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旅游地理
27354300000004

第4章 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3)

按成因可将湖泊分为:构造湖、河迹湖、海迹湖、堰塞湖、火口湖、冰川湖、风蚀湖和人工湖泊等,成因不同,特点也各异。

构造湖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断陷、沉陷所形成的湖盆积水后形成的湖泊。这类湖泊湖岸平直、岸坡陡峻、湖形狭长、深度较大,多分布于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及新疆、内蒙古等地。如云南的滇池、洱海、青海的青海湖、台湾的日月潭等。

火口湖是火山喷发结束后,火山通道被阻塞,火山口成为封闭的洼地后积水成湖,一般外形近圆形或马蹄形,深度较大,如中国目前已知的第一深湖白头山天池与环绕在周围的16座高达2500米以上的山峰相映成趣。

堰塞湖的成因有二,其一是火山喷发的熔岩流拦截河谷而成;其二是地震、冰川或泥石流引起的山崩滑坡物质堵塞河床而形成。如我国最大的高山断陷熔岩堰塞湖,黑龙江的五大连池等。

溶蚀湖是地下水或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碳酸盐类的岩石)进行溶蚀形成的洼地,积水后所生成的湖泊,这类湖泊多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不大、水不深。如贵州威宁的草海,织金县的八步溶洞等。

河迹湖是因河流改道而形成的湖泊,经常成为河流的自然调节水库,水质一般为淡水。河迹湖大都位于大河中游的平原地区,湖形似弯月。视野开阔,水产丰富,中国5大湖——鄱阳湖、洪泽湖、洞庭湖、太湖、巢湖,多为河迹湖。

海迹湖是在海潮和河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又叫泻湖。例如杭州西湖,这里原是和钱塘江相通的一个浅海湾,宝石山和吴山是当年这个海湾南北两侧的两个岬角,长江、钱塘江携带来的泥沙,受两岬角之阻,在海湾口两侧产生堆积,形成了两个沙嘴。由于沙嘴的不断扩张延伸,最终两侧沙嘴相连,隔断了海湾,形成了湖泊。经过长年累月周边山地来的溪泉和补给和冲洗,湖水被逐渐淡化,成为淡水湖泊。

冰川湖是由冰川的刨蚀作用或冰碛作用形成的洼地,后来气候转暖,洼地积水形成冰蚀湖。中国的冰川湖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和新疆等地。如新疆的喀纳斯湖、天山天池(一说为构造湖)。

风蚀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风蚀作用所形成的洼地积水形成的湖泊,多为时令湖和小型湖泊,主要分布于沙漠地区,如敦煌的月牙泉等。

人工湖又称为水库,是指人工修筑的具有拦洪蓄水,调节径流等多种功能的蓄水区域,如浙江千岛湖、武汉丹江口水库、吉林松花湖等等。

4.涌泉旅游资源

地下水的天然露头称之为泉。拥有一定数量的特殊化学成分,有机物或气体,或具有较高的水温,能影响人体生理作用的泉水叫矿泉,温泉指水温在34℃以上的矿泉。

(1)我国矿泉的地理分布

我国是世界上多泉的国家之一,矿泉总数约2000余处,分布遍及于全国各个省区,按其地理分布可划分为几个矿泉区。

西藏矿泉区该区集中了600多处矿泉,西藏地区由于以岩浆为主的地下热源特别活跃,地热流体温度高,因此多温泉和高热泉,还有少见的沸泉、水热爆炸泉等。

云南矿泉区该区有矿泉400多处,遍及全省,更集中分布在横断山脉和腾冲一带。本区火山活动和地震较多,因此多热泉和高热泉。

闽粤台矿泉区该三省集中矿泉500多处,且都以温泉为主。

除三大矿泉区外,山东、辽宁、四川、陕西、浙江、江西等省矿泉也很多,山东济南、福建福州、四川康定等,被誉为“泉城”。

(2)我国主要的泉点旅游资源

沐浴性温泉泉水按温度进行分类可分为冷水泉(<20℃)、微温泉(25℃~33℃)、温泉(34℃~37℃)、热泉(38℃~42℃)、高热泉(>43℃)。其中温泉终年具有舒适的沐浴、游泳与保健疗养等度假旅游功能,是涌泉中占主体地位的沐浴性疗养康乐旅游资源。我国以温泉为中心的著名风景旅游度假疗养地有:陕西临潼,广东从化,云南安定,南京汤山,重庆南、北温泉,台湾北投、阳明山等。

康体性矿泉水因泉水含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有机体和气体等特殊成分,具有明显的医疗和保健价值。我国以保健作用为主的饮用矿泉各地繁多,著名的是青岛崂山矿泉。我国具有显著医疗价值的代表性矿泉有:鞍山的汤岗子温泉、黑龙江五大连池、内蒙古的阿尔金山温泉等。

品茗性淡水泉根据品茶的需要,冲泡茶宜用矿化度<1g/L的纯淡水,我国唐代以来即盛行“好茶须有好水煮”的茶风,由此评出了不少天下名泉。镇江中冷泉、北京玉泉、济南趵突泉、江西庐山谷帘泉都曾享有“天下第一泉”之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甘醇可口,含杂质很少,历史上以泉为中心,形成了许多茶肆旅游点,杭州“龙井茶叶虎跑泉的水”并称“西湖双绝”。

