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道德经》学生活
2721600000017

第17章 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4)

孔子有一次在吕梁游玩,有一个地方地势极高,水流落差很大。从高山上飞泻下来的瀑布有几十丈高,顺势奔流,拍石激浪,浪花飞溅开来达几丈远。看着如此湍急水流,孔子心想,恐怕乌龟、鳖鱼也不能在其中游动了。

就在孔子欣赏、赞叹之时,他忽然发现了有一个男子正在水流中挥臂拨水。孔子大吃一惊,以为这人掉进急流,必死无疑了。于是,孔子立即喊了自己的弟子,顺着水流的方向去救人。可是弟子们急急忙忙了一段路,那人却从水里钻出来上岸了。他披着长长的头发,边走边唱着山歌,在堤岸上优哉游哉地走着。

孔子便跟上去,问他说:“我还认为你是神鬼水怪什么的,看清楚了,你不就是个正常人吗?请问,你蹈水有什么秘诀没有?”

那个男人说:“没有,我哪有什么秘诀呢。我只是开始于本然,慢慢地,许多时光过去,我又习惯于自然,最后,自自然然地在水中如履平地一样。我跟漩涡一起卷进去,又同漩流一道翻出来。我一起一伏,伸手抬腿弯腰仰头,都顺着水的路子去做,而不以自己的意愿做。可能,这就是我蹈水的秘诀吧。”

孔子又问:“什么叫做开始于本然,习惯于自然,成功于自然?”

那男人便解释说:“我出生在高土上并且安于高地,这就是开始于本来的样子;成长于水中又安于水中,长于习惯,形成自然;我不知道所以然而然,就是成功于自然。”

孔子谓然长叹。

因此,遵循大道的无为,严守自然的规律,放弃我们的强制理念,对人对物都不加干涉,顺其自然地工作和生活,这样不仅生活是幸福快乐的,工作也是顺利成功的,这就是我们人生卓越的奥妙所在。

【智慧金言】

遵循自然,放弃一切久为束缚,这是老子对我们的教诲,是我们追求成功的奥妙,更是我们富有、快乐、平安生活的源泉。

【本经原典】

《道德经·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译文】

道永远是顺其自然的,然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侯王如果能持守它,万物就会自生自长。

自生自长而至贪欲萌作时,我就用道的真朴来安定它。

用道的真朴来安定它,就会不起贪欲。

不起贪欲而趋于宁静,天下便自然复归于安定。

无以贵高,必将垮台

【经典语录】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语录释义】

万物如果没有得到生机,恐怕就要灭亡;君王如果不能使天下安宁,恐怕就要垮台。

【解读】

我们经常说某某人缺德,但是何谓缺德?又为何缺德呢?这要从我们人类自身的欲望说起。因为我们的身心被我们的欲望所左右,为了填满欲望这个无底洞,我们就不得不去追求、去索取,就会有分别心和执著心。分别心使我们只追求和索取我们喜欢的,而不去追求我们不喜欢的;执著心使我们不择手段、费尽心机。而我们知道大道与大德是无言无为的,是没有分别、自然而然的,它们无处不在,无所不在,也就不会有所喜欢或无所喜欢;而万物都是由它们衍生出来的,也就不存在追求与索取,自然不会有执著心。由此来说,我们人类的行为是脱离了大道与大德的准则的,是违背了大道与大德的自然规律的,大道与大德没有在我们身上体现,也就是说我们缺乏道与德。

那么,抛弃我们的欲望,摆脱欲望的束缚,我们就可以拥有道德了,也就不再缺德了?可以这么讲。但是做到这一点却是难上加难,因为我们人是不可能没有欲望的。如果我们人没有欲望,那么与枯木、碎石、垃圾又有何分别呢?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的不断进步正是因为有我们的欲望做原动力。我们正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才去努力追求与探索的,正是一个欲望接着一个欲望,才构成了我们人类进步的历程。所以有欲望对于世俗的我们来说并不是错误的,关键是看我们的欲望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正义的欲望是好的,是可以帮助我们前进的,是使我们不断向上的,会使社会更稳定。比如对知识的渴求,对人生的探索等。而邪恶的欲望是坏的,会导致我们后退,使我们越来越无耻,使社会更混乱。比如贪欲、物欲等。

