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佛道大师的成事智慧课
27287600000023

第23章 宽却肚肠心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3)

阿布·鲁米拉家位于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的拉马拉小镇之间。这里长久以来就是引发冲突之地。去年9月的一天,鲁米拉家人迎来了一位非同寻常的客人——49岁的犹太人母亲玛莎·格莱德斯通。

通常情况下,犹太人是不会拜访巴勒斯坦占领区的,但这次的见面原因特殊:两年前玛莎的儿子,19岁的约尼在特拉维夫的一次巴勒斯坦人制造的自杀性汽车炸弹爆炸事件中丧生,而后他的肾脏却捐给了巴勒斯坦人鲁米拉家10岁的女儿亚斯敏。

2002年9月19日,约尼前往特拉维夫的一家旅馆和亲戚见面。在他坐上公共汽车后不到15分钟,一枚炸弹爆炸了,当场炸死5人。约尼的头部受了重伤,第二天便在医院去世。

约尼从英国到以色列的一家犹太神学院学习刚一年多,便成了第一个在自杀性炸弹爆炸事件中丧生的英国人。

在得知约尼受伤后,玛莎当晚便从伦敦与家人一道飞往以色列。第二天一大早,玛莎来到了医院,看见永远安睡的儿子时,悲痛不已。医院问家人是否愿意将约尼的器官捐献,用于移植手术。开始大家都不同意,但一位外科医生的故事改变了玛莎的想法。那位医生的父亲因为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现在仍然健康地活着。最终,玛莎和家人同意捐献约尼的肝脏、胰脏和肾脏。

两天后,医院通知玛莎,约尼的肾脏移植给了一个巴勒斯坦小姑娘(以色列的医院不区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当听到这个消息时,玛莎用“可怕的惊吓”来形容自己的感受。“那种突如其来的惊吓似乎穿透了我整个的身体。在那两三秒钟的时间里,我整个脑子里出现的是‘不!不可能!不,这是个错误!不,这不公平!他们没有事先告诉我,竟然将一个被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炸死的犹太孩子的肾脏移植给一个巴勒斯坦小姑娘,这太不公平’!”

然而这种愤怒很快便让位于同情:“这将带来一个新的生命,”玛莎想,“这将救活一个小姑娘,这是件好事。”于是,面对接踵而来的舆论与媒体的骚动,玛莎与家人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公开宣布他们同意器官移植手术。这以后,玛莎回到了格拉斯哥,生活才又恢复了平静。

儿子离开9个月后,导演兼制片人罗斯·威尔逊找到了玛莎,问她是否愿意沿着儿子的足迹去一趟以色列并同意拍摄全过程。玛莎答应了,因为她想亲自体验儿子的生活,想在女儿长大后向她展示一些东西。还因为她相信这对自己的心理将是一次治疗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趟她将有机会看到阿布·鲁米拉一家。

通过重重关卡最终来到阿布·鲁米拉家时,家里的男人,亚斯敏的爷爷和父亲友善地迎接了她,当然那种友善多少让人有些别扭。然后,当玛莎开始流泪时,亚斯敏的妈妈迪娜走上前来,拥抱了她。玛莎这个一路坚强的女人,此刻才在迪娜的拥抱中大声哭泣。“我通常不会在人面前哭泣,因为我害怕自己一旦开始,便无法停止。”玛莎这样说道,“但这一次,我不知道,一切都涌上心头了。迪娜拥抱着我,在那一刻我能感觉到自己的悲痛,同时我也能感觉到她的无助。她能怎么做呢?她最大的快乐恰恰是我最大的悲伤。”

摄像机拍下了这一幕,某种非同寻常的联系在这两个母亲之间建立起来。接着,玛莎见到了亚斯敏。在接受肾脏移植手术前,亚斯敏一直做血液透析,术前的照片上,小姑娘脸色苍白,体重严重不足,大眼睛凸出。迪娜说:“我看着自己的孩子在一天天地走向死亡。然而,现在接受了手术之后,她的生活完全变了,她再没有整日哭泣,她能走出家门和孩子们一起玩了,个子也长高了。”

