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中国是一个散文非常发达的国家,自古以来,不仅文学家,而且史学家、哲学家、科学家,都很讲究文章的写作。有的史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同时就是散文家。“《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语言凝练含蓄,历来为人赞叹;《战国策》生动形象、铺张扬厉、明畅通俗,备受推崇;诸子之文横议,阐明事理,陈说主张,“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屈原楚辞绚丽浪漫、瑰丽奇伟;太公《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还有那铺排宏丽的汉赋,文风清峻、慷慨悲壮、气盛词壮的“建安文学”,辞采华美、用典繁复、骈偶严整的骈文,文以载道、文法秦汉、推陈出新的韩、柳“古文”……
古代散文不仅追求形式上的章节美、匀称美、节奏感强、表情方式多样化,更追求内容上的实用,崇尚真实,提倡简洁。比如先秦、两汉散文,揭开了中国散文史的大幕,也是最为辉煌、最值得夸耀的一幕。她的无与伦比的思辨逻辑、她的悬诸日月的文学价值,她的情文并茂的艺术魅力,百代以下,我们如何评价,似乎都不过分。
正是有了先秦、两汉散文的华彩揭幕,才让中国散文一开始就具有忧国忧民的传统、发愤著书的传统、放言无惮的传统、深于取象的传统。才让散文继诗歌之后成为中华民族又一精神家园。
趣味学习
一、读一读比一比
中国散文,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其发展过程中,内容不断扩大,形式不断创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一大批光照千古的优秀散文家,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读来如食橄榄,让人回味无穷,“三月不知肉味”。文约意丰、意蕴深邃的《老子》;恢诡谲怪、汪洋恣肆、十言九寓极富浪漫主义的《庄子》;《出师》一表分析局势,提出建议,追述创业,诚挚恳切,感人至深;李密的《陈情表》陈诉身世,说明原因,文章词语恳切,笔调曲折动人;王羲之《兰亭集序》独创一格,以清新朴实的语言,描绘盛况,反映现实,直抒胸臆;吴均《与朱元思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富春江的奇绝美景,辞采华美、骈偶严整,实是骈文中难得的佳品;庾信《哀江南赋》一文追抚往事,凭吊故国,哀怜亲友,以大量的历史典故曲折而深沉地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语言雄健清新,笔势迂回曲折;王勃《滕王阁序》以生动的文笔,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宴饮的欢娱,文章辞藻丰富华美,用典贴切,结构紧凑,脉络清楚;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一反常态,纯用散文的笔调,追忆往事,倾吐无限悲痛的感情,感情表达得特别细致动人,被后人称为祭文中的“千古绝唱”;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以清新流畅的笔触传景物之神,借物写心,抒发迁客骚人的不平之气,人与自然合而为一,并将山水游记发展而成一种独立的散文文体;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铺张扬厉的笔极写洞庭万千气象,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怀抱;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滁州优美风光,将写景和抒情十分自然地结合起来,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苏洵《六国论》论述了战国时六国对秦的政治形势,六国灭亡的原因和历史教训,文章纵横捭阖,机锋雄辩,大有战国纵横遗风;苏轼《赤壁赋》寄情于景,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现实的不满,文章文辞优美,具有浓厚的抒情特色,为其代表作;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从叙述游山开始,引出议论,表面写游山,实际是在治学,随意写来,由实到虚,文笔极曲折变化之致……在这佳作如林的中国古代散文之中,相信一定有你情有独钟的。那就用你美丽的嗓音、丰富的情感把她演绎出来,说出你独到的感受吧!
二、看一看想一想
(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中国文学卷》讲到中国散文时说:“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中,与诗词并列为文学正宗的,还有另一重要文体,即散文。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几种不同的概念:‘散文’相对于‘韵文’讲,是广义的,泛指一切无韵的文字;‘散文’相对于‘骈文’讲,也是广义的,指那些单行散句,不拘对偶、声律的语文体,即唐宋以后所称的‘古文’”。愚认为凡是不押韵的文体,都应归入散文范围。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散文是与诗、词、小说、戏曲并列的文体。因此,除了一般的文章(包括文学散文)之外,散文还应包括历代的辞赋和骈文。广义的散文观念保持了散文概念的严整性。古代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的“文”,从总体上看就是两大部分,一是诗,一是文,两者壁垒清晰,容易区分;两者之和则囊括一切以文字记录的东西,不会造成遗漏。辞赋是介于诗与文之间的文体,离文更近些,干脆划入“散文”的范畴。
现代文的四大文体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请思考: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在分类上有什么异同?