【活学活用】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志满意骄,凶暴残忍,酷法严刑。无休无止地征调赋税和夫役,修长城、建宫殿、筑陵寝、开边戍守,使刚刚脱离战乱之苦的广大农民,又陷于疲于奔命的劳役之中。

秦始皇很喜欢六国华丽的宫殿,所以,每当灭掉一个国家,他都要让人将宫殿的样子画下来,然后照样仿造,就这样在咸阳建了很多的宫殿,仅咸阳的周围就建有宫殿二百七十多座,行宫在关外有四百多座,关内三百多座。在这些宫殿中,最大最有名的要属阿房宫。但是阿房宫在秦末时被项羽烧毁,所以其规模究竟有多大,现在无法估计,但根据《史记》记载,仅阿房宫前殿的东西距离就宽达五百步,大约相当于七百米。南北有五十丈,相当于一百一十五米。殿门用磁石砌成,主要是用来防止人带兵器人内行刺。在殿门前排列着十二个巨大的铜人,那是用没收民间兵器熔铸而成的。为了聚集财富以供自己大兴土木,秦始皇制定了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本来按照传统,人们都主张和长辈同住,以便尽孝,而秦始皇则要成家的男子和父母分居,这样国家可以按照户数多收赋税。据记载,当时农民须上交的赋税占总收成的三分之二以上。

秦始皇的暴政导致民怨沸腾,为了防止老百姓反抗,秦始皇制定了严酷的刑法,这些刑法的实施,导致了人民的离心。秦始皇的暴政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原来百姓渴望统一,结束无休止的战争,是想从此过上安宁的日子,但暴政却让他们失望至极。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以残暴著称的封建统治者。焚书坑儒则是他最骇人听闻、震烁古今的暴行之一,数千年来受到千夫所指众口所矢,这也是知识文化和知识分子在中国遭受的首次大规模的浩劫。

秦始皇由于实行严酷的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满,纷纷指责秦始皇。丞相李斯主张严厉惩治这些胆大妄为的士人,他给秦始皇写了一封奏疏,要求进行焚书。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见,下令全国进行焚书。这次焚书,除了少数史书之外,其他的最后只留下了关于农业、卜筮和医药方面的书籍。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清洗,和严酷的刑法一样是秦朝暴政的集中体现。

在秦统一天下之前,秦王嬴政对人才可以说是相当重视,但这是为了实现其至高无上的统一目标而暂时将其暴戾的一面掩藏。现在统一大业已经实现了,他暴戾的性格便不再掩藏,也没必要掩藏了。谁敢批评他,挑战他的权威,他就会毫不顾忌地严惩。当时很多人对秦始皇的暴政怨愤异常,对他不利的言论遍布天下。这更使秦始皇大为震怒,他派人到全国各地追查,最后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将他们一块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杀活埋。

因此,不要使我们的欲望侵害到别人,包括大自然中的所有生物。就算我们有欲望,也还是要遵循大道与大德的法则,没有违背大道与大德而能够存在的。我们都有欲望,为了满足我们自己的欲望而影响或损害了别人,包括大自然中的所有生物,哪怕是一草一木,那就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是缺德;为了我们的一己之私而影响和损害了公众的利益,是缺德;为了我们眼前的私利,影响和损害了社会的长远利益,是更大的缺德。

