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佛道大师的成事智慧课
27287600000030

第30章 红尘之中静心灵,岁月流转也快乐(4)

《古诗十九首》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世人总是被是非、得失、利害所围绕,一天到晚感到莫名其妙的压力,展现在脸上都是满面愁容。然而解脱者则深深明白世间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他们了解人生的现象为实有,根本是种错觉,所以他们能够“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在面对生活的顺逆境界时,自然知道“人生如戏”,随缘尽力扮好自己的角色。

在一个寺庙里,几个学僧一起讨论如何才能解脱。

这时老方丈拿着一块石头走了过来,他随便点了一个学僧,让其把石头举起来。

然后问:“你们看他能把这块石头举多久?”

学僧们七嘴八舌:“两个小时,半天,一天……”

师父说:“一块石头的重量其实是不变的,但是拿得时间越久,就会感觉越沉重。”

学僧们知道师父又给他们讲了很好的一课,也终于明白:何以解脱,唯有放下。

人生在世,如果面对各种精神压力时都不懂得放下,时间长了一定会被压垮。世人如果在生活中放不下各种执着心和欲望,也永远无法得到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解放心灵的桎梏,追求心灵的超越”,虽然是佛教的宗旨,但世人如果也如此这般,那么同样可达到解脱、自在的心境。解脱者的心境是坦荡荡、不忧不悔的。对于已经做过的事情,不去追悔;面对未来,也不会忧心忡忡。一切都只是行所当行、受所当受;称得上是真正的“心安理得”。达到心灵超越的人,如佛一般不会再为世间的各种烦恼、不安而感到心力交瘁。

修佛的人不会为利、衰、苦、乐、称、讥、毁、誉八风所动。然而世人却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人的生活越简单就越幸福,这个道理并不是人人都懂。悟道者早已远离文字相、语言相、心缘相;对于任何顺逆境界毫不动心。世人的不自由都起于我心的执着,甚至到了生死关头,还在想着没有机会得到的某件东西。

佛祖问某学僧:“如果你身上穿的衣服不留意而被撕破了,你心里觉得怎样?”学僧说:“心里会感到懊丧。”佛祖又问:“你在林中坐禅,树叶从树上落下,你感到怎样?”学僧说:“没有什么感触。”佛祖告诉学僧说:“这是因为你对于自己的衣服起我所执而深深染着的关系。树叶对于你,不以为是我所执的,不起染着,所以才无动于衷。”

所有的解脱者证悟之后,无不感到身心轻松。有时心灵上的负担要远比外在的负担沉重得多。放下利、衰、苦、乐、称、讥、毁、誉……超越你的心灵,解脱之后或严谨拔俗或严谨不群或勇于负责或和光同尘……不管属于哪一种情况,都比永远背负包袱好。更关键的是当你一旦领悟到放下的真谛,所证悟的境界,不会忘却或退失,并且,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直接而明确地呈现自己的悟境。

佛经中说,如果人们每天早上起来后都念念“放下”,那么日久功深,心念自然就会因为放下而得到解脱。所谓解脱,即离缚而得自在之义。世人之所以不能解脱自在,无非是受贪、嗔、痴等烦恼尘劳之缠缚。我们如果能识得人生如朝露,世事等空华,将一念放下,不受尘劳所萦绕,则当下即得解脱。如是念念放下,即念念得解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夕阳又是明日朝阳的开始,无所谓夕阳还是朝阳。一念之间,该放下就得放下,把不应该放在心上的东西总是挂在心上,人生怎么能解脱,怎么能自由自在呢?

放下即快乐

一个很有志气的青年人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来找一位得道禅师。见到禅师后他就问:

“禅师,长途跋涉使我疲惫到了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刺破了我的双脚,手也受了伤,流血不止,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我心中的阳光?”

禅师看了看他的包裹,就问道:“你的包裹里装的是什么?为什么不放下呢?”

青年说:“它对我太重要了,里面是我一路跋涉的感受。”

于是,禅师带他来到河边,让他扛船上路。青年很吃惊:“什么?扛船上路?它那么沉,我扛不动它。”

禅师笑着说:“是啊!你扛不动它,就要放下它。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是过了河,我们就要丢下它,否则它就会成为我们前行的包袱。”

如果事事都放不下,就会成为生活中的包裹。这是每个人都明白的问题,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放下呢?很多人都觉得生活得很累,但是在累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这累的原因呢?

