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称帝后,将太公安置在栎阳(今陕西临潼北渭水北岸)。公元前201年(汉高帝六年)三四月间,刘邦回到栎阳后,每隔五日就去看望太公一次,每次看望,一定要再拜问安。此事被太公一家令(管理家务的官员)看到了,觉得他们父子所守的仍是普通百姓之礼,极不合适。如今刘邦即位已久,太公尚无尊号,这样下去,不合朝仪,将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但又不好明言,只好寻机,设法点破。
一次,家令见太公在家无事,便向前说道:“皇帝虽是太公的儿子,毕竟是皇帝;太公虽是皇帝的父亲,毕竟是个人臣,怎能让人主拜人臣呢?”太公原本是个乡下人,对家令所言,闻所未闻,忙问道:“那将如何是好呢?”家令道:“下次陛下再来朝拜,您行大礼迎出门去,才算合乎君臣之礼。”待到刘邦再来朝拜,车马还未到,太公就迎到了门前。刘邦见后,大惊,急忙下车,扶住了太公,问道: “您何故如此呢?”太公道:“皇帝乃是人主,天下共仰,怎可为我一人而乱了天下礼法!”刘邦听后,猛然醒悟,心知有理,忙将太公扶入室内,婉言盘问。太公就将家令所劝的事说了一遍。
刘邦听了以后,没有说什么,辞别太公回宫后,派人取出黄金五百斤,赏给太公家令。一面使词臣拟诏,尊太公为太上皇,诏云:“人之至亲,莫过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乃人道之理。以前,天下大乱,兵革四起,万民疾苦,朕亲自披坚执锐。迎难而上,平暴乱,立诸侯,偃兵息民,天下遂安,此皆太公之教训。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尊太公为太上皇。”自此,君臣理顺,太公也不用迎门了。
然而真正以礼治天下的还是大有人在的,东汉时期的贾琮在这方面也做得十分出色。贾琮,字孟坚,是东郡聊城县人,曾任京兆令,为人足智多谋,行事异乎常人,但颇有政绩。
交趾地处广西,其地特产多为珍奇宝物,如明玑、翠羽、犀角、象牙、异香、珍稀木材等。贾琮以前的各任刺史,大多为贪婪之徒,他们来此地任职,多是为了搜刮此地的珍奇。等到财宝积累的差不多了,便要求离任,将搜刮之物尽数带走。接着又换一个搜刮者,如此循环往复了好几任,弄得当地吏民怨声载道,所以举兵反叛。公元184年(汉灵帝中平元年),交趾有人揭竿而起,屯兵起事,逮捕了州刺史及合浦郡的郡守,领导者自称“柱天将军”,许多人前往平剿都没有奏效。汉灵帝特别下令有关部门精选有才能的人治理交趾。于是,贾琮便被任命为交趾刺史。
贾琮到任后,没有像以往的官吏那样立即派兵镇压,而是实事求是地了解情况,询问当地为什么会发生反叛。百姓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是因为赋敛过重,百姓被掠夺殆尽,又加上京师遥远,百姓告状无门,民不聊生,所以相聚起兵。
贾琮了解到了真实的情况后,不仅没有怪罪当地的百姓,反而立即发出安民告示,宣布废除百姓过重的徭役,号召逃散的居民回乡安业,又撤掉了郡县中的赃官,换上良吏。百姓因负担轻了,也就各安其资业,不再反叛了。不到一年,交趾郡就恢复了以往的平静。当地人十分感念他,街头巷尾到处传唱着这样一首歌谣:“贾父来晚,使我先反。今见清平,吏不敢叛。”数年之后,交趾郡便成为全国十三个州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
我们不能不折服于老子的睿智,他的治国理念,还隐约可见一种适用于常人的生存策略。
(1)遇弱示强
当你碰到了实力较你弱的对手,那么就要显露你比他“强”的一面,这并不是为了让他来顺从你,或满足你的虚荣心,而是弱者普遍有一种心态,谁甘愿一上场就做弱者,因此他会在周围寻找对手较量,借此证明他也是一个“强者”,你若在弱者面前也示弱,正好引爆对方的杀机,徒增不必要的麻烦与损失。示强则可使弱者望而生畏,知难而退。不过,这里的示强是防预性的,而不是侵略性的。若你判断错误,碰上一个“遇强示强”的对手,那你不是输得很难看吗?
