩或空虚中度过,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事无成。
家长课堂
想把握住自己的时间,一定要提防四大时间的盗贼。它们是:惰性、拖延、白日梦和转移话题。
看看这四个“时间盗贼”的具体表现吧。惰性会说:“学习多累啊,歇歇多好。”拖延会说:“等一会我再去学习也不晚。”白日梦则说:“忙什么,我将来一定会成功,让所有的人都吃惊。”转移话题说的是:“学习是重要,可动画片马上就要开始了。”
战胜了这四个“时间盗贼”,孩子就初步学会了把握自己的时间。然后,就该在细节上注意了,可以随身携带小开本的书或笔记本,在休息的时候、等火车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积少成多,时间也是可以积累的。以下建议可以帮助孩子战胜“时间盗贼”。
利用珍贵的空余时间来思考。告诉孩子从教室里走出来时,可以回忆一下刚才听过的讲课的一切要点;到教室去上课时,也可以回忆一下上一堂课老师讲的要点,散步的时候,可以思考作文的题目和标题,等等。
不要拖延。想做的事立刻开始做,做完这件事,就会使自己有时间去做更多的事。特别要遵守自己定的时间表,早晨闹钟响起,就别留恋温暖的被窝,赶快起床,行动起来会为自己没耽误时间而感到高兴。
制订自己的时间安排表。可以准备一份月历,每周、每天的时间都计划好,只需看一眼就可以知道哪门功课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什么时候应该休息,这样就可以精确地支配时间了。
给自己提个醒。让孩子在晚上学习告一段落该休息时,给自己写便条说明下次学习应该从何开始,告诉自己究竟应该做些什么。下次坐下来学习时看到自己写的条子,就会惊讶地发现这将节省多少时间。
培育提示
忘记一切不愉快的往事,要下决心马上开始更好地工作。不要仓促地做出判断或迅速地做出决定。总之,不要为过去的事情而浪费时间。
在开始上课前把课程表确定下来,这样就能安排好每天及每星期的时间。
把握时间很大程度上就是战胜自己,可以把自己能想到的浪费时间的坏习惯都列出来,写在一张纸上,贴在自己的床头或其他显眼处,时时提醒自己。
对时间的计划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坚定地执行,不要给自己找借口。
方法32把书读“活”
把知识学活,是一种很高级的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真正掌握了知识。但是,很多学生却不知道怎样去把书读“活”起来,往往还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去学习,认为把知识记住就是自己的了。
这很像一个笑话:
古代有两个哲学家站在一只肥猪面前,研究如何能把猪身上的肉变成自己身上的肉。
哲学家甲:“把猪杀死,吃到肚子里去。”
哲学家乙听了坚决反对,他反驳道:“把猪杀死了,猪肉也死了,死肉怎么能变成活肉呢?”于是他走上前去,用手摸摸猪的身体,用鼻子闻闻,自认为这是将猪肉变成自己的肉的最好办法。
只是摸摸、闻闻又怎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呢?
同样,只是把书背下来,又怎么能是灵活地掌握了呢?
父母须知
读书,就是要吸取书中的知识,吸取先辈的经验教训,使之变成自己掌握的知识,并且是自己能够灵活运用的知识。
有些人拼命地把书背下来,以为就是掌握了;也有一些人知道不能死读书,但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把书读“活”,错误地以为像哲学家乙那样,只是“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而不去用功地读书,以为这就是把书读“活”的真谛。
真正把书读“活”,是在下苦功的基础上,细细地品味,慢慢地消化,认真地吸收,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想把读到的书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就需要正确的读书方法。
家长课堂
想把书读“活”,千万不能像“书呆子”那样整天死读死记、不灵活运用,生搬硬套,而是要认认真真地读,老老实实地读、踏踏实实地去掌握书中的知识。书上的知识,经过苦读和理解、思考、记忆,才会变成自己头脑中真正掌握了的东西,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这样,就把书读“活”了。
在读书的时候,还要边读边思考,把书上的知识同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增强对知识理论层面的理解,同时也能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