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能从自身做起,视名利如云烟,视金钱如粪土,并应用这种思想治理天下,就能让天下人从内心静谧下来,淡漠了功名利禄的欲望,认真地做事做人。也只有当人心平衡安静的时候,天下才能真正的安定。
众人熙熙,我独泊泊
【经典语录】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炎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
【语录释义】
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嬉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
【解读】
老子在价值观上,在生活态度上,将世俗之人与自己作了对比描述。世俗之人熙熙攘攘,纵情于声色货利,而“我”却甘守清贫淡泊,以求精神的升华,而不愿随波逐流,显示出自己与众人的疏离和相异之处。
【活学活用】
淡泊是一种品格,一种境界,一种美德,一种做人的要求;淡泊是一种简单,一种超然,一种执着。庄子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白居易的“淡水交情老始知”,鲁迅的“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处淡泊以养志,取淡泊以扶真,反复提示着淡泊中有真味,淡泊中寓醇美。
淡泊使人清醒,使人明智,使人坦然,淡泊可以使人明辨是非,不计个人得失。生活中拥有这份淡泊,是文化修养与人生经历凝练的结晶,有了这份淡泊,在困境中就拥有了绵绵不绝的力量。
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展示出太多的诱惑。在诱惑中行进的人,更要保持一份清醒的淡泊。但是,在纷乱的滚滚红尘中,在一个人忙碌、暂短的一生中,要做到看淡世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淡泊的心境,需要在生活中慢慢升华。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有句关于健康长寿的名句:“枕上愁烦多发病,床上欢笑胜寻医。”表达了“淡泊”有益身心健康的意思。同时,他还提出了著名的“十可却”、“十不治”,从饮食起居、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方面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十可却
静坐观空,觉四大原从假合,一也;烦恼现前,以死譬之,二也;常将不如我者巧自宽解,三也;造物劳我以生,遇疾稍闲,反生庆幸,四也;宿孽现逢,不可逃避,观喜领受,五也;家庭和睦,无交谪之言,六也;众生各有病根,常自观察克治,七也;风寒谨防,嗜欲淡薄,八也;欲食宁节毋多,起居务适毋强,九也;觅高朋亲友,讲开怀出世之谈,十也。
十不治
纵欲耽淫,不自珍重,一也;窘苦拘囚,无潇洒之趣,二也;怨天尤人,广生烦恼,三也;今日忧愁明日,一年常计百年,四也;室人噪聒,耳目尽成荆棘,五也;听信师巫祷赛,广行杀戮,六也;寝兴不适,饮食无度,七也;讳疾忌医,使虚实寒热妄投,八也;多服汤者,荡涤脾胃,元气渐耗,九也;以死为苦,与六亲眷属常生难割难舍之想,十也。
白居易劝告人们要生活淡泊,丢弃名位,重道德修养,轻钱财妄想,做到形神兼养,才能达到健康无病。尤其是老年人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糊涂一些好,能使心态保持平衡。
淡泊,是一种内在的深度修养。身居陋室而有自己的生存乐趣,在心灵的桃花源里,寻觅着他人看不到的幽静。让宁静的内心世界,蕴藏着风格的高尚,把红梅与松柏作为自己的良师益友,用完美来点缀自己的人生。理智地将七情六欲看轻,将自身的疾苦与失落看淡。在淡泊的熏陶中,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心理上健康、人格上健全、有修养的、能宽容他人的人。在淡泊的田园里,畅游自己的人生。
淡泊,是一种内心世界的质朴,在这样的质朴中,平静自己的心态,淡泊繁华世界的喧嚣,让志向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使自己能达到反璞归真的境界。人如果能在平淡中做到宠辱不惊,让这种淡泊作为自己调节心态的调节剂,那么,这种淡泊,在平衡的心态下,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在北京大学燕园,曾经住着四位老先生,人称“未名四老”。当代散文大家张中行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一生低调处事,淡泊为人。书法大家启功称他为“老夫子”,文学大师季羡林称他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张中行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主要从事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古文造诣极为深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他开始涉猎散文创作,《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三部作品牢牢奠定了他在中国散文界的地位。张中行先生的散文平和冲淡,清隽优雅,善于在不动声色之间写人记事,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
秋云、秋月、秋水、秋菊,构成天高气爽、七彩斑斓的淡泊意境,比艳丽的春色和荫荫的夏景更隽永,更宜人。张中行先生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他物。他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他的书房里书卷气袭人,桌上摊着文房四宝和片片稿纸,书橱内列着古玩,以石头居多。他戏称自己的书房像“仓库”。
