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用三国
27168800000010

第10章 谋略篇(3)

“但是这种给投降派和反共顽固派以打击的政策,全是为了坚持抗日,全是为了保护抗日统一战线。因此,我们对于那些忠心抗日的人,对于一切非投降派、非反共顽固派的人们,对于这样的国民党员,是表示好意的,是团结他们的,是尊重他们的,是愿意和他们长期合作以便把国家弄好的。谁如果不这样做,他也就违背了党的政策。”

“为什么呢?”参谋李卓然听得入了神,忽然这样问道。

毛泽东一手撑腰,一手拿烟。他这样答道:“事理纷繁,重在主要矛盾。你读过《三国演义》没有?”

“读过。”

“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700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诸葛亮在《隆中对》

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所以当孙权数次讨荆州时,诸葛亮总一再推诿软磨,而不硬抗,直到最后才让出荆州的部分地方。刘备不了解这一点,派了根本不执行‘联吴为根本,争夺荆州要有理、有利、有节方针’的关羽去驻守荆州。关羽这个人虽然斩华雄,诛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擒庞德,威震华夏,但孤傲自大,刘备封‘关、张、赵、马、黄’为五虎大将时,关羽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当孙权派诸葛瑾为儿子向关羽女儿求婚,以结秦晋之好,共伐曹操时,关羽却勃然大怒,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诸葛亮)之面,应斩汝首!再休多言。’诸葛瑾抱头鼠窜而去。孙权便攻占了荆州,孙刘联盟瓦解。刘备见关羽被杀,荆州丢失,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苦谏都不听,实在是因小失大。正如赵云所说: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诸葛亮也上表谏止说:‘臣亮切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刘备看完后,把表掷于地上,说:‘朕意已决,无得再谏。’决意起大军东征,最终导致兵败身亡。刘备在战争指导上的教训主要有两点:一是他不应该派不执行与东吴结好政策的关羽去守荆州;二是不应该因局部利益而损坏与东吴的结盟关系,更不应该起倾国之兵去伐东吴。抓住主要矛盾,分清主次与轻重缓急,先曹后孙才是大局为重的上策。”

听着毛泽东口若悬河般的宏论,在座者无不顿开茅塞,面露欣喜之色。

毛泽东把快吸尽的烟头捻灭,轻轻地丢进烟灰缸,天气太冷,他习惯地搓搓手,又继续分析说:“中日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这两大矛盾中,中日民族矛盾仍然是基本的,国内阶级矛盾依然处在从属地位,一个民族敌人深入国土这一事实,起着决定一切的作用。只要中日民族矛盾继续尖锐地存在,即使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全部叛变,也决不能造成1927年的形势,重演‘四一二’事变和马日事变。”

高岗默默地低下了头。

他的细微动作被毛泽东发现了。

毛泽东笑了笑:“同国民党斗争是应该的,必要的,但千万不要忘记了践踏我们国土、屠杀我们人民的日本帝国主义,如果国共两党大规模内战,那可真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罗!”

毛泽东继续说道:“我们在全国主要是实行政治上全面大反攻,但在军事上要作好粉碎蒋介石进攻的充分准备。当然,在军事上除个别地区外,以暂时不实行反攻为妥……大家看这样好不好?对蒋介石的严重斗争,首先要统一全党对皖南事变的认识。”

毛泽东认为,如此在政治上有利,在军事上稳健,可能使蒋介石在半年至一年内,不敢向我进攻。

毛泽东在令人极易感情冲动的情况下,头脑是那样的冷静,这得益于刘备彝陵之败的教训。

刘备和毛泽东面临的难题确有相似之处:荆州被袭击,关羽被擒杀,刘备不能不愤怒已极;皖南风云突变,新四军被歼9000余人,毛泽东不能不义愤填膺。

不同的是:刘备怒而失去理性;毛泽东怒而保持了清醒头脑。

失去理性的刘备分不清主次矛盾,看错了主要敌人。盲目地发动了讨吴战争;头脑冷静的毛泽东始终没忘记当时的头号敌人,是对我妄图亡国灭种的日本侵略者。而对统一战线内部“杀得很重一刀”的国民党,其斗争策略是从“政治上、军事上全面反攻”变为“政治上全面反攻,军事上做好粉碎进攻的准备”,以民族大义为重,非常正确地处理了这场危机。历史证明,毛泽东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得水乳交融,天衣无缝。

