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佛道大师的成事智慧课
27287600000005

第5章 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1)

遇事不要太固执

人们做事情、处理问题都需要有决心和勇气,但切忌将“坚持”与“固执”画等号。

——《禅语》

很多事,你认为天经地义,但实际是愚不可及,因而遇事需冷静思考,多听听不同意见,用开放的心胸,做出正确的抉择。

某地有两个朋友离家外出,他们打算出外找些事做,积攒些钱财,以便养家糊口。有一天,他们在半路上发现了一片繁茂而无主的麻林,他们商量了一阵子,就开始割麻,准备背回家去,拿到市场上卖点钱。

他们各背了一大捆麻继续赶路,途中又看见一大堆无主的贝壳和丝织品等货物,其中一人放弃了背上的麻,而改拿贝壳和丝织品。

他们继续走路,结果又看见一堆无主的银子。那个背贝壳和丝织品的人改背起银子赶路。而另一个男人却依然背着原先的麻。

一会儿,他们又看见路旁有一大堆无主的金子。背银子的那个男人对背麻的同伴说:“老兄!你看路旁有一大堆金子,而且没有主人,你何不放弃价值不高的麻,咱俩一块儿把这些价值昂贵的金子背回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这样我们回到家里就变成富翁了。”

背麻的男人听了无动于衷,固执地说:“我辛辛苦苦背着麻走了这么长的路,我可不想轻易放弃它。如果你想要的话,你自己把那一大堆金子拿走,我是不会在乎的。”

背银子的男人觉得这个同伴实在愚蠢,伸手想要夺下对方背上的麻。对方却把麻看成宝贝似的,紧紧地拴在身上,一时竟夺不下来。

背麻的男人固执地说:“我拴得紧,你取不下来的。我不想要金子,你要的话,自己拿回去吧。”

背银子的男人觉得对方不可理喻,就把自己背着的银子放弃,捡起地上的金块回家了。他的父母望见儿子背着金块回家,夸赞道:“你真聪明,得了这么多金子回家。以后,我们有福可享了。连你的妻子、儿女、仆人都有好日子过。而且我们还能把钱财施散给大众,做些有益的事情。”

那个背麻的男人不声不响地回到家里,父母见他背着一堆不值钱的麻回来,十分生气,责怪道:“你这个傻瓜!背着沉重的生麻回来,到底准备做什么?你以为它能当饭吃吗?你以为它能养活父母妻儿吗?真是个大笨蛋。”

见善不取,见恶不弃者,跟背麻的男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去看故事中那个背麻的男人所说的话:“我辛辛苦苦背着麻走了这么长的路,我可不想轻易放弃它。”这是句很有道理的话,可惜用错了地方。对于正确的决定,这叫坚持;对于错误的选择,这叫固执。

隐忍待机,在逆境中壮大势力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天道运行强健不息,君子也应该积极奋发向上,永不停止进步。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无论是来自自身的,还是来自外界的,都会令你烦闷不堪。能不能忍受一时的不顺利,这就要看你是否具有百折不挠的雄心与意志。一个真正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面对挫折必然会忍辱负重,以坚忍不拔之气克服重重障碍,直至梦想成真。

西汉时期,北方匈奴冒顿单于执政时,匈奴尚国力衰弱。东胡国王想趁机灭掉匈奴,便故意找碴。他听说匈奴有一匹千里马,便派使者来索要。冒顿单于知道东胡国的阴谋,对手下那班愤愤不平的群臣说:“东胡跟我国十分友好,所以才向我们索要宝马。我们怎么能因为一匹马而影响与邻国的关系呢?”于是,他将宝马拱手送给东胡。

东胡国王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派使者索要冒顿的妻子为妃。这个要求太过分了,就算一个普通男人,也不能忍受这般蛮横无理的羞辱!匈奴的文臣武将忍无可忍,表示要好好教训一下东胡。冒顿却十分冷静,对那些喊打喊杀的臣子们说:“天下女子多的是,东胡却只要一个。为了与东胡国睦邻友好,我愿意献出我的妻子。”