有这样一个人,他整天觉得生活不堪重负,没有丝毫的快乐可言。

于是,他就去请教一位德高望重的哲人。哲人把一只竹篓放在他的肩上说:“你背着它上路吧,每走一步都要从路边捡一块石头放在里边,看看是什么感受?”那个人虽然大惑不解,可还是按哲人说的去办了。可刚走了几百步,他就感到背负太重受不了了,因为竹篓里已经装满了沉重的石头。“知道你每天为什么不快乐吗?是因为你背负的东西太沉重了,它已经把你的快乐压没了。”

哲人从竹篓里一块一块地取出石头,说:“这块是功名,这块是利禄,这块是小肚鸡肠,这块是斤斤计较……”当石头被扔掉后,那个人背起竹篓走起路来感到很轻松。

那个人终于找到了自己每天不快乐的原因:生活本来就是一只竹篓,自己之所以感到重压之下的生活不快乐,其实正是作茧自缚,自己给自己增加了功名利禄的重负。如果舍得将这些东西抛弃,肯于放下,快乐就会萦绕在生活中的每一天了。

人生不需要有太多行李。一时的感慨对人生是有用的,但须臾不忘就会成为负担,与其背负重担,不如放下它,轻松地走自己的。生活比我们想象的要容易得多,放下那不可缺少的,容忍那不可容忍的。因为生命是如此地短暂和美丽,不应为过去的感触而迷茫,不管那些感触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是欢愉,还是烦恼;一切都可以成为往事,而我们不能永远生活在回忆中。

世人感慨:生活富足了,但压力反而越来越大;收入增加了,但快乐却越来越少。快乐与不快乐,就看你是否学会了放下。放下,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放下,是一门心灵的学问。放下压力,活得轻松;放下烦恼,活得幸福;放下自卑,活得自信;放下懒惰,活得充实;放下消极,活得成功;放下抱怨,活得舒坦;放下犹豫,活得潇洒;放下狭隘,活得自在。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东西是必须清空的。该放下之时放下,当然该得到之时也会得到。快乐就是如此简单。

人活一世,如果整天名利缠身,追求虚名,那么还谈何快乐?整天心事重重,疑心重重,快乐又怎么会出现?整天小肚鸡肠,心胸狭窄,快乐又何处寻找?当我们背负着不停止地追求名利、金钱、权势等太多的负累时,不停地描绘自以为快乐如风、前程似锦的蓝图时,名缰利锁缠身,岂有快乐可言?佛说众生其实都是平等的,命中注定每一个人的欢乐和痛苦都与他的付出成正比,有时我们所拥有的,别人不一定拥有,每个人都拥有他自己的长处,每个人也都有他自身的不足,所以,我们不必为别人的拥有而失意,应该多为自己的拥有而开怀。

“放下就是快乐”是一道开心咒,是一道欢喜禅。只要你看得开,放得下,何愁没有快乐呢?虽然我们不能像佛一样放下万缘涅盘到永远快乐的彼岸,可是,我们有一万个理由要让自己在现世活得快乐,哪怕只是属于自己的快乐!世人都不愿意经受痛苦,但是我们所做的一切正是痛苦的因;我们都想得到快乐,但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快乐的因,只有放下才是快乐真正的原因。

世上的事有两面,人也有两种。有人得意,有人失意;有人快乐,有人悲伤。人之所以会失意,会悲伤,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人生是不需要太多的行李。背着太多的行李上路,肩上就压了重担,路途遥远,重担会让我们透不过气来,因此在人生的路上非但不能加快脚步,反而会越来越吃力。

现在的人们被名缰利锁缠身,当然就不会再有快乐可言。如果一个人整天小肚鸡肠,心胸如豆,无法开怀,快乐又何处去寻?“放下就是快乐”是一味开心果,是一味解烦丹,是一道欢喜禅。只要你心无挂碍,什么都看得开、放得下,就不会碰到不快乐的事情。放下行李继续赶路,你会发现步子是如此轻松自在和愉悦。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日本着名的“狂僧”一休禅师从小就很聪明。他的师父有一只非常心爱的茶杯,是件稀世之宝。有一天,一休不小心将它打破了,内心感到非常的焦虑。正在他拿着碎片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听到师父的脚步声,便赶紧把那些碎片藏到背后。一休见师父来了便问:“师父,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这是自然之事。”他的老师解释道,“不只是人,世界上每样东西都有它一定的寿命,大限到了,便非死不可。”这时聪明的一休拿出了打破的茶杯,假装露出难过的表情对着师父说:“师父,你的茶杯大限到了。”

“舍”这个字实行起来很难。师父由这一句话当中,体会到“舍”。因为古董固然很珍贵,但你不去执着,你就能够舍。人一旦起了执着心,就有了“喜欢”这两个字,就不能舍。

佛家认为有舍才会有得。

是啊,天上不会掉下你所需要的东西来,没有从体力或者脑力上的“舍去”,就不会有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

“舍得”不仅是佛门用语,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生活哲学,更是一种处世与做人的艺术。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存于心间,存于微妙的细节,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间,达到和谐,达到统一。要得便先舍,有舍才有得。

有个人说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他曾经和女友做了一个小测验,说如果同时丢了三样东西:钱包、钥匙、电话本,她最在乎哪一样?女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电话本,而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钥匙。答案解释说,女友是一个不懂舍得的人,太怀旧,而他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