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人忽北忽西,忽高忽低,左右变幻,上下呼应,跌宕多姿,全方位地描绘了西湖早春无限春光,把刚刚披上春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诗人既兴奋又闲暇、既深情又从容的观赏心态。全诗轻松活泼,感情明快。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
这类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可谓比比皆是。描写江南阳春三月美景的《江南春绝句》《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描写雄伟开阔的山川大海的《望天门山》《观沧海》等等。
(二)虚实相生
宋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欧阳修《六一诗话》)。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实境;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虚境。通俗地讲实境是指直接描写的景、形、境;而虚境则是指通过想象和联想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又是伴随着这种具象联想而产生的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即‘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蔡仪《文学概论》)。以曹操《观沧海》为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歌开篇以“观”字统领,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这是“实境”,是“如在目前”的眼前之景。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而这“见于言外”的数层意蕴均由实境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得来。
由此可见虚境的开拓,才是意境创造的目的所在。意境便是这种虚实相生的产物。
(三)生命律动
所谓生命律动,即意境展示的生命本真,揭示的事物本质,追求的人生境界。诗人就是要通过诗歌这一文学样式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传达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进而展现出自己对世界、对人生乃至对整个宇宙的看法,即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宇宙观。经常我们在文学评论中说看到的“象生物外”,“超以象外”,即是对这抽象的凝练的表达。这与中国从《诗经》肇始的“诗言志”无不有着莫大的联系,是中国古代诗人诗化宇宙观、哲学的体现。所以,蔡仪先生说“生命律动便是意境的本质特征”。不论是王绩的《野望》中的“相顾无相识,常歌怀采薇”、王维《山居秋暝》中“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卒章显志,还是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概括,都是生命律动在诗歌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此外,生命律动是要“状飞动之趣”。意境中要“采奇于象外,状飞动之趣,写真奥之思”(皎然《诗式》)。“意境作为一个诗意的空间,不是空旷无物,更不是一片死寂的静土,而是一个充满了人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的空间,这是一个鹰飞于天,鱼跃于渊的空灵动荡的世界。唯其动态千种,方能显示生命的律动,意境的魅力。在古人那里,不仅像这样的景物要状出‘飞动之趣’来,就是静的事物,也要化静为动,写出‘飞动之趣’来”(蔡仪《文学概论》)。这类有“飞动之趣”的佳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可谓不计其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日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
(四)韵味无穷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绵绵不尽,让人如食橄榄,回味无穷的审美效果,便是意境的魅力所在。无怪乎有人说,“韵者,美之极”(范温《潜溪诗眼》),“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陆时雍《诗镜总论》)。要达到这种审美效果则需要诗歌创作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富有生命律动。
(第五节)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常识
古代诗歌,其作品蔚为大观,其种类也纷繁芜杂,在这里,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古体诗。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本书就将古诗格律的话题,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上。
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一)押韵
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等)没有不押韵的。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在判断古诗押韵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字音的演变因素,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字音去衡量。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官方颁布的“韵书”来押韵的。律诗中,一般是在第二、第四、第六、第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第三、第五、第七句也就是每联的出句不押韵,(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首句多数入韵);并且,韵脚(押韵的字)一般为平声字(即阴平、阳平调的字)。
(二)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即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第二,律诗格律中的“孤平”禁忌。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见下文)的办法。
第三,律诗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有字用拗,后面就必须“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需一一了解。
第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
(三)对偶
对偶就是将同类概念或对立概念并列起来,也叫对仗。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其形式主要有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等。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时有更大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
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独自的规则,即:(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3)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是要求对仗的,而首联的对仗可用可不用,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例外,这里不作详论)。
了解了律诗的常规格律要求之后,我们可以借此顺利地进行“诗歌掉序”练习。一般来说,在进行这类工作的时候,我们有以下一些规律可以遵循。我们以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为例:
过故人庄(已打乱)
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
故人具鸡黍/还来就菊花/
绿树村边合/把酒话桑麻/
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
第一步,找出“韵脚”(“同韵”的平声字)。本诗中“韵脚”有:斜(古音读“xia”)、花、麻、家,押“a”韵。
第二步,将八句诗组成四“联”。本诗的四联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和“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第三步,依据“联”的平仄规则(对句句尾字为平声字),确定出句和对句的顺序。因而将上边四联调整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和“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第四步,本诗只有两联对仗,因此,对仗的两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即为“颔联”或“颈联”。
第五步,依据诗歌内容,诗人由“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篇,点明事由,也是事件的起因,故人备好丰盛的菜肴,邀我到他们家做客。接着写来到古人庄,首先跃入眼帘的是古人庄的优美环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接着又是叙事,久别重逢千杯少,对酒话家常,不醉不归,“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因此,“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为全诗颔联,而“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则为全诗颈联。酒酣意却犹未尽,最后与朋友约定,等到重阳节那天,相约共赏菊花,再痛饮一番,“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第五步,排出顺序,并检验格律。本诗押‘a’韵,第二句入韵,中两联对仗。诗句在平仄上符合“粘对”规则。原诗顺序应为: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此外,了解了律诗的常规格律要求之后,我们还可以借此顺利地进行“诗歌补白”练习。例如:请选出填入下边诗歌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
登庐山(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吴起白烟。
陶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
A.东 公 田 B.东 公 耘
C.三 令 田 D.三 令 耘
平常说“东吴”较多,但依据对仗原则,应选“三”与前句的数目字“九”相对。“陶公(尊称)”和“陶令(县令)”都无大碍,但依据“粘对”规则,应选“令”与前句仄声字“下”相粘。最后,依据押韵原则,应选“田”与全诗的“韵脚”(音“an”)同韵。故答案为C。
古诗格律相当复杂,单就“律诗”而言,也不是可以仅借数言可蔽之的。高中生应该在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多多诵读古诗,培养古诗语感,以便更好地加以掌握,从而有利于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
(第六节)中国古典诗歌举萃
(一)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原为乐歌,可配乐歌唱。
“风”即国风,为周朝各诸侯国和地方的乐曲,大部分是民歌。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
“雅”,又被称为中原正声,分为“大雅”、“小雅”。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有诗105篇。
“颂”为庙堂颂歌,是贵族祭神祭祖、歌功颂德的乐曲。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有诗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