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俊臣逼迫狄仁杰承认“谋反”,狄仁杰一开始不承认,来俊臣于是对他严刑拷打,狄仁杰见这样硬撑下去会被他们打死,审时度势之后,不得不暂时服软,承认自己谋反。
来俊臣得到满意的口供,将狄仁杰等收监,待日行刑,不复严备。利用这个喘息的机会,狄仁杰把他在来俊臣手中所受到的种种待遇,写成材料,将棉衣拆开,将材料藏于棉衣的夹缝中,以换单衣的名义,棉衣被送回了狄仁杰的家中,他的儿子狄光远发现书信和材料,遂上呈武则天诉冤。武则天召狄仁杰等“谋反”的大臣面询:“你们为何要承认谋反?”
狄仁杰答道:“若不承认谋反,已死于鞭笞。”
武则天又问:“那为何要做谢死表?(来俊臣为了确实证明狄仁杰犯了谋反大罪,叫人以狄仁杰的名义,写了一个‘谢死表’)”。
狄仁杰答道:“臣无此表。”武则天令人拿出谢死表,才弄清楚是伪造的。于是下令释放此案七人,俱贬为地方官。狄仁杰被贬为彭泽令。以后,武承嗣欲根除后患,多次奏请诛之,都被武则天拒绝。
在酷吏横行时,无辜惨遭诛杀者不计其数。内常侍范云仙等仅仅因为去拜见了一下被软禁的睿宗李旦,便被腰斩。史载:“周兴、索元礼所杀各数千家,来俊臣所破千家。”故自武则天临朝称帝以来。李唐宗室、贵戚被诛戮者数百人。除李显、李旦和他们的子女尚能保全外。其余的或被杀,或自杀,子孙和亲属流放岭南,罪及大臣数百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弄得朝廷官吏人人自危,上下一片恐慌。
在反对势力清除殆尽的时候,为了平民愤,武则天开始对酷吏下手了,她采取的方式是以毒攻毒。
武则天就是靠这两个手段打击政敌。只要被告反对武则天,就是谋逆造反,这班酷吏即对其施以酷刑,枉杀株连陷害。这样,宗室王公及其追随者再也没人敢振振有词地反对女人临朝。武则天利用酷吏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到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共六年时间,基本上消灭了所有的反抗势力。随后,这些酷吏也因客观上的罪行被一个个杀掉,他们犹如武则天手中的打狗棍,该用时随手捡来,用过后一并烧掉。
“反者必杀”是南北朝时的流氓皇帝高洋说的,他一生就用这一句话治理国家。这句话成为历代皇帝的治国箴言。武则天对待政敌的时候,没有继承唐太宗宽仁的治国策略,而是高举屠刀。她在朝廷上对大臣吼叫:“与朕为敌,朕都能杀掉他们!”霎时,一场腥风血雨席卷大唐江山,大唐的天空被鲜血映成了红色。
统治者赋税太重,多行暴政、贪图奢侈,人民就会因此遭受饥饿、难以治理、轻视死亡,终而铤而走险,纷纷造反,统治者也就面临倒台死亡的命运了。
那如何才能减少人民的苦难,使人民安居乐业,不去铤而走险呢?“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统治者只有不把自己的生看得太重要,这就是爱护百姓和自己生命最好的方法。
对于这一点:唐太宗李世民看得比较清楚,他曾对属下说: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摇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着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当官的是这样,我们一般的老百姓也应该如此。因为只有不过于看重自己的生命,敢于栉风沐雨,才能使自己健康长寿。
据秦时月先生的《寿星奥秘》介绍,91岁高龄去世的著名红学家俞伯平,生前喜欢吸烟,喜欢吃肉,不喜蔬菜、水果,很少运动,无论冬夏都喝生水。他把自己的长寿之道称为“大水养鱼法”,即无拘无束,顺其自然。
素有“补自大王”之称的掌故作家郑逸梅,平素不太讲究饭菜的营养,想吃什么就吃什么。1988年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
把一生心血献给敦煌艺术事业的常书鸿,80岁以后,饮食仍顺其自然,他没有太多的禁忌,喜欢吃鱼吃肉,也爱吃甜食。他说:“我能吃这些东西,说明身体需要。我没有注意去追求长寿,只是顺其自然而已。”
这些老人对生命顺其自然,但他们却是长寿之人。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太重了,生怕死了,出门就怕沾上细菌,传染疾病,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封起来,结果因为整天精神高度紧张,病没少得,死得更快。现在有些独生子女家长对小孩的身体健康过分看重,出门怕风吹,戴上口罩,游戏怕出汗感冒,不准跑动……整天关在家里,大人不离左右,结果搞得小孩弱不禁风,经常生病。生病后又巴不得早点好,一点小病就住院,打吊针,只喊医生开好药、贵药、特效药,结果小孩的抵抗力越来越差,药的剂量越来越大,最后干脆一年四季药不断,小小年纪就成了个“药罐子”。
看重生本出于好意,却办了错事。其实他们倒不如学习许多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让孩子泥地里滚、野地里睡、风里来、雨里去,结果身体却很结实、无灾无病。
【智慧金言】
每个人的生理、心理以及健康状况各不相同,养生保健不能一概而论。俞伯平、郑逸梅、常书鸿先生的生活习惯,并非人人都可以效仿。我们只是要从中看出一个养生的真碲:自然生存胜于雕琢生存。因为顺其自然,放弃雕琢,是对自己生命力的高度信任,是面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本经原典】
《道德经·七十五章》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译文】
人民所以饥饿,就是由于统治者榨取税赋太多,因此陷于饥荒。
人民所以难治,就是由于统治者强作妄为,因此难以管治。
人民所以轻死去冒犯法律,就是由于统治者奉养奢侈,人民无以为生,放而去冒犯法律,因此轻死。
只有清静恬淡的人,才胜于奉养奢侈的人。
无信不立,有信乃成
【经典语录】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语录释义】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们自然不会相信他。
【解读】“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身为领导应该对这种心理加以利用,让属下视你为知音、伯乐、恩人,使他们以诚相报,无怨无悔。