当亚斯敏害羞地向玛莎笑时,玛莎发现她和自己的小女儿很像——身体结实,黑头发,很漂亮,性格安静。鲁米拉一家在门厅正中挂上了约尼的巨幅照片,一旦有人问起,他们便会讲述发生的一切,表达感激之情,以及与这个小伙子家人的情谊。这一切玛莎永远也不会忘记。

这一趟以色列之行,让玛莎真切地感受到一种新的生活。她希望在将来的某一天,自己的女儿与亚斯敏能够成为朋友。

宽厚待人,忘记仇恨,乃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美满之道。事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活得必然很累。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人难得在滚滚红尘中走一遭,何必自寻那么多的烦恼呢?

忘记仇恨还是爱他人、爱世界的一种方式。人人都有不足,事事都有缺憾,但是瑕不掩瑜,只要我们忘记仇恨,不刻意追求完美,我们就能从中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从而拥有丰富而美好的真实生活。

不要对无心之过耿耿于怀

无心之过是一场意外,你不能谴责意外。

——禅语

每个人都会犯各种各样的错,故意为之的过错是受害人一方,而无心之过的受害者是双方,面对无心犯错的人,要知道,他正陷入深深的内疚中,哪怕只是一个微笑,一个安慰,都可以融化他心中的寒冰。

从前在舍卫国里住着一个老人,他和一个儿子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苦。后来老人受到佛陀教义的启发,就和儿子一起出家,老人当了比丘。他的儿子当了小沙弥,两人成为师徒。

这天,老比丘带着小沙弥一起出去化缘,师徒俩不知不觉越走越远,等他们想到要回去时,天已经快黑了。师父年纪大了,走得很慢,徒弟就上前来搀着师父走。

天色越来越黑,当师徒俩来到一座树林中时,已经伸手不见五指了,只能听见师徒俩行走的脚步声和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还有从远方传来的各种野兽凄厉的叫声。

小沙弥知道树林中常有野兽出没,为了保护师父,他紧紧地抱住师父的肩膀,连扶带推地快步向树林边缘走去。

师父年老力衰,又东奔西走了一整天,早就累得走不动了,加上看不清楚道路,在儿子情急中的一推之下,一个踉跄跌倒在地上,刚好头磕在硬石头上,一下子就死去了。

小沙弥看到师父倒在地上,赶忙把他拉起来,可是见他没什么反应,才发觉师父已经死了,不禁大吃一惊,痛哭失声!

天亮以后,小沙弥独自一人回到寺庙。寺里的比丘们知道事情的经过后,纷纷谴责小沙弥:

“你看!都是你不小心,害死了自己的父亲。”

“就是说嘛!竟然把自己的父亲推去撞石头,真是个不孝子!”

小沙弥有口难辩,心中既内疚又委屈,就去找佛陀诉苦。佛陀让小沙弥坐下,说道:“你要说的话我全都知道了,你师父的死不是你的错。”话虽如此,但小沙弥还是眉头皱紧,没精打采的。

佛陀看了,微笑着继续说:“我讲个故事给你听吧!从前有一个父亲生了重病,儿子很着急,到处求医问药。每天他服侍父亲吃过药后,就扶父亲上床躺下,让父亲睡个好觉。可是有许多蚊蝇,整天嗡嗡地飞来飞去,影响父亲睡眠。儿子见父亲在床上睡不着,马上找来棍子到处追打蚊蝇,却怎么也打不完。恰巧有一只蚊蝇落在父亲的鼻子上,儿子一时没看清楚,慌忙中一杖打去,父亲就这样被棍子重重揍了一下,连哼都来不及哼一声,就死去了。”

佛陀停了一会儿说:“孝顺的儿子在无意中伤父性命,只能算是一个意外,不能因此指责儿子是杀人犯,否则可就冤枉他了。”

佛陀看到小沙弥听得很认真,似乎有所感悟,就进一步问:“你使劲推你的师父,是怕师父遭到野兽的袭击,想带他赶快离开树林,并不是心存恶念,故意要伤害他的性命,是吗?”

