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在自己的脑子里预设了一些规定,以为别人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如果对方违反规定就会引起我们的怨恨。其实,因为别人对我们的“规定”置之不理就感到怨恨,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
大多数人都以为,只要不原谅对方,就可以让对方得到一些教训,也就是说:只要我不原谅你,你就没有好日子过。而实际上,不原谅别人,表面上是别人不好,其实真正倒霉的人却是自己,因为不肯宽容会产生愤恨和沮丧,愤恨和沮丧损害的也只会是自己。
利比里亚的女总统瑟利夫,在未当上总统之前,由于政变等原因,曾经三次流亡几内亚。每一次走在流亡的路上,她都在想,有朝一日必将卷土重来,搞垮她的政敌,使曾经让她饱尝艰辛的人也尝一尝颠沛流离的滋味。但一次不平凡的经历改变了她的想法。
那是13年前的事情了。那一天,当她带着她的随从靠近一个村落的时候,突然从一棵大树后响起了枪声。训练有素的贴身护卫维撒猛地把她扑倒,她获救了,但这颗罪恶的子弹夺去了维撒年轻的生命。后来她才知道,开枪的是维撒的邻居,一个叫阿撒的小伙子。阿撒被她的对手收买,一直在伺机暗杀她。13年后,瑟利夫再次来到这个村庄,竟然发现维撒的妈妈去给阿撒的妈妈送粮食。她问维撒的妈妈为何要这样做,维撒的妈妈回答:“阿撒逃走后,13年来杳无音信,阿撒独身的妈妈穷困潦倒,现在又病了,家里揭不开锅……”瑟利夫不禁提醒这位善良的老妈妈:“他们不是我们的敌人吗?”老妈妈的回答再次让她吃惊:“那都过去了,以怨报怨,只能增加更多的怨恨。”
那一刻,她被震撼了!老妈妈的话,深深地教育了她——以仇恨面对仇恨,对立的双方将永远无法摆脱仇恨。饱经战乱的利比里亚需要的不是仇恨,更不是战争,它需要的是宽恕!只有宽恕才能化解矛盾,只有宽恕才能消除隔阂,只有宽恕才能获得理解,也只有宽恕才能赢得支持。
从那以后,瑟利夫不但以宽恕的心态来面对过去的对手,而且号召人民忘掉仇恨,以宽容、和解治愈历史的创伤。瑟利夫的举动,赢得了利比里亚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并通过选举把她推上了总统宝座,使她成为非洲历史上第一位民选女总统。
其实,当自己宽恕别人时,受惠的除了被宽恕者,还有自己和其他许许多多的人。维撒妈妈的宽恕,使自己获得了内心的安宁,也用伟大的人格感染了瑟利夫和村子里的人;瑟利夫的宽恕,使自己载入史册,也使利比里亚人民逐步忘记仇恨,走向和平。
——武俊浩
宽恕不是懦怯胆小,而是关怀体谅。宽恕是给予,是奉献,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宽恕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崇高的美德,绝不是你所能控制、所能左右的。
“宽恕为美,淡忘为佳。”这是英国诗人白朗宁说的。当别人伤害了你时,你应该选择记事而放弃记仇。记事可有前车之鉴,不记仇可以忘忧。事实证明,一个不懂得宽容别人的人,会显得愚蠢,大概也会苍老得快。因为他是一个不懂得对自己宽容的人,把生命的弦绷得太紧而伤痕累累。
不理是非心自静
颜料画虚空,不显其色;枯草之火炬,不能烧干大河水;摩擦柔软皮,不能发出沙沙声。任何言语于我心,我心亦如是。
——慧律法师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世上的人,对于是非好坏,常常自信是“我亲耳所听的”或“我亲眼所见”,其实由于短视,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深入了解,亦即愚痴短见盲聋之徒也。这就是不说是非、不传是非的要义。
对于世间的是是非非,你若理它,就会越理越乱。所以处理是非的另一个办法是——不理是非。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后才能评定。
生活、工作中,我们也曾被诽谤中伤,我们的名誉和清白遭到了玷污,痛苦中,我们也曾产生过“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念头,在维护自身名誉的过程中,又夹杂着反击的目的。你诽谤了我,我也要诬陷你几句,难道白白遭了陷害么?这时的心犹如炼狱。善良的人,他陷害别人时内心遭受的煎熬,比遭人陷害时更甚!何况冤冤相报,只会让怨仇越积越深,是非恩怨本来就是躲之不及的东西,何必惹祸上身?