【活学活用】
元太祖成吉思汗在他成大业的过程中,十分重视这一点。
有一次,成吉思汗听说亦乞列思的部族里有个叫孛秃的青年,是骑马射箭的好手。于是便暗暗派遣他的手下人术儿彻丹去调查,术儿彻丹骑马来到亦乞列思部族所在的额儿古纳河边。
孛秃知道术儿彻丹是成吉思汗派来的,恰好天已将黑,便留他住宿,并且杀了一头羊款待术儿彻丹。第二日送别术儿彻丹时,见他的马太疲乏,便牵了一匹好马让术儿彻丹骑走。当晚,术儿彻丹来还马,孛秃对他的招待更加周到。
术儿彻丹回去以后,便把调查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听后十分高兴,当场许诺要将自己的妹妹帖木伦嫁给孛秃,并派术儿彻丹将这喜事通知孛秃。
亦乞列思是个小部族,原先一直惧怕成吉思汗的乞颜部族,现在听到联姻的喜讯,全部族都兴高采烈。于是部族便推举了孛秃宗族的长者也不坚歹为代表来见成吉思汗议亲。
也不坚歹见到成吉思汗后便说:“我们亦乞列思部族听到大汗要将皇妹下嫁给孛秃,好像是云雾散了见到太阳,春风溶化了冰块一样,喜不自胜。”
成吉思汗问道:“孛秃家喂养了多少马羊?”也不坚歹回答说:“孛秃家养的马不多,只有三十匹,现在愿以十五匹作为聘礼,请大汗应允。”
成吉思汗一听聘礼的事,很生气地对也不坚歹说:“你们误会了。我是看中孛秃这个人才,而不是看中他的家产。婚姻讲求钱财,这不等于商贾做买卖了么?古人说过,人们的心想到一块是很难的。我现在正想攻取整个天下,你们亦乞列思部族,能够跟从孛秃效忠于我,我就满意了,何必谈什么聘礼呢!”
结果,成吉思汗便将皇妹帖木伦嫁给了孛秃,还陪嫁了不少钱财。孛秃受到这样的恩遇,自然全心全意地为成吉思汗效力。乃蛮部族叛乱时,孛秃带兵赶到,一举击溃乃蛮部族,立下大功。
后来,帖木伦病逝,成吉思汗又将自己的女儿火臣别嫁给孛秃,孛秃成了成吉思汗手下一名英勇善战的猛将。
大汗之恩宠,使得孛秃感激涕零,英勇善战的他除了精忠报效外,别无他求。
按照老子所说:“信”仿佛就是道德的标志,正如古人所说“德无信不行,人无信不立”。事实也在确如此,你答应了别人什么事情,对方自然会指望着你;一旦别人发现你开的是“空头支票”,说话不算数,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感。“空头支票”不仅仅增添了他人的无谓麻烦,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名誉。对别人委托的事情既要尽心尽力地去做,又不要应承自己根本力所不及的事情。华盛顿曾说过:“一定要信守诺言,不要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这位先贤告诫他人,因承担一些力所不及的工作或为哗众取宠而轻诺别人,结果却不能如约履行,是很容易失去依赖的。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历来把信用、信义看得很重要。
孔子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迭,言不信者行不果。”还有“一诺千金,一言百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都是强调一个“信”字。清代顾炎武更是以“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表达了自己坚守信用的处世态度。因此,中国人历来把守信做为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基本品质,言必行,行必果。自古以来,人们便欢迎和赞颂讲信用的人而反责和唾骂无信用的人。李白曾在他的《长干行》中写道:“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所谓“抱柱信”是说一个叫尾生的男子和一个女子在桥下约会,女子没有来,河水就涨了。尾生为不失信用,还是不走,女子还没有来,尾生就抱住桥柱,一直到被水淹死。诚然,尾生的行为有些过于迂腐拘泥,但是我们却称颂他表现出的守信精神。
只有守信,才会有人信任你。只有做到一诺千金,你的事业才会蒸蒸日上。也只有信守,你才能有“道”、有“德”,才会少有灾祸,而多有得益。
【智慧金言】
言必有信是做人的起码准则,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不诚实守信,都将被人们所唾弃。诚信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品质。养成诚信的习惯,是为人处世的基础,是我们成大业必备的要求之一。
【本经原典】
《道德经·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
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
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谁使它这样的呢?是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
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
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们自然不会相信他。
遇弱示强,遇强示弱
【经典语录】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语录释义】
小国对大国谦恭忍让,就可以被大国所容纳。
【解读】
治国成事要讲究策略,当你碰到了实力比你弱的对手,那么就要显露你比他“强”的一面,这并不是为了让他来顺从你,或满足你的虚荣心,而是弱者普遍有一种心态,谁甘愿一上场就做弱者,因此他会在周围寻找对手较量,借此证明他也是一个“强者”。
【活学活用】
荀子认为“君子贤而能容霸,智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会遇到一些人说对不起自己的话或做对不起自己的事,当别人对不起我们时,我们应当怎么办呢;是针锋相对,以怨报怨呢,还是以宽容为怀,原谅别人呢?应当宽容之,理解,原谅,并以实际行动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