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用三国
27168800000014

第14章 兵法篇(3)

在毛泽东看来,土石垒营,虽不怕火攻,但由于粮草供应不便,也不可能保障刘备持久进攻。刘备欲胜吴军的办法,是“打运动战”,从吴军防守较弱的彝陵南边的澧水流域进攻,使吴军分兵,然后各个击破。很明显,这个设想,同毛泽东一贯的军事战略思想是一致的,也是他从长期的中国革命战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体会。无疑,就当时而言,这也是一番合乎道理的良策。如果刘备地下有知,当会折节钦服。可惜刘备固执己见,打阵地战没有打运动战,这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曹操的两个战例

“以少击众,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着名的袁曹官渡之战拉开战幕,这是决定曹操一生命运的战役。二月,袁绍首先派大将颜良围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在黄河南岸)。四月,曹操亲自率军北上救白马之围。当部队正向前开进时,荀攸认为不能与势力悬殊的强大的敌人正面对抗,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声东击西、解救白马的作战方案。他认为袁绍兵多,应设法分散其兵力,于是劝曹操引兵先到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应战,然后再派轻骑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一定可以打败颜良。曹操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就依计而行,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乘机率轻骑超击白马,颜良不及防备,被关羽斩杀。

曹操解白马之围后,率600骑兵押送粮草辎重沿河西退。军行不久,与袁绍五六千追兵相遇。诸将见敌众我寡,都感到很害怕,劝曹操退守大营,荀攸知道敌人的弱点,就说:“这正是歼敌的好时机,为何要退呢?”曹操与荀攸对视而笑,心意相通,遂命令士兵解鞍放马,丢弃辎重,引诱袁军。待袁军逼近,争抢辎重的时候,曹操突然命令上马,迅猛发起攻击,大破袁军,杀其大将文丑。袁绍的两个大将被诛杀,曹操在这次决定性的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尽管如此,袁绍的军队还是十分强大,与曹操相比,他有很大的优势。但袁绍是个十分优柔寡断的人,指挥无方,曹操和袁绍相持在官渡,一时胜负难分。后来,曹操粮草将尽、非常着急,正在这时,袁绍手下谋士许攸遭到袁绍的怒斥,一气之下决定投奔曹操。许攸一直往曹营而来,被曹军捉拿住,许攸说:“我是曹丞相的老朋友,快快给我通报,就说南阳许攸来见丞相!”军士到曹操寨中禀报,曹操正在休息,一听说许攸来了,知道他肯定对自己有所帮助,大喜过望,还没有穿好鞋就迎了出来,拉着许攸的手一起到屋里。

曹操开门见山地说:“你肯到我这里,我就有救了,愿意教给我攻破袁绍的计谋吗?”许攸问:“你现在粮食还能维持多久?”曹操附在许攸耳边低声说:“军中只有这个月的粮食了。”许攸大声说:“别瞒我,你已断绝粮食了!”曹操大惊,拉着许攸的手:“既然你知道我面临危机,那就赶快帮我出主意吧!”许攸于是说道:“我有一个计策,保证不出三天,让袁绍的百万军队,不攻自破。”

曹操大喜,催促他快讲。许攸说:“袁绍的军粮和其他军需物品都囤积在乌巢,现在由淳于琼把守。你可以挑选一些精兵,假称袁绍的将领蒋奇领兵去那里守粮食,乘机放火烧掉粮草和其他物品,这样,袁绍的军队不出三天就会大乱!”在多年的用兵中。断人粮道是他的惯用手段,曹操听了,正中下怀,隆重地招待许攸。第二天,曹操亲自选骑兵、步兵共5000人。准备去乌巢劫粮。曹操的左右张辽等人怀疑许攸,认为袁绍的囤粮场所不会不加防备,不要轻信许攸的话。曹操说:“不必疑心,现在我军粮草已供应不上,不管是真是假,都必须这么做,倘若不采用许攸的计策,我们也是坐而待毙啊!”