有一年,在结夏安居刚结束时,舍利弗向佛陀说:“这个夏天,我从您身上吸收了许多智慧,弟子希望能外出行脚,将您的教法传布于人间。”佛陀听了很欢喜,就答应了舍利弗的请求。
当舍利弗拜别佛陀出门之后,僧团中有一位比丘对佛陀说:“佛陀!舍利弗常与僧团中的人发生口角,事后也都不肯忏悔。像这样,他如何能游化人间?”
佛陀立刻请一位比丘追回舍利弗,同时叫阿难和目犍连将所有的比丘都集合起来。
舍利弗来到佛陀面前,很恭敬地说:“佛陀!为何我才走到半路。就被叫了回来?是不是有什么要紧的事?”佛陀说:“舍利弗!你出门没多久,就有一位比丘说你常和他人争斗,而且又没有忏悔心。”舍利弗很恭敬地跪在佛陀的面前说:“佛陀啊!弟子会不会跟人家争斗,您是最了解的。”佛陀说:“我了解你。但是,你应该当众表白,不要让这种非议再传下去,让人对你产生疑心。”
于是,舍利弗当着大众的面表白:“佛陀!弟子从离开娘胎之后,到现在已年近八十了,从未杀生过,也不曾有偷盗或妄语的行为,所以,我并不会跟人家有任何过节。更何况,自从弟子接受了佛陀的教育后,心境有如一片清净的大地,怎么可能会跟人家争斗呢?弟子心中的所有烦恼都已经消除了——没有人我是非,也没有任何爱欲、利养之心;不论是好或坏的事物,都好像已被火烧尽了,哪有可能跟人家争斗呢?佛陀啊!请您一定要相信弟子。”
佛陀就说:“对舍利弗刚才所说的话,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如果舍利弗所说的属实,那么,刚刚那位诽谤他的比丘是不是要出来忏悔呢?”那位诽谤舍利弗的比丘听了,心里非常惶恐,立刻到佛陀的面前,十分虔诚地忏悔说:“佛陀!是我冤枉了舍利弗,请佛陀接受我的忏悔。”佛陀说:“你应该向舍利弗求忏悔。”这位比丘赶紧跪在舍利弗的面前忏悔。佛陀对舍利弗说:“舍利弗!这位比丘已经向你忏悔了,你要赶快原谅、接受他的忏悔,并用手摸着他的头,表示你的心胸开阔且接受了忏悔。”
于是,舍利弗伸手摸这位比丘的头说:“我原谅你!以后不要再做这种无中生有、诽谤人的事了。”
这场诽谤风波,就这样止息了。舍利弗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被称赞为“智慧第一”。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多丝命早亡。人为多能必受苦。嘴巴是别人的,可生活却是自己的。我们为什么要当别人嘴巴的“奴隶”呢?面对诽谤,我们要淡然处之,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也要相信众人的判断力。对于诋毁名誉的谣言,不必愤怒,也不要畏惧,要巧妙地用事实说话。记住,唯一能否定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其心污浊,痛苦自生
若心污浊,则行为就污秽;行为污秽,就不能避免其痛苦。
——《巴利·增支部经》
做人的关键是心无杂念,及时净化自己的心灵,三省吾身,才能免除痛苦。
证严法师在《自我净化心灵》一文中讲了这样的故事:
有一位信佛虔诚的居士,在自家屋后开辟了一片花园,种了四季的花草。他每天都勤于修剪、整理花圃,所以枝叶茂盛、花香袭人。这位居士常将这些清雅的花,送到寺院去供佛。
有一天,这位居士遇见寺院的住持禅师,也将花供养禅师。禅师很欢喜地说:“你每天都来插花、换水,确实是功德无量!佛经里说:‘以花供佛,能生生世世得庄严。’”
居士说:“我不求什么!只是每天整理花草、剪下花朵,送到寺院供佛,我的内心就会特别宁静、清凉,这是我每天喜欢来供佛的原因。”
禅师说:“是啊!学佛心中应无所求,当下就是清净。”
居士说:“但是回到家就会有烦恼,心不得安宁!我要用什么方法,让我的心清净呢?”