(2)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诞生了无数文学巨人,在散文的天空留下无数璀璨星光。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填出下列作家的代表作
司马相如—— 扬雄——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苏辙—— 苏轼——
填出下列名篇的作者
《祭十二郎文》——
《捕蛇者说》——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读孟尝君传》——
《六国论》——
《赤壁赋》——
《左忠毅公逸事》——
填出对应的作家或作品
《论语》—— 《孟子》——
《庄子》—— 《天问》——
《左传》—— 刘向——
《史记》—— 司马光——
当然,我们仍然还可以通过组织知识竞赛的形式,让大家更广泛地参与、了解有关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些知识。
(第一节)散文小史
一、百家争鸣中的色彩纷呈——先秦散文
我国散文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是先秦时期。远在殷商时代,就产生了散体文章。甲骨钟鼎已有不少成文的片段。《易经》中的卦辞和爻辞,可以算成最早散文的一种。《易经》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解释卦的为卦辞,解释爻的为爻辞。卦辞和爻辞就是通常被后人认为是中国散文最早的散文。卦爻辞往往通过描写、叙事、说明、打比方、讲道理等形式进行的。
散文的第一次飞跃发展是在战国,当时周朝统治已经崩溃。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处士横议,百家争鸣。从历史上来看,国家衰,则政令松弛,思想解放,文章乃盛;反之,国家盛,则法严令具,文化专制,文章乃衰。国家的一盛一衰,政令的一张一弛,与文章的盛衰恰成反比。由此,在战国时代出现了私人讲学和私人著述,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立场,发表不同的主张,当时还没有人想“以翰墨为勋绩”,但为了推销自己的主张,作者也不免“沉思翰藻”,讲究内容与文采并重了。
诸子争鸣,主张各异,不足深论。当时诸子中最重文采的是儒家与道家,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年少时读《世说新语》,喜其隽永传神,清微简远,后读《论语》,方悟《世说》不及远甚。《论语》中所记孔门言行,文字隽永,结构完美,人物刻画入微,令人掩卷想见孔氏风采。到《孟子》,已从短篇对话发展到长篇大论。其文至精至密,雄辩滔滔;其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善于在论辩中恰当运用比喻或穿插寓言,增强论辞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被后世散文家崇奉为典范之作。道家代表作是《老子》和《庄子》。《老子》之文谈玄论道,意蕴深邃,且凝练晓畅,朗朗可诵,语精意奥,启人深思。语言上韵散结合,多用格言警句。《庄子》在散文上的辉煌成就,在整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其匹的。它那意出尘外的构思,超群绝俗的想象,美妙奇幻的意境,汪洋恣肆的文风,不仅前所未见,而且后所难及。它开辟了散文艺术的新境界,促进了文学自身的新飞跃。为表达追求绝对精神自由和彻底超脱现实的思想主旨,《庄子》散文构思好似天马行空,不落俗套。特擅形象思维,绝无枯燥的说教,把深刻的哲理形象地寄寓于虚妄的情节之中,在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氛围里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真实思想。郭沫若推庄子为散记文学的“鼻祖”,认为他足以和屈原、司马迁“分庭抗礼”,甚至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其他各家,虽不如儒道两家重视文采,但也往往是“人持弄丸之辩,家挟飞钳之术”(刘知几《史通·言语》),不无文采可观。如《墨子》中的“公输”一节。
百家争鸣不仅产生了诸子之文,也产生了史传之文。《左传》和《战国策》便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左传》之文,洋洋大观,历来备受推崇。它最突出的成就就是长于叙事,“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刘知几《史通》)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精而腴、简而奥的辩证统一”,尤善于描写战争。不仅如此,《左传》还善于写人,工于记言。《战国策》以各类游士为记叙中心,语言艺术精妙奇伟,辩丽横肆,却又通俗明白,融古语、今语、口语为一炉,构成浑然的艺术整体。
二、大一统天下的鸿篇巨制——两汉散文
散文发展的下一个历史阶段是两汉。自从秦并六国,中国社会出现了空前统一的政治局面,随着人们思想的变化,散文有了新的发展。
汉代初年的散文,基本上继承战国。如贾谊之论政事、陈得失,颇有战国之风。毛泽东评价其《治安策》是两汉最好的政论文。他的《过秦论》以时空容量大、逻辑力量强、语言跳跃奔放、气势峥嵘磅礴,被鲁迅誉为“西汉鸿文”。它对后世史论、政论文的影响巨大。晁错之文虽不如贾文之富于文采与情感,但要言不烦,颇切实用。