当时,荀攸早就有这个看法,只是不知道袁绍的虚实。

许攸到来之后,就坚定地主张曹操亲自率兵去乌巢。于是曹操对自己的营寨进行了周密的布置,命令重兵把守好大寨,在左右两侧埋伏了一定的兵力,防止袁兵偷袭。然后率领5000人马,打着袁军的旗号,每人都在身上背上草木,乘黑夜偷偷朝乌巢进军。曹操领兵前往乌巢,一路上遇到袁绍的寨兵,都说:“蒋奇奉命往乌巢护粮。”袁军看他们打的都是自己的旗号,也没有疑心。到四更时,曹操的队伍到达马粜,曹操立即命令士兵点燃草木,一面敲鼓一面呐喊,直往里冲杀。此时淳于琼与将士喝醉酒后,都在帐中熟睡,忽被鼓声惊醒,来不及应战,只有大败而逃。

袁绍乌巢粮草被烧,损失惨重,又失去了许攸、高览这些栋梁之才。军中士气低落,人心恐慌。许攸又为曹操出主意,他说:“今日袁绍残兵败将归去,人心不稳,应乘胜速取袁绍大本营,这样就可以消灭袁绍的有生力量。”曹操又依计而行,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这时,荀攸向曹操献计说:“现在可以乘胜追击,可以传假情报,说我军将调拨人马,一路做出攻取酸枣和邺郡(今河南延津和安阳)的样子;另一路作出攻打黎阳(今河南浚县)的样子,断袁兵归路。袁绍如果听说了这个传闻,以他的多疑的性格,必定会信以为真,就会分出兵力阻击我军。我方可乘他调兵拔寨之时,急攻袁寨,袁绍的军队本来就没有什么斗志,定能破敌。”

曹操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就立即采用荀攸的计谋,出动3路人马,四处扬言,散布迷惑袁绍的消息。袁军听到消息急忙报告袁绍:“曹操分兵两路:一路取邺郡,一路去黎阳了。”袁绍信以为真,急忙派兵10万人,分别去援救邺郡和黎阳,连夜急行军走了。曹操立即集中大队兵马,乘虚而入,冲向袁绍营寨。袁军本来已无斗志,官兵四处逃散,抵抗不了。袁绍连盔甲都来不及披上,带着幼子袁尚逃奔而走,曹军在后紧追不舍。袁绍为了渡河逃命,把金银财宝、图书车辆全都丢弃,只有随身骑兵八百多人一同逃往黎阳,曹军获得全胜。

本来,袁绍具有巨大的优势,但由于指挥不当,就这样一步步地转为被动,最终彻底失败。但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又步袁绍的覆辙,将自己的优势一步步地丧失掉,最终彻底失败。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连中了反间计、连环计和苦肉计。在这三计之中,最厉害的还是反间计。

在周瑜、诸葛亮火烧赤壁之前,其军事准备工作是十分复杂的,其中“群英会蒋干中计”一节,尤为生动精彩,也为东吴顺利地实施水战计划奠定了基础。

周瑜施此反间计,虽并非直接在战场上见效,但却从此除去了两个深通水军之法的人,为庞统设“连环计”和黄盖以“苦肉计”诈降火烧战船铺平了道路,可以说为赤壁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从赤壁之战上,毛泽东还看出了曹操的另一个问题:“天下事有真必有假,虚夸古亦有之。赤壁之战,曹营号称83万人马,其实只有二三十万,又不熟水性,败在孙权手下,不单是因为孔明借东风。”

毛泽东是极其善于将不利变为有利,将劣势变为优势,将被动变为主动的伟大的军事家。他对历史上的战例有着精深的研究,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如他在谈到曹操的一些战例时说:“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观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历史事实而益信。中外历史上这类事情是多得很的。中国如袁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都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

毛泽东就是用曹操的两个战例来有力地说明了主观指导对于优势和劣势、主动与被动的转化的关键作用的。在现实生活中应该采取深思而又慎取的态度。这是毛泽东一贯的军事思想。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毛泽东是运用语言的大师,他撰写的消息,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生动的表现形式,独具的语言特色着称于世,尽管时隔半个多世纪,如今读来仍然是那样的脍炙人口。

1948年11月5日,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新闻稿,是一鼓舞人心的消息:

【新华社郑州五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但是随即纠正了,普遍地利用了抗日时期的经验,执行了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这样,就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为最广大群众所痛恨的少数恶霸分子。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第六十四军以及一些民团,现向襄阳逃窜。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绥靖区”,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手的是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最近宋希濂升任了徐州的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所主任,去代替原任的杜聿明。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王凌云到襄阳,大概是接替宋希濂当司令官。但是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在这条消息中,毛泽东写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阳的重要意义时,既不是一般的空洞说教,也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而是用通俗的语言,像讲故事一样,说古道今,娓娓而谈,从三国对曹操与张绣争夺南阳,说到后汉光武帝刘秀在南阳起兵,以及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将,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进而说明取得南阳的战略意义,使这块兵家必争之地具有了鲜活的主题。然后,笔锋一转,回过头来话入正题,讲蒋介石过去一年中对南阳的苦心经营,最后终归覆灭。以古论今,趣味无穷。使这篇新闻稿成为新闻媒体中历来尊崇的军事报道中的杰作篇章。

三败“小诸葛”

“小诸葛”白崇禧与毛泽东的三次较量,以白崇禧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料事如神,处变不惊的智者形象,被誉为“赛诸葛”。白崇禧也曾被外国军事顾问誉为中国最懂军事的人,素有“小诸葛”之称,然而在与毛泽东的三次交锋中,他却不得不甘拜下风。

解放战争后期,白崇禧据守湘赣,利用地势山险和江河湖泊做屏障,负隅顽抗。毛泽东指示林彪率领的四野向白崇禧部发起湘赣战役,林彪采取包抄迂回战术,想聚歼白部。白崇禧利用有利地势,避其锋芒,并不与第四野战争正面作战,两次金蝉脱壳都让四野扑了个空。

四野进攻失利后,毛泽东审时度势,认为白崇禧据守湘南,只是缓兵之计,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将主力悄悄撤回广西老巢,因此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将白崇禧部调出湘南。毛泽东决定采取大迂回、大包围战略,不管白崇禧怎样部署,先占领白部后方,完成大包围,逼虎出山,然后再回攻白部。

毛泽东命令四野向湘西迂回包抄阻断白崇禧后路,又命东路从江西广东交界地进攻衡阳、宝庆(今邵阳)一线,切断白崇禧西窜南逃的退路。毛泽东这招果然戳到了白崇禧的软肋,白崇禧不得不调主力回守衡阳、宝庆一带。四野军重创白崇禧部,使其元气大伤,只有一小部分逃到了广西。

回到广西后,白崇禧招兵买马,很快又组织起队伍。毛泽东决定继续采取大迂回战略,逐步将口袋收紧,并电令东路陈赓叶剑英部发动广州战役,拿下广东以便合围广西。此时二野主力已突破国民党军川黔防线逼近贵阳,毛泽东电令二野由湘西南直插百色、果德(今平果),切断白崇禧部入滇的退路。

这样白崇禧就只剩下海南越南可退了,但白崇禧已经吃过一次亏,怕再被合围,决定破釜沉舟,率主力兵团南下进驻广西东南的博白、郁林(今玉林)、岑溪一线,企图与据守钦州,合浦和雷州半岛的余汉谋部夹击陈赓部,打开通往海南的通道。毛泽东决定将计就计,迅速收紧袋口,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合力围歼白崇禧。

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叱咤风云的“小诸葛”已成瓮中之鳖,白崇禧部全线溃退,损失惨重,白崇禧见势不妙,只身飞往海南岛。

白崇禧逃到海南岛后并不甘心,还想把广西的残部接出去,欲图东山再起。他一方面电令第一兵团负隅顽抗,阻止解放军南下;一方面命令他的嫡系部队从钦州龙门港撤退到海南岛。

毛泽东看透了白崇禧的用意,果断下令阻击钦州敌军,务求一网打尽。陈赓部4天行军600里,几乎与敌军同时到达钦州,全歼顽敌,出色完成阻击任务,白崇禧没有接回一兵一卒。“小诸葛”与毛泽东的三次较量,以白崇禧的全面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