禅师说:“花瓶里的花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凋谢,你知道该用什么方法让鲜花保持新鲜吗?”
居士说:“要时常换水。因为花的茎浸在水中容易腐烂,无法吸收水分供给花朵,花就容易凋谢。所以必须要每天换水,并且剪掉烂掉的梗及茎,这样就能保持花的新鲜。”
禅师说:“花的新鲜与我们身心清净的道理是相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常常自我净化、调整心念,才能适应环境;无法要求环境来适应我们的心啊!”
这位居士听完后,随即接着说:“我若能常在寺院里,不知该有多好!我很期待有一天能放下一切,在寺院宁静的环境中好好聆听佛法,学习佛经梵音的唱诵。”
禅师又说:“其实,呼吸之间就是梵音声。只要把混乱的心念时时消除,这种天地宇宙、周围环境,乃至于你内在的身心动作,无一不是清净梵音声。你两边的耳朵就是现成的菩萨道,身体就是清净的道场!”
修心,最重要的是心念清净。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要能事事如意、不受外界干扰,实在很不容易!既然人世间有这么多不如意的环境要面对,不如先自我净化,把内心的世界清净,这也就是修心要下的工夫。
哪个人若能经常性地为自己蒙尘的心灵沐浴和洗涤,这个人的心地就会亮丽如初、圣洁高尚。在风风雨雨的世界里,人们的心灵难免会沾染蒙受各种各样的尘埃,自觉地、及时地为自己的心灵沐浴和洗涤,便显得异常重要。
明朝有一个叫董京的人在京城为官,有一年,山东大旱,董京被朝廷派往山东指挥军民抗旱,因抗旱有功,董京回京后被朝廷重赏,官升一级。但就在自己的事迹被民众广为传颂的时候,董京却出人意料地向朝廷交代曾截留过朝廷下放的救灾银两,并把截留的银两如数退了出来,要求将功赎罪,不要升官。
董京说:“山东大旱,颗粒无收,民不聊生,所到之处,尸横遍野,人去屋空,不是亲眼目睹,很难想象灾民悲惨的现状。灾民的不幸遭遇,使我坐立不安,深感过去截留救灾银两之罪过。在抗旱救灾中,汗水冲走我身上尘土的同时,也洗去我心灵中的污垢,所以我要在获得荣誉的时候揭发自己,以减轻内心的愧疚,求得宽恕。”
董京的话讲出了一个道理:经过一次生与死、血与泪的亲身体验后,人的心灵会得到净化,精神会得到升华。后来,董京成为明朝不可多得的清官。
智者说过:人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天使的一面,也就是乐善好施;魔鬼的一面,也就是私心杂念。做人的关键是及时清理私心杂念,洗涤心灵的污垢,清除魔鬼的一面。否则,当魔鬼的一面统领全局时,人的心灵家园就会迷失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湮没在灵与肉、泪与笑的搏击之中,再也找不回自己的灵魂。
《巴利·增支部经》上说:“若心污浊,则行为就污秽,行为污秽,就不能避免其痛苦。”所以,我们要时时净化自己的心灵。净化心灵,贵在自我,只有自己才是心灵家园的清洁工。净化心灵,贵在经常,用“吾日三省吾身”的办法来扪心自问,做出正确的选择,污垢就不会积厚成疾,难以除去。
有一次,一个人对佛陀大声辱骂,非常无礼,然而佛陀始终保持沉默,不加反驳。
事后一位弟子就忍不住问佛陀,刚才有人骂您,您为什么都一应不理,不回一句呢?
佛陀反问弟子说:“如果有人送礼给你,而你不愿接受,那么这些礼物要怎样处理呢?”