小沙弥点头称是。

“我讲的故事和你所经历的事有些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佛法是慈悲的,你安心修行吧!”

小沙弥听了佛陀的话,心中获得了安慰。

要学会宽以待人

怨亲等苦,先救怨者。见有骂者,反生怜悯。

——《优婆塞戒经》

在所有人类的美德里面,宽容从来都是排在前列的。《马太福音》第五章也说“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这也许是一种境界,我们自忖德薄才浅,做不到,但是对做个“仁义之士”,还是心向往之的。

所谓“宽以待人”就是善意地对待别人的不足和缺点。因为无论再怎么看起来完美的人身上,都有至少一两个缺点,有的缺点甚至在别人看来难以接受。明朝有位学者说过这样的话:“人有不及者,不可以己能病之。”也就是说,看到别人的缺点、不如自己的地方,不能因为自己这一点比别人强,就自视过人甚至看不起对方。

每个人都会犯错,包括自己,可是我们往往能很快原谅自己,却无法原谅别人。这种原谅自己却不原谅别人的行为是软弱的表现,因为你只敢面对自己的过错,却无法面对别人的。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有的错误还是无意间造成的,是无心的。如果换个角度想想,你是那个犯错的人,是不是希望你“得罪”的那个人能原谅你?如果对方原谅你,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对人要有宽容之心,有的时候对方的做法可能不是有心的,是无意的冲动行为。知道他不是有心的,就不要把这件事再放在心里,而应该忘了它。

即使一个非常宽恕的人,也往往很难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恶意诽谤和致命的伤害。但唯有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才能赢得一个充满温馨的世界。释迦牟尼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

女医生萍,十年前认识了乡下来的医院小护工,因为欣赏她的聪明伶俐,便将她引荐到老公所在的公司做了一名比护工更有前途的接线生。

女医生的帮助无疑改写了小护工的命运,就在所有人都为女孩儿遇到这样的好心人而羡慕时,意外突然发生了。女医生进修几个月后回来,眼前站着的是异常沉默的老公,他的手里,挽着那个女孩儿。那个女孩儿,大腹便便。

她有了他的孩子,而他做出了个决定:和小三结婚。

女医生彻底崩溃了。她哭,她闹,她歇斯底里地冲到那个女孩儿面前质问:这就是你对我的帮助的所有回报?

两个同事的男女齐齐保持了缄默,他们的唯一解释是——爱情。女医生心冷如灰,她不愿意两个苟且之人继续借着神圣的爱情之名来玷污感情,终于,她决定放手。

时光荏苒,一转眼,十年过去了,女医生的儿子从十几岁的懵懂少年,长大成人,成家立业。遭受爱情重创的女医生,再也没有接受过任何人的追求。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同时,也将更多的善良投入到爱与爱的接力中。

她自费开设了免费情感热线,专门为那些中途离异的女人提供情感慰藉;每到节假日,她轻轻离开一屋子的孤单,去敬老院陪伴孤单的老人们共享佳节。十年前的伤口在她的笑容中几乎看不到痕迹了,所有人都敬佩地说,这个女人战胜了自己。

每听到这样的话,女医生总是无声地笑笑,她将目光转向高大的儿子,伤口虽然在,她却已经将它尘封。对于过去那段往事,她选择通过遗忘来重获宁静。

可是,没想到这宁静有一天又被那个女人打碎了。

她突然找到前夫的儿子托孤抚养幼女。

原来,重觅新欢之后的爸爸,在女儿出生几年后就死掉了。本来那个女人独自抚养孩子,可是,前不久她突然被诊断了癌症晚期。

生命眼看到了穷途末路,这样的时候,看着9岁的女儿,小三想到了前夫的儿子,这是这个世界唯一和女儿有血缘关系的人。

没人知道年轻的儿子经过了怎样的挣扎,最后他做出了两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收养妹妹,并出资15万为小三治病救命。理由是,只有那个女人治好了病,妹妹才会有一个温暖的家。