面对“千古奇冤,江南一叶”的皖南事变,全军官兵、全党上下都异常激愤。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不理智、不理性的举动,都是点燃灾难火药桶的火星。

毛泽东在此时讲刘备的彝陵之败,总结其中的教训,注意从现实的角度来分析和总结谈及有关的历史事件,并能用它来为现实斗争服务。

我是诸葛亮到东吴

毛泽东既有关云长单刀赴会之勇,又有诸葛亮出使东吴之智。

“单刀赴会”是关云长的故事。是说关云长镇守荆州之时,应东吴将领鲁肃之约,不带人马,只凭一口大刀,渡江与鲁肃会谈,在“借荆州”问题上一阵舌枪唇剑,虽然鲁肃埋伏下刀斧手,可畏惧关云长的勇武神威,终于不敢下手,眼睁睁看着关云长手提大刀,扬长而去。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与小说中诸葛亮出使东吴确有相似之处。赤壁交兵前,刘备新败,退守夏口,诸葛亮的军事外交,并没有很强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东吴内部主战与主和两派斗争激烈,无论诸葛亮站在哪种立场,都有对立面。周瑜虽然和他都是“主战派”,但周瑜嫉恨孔明的才智,怕久后必为东吴隐患,时刻怀着杀害孔明之心。但诸葛亮不愧为足智多谋,“虽居虎口,安然如泰山”。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孔明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复杂矛盾:他以一介使者身份出使东吴,却能操纵一切,调动一切。尽管周瑜千方百计要谋杀他,可他坐在一叶小舟上却安稳如山。他出以孙刘联合大局的公心,以智谋斗毒计,使周瑜始终无法下毒手,并促使联军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我是诸葛亮到东吴!”毛泽东这样讲,表明了他对所处险境的清醒了解,对斗败国民党顽固派的十足信心。毛泽东既有关云长单刀赴会之勇,又有诸葛亮出使东吴之智,诗人柳亚子称毛泽东有“弥天大勇”,此处可见一斑。

1945年8月,毛泽东毅然决定去重庆,认为“这样可以取得全局的主动权”。

在重庆期间,毛泽东会见各方人士,向他们做和平建国的工作,阐明共产党的主张。

这天,毛泽东前往民盟总部(即“特园”,又名“民主之家”)看望张澜和鲜英。

“特园”位于嘉陵江畔,此处受到国民党特务的“关照”。尤其毛泽东来到重庆后,这里由特务装扮的“香烟摊”、“修鞋摊”骤然增加。蒋介石手下的陈希曾强行租下了紧挨“特园”的“康庄”住宅,日夜监视着“特园”的活动,记录下进出人员名单,并投寄夹有子弹的恐吓信进行威胁。对此,毛泽东不屑一顾。

毛泽东与张澜虽然“神交已久”,但这是第一次见面,他对这位“川北老人”十分敬佩。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就畅谈起来。

张澜说:“润之先生,此次来渝,是我们意料不到的,也为你的安全担忧。”

毛泽东微微一笑,说:“我谢表老(张澜字表方)关心。此次单刀赴会,我们是做了充分估计的,也料定他蒋介石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扣留我。我是诸葛亮到东吴,身在虎穴,安如泰山呵!”

张澜连连点头,对毛泽东说:“蒋介石假惺惺地邀请你到国民党统治下的这块‘虎狼之地’,是在演‘鸿门宴’,他是不会有诚意的。我曾向蒋介石建议要实行民主,可是遭到了他的拒绝。”

毛泽东道:“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蒋介石的主意老早就定了,他要消灭我们,而且是越快越好。靠谈判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不说别的,此次三请四邀我来重庆,可我来了,他却毫无准备,且一切提案还得由我们提出,岂非笑话!”