东胡国王得到宝马与美妻后,暂时没再给冒顿找麻烦。趁此时机,冒顿励精图治,使匈奴国力渐强。东胡国王得知后顿感不安,又来挑衅。他派使者求见冒顿,说:“你我两国边境之间有块空地,有1000多里,你匈奴也到不了那里,就把这块地送给我吧。”

冒顿又问左右大臣该如何。

左右大臣们见冒顿从前事事懦弱忍让,也全无斗志,便说:“这本来就是块无用的土地,给他也可以,不给也可以。”

冒顿闻言大怒,说道:“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把土地送给别人?”

于是,凡是说可以把地给东胡的大臣都被他斩首。然后他传令集中兵马,有敢迟到者一律斩首,后亲率大军袭击东胡。东胡素来轻视匈奴,全然不加防备。结果冒顿一举消灭了东胡,把东胡占为己有。

“忍”有时候会被认为是屈服、软弱的投降动作,但若从长远来看,“忍”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智慧。凡是智者,都懂得在恰当时机忍耐,毕竟获取胜利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忍耐常有附带条件,如果你是弱者,并且主动提出忍耐,那么虽然可能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但却可以换得“存在”的空间和余地。“存在”是一切的根本,没有“存在”,就没有明天,没有未来。也许这种附带条件的忍耐对你不公平,让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换得存在,换得希望,显然也是值得的。

忍是一种强者才具有的精神品质。那些表面上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的人,其实是色厉内荏、不堪一击。忍,有时看似是吃了亏,其实一个人敢于吃亏,不去占眼前的便宜,大多是因为他们有更高的境界和更高的追求。而那种事事处处都想占别人便宜、不愿吃亏的人,到头来往往只能收获些蝇头小利,从大处看则反而是吃了大亏。

“忍”是一种做人的智慧,即使是强者,在问题无法通过积极的方式解决时,也应该采取暂时忍耐的方式处理。这可以避免时间、精力等“资源”的继续投入。在胜利不可得而资源消耗殆尽时,忍耐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休整的机会。也许你会认为强者不需要忍耐,因为他们资源丰富而不怕消耗。虽然理论上是这样,实际上问题却是,当弱者以破釜沉舟之势咬住你时,强者纵然得胜,也是损失不小的“惨胜”。所以,强者在某些状况下也需要忍耐,因为这可以借忍耐的和平时期来改变对你不利的因素。总而言之,无论是谁,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都要善于忍耐,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与其作无谓牺牲,不如在逆境中养精蓄锐,发展壮大自己。这样一旦时机来临,你就能拥有足够的力量,扭转“颓势”,改写人生。

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事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就不可避免地要同其他个体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事物总是相互制约的,人在社会上同样不能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大到参政议政,小到柴米油盐的芝麻小事,要想“顺风顺水”一些,都离不开一个“忍”字。而一个人想成就一番事业,就更要能够吃常人不能吃之苦,流常人不愿流之汗。这就好比体育竞技中的世界冠军,没有平时的吃苦忍耐,哪来冠盖群雄的风采?因此,要想成功,一定要能忍。

东汉建安六年(201年),司马懿在河内郡被举为上计掾。此时他年仅23岁,但已是声名远播。当时曹操在汉献帝朝廷中担任司空,极需网罗人才为其效力。他听说司马懿是个青年才俊,很想请他出山,授以要职。但司马懿对此时的曹操并不看重,所以不愿过早地将自己的命运交付给曹氏,而只想等待观望,看准可投之主。