淡泊迥异于寡情薄义,小康人家的知足自诩与淡泊无缘,士大夫式的闲逸无聊更不是淡泊。唯有久历风尘、熬出嗜欲的有识之士,才可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淡泊。文物史家史树青格外推崇张中行的为人,“他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一生低调处事,淡泊为人”。
一次,一个晚辈给张中行送来一瓶“人头马”,偏偏他只认“二锅头”,将这瓶“贵客”丢在屋角。张老看报纸上说“人头马”值一千八,想喝了吧,但一想到喝一两就相当于喝掉了180块钱,实在下不了口;送人吧,又怕背上巴结他人之嫌;卖了吧,拿晚辈的人情换钱,怕日后见面不好交待。这竟然成了张老一件烦恼的事。
张中行先生一生的理想很简单。他自己曾说,一不做官,二不发财,就是希望做点学问,看点书,写点书,安安稳稳地过适然恬淡的生活。
淡泊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以这种态度生活,你能走过人生的岁月蹉跎和道路的泥泞坎坷;你能取得令你欣喜的成就;你能走出人生的低谷;你能在各种诱惑中,用一颗平常心把握住自己,泰然若之;你能在喧嚣中,给自己找到一份心的超然。淡泊能让人志向远大,不受尘世污秽的干扰与冲击;能让一个人前途无量,活得更加潇洒。
【智慧金言】
淡泊是一种近乎于天然而生的倾向,它也许没有任何理智作用,它凭借的是直觉、直观、印象或体悟。它存在,无言,而且没有理由。努力挥别荣利之后,自然能渐渐品尝出淡泊中的至味。“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雨霁碧空是最清明的天地,大味必淡之。“淡泊”是最悦目的视野,最雅洁的境界。
【本经原典】
《道德经·二十章》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众人昭昭,我独昏昏;
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
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
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
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
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
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
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嬉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
众人都富足,而我却什么也没有。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
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
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
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漂泊无处停留。
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
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经典语录】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语录释义】
使人们清心寡欲,满足民众的温饱,人人都不强化自己的意志,人人都练就一副强壮的体魄。永远使人们的意识保持在没有伪诈的状态,即使有少数有才智的人明白如何去争名夺利、满足私欲,他们也不敢真的去做了。
【解读】
在这里,老子既不讲人性善,也不讲人性恶,而是说人性本来是纯洁素朴的,犹如一张白纸。如果社会出现尚贤的风气,人们对此当然不会视而不见,肯定会挑动起人们的追逐欲和占有欲,从而导致天下大乱。如果不使人们看到可以贪图的东西,那么人们就可以保持“无知无欲”的纯洁本性。
老子坚持去伪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东西。摒弃所有引起人的贪欲的东西,尤其是当时流行的推崇贤能的风尚,更被他认为是最易产生罪恶的根源。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真的。而人类种种丑恶行为,则应当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现象。
【活学活用】
老子说的不使人们贪欲,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尽可能地“实其腹”、“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此外要“虚其心”、“弱其志”,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只有这样做,也才能顺应自然规律,也就做到了无为而治。这一章与前章相呼应,从社会的角度,使人人都回归纯洁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本性。这样以自然规律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在此对统治者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是老子提出的安民政策,接着又给统治者提出了具体的办法:“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许多人认为老子“常使民无知无欲”的主张是愚民思想,其实不然,事实上老子并不主张去除人的正常欲望,他目的是使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他实际是主张“少私欲,视素保朴”。这一主张对我们的立身处世也有指导意义。