在整个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把握全局,以斗争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与蒋介石以谈对谈,以打对打,针锋相对。无论是会内还是会外,谈判桌上还是战场上,蒋介石都很失利,感到不是毛泽东的对手。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心中始终装着那位轻摇羽毛扇能够化险为夷的“诸葛军师”的影像,沉着应战,终于在“鸿门宴”中不卑不亢,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在现代史上留下精彩的一幕。

巧设《空城计》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

毛泽东酷爱京剧,对古装戏尤为喜欢。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内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于1947年3月集结二十余万人的兵力大举进犯陕甘宁边区,狂妄叫嚣“二日之内占领延安。”党中央审时度势,主动放弃延安,国民党军所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毛泽东在哪里?共产党首脑机关在哪里?敌人四处侦察,八方追击。毛泽东带领着仅有四个连的中央纵队与敌人周旋。有时与敌人相距仅几华里,但总是巧妙地避开敌人锋芒,一次次化险为夷。据当时担任卫士的李银桥回忆:8月的一天,毛泽东率中央机关来到了一个坐落在山坡上的村子——白龙庙。他坐在一块青石板上,遥望东方的黄河,面对敌人的追兵,忽然情有所系的唱了一段《空城计》:

“司马懿的大军来得好快呀!”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那带有浓重的湖南腔,唱出了诸葛亮的镇定自若。当晚,山下国民党几万追兵安营扎寨,篝火望不到头,毛泽东却在山上安安稳稳地睡了一觉。在转战陕北的一年里,毛泽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容地指挥着全国的解放战争,极大地鼓舞了军和民的勇气和必胜信心。

现代《空城计》

“整个蒋介石的北方战线,整个傅作义系统,大概只有几个月就要完蛋,他们却还在那里做石家庄的梦。”毛泽东一纸吓退了傅作义的10万大军!

1948年10月间,国民党军在东北战场连遭重创,蒋介石希图在华北挽回一些颜面,于是命令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偷袭刚被解放的石家庄。当时,中共中央已从陕北来到石家庄附近的平山县西柏坡,我军在北平和石家庄之间没有部署主力部队,石家庄基本是一座空城。

面对敌人的进攻,毛泽东一面命令石家庄附近的地方部队和民兵做好战斗准备,一面唱起了“空城计”。10月25日,他将修改后的第一篇新闻稿交给广播电台。这篇稿揭露了敌军准备偷袭石家庄的阴谋,明确宣布,我华北军民已做好准备,一定要歼灭敢于冒犯之敌。正准备进犯石家庄的敌第94军军长郑挺锋听了广播后报告傅作义:

“昨晚收听广播,得知对方对本军此次袭击石门行动,似有警惕。彼方既有所感,必然预有准备,袭击恐难收效。”此后,毛泽东每隔一天就修改或撰写一篇新闻稿播发。10月27日,广播电台播出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还击蒋傅军进扰》,称保石沿线军民已在3天内做好战斗准备;10月29日,又播出了毛泽东撰写的一篇口播稿,报道我保石线两侧各县人民群众,决心配合解放军大举歼敌,已完成作战准备,等待敌人到来;10月31日,又播出了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文中警告:“整个蒋介石的北方战线,整个傅作义系统,大概只有几个月就要完蛋,他们却还在那里做石家庄的梦。”

接连播出的消息,使敌人大为惊恐。傅作义感到偷袭石家庄的阴谋已经败露,解放军已经做好准备,继续行动无取胜希望,只好命十几万大军后撤,放弃了原先的计划。毛泽东一纸吓退了傅作义的10万大军!

这是令许多人没有料想到的事情,但这是事实,很有些《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设“空城计”智退司马懿的意境。也许是吧,难怪毛泽东在得到傅作义急速撤兵的消息后,“看来傅作义还真要学司马懿呢!”毛泽东拿起笔,只说了这么一句话:“给他点颜色看看。”他情不自禁地放开他那浓重的湖南乡音,又唱了一嗓子京剧《空城计》里诸葛亮的唱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我也曾差人去打听,打听得司马领兵就往西行……尔到此就该把城进,为什么犹豫不决、进退两难、所为的是何情……我左右琴童人两个,我是又无有埋伏又无有兵……”

毛泽东唱到这里,对侍卫在身边的李银桥和阎长林笑了笑,又继续唱下去:

“你就来、来、来,请上城来听我抚琴,我诸葛亮缺少个知音的人……”

唱罢一段,毛泽东似乎意犹未尽,又加唱了一段也是《空城计》

中诸葛亮的唱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