为了不开罪于曹操而招致杀身之祸,司马懿使出韬晦手段,推辞说自己身患风痹,不能起居。曹操乃老谋深算之辈,他秘密派刺客假装行刺,以探察司马懿生病的真情。当夜深人静之际,刺客偷偷潜入司马懿的内房,手持利剑,装出要行刺司马懿的姿势。机警的司马懿很快觉察到这是曹操派来探听虚实的探子,因而他仍然直挺挺地躺着,根本不加反抗。刺客由此认定司马懿真的患了严重的风痹病,便收起利剑,回去向曹操如实禀报了。曹操一时被蒙骗过去,而司马懿得以逃避了曹操的第一次征用。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担任了献帝的丞相,他四处物色贤士,又决定请司马懿担任文学掾,并严厉地对使者说:“如果司马懿还是推三阻四,再耍花招,就把他绑来见我!”此时曹氏已今非昔比,他独揽汉室大权已成事实,即便逐鹿中原也稳操胜券,所以中原许多大族名士均已投靠曹操,并视其为实际君主,认为曹氏代汉只是时间问题了。

看清了形势的司马懿应召前往。曹操对司马懿的应召固然十分高兴,但他一向认为此人城府很深,不容易被人探知其内心活动,所以对他既使用又疑忌。司马懿虽然谨慎小心,但仍被曹操所深深猜忌。

一天晚上,曹操梦见3匹马共食一槽。因“槽”与“曹”同音,曹操遂产生了“马”吃“曹”的联想,认为司马氏终有一天会侵蚀曹氏的权柄,所以心里更加不快。

司马懿对自己的处境当然明了。为了消除曹操的猜疑,他假装对权势地位无所用心,只是勤勤恳恳、恪尽职守,埋头于日常公务,为人也注意谦恭抑损,这才逐渐淡化了曹操的敌视态度。

曹丕即位后,虽然司马懿与曹丕关系不错,得到曹丕的重用,地位日益显赫,但他的防范心理并没有因此懈怠。在征辽东公孙渊凯旋时,一些士兵因天气寒冷,乞求司马懿赏给襦衣。这本来不算过分的要求,但他却未答应。当别人对此表示不解时,他表白自己,说是不能让皇帝认为他是用国库的衣物为自己收买人心。可见他为人十分精细。

20余年后,到了魏明帝曹睿的儿子曹芳登位时,司马懿已官至太尉,与宗室曹爽同为顾命大臣,辅助魏王曹芳。二人实际共同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当时,曹爽门下有清客500人,其中毕轨、何晏、邓扬、丁谧等常在曹爽周围,为他出谋划策。他们不断向曹爽进言,认为司马懿有一定野心,而且在社会上有很高声望,对皇室是潜在的威胁,不可对他推诚信任。

曹爽遂于景初三年(239年)2月使魏帝下诏使司马懿从太尉升为太傅。这一明升暗降的办法,使司马懿的兵权被剥夺,实际权势被架空。

司马懿为曹家天下立过汗马功劳,德高望重,此次被架空实权,虽然大为不满,但他深知曹爽重权在握,自己难以抗衡,所以只好暗中组织人马,以待机行事。为防不测,他称病居家,对朝政不闻不问,并告诫二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安分守己,不可争强斗胜。

时隔不久,传来边境告急的军情。东吴军队分兵两路进攻六安和淮南,边境请求朝中发兵边关救急。一时间曹爽急得不知所措,赶紧召集众臣商议对策。可退兵之计还未落实,又有人传来急报,说樊城又遭东吴攻击,连连告退。这时曹爽已如同火上浇油,无计可施之下,他只好以皇帝的名义派人去请司马懿来朝议事。

司马懿老谋深算,对战局了如指掌,同时也料定曹爽必来相请。他认为借此时机出战,一来可以打击曹爽的气焰,二来可以树立自己的威望,所以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司马懿来到朝中后,决定亲自带兵出征。无计可施的满朝文武见司马懿亲征边关,深信定可退敌,所以人心振奋,为司马懿举行了隆重的出征仪式。曹爽亲自将他送出津阳门外。司马懿率军直奔樊城,对东吴部队采取出其不意的突袭,很快打败了围城的吴军。然后他又转战六安,解了重围。前后不足1个月,司马懿就解了边关之危。班师回朝后,他的声望更是大增。