第一个崩溃的是妈妈。虽然从小到大的教育中,她从来没有教育儿子要去仇恨谁,可是,面对一个亲手毁灭自己幸福的女人,她实在无法谅解儿子做出的拯救。

第二个崩溃的是儿媳。这个即将待产的妈妈,看着蜗居的小家,想到即将要迎来的多余人,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丈夫的选择。

她质问丈夫:你这样做,难道就没有考虑到妈妈的感受么。

那个善良的年轻人,眉目之间充斥着大爱的光辉,在他柔软温暖的心中,这世间没有什么仇恨是不可原谅的。

为了妈妈的顽固,他甚至指责:你怎能忍心对一个病入膏肓的女人弃如敝屣?

女医生的眼泪流干了。她对所有人的苦难可能都不会无动于衷,但对于那个女人,她能。因为她曾经做过一次好心的农夫,从此彻底畏惧了毒蛇。

知道这个故事的小三,十年后再次来到女医生的面前,她只吐出了五个字:我这是报应。

本来以为已经彻底忘记这个女人的女医生,重新见到当年的情感刽子手,泪如泉涌、感慨万千。此时,这个曾经嚣张到抢夫夺爱的女人,以病残之身托孤的可怜博得了大家的同情。而她,这个十年来一直咽泪装欢的被伤害者,仿佛倒成了不近情面的制裁者。甚至自己的儿子,都指责自己无情。

悲痛欲绝的女医生面对那个女人,只说了一句话:你的所有苦难,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而我的所有苦难,也是你一手造成的。

一句话,惊醒所有同情心泛滥的人。

是啊,眼前的可怜就能抹杀过去的可恨吗?眼前的软弱就能淡化过去的嚣张和丑恶么。

那个一直以大爱为己任的儿子,第一次低下惭愧的头颅,他终于意识到,自己膨胀的爱心其实也是一把刀,正一刀刀割在妈妈那一直流血的心上。

他终于决定做出让步,但这时妈妈却突然改变了初衷。让她改变的,是心理医生的一句话。

心理专家告诉她,虽然儿子的做法鲁莽固执,但从另一个侧面,做妈妈的却应该庆幸,因为过去的伤害没在儿子的内心造成任何阴影。心理专家指出,在一场伤害中,无论加害者还是受害者,只有能够真正选择原谅的人才能彻底摆脱灾难阴影的控制。在这个角度上说,儿子的大爱代表了他有一颗真正轻松下来的心,而妈妈的刻意遗忘,其实是灵魂依然囚禁在黑暗中的标识。

专家的话深深触动了女医生,她细细回味了自己这十年的心路历程,终于第一次看清自己的心:原来一直以来的强大和博爱,都是自己在用刻意伪装的积极去包容受伤的内核。她想起漫长黑夜的那些辗转,想起陷落在回忆中的心痛和绝望,现在她才明白,虽然十年过去了,可那段伤害自己并没有放下。

她又回头去看那个哭泣的小三和无助的女孩儿,扪心自问:如果她们只是路人,这样的求助,自己是否会接受?

刹那间,她清晰地看到了真正的答案。

这个善良的女人最终牵起了儿子的手,郑重面对小三:我答应帮你照顾女儿,但是你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那就是尽早治好自己的病。十年前你因为自私抢走了我的爱,十年后,我不想你因为自私再次放弃自己的女儿。

小三掩面而泣,听者无不动容。那一刻,面目平凡的女医生,满脸都是圣洁的光辉。大爱的温暖在那一刻彻底照亮了这个女人孤单黑暗的生命,就如同寒冷的原野上,春风催生了千万朵荆棘上的花朵。

原谅仇恨,其实是在另一个角度拯救自己。这是生活的真理,也是爱的真谛。

——琴台

报复会把一个好端端的人驱向疯狂的边缘,使人的心灵不能得到片刻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