其实,不仅我们人类有缺德的表现,连天地万物都有缺德的现象。拿天来说,浑然一体,夏天落雨冬天降雪,夜晚星云散布各居其位,白天阳光高照,白云飘浮,这时的天体现着道德的规律,是清明亮丽的。但是冬天下雨,夏天下雪,陨石横空,乌云堆积,大雨连绵,日久不歇,这时天就违背了道德的规律,这时的天就是缺德的,如果总是这样,那么早晚天也会崩裂。地的得道则表现在水清草绿,百花齐放,鸟兽各自为地,安乐自由,万物生机盎然,人也快乐逍遥,一派繁荣昌盛、和谐安宁的场面。而地要是失道而缺德,就会山崩地裂,洪水肆虐,飞沙走石,所有的植物动物都惨遭灭绝,人也很难苟且偷生,万物无存,这样地也就不称之为地了,也许会变成月球。

【智慧金言】

天和地都有背道离德的时候,那我们人偶一失德,也是可以原谅的。但是不能长久地心存虚伪与狡诈,不能习惯性地离德背道,那样我们也就生存不了太长时间了。因此我们的根本不是戒除欲望,也不是紧追道德,最关键和最根本的是我们的心向,也就是说,我们的心采取的是何种欲望,是不是能使那份原始的纯净欲望得以保持,是不是使我们的心态能维持最初的存在方式,不沾一丝污浊。最后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我们既不做美玉,也不做顽石,我们只做我们自己,保存着我们那颗拥有正义欲望的心灵,并使它更清澈、更坚实!

【本经原典】

《道德经·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一正。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致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自古以来,那些保持了自身与“道”相统一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天得道则清静明朗;

地得道则宁静安详;

神得道则灵验时显;

川谷得道则盈满;

万物与道同一就会生机盎然;

君王得道则天下太平。

由此我们得到一个结论,

天不清静,恐怕就要崩裂;

地不安宁,恐怕就会塌陷;

神不灵验,恐怕就会消失;

川谷不盈满,恐怕就会干涸;

万物不生长,恐怕就会灭绝;

君王如果不能使天下安宁,恐怕就要垮台。

所以真正的尊贵是以卑贱为根本的,真正的高尚是以低下位为基础的。

因此,君王才会自称“孤”、“寡人”、“不”,这不正是以贱为本吗?不是吗?

所以,最高的荣誉是不需要称赞的。所以不希望华丽光洁得像玉一样,而宁愿坚实踏实得像石头。

不行而知,不见而名

【经典语录】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语录释义】

足不出门户,就能知道天下的事物;眼不望窗外,就能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解读】

事物有个性也有共性,共性的东西被称为一般规律。宇宙中的星球,各自遵循自己的轨道运行,但假如其中任何一颗星球脱离轨道,都会给宇宙带来空前未有的大混乱,无生命的星球都能懂得遵行轨道运行,有灵性的人类更应按照天道来实践人道,这就是儒家学说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根据。现代人当然不信天人合一,但在无常的变化中人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和自己的修养有关,一个修养深厚的人应时时保持一种超然的心态,如雨过天晴,保持一种稳定状态一样,这样才能处变不惊,理智处事。

【活学活用】

人类总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是不同于其他事物而自成一体的,是不可能与万物相等同的,因此就一直在想如何能战胜自然,摆脱自然对人类的束缚。其结果就像口渴了就要喝水,肚饿了一定要吃饭一样,是不可能违逆的,因为我们人类也是自然的一员,口渴和肚饿也属于自然规律。其实自然规律根本就没想约束我们,它的一切都是自然而为的,就像我们长了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而长了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一样,都是自然而然的。只是我们自己有了分别心,认为自然规律在控制我们,拼命想甩掉这个包袱,但是又甩不掉,就像我们不可能让眼睛听声音,让耳朵看东西一样,是不可能改变的事实,为此我们就在自寻烦恼,自找痛苦。

赵太后新执政,秦国便加紧进攻赵。赵向齐求援。齐王说:“野一定要以长安君作为人质,军队才能派出来。”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确地对左右的人宣布:“有再说让长安君作人质的,我这老婆子一定把唾沫啐在他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