弟子说:“这时送礼的人就会把礼物带回去。”
佛陀说:“对!如果有人骂你,你保持静默,不加反驳,那么这些骂人的话无疑就由骂人者自行收回。因此有时候沉默乃是最好的抗议。”
这段话,对于我们平常人处理诽谤,也有一定的帮助。
心胸别太狭隘
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是为嫉妒。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人在嫉妒的心理作用下,容易被事物所迷惑而不能清净。
明朝的蒲益大师在在皈依佛门前,做了一些坏事,他后来一边修佛拜忏、苦行、利益众生,终于修成了“清净相”了。所谓“清净相”就是——身、口、意三个方面的行为表现都好,从而获得“善相”。身方面的邪淫、杀生、偷盗,口方面的两舌、妄语、绮语、恶口,意方面的贪爱、嗔恚、愚痴等等都是夺走人清净相的东西。
一个人在嫉妒心理控制下,五官相貌是会受影响的,甚至是扭曲的。内心的不平静,反应到面部,难有清姿平和之色。《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中释迦牟尼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是为嫉妒。”意思是说,嫉妒者自己想获得名利,而不愿意他人也拥有,对于已经拥有的人生愤恨心。所以佛告诉弟子,对于嫉妒的心理情绪一定要注意戒除,因为它包含着贪嗔痴,无一不缺,果报迅速明显,不能轻视。大凡起了嫉妒心,无论有什么威德神通,禅定神足,都会全部退失。作为凡人,同样不可让嫉妒心占据自己,因为它是非常有害的东西。
孙膑曾与庞涓一起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孙膑勤奋加上天资聪明,很快便获得了丰富的军事学知识。魏惠王与孙膑会谈了一次后,就感觉他智慧非凡,是国家栋梁之才,决定重用,想让他任三军副总司令,和庞涓共同执掌兵权。
庞涓心里有些不自在,就对魏惠王说:“孙膑是我的兄长,他的才能在我之上,怎么好做我的副手呢?我看倒不如先给他一个虚一些的职位,等到他真的立了战功,再进行提拔,到那个时候,我甚至都可以把总司令的位置让出来,心甘情愿做他的副手。”
魏惠王觉得庞涓的话有道理,就让孙膑做了三军顾问。三军顾问虽然没有实际上的兵权,但是地位也是相当高的,所以孙膑很感谢老同学庞涓,专门安排了一次答谢宴会。
有一天,孙膑正读书,突然屋外传来一阵吵嚷声,他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已被闯进屋子的兵士捆绑起来,推推搡搡带到一个地方。一个被庞涓指使的人,宣布孙膑犯有私通齐国之罪,奉魏惠王之命对他施以膑足、黥脸之刑。孙膑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惊呆了,随即意识到这是庞涓在陷害自己,因为前不久,庞涓出于“同情”,让孙膑写了一封信到老家齐国,这封信便成了他私通齐国的罪证。孙膑于是高声为自己辩白。然而,一切都晚了,那些如狼似虎的兵士七手八脚扒去孙膑的衣裤,拔刀剜去了孙膑的两个膝盖骨,并在他的脸上刺上犯罪的标志。孙膑倒卧在血泊之中。
在庞涓看来,受刑后的孙膑成了一个残疾人,他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和自己较量了。庞涓派人时时刻刻监视着孙膑。孙膑又恨又气,可老这样也不行,总得想个脱身之法才是。不久,孙膑疯了,他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叫闹个不停。送饭的人拿来吃的,他竟连碗带饭扔出好远。庞涓听说了这些,并不相信孙膑会疯,便叫人把他扔到猪圈去,又偷偷派人观察。孙膑披头散发地倒在猪圈里,弄得满身是猪粪,甚至把粪塞到嘴里大嚼起来。庞涓认为孙膑是真疯了,从此看管逐渐松懈下来。孙膑装疯产生了作用,他暗中加紧了寻找逃离虎口的机会,最终逃出了魏国。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是庞涓于马陵的一棵树下死于孙膑率领的齐军乱箭之中。
六祖惠能说:“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
嫉妒是一剂毒药,在毒害别人的时候,更把自己毒害了。嫉妒是一种自寻烦恼,是不快活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