司马迁所著《史记》综合了战国散文的许多优点,也可以说是集战国散文艺术之大成,被鲁迅盛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谓之“史家绝唱”,是指《史记》中体现的实录精神和批判精神,《汉书·司马迁传》就曾说学者“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谓之“无韵离骚”,是指司马迁发愤著书,字里行间寄托了个人悲惨遭遇的人生体验,因而《史记》的理性批判,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叙事时,亦不免移入作者的爱憎好恶。但《史记》对文学的巨大影响,主要是在唐宋以后。两汉之世,辞赋发达;降及六朝,骈文兴盛。因时尚使然,《史记》的文学价值,很难得到确认。及至唐代,韩柳扫荡骈文,倡导文章复古,《史记》才被推崇,成为文章革新的旗帜。韩愈说:“汉朝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为最。”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黄庭坚等古文家无不推崇《史记》的文字,明代归有光说自己“不喜今世之文,性独好《史记》”。清代桐城派古文大家更奉司马迁为祖师。可见在唐宋以来的古文发展史上,《史记》几乎占有了“文统”的地位。
同时,《史记》的一些篇章,本身就有小说、戏剧的因素。后来的小说、戏剧,多从它汲取养料。汉末魏晋的笔记小说,多取一人之行事,其叙事的章法结构,仿佛纪传史书的片断。宋元以后,叙事的结构虽有发展,但说话艺人的“史才”及“讲史”一类话本,无不受《史记》熏陶,其题材、技巧、语言,均可见《史记》影响的痕迹。而一些戏剧的名篇,不但题材、情节取自《史记》,主要人物的形象,也大抵是《史记》提供的原型。以严肃的古文,影响通俗的文学,文学史上不为罕见。但如《史记》涵盖如此之广,却是不多见的。但是,司马迁之后,散文的发展出现了低潮。汉初,文网尚疏,所以司马迁及贾谊等人的文章还有战国遗风。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学术思想上趋向一尊。人们的思想受到禁锢,学术失去自由,文章的发展受到极大影响。到东汉,思想禁锢更严,自由空气更少,班固《汉书》的文章不及《史记》,除个人学养外,同政治气候的变化很有关系。
汉代辞赋发达,长篇短制,咏物抒情,各体兼备,称一时之盛。其中歌功颂德、吟风弄月的作品,固不足道。但刺世嫉邪、遣怀述志的作品,却颇有现实意义和艺术特征。
三、战乱频繁中的清峻超脱——魏晋南北朝散文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动,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汉朝的王权解体,儒术一尊的地位发生了动摇。这时出现了一个重刑名而尚通达的曹操。在他的倡导下文章发生了新的变化。如孔融和嵇康,为文立论都很大胆新颖。但到晋宋之际,文章又有变化,出现了陶潜那样的看惯了篡乱而文章反更“平和”的作者。
还有,魏晋以来,改朝易代频繁,有的文人“品藻古今”,而“不涉世务”。往往少谈时事,多谈风月,清谈之余,寄情山水。这类文章有些是士大夫脱离现实的产物,不足挂齿;也有些是文人借景抒情的作品,清新秀丽,别开生面。同时,这时的文章由于注重声律,已经形成骈俪文体。其中有些是浮饰辞藻而内容空虚,但也有些朴素自然,朗朗可诵。
尤其像鲍照和庾信的部分辞赋,写得悲壮苍凉,不同凡响。还有《水经注》和《洛阳伽蓝记》这样的著作,写景状物,立论抒情,也都是很有特色的。
四、复古大旗下的明“道”重“散”——唐宋散文
唐宋古文家,揭起了反对六朝及晚唐五代至宋初的骈文的旗帜。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汉语言文字最显著的特征是:方块字,单音节、一词多义、同义词、近义词丰富,助词多应用于表情,语法关系往往通过词序表现等。其易于自由组合,灵活多变,本身就包含了骈体、古体两种语言倾向。秦汉散文虽然以古体为主,但常是骈体、古体并行,语言质朴自然,内容较为充实。但发展到六朝后,在继承楚汉辞赋的基础上,专门从语言的骈化方面加以发展,形成了统治文坛达数百年之久的骈文。后来发展为畸形的只讲形式、内容空虚的贵族文学。
韩愈、柳宗元等人希望通过复兴儒学来改革政治,促使国家中兴,巩固统治。与社会变革想适应,他们提出了“文以明道”的主张,要求散文能直抒胸臆,反映现实。这就不能不对那束缚手脚的六朝骈文批判与扫荡。这场以复兴儒学为口号,振兴国家为目标,改革文体为手段的文学斗争,貌似复古,实是在复古大旗掩护下,宣扬革新的主张。这场文学斗争,后人称之为“唐宋古文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佳作如林,名家辈出,其中最优秀的是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大师,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以及他的朋友苏洵,门生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他们有明确的理论指导,有成功的艺术实践,并在自己的周围团结了一大批作家,在斗争中相互支持,彼此呼应,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文学新潮流,影响极其深远。可贵的是,唐宋的散文大家不仅相互继承,具有艺术共性,而且善于学习、巧于变化,各有自己的创造性,因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与前代的散文想比,唐宋散文的内容更丰富,思想更饱满,题材更广泛,在突破旧框架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作出了超越前人,启迪来者的艺术贡献。优秀的唐宋散文,大至国家兴亡,小到个人感慨,无不移步换形,随意生发,形象生动,意义深刻。更值得称道的是它的语言艺术,不仅吸收了秦汉散文的朴拙,刊落了六朝骈文的铅体,以千锤百炼之笔,运精美流畅之词,创造了生动自然、接近口语的适时通用的文学语言,具有开拓创建之功。古文运动时间长,影响大。元明清三代之文,基本上是继承唐宋。
五、八股时代的无个性的个性——明清散文
金元之际,文人多难,散文作者更少,好的作品也不多。
明初尚有一些敢于发表意见的文章,如刘基的作品,后来随着理学的盛行,思想的禁锢,好作品也不多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