世界上的事情都不是以我们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因此。我们必须随时随处以变化的心态看待社会和人。作好处乱不惊随机应变的心理准备,这样才能游刃有余,以不变应万变,使自己永远掌握主动权,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遇弱示强”似乎与老子的思想很不相副,其实不然,因为老子所说的大国与小国实力对比是非常明显的,我们这里“遇弱示强”之法就是要你先确立自己大国的身份,当对方承认你是大国之后,对方自然对你没了攻击之心,而此时你对他再谦下一些,他自然视你为依靠,你因此而充分掌握了主动,成了名副其实的号令者。
(2)遇强示弱
如果你碰到了一个有实力的强者,那么,你不必为了面子而与他争强,争斗结果你有可能毁了自己。因此不妨示弱来化解对方的戒心。以强欺弱,胜之不武,大部分的强者是不做的。但也有一些具有侵略性的强者有欺负弱者的习惯。因此示弱也有让对方摸不清你的虚实,降低对方攻击的有效性,一旦他攻击失败,他便不可能再动手,而你便获得了生存的空间,并反转两者态势,他再也不敢随便动你。至于要不要反击,你要慎重考虑,因为反击时你也会有损伤,这个利害是要加以权衡的。何况还没有到一定要击败对方的地步,存在才是主要目的。
【智慧金言】
以上这两种生存策略都有谦下的共同之处,我们之所主张谦下,是因为“强”与“弱”、“大”与“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所谓“风水轮流转”,谁又能预料到未来的变化呢?你是强者、大者、你去欺侮弱者、小者,说不定哪一天你就成为了弱者,那你也只有等待被人欺侮的份了。
【本经原典】
《道德经·六十一章》
【原文】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译文】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
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
所以,大国对小国谦恭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
小国对大国谦恭忍让,就可以取得大国的支持。
所以,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大国的信任,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
大国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顺从大国。
两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国特别应该谦恭忍让。
同善同德,和顺归一
【经典语录】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语录释义】
政诒宽厚,人民就淳朴。政治严苛,人民就狡黠。
【解读】
老子主张治人要宽厚,他反对刑政,反对用刑罚处理人,用制度压制人,认为治人不一定非严不可、非苛不可,强化自身修养,以自身的清与静、公与廉,更能治好人、治好事。
【活学活用】
汉宣帝时的丞相丙吉,宽厚待人,惩恶扬善。尤其是对下属,从不求全责备。对好的下属,他大力加以表彰;对犯了过失的下属,只要是能原谅、宽容的,他都尽可能的原谅、宽容他们。
丙吉有一个车夫,驾车的技术很好,其他方面也没有什么问题,就是有一个毛病——喜欢喝酒。他经常喝得大醉,出门在外也是这样。
有一次,丙吉出门办事,带了这个车夫驾车。殊不知他这次喝得大醉,车子还在路上,他就呕吐起来,把车上的座席都弄脏了。车夫一见自己弄脏了座席,吓得不知怎么才好。但丙吉并没有多说什么,只让他把车上的污迹擦干净,然后又赶车上路。
回到相府,管家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狠狠地训斥了车夫一顿,并向丙吉建议说: “大人,这个车夫实在是不像话,干脆把他赶走算了!”
丙吉摇摇头说:“不要这样做。因为他喝醉酒犯了一点小小的过失就赶走他,你让他到哪里去容身呢?他不过是弄脏了我的座席罢了,算不上什么大罪,还是原谅他吧,我相信他自己会改正的。”
管家这才没有赶走那个车夫。车夫知道是丞相的宽宏大量才保住了自己的工作后,内心非常感激,决心报答丞相。从此更尽心尽意地赶车,酒也喝得少多了。
车夫原本是边疆人,熟知边防报急方面的事情。有一次,他在长安街上看到一名驿站的官员疾驰而过,猜想一定是边境上发生了什么紧急的事情。于是他紧跟着到驿馆里去打听消息,果然得知是匈奴入侵中郡和代郡,那里的郡守派人告急。
车夫立即回到相府,把自己探听到的情况向丙吉报告。丙吉知道宣帝马上会召自己进宫商议,便叫来有关方面的下属,向他们了解被入侵地区的官员任职以及防务等方面的详细情况,思考了对策。
不一会儿,汉宣帝果然召见丙吉和御史大夫等人商议救援之事。由于丙吉事先已知道了消息,并且有所准备,所以胸有成竹,侃侃而谈,很快提出了可行的救援办法。而御史大夫等人却是仓促进宫,一点消息也不知道,对被入侵地区的情况也不太了解,一时间根本就说不出什么来,更不用说切实可行的救援办法了。
两相比较,对照鲜明。汉宣帝赞赏丙吉“忧边思职”,对御史大夫等人却很不满意。
退朝后,其他大臣对丙吉十分钦佩,丙吉却对大家说:“实不相瞒,今天是因为我的车夫事先打听到消息并告诉了我,使我预先有了准备。当初,他曾经醉酒呕吐,弄脏了我的车座,我原谅了他,所以他才有今天的举动。”
圣人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们知道满足,懂得无为的道理,他们能够体悟大道的德性,他们将天地万物看成一体,在心中不做任何的分别,所以他们是圣明的。他们的圣明表现在对待任何人都没有私心,没有厌恶之心,他们以善良对待善良的人,也以善良对待不善良的人;他们对待诚信的人是诚信的,对待不诚信的人也同样诚信,没有分别。因此,我们也应效法圣人的做法,真诚地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当我们的真诚感染了别人的时候,也就自然得到了别人发自内心的信任与尊敬,别人也愿意同我们做朋友。
老子为我们讲的就是一个一视同仁的道理,也告诉我们与人相处时应该如何对待别人。我们常说将心比心,就是说当我们想要得到他人的赞同,就要先肯定他人的意见;当我们希望他人尊敬我们时,我们应该先尊敬他人。只有将我们同他人的意志放在一个称盘上,去掉分别心,我们才有可能拥有我们自己的意志。这就像大道一样,没有任何区分待人之心,它对待万物是一个法则、一个样子,不会厚此薄彼,更不会媚上欺下,它只会给每一个事物以同样的恩泽。所以我们也应秉承这种美德,敬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而当我们真心实意地热爱他人的时候也会同样得到他人的热爱与关心,我们从中会感觉到爱与被爱是相等的,像是从两面感受阳光的照耀。
【智慧金言】
圣明的人是不会有所隐藏的,他们会让自己与天下人同德同善、同心同信,与天下人和顺同一。当我们达到这个境界时,天下人是我们,我们是天下人,没有任何分别,我们又何愁不能与天下人轻松、和平相处呢?又何愁不能与天下人互敬互爱呢?
【本经原典】
《道德经·五十八章》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
政治宽厚,人民就淳朴。
政治严苛,人民就狡黠。
灾祸啊,幸福倚傍在它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之中。
谁知道它们的究竟?它们并没有一个定准!
正忽而转变为邪,善忽而转变为恶。
人们的迷惑,已经有长久的时日了。
因而有道的人方正而不割人,锐利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