老子所强调的“无为”,即是顺应自然,其治理社会的效力,显然要比用法令、规章、制度、道德、知识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基础涵义。而老子的这种社会理想,又是同他的“道”论密切相关的。老子认为,高明的当政者和领导者应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让下属和百姓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切忌用过多的条规制度来进行强制性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的政策,不要左一个运动,右一个政策,搞得民众无所适从。要让一个国家安定大治,就像对待井水一样,如果搅动得越凶,残渣败叶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浊,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放什么漂白粉之类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让它自己慢慢平静下来,这样井水就会自然清静了。“无为而治乃大治”,这是老子“无为”论给后人的有益启示。
人都有欲望,贫穷的人想变得富有,低贱的人想变得富贵,默默无闻的人想变得举世闻名,没有受过赞誉的人想得到荣誉,这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在于欲望和能力之间是必须成正比的。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寻求欲望与能力之间的和谐。在欲望和能力之间发生严重不协调时,或者抑制欲望的膨胀,或者增加自己的能力。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实在数不胜数,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东西,其实欲望太多,反而会成了累赘,还有什么比拥有淡泊的心胸,更能让自己充实满足呢?选择淡泊,抛弃贪婪吧。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辽阳城里出了一位才子,名叫王尔烈,他从小就很会诗文,书法也写得很好,非常聪明,才资出众,长大做官以后,清廉不贪,有双肩明月,两袖清风之誉。有一次,王尔烈从江南主考回来,恰逢嘉庆皇帝登基继位,皇帝召见他说:“老爱卿家境如何?”王尔烈回答:“几亩薄田,一望春风一望雨;数间草房,半仓农器半仓书。”嘉庆说:“老爱卿为官清廉,我是知道的,朕现在派你去安徽铜山铸钱,你去上几年,光景就会不错了。”王尔烈到了铜山铸钱,因为那里有座清朝御制通宝的铸钱炉。他在那里工作了三年,又奉诏回到京城,嘉庆召王尔烈上殿,问:“老爱卿,这一回可以安度余年了吧?”言外之意是,这一回从钱堆里爬出来,该有不少“收获”吧。王尔烈听了以后,笑了笑:“臣依然是两袖清风,一无所存。”嘉庆说:“不会吧,你再查查看!”王尔烈只好又回手一掏,从袖套里掏出三个铜钱来,只见一个个磨得溜光雪亮,原来是铸钱时用的模子。嘉庆皇帝见王尔烈如此清廉,十分感动地说:“卿真可谓老实!”
王尔烈并不富有而且可以说是清贫得很,可他过的充实满足。但生活中的许多人都并不如此,他们有太多的追求。著名作家林清玄曾在文章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自己一位朋友的亲戚的姑婆从来没穿过合脚的鞋子,她常穿着巨大的鞋子走来走去。晚辈如果问她,她就会说:“大小鞋都是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买大的呢?”
许多人不断地追求巨大,其实只是被内在的贪欲推动着,就好像买了特大号的鞋子,忘了不合自己的脚一样。不管买什么鞋子,合脚最重要,不管追求什么,总要适可而止。
【智慧金言】
一个人如果能从自身做起,视名利如云烟,视金钱如粪土,并应用这种思想治理天下,就能让天下人从内心静谧下来,淡漠了功名利禄的欲望,认真地做事做人。也只有当人心平衡安静的时候,天下才能真正的安定。
【本经原典】
《道德经·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了美之所以是美,
丑的观念也就知道了;
都知道了善之所以是善,
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并存在,
难与易相互成就,
长与短相互对比,
高与低相互比较,
音节与旋律相互配合,
先与后相互追随。
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理世事,
施行不发号施令的德政教化,
让万物自行发展而不以语言表达。
让其自由生长和活动而不占有,
任其自为而不施加自己的意志,
功成业就而不去占据。
正是因为不去占据,
所以才永远不会失去。
以其无私,而成其私
【经典语录】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语录释义】
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天地顺应自然而生存,而不是单纯为自己而生,所以能长生。
【解读】
佛家讲“一念之觉醒”,使人认识自我。这个觉醒的自我就是私心。人一旦有私心,就会为自己找定位,争权利。私心让人觉醒,并认识自我。但是大千世界物质无限,“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活学活用】
有的人永不满足,所以永远得不到。有的人容易满足,所以能够得到。得到什么?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与其说人想要得到某种东西,不如说人想要得到某种感觉。有感觉就津津有味,没感觉就味如嚼蜡。
要想成就大事就必须把自己交出去,与山河大地融为一体。这时有什么私心呢?没有私心杂念的人就会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