曹爽为了夺取皇位,进一步独专朝政,排斥异己,并在军机要地安置亲信。朝中大臣对曹爽的专横和野心看得清楚,但却敢怒不敢言。曹爽唯一的顾忌就是司马懿。于是,他命心腹河南尹李胜出任荆州刺史,并借向司马懿辞行之机前去探听虚实。

自上次边关出征得胜回朝后,司马懿兵权又被曹爽剥夺,他一直采取忍耐退让的策略,称病居家,不问政事。得知李胜来访,深知其实质用意的他做了一番苦心安排。

当李胜被引到司马懿的卧室时,只见司马懿病容满面,头发散乱地躺在床上,并由两名侍女服侍着。李胜说:“好久没来拜望,不知您病得这么严重。现在我被任命为荆州刺史,特来向您辞行。”司马懿假装听错了,说道:“并州是近境要地,一定要抓好防务。”李胜忙说:“是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还是装作听不明白。这时,两个侍女给他喂药,他吞得很艰难,汤水还从口中流出。他装作有气无力地说:“我已命在旦夕,我死之后,请你转告大将军,一定要多多照顾我的孩子们。”

李胜回去向曹爽做了汇报,曹爽喜不自胜,说道:“只要这老头一死,我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不久,魏少帝曹芳前往洛阳南山拜谒魏明帝高平陵,曹爽以及他的弟弟曹义、曹彦和心腹亲信一同随行。

司马懿见时机已到,就以太后的名义传布诏令闭锁城门,发动了兵变。他派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统领数千禁军占领城中要害部位,解除了曹爽和其亲信的兵权。控制城中以后,他又亲自出城劝降曹爽,并向曹爽保证只要投降,绝不伤害他的性命。曹爽部将力劝曹爽调兵平叛司马懿,曹爽犹豫再三,终究投降。曹爽自以为免除官职后也可当个富家翁,坐享清福。然而事与愿违,时过不久,司马懿便以曹爽大逆不道、图谋篡位的罪名将其连同亲信党羽全部诛杀了。

这场为期长达数年的争权,最终以曹爽惨败而告终。曹爽失败的致命错误是紧要关头缺乏冷静,过于轻信司马懿的计谋。但司马懿以忍为退的策略也巧妙地迷惑了曹爽,使其解除戒心,疏于防范,从而为自己赢得了时间。而不失时机地断然起事,则是他制胜的关键所在。

人生在世,谁都会有不顺遂的时候,但身处逆境正是促使自己身心成熟、准备大展宏图的机会。

身处逆境中最忌讳的反应是:第一意志萧条;第二焦躁不安;第三惊慌失措,盲目挣扎。若是犯了这3项大忌中的任何1项,则不仅无法自逆境中脱困,反而会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中。

而最关键的是要沉着地等待时机。就像《菜根谭》中所讲的那样:“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长久潜伏林中的鸟一旦展翅高飞,必然一飞冲天;迫不及待绽开的花朵,必然早早凋谢。了解了这个道理,就会知道凡事焦躁是无用的,身处横逆之中,只要能储备精力,重展身手的机会一定会来临,所以能够使自己的力量持久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抱着这种信念,才会安全跑完人生这段漫长的旅程。

忍亦有度,忍无可忍则无须再忍

在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中,宽容忍让是一种可取的人生态度。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家庭关系稳定、人际关系和谐。

不过,虽然做人处世要忍,但忍让也要有度,倘若一味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就变成了一种懦弱,特别是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切不可缩手缩脚。

齐国的相国晏子将出使楚国。楚王知道这个消息后,便对他左右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很善于言辞的人,现在正动身来我国。我想侮辱他,用什么办法呢?”左右的人出了个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