观赏性奇特泉即景观奇特、具有观赏价值的泉,如云南大理蝴蝶泉,每年农历4月25日有幸观赏到蝴蝶盛会,无数色彩斑斓的蝴蝶首尾相衔,从蝴蝶树上直垂泉水水面,此外。杭州珍珠泉、济南珍珠泉、台湾关子岭的水火温泉、安徽寿县的喊泉、湖北神农架的潮泉、广西桂平的乳泉、河北野三坡的鱼泉等都是较奇特的观赏性趣泉,青藏高原的间歇喷泉和水热爆炸泉更是世界级胜景。

5.瀑布旅游资源

(1)瀑布及其旅游价值

从河床纵断面陡坡或悬崖处倾泻而下的水流称为瀑布。瀑布是一种跌水现象,它是自然山林结合的产物,由溪流、跌水和深潭组成,具有形态、色彩以及声态三者组成的景观特色。

我国地形复杂,降水丰富,形成瀑布的条件优越,故而往往“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瀑”。瀑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长白山区、云贵高原以及东南部广大的山地丘陵区。

(2)中国三大名瀑

黄果树瀑布是贵州省镇宁县白水河上九级瀑布群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丰水期瀑布的最大宽度达84米,落差68米。瀑布犀牛潭最深点17.7米,瀑布、水帘洞、犀牛潭构成黄果树瀑布的三大奇景。

壶口瀑布位于陕西和山西交界的黄河段,瀑布以上宽约250~300米,到河床中心约30~50米宽的部分形成深达30米的巨沟,遂形成瀑布。汹涌而至的黄河水突然汇入狭窄的沟中,惊涛怒吼,数里可闻。壶口瀑布四季景观各不相同:夏日瀑布浊浪排空;隆冬时节千丈冰瀑;春天黄河凌汛,声如雷鸣;秋日瀑布,风雨迷离,极富诗情画意。

吊水楼瀑布位于黑龙江牡丹江上游镜泊湖湖口,湖水从宽约40米,高约20米的“熔岩坝”飞泻而下,发出雷鸣般轰响;冬观冰挂是吊水楼瀑布的一大奇观。

我国名山几乎都有名瀑,飞流立下如银练高悬,平添了山景的活力与秀色,庐山、黄山、雁荡山的瀑布自古享有“天下三奇”之誉;著名的黄山三瀑:百丈瀑、人字瀑和九龙瀑;雁荡山的大龙湫;庐山的三叠泉;四川九寨沟的诺日朗瀑布、台湾阳明山瀑布、云南腾冲瀑布等等,既表现了力量,又体现了姿态美,使风景区更富活力,更引人入胜。

三、生物旅游资源

生物是地球上有生命物体的总称,其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类组成,从旅游资源的角度上看,具有旅游价值的主要是植物和动物,所以生物圈旅游资源可划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旅游资源。

生物是自然景色的直接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组成要素之一;生物还具有美化环境和净化的功能;不少生物还以其蕴藏的文化价值而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象征;许多野生动植物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东西干湿状况极不相同,气候、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同时,在不同的气候区域内又都有不同高度的山地,形成不同的垂直自然带谱。这样复杂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国具有丰富的生物种类,多种多样的生物群落类型。此外,我国南部许多地区未被第四记冰川所覆盖,成为大陆上的物种和生物群落保存、发展的理想避难所,使得我国得以保留许多珍贵的孑遗种。

(一)植物旅游资源

我国有高等植物353科、3184种、27150属,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其中190属为我国所特有,从旅游的角度看,可将植物分为三类:森林和草原景观、珍稀植物、观赏植物。

森林和草原景观森林和草地是人类最基本、最宝贵的生物资源及旅游资源,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六位,但森林覆盖率极低,我国天然的森林植被类型包括:寒温带针叶林、中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以东北山区和西南山区为代表的原始林区,在科学考察、探险猎奇及采集狩猎方面的旅游价值极高;广大东部次生林区更适合开展大众观光、康乐度假及科普求知性旅游活动。我国草原主要分布于西部半干旱地区及高寒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温带草原)青海、西藏(高寒草原)天山(上为高寒草原、下为温带草原)四大草原,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草场旅游开发价值较大。

珍稀植物有些生物物种在地质历史时期曾广泛分布且数量众多,但由于遭受恶劣变化的环境影响,只有极少数的物种幸存下来且只分布在狭窄的地段,我国称其为“活化石植物”,如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银杉、水杉、银杏、珙桐、望天树、桫椤等。

观赏植物植物有形、色、美声、古、光、影、幽及风韵等诸多美感,是观赏的主要内容,据植物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为特征,可将观赏植物分为观花植物(梅花、菊花、牡丹等)、观果植物(榴莲、西瓜子)、观叶植物(黄栌、柿树等)、观形植物(松柏、竹子等)。植物在长久的园林栽培中,还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园中三杰”(玫瑰、蔷薇、月季),“四君子”(梅、兰、竹、梅)等。也因为它们的特定文化内涵,很多国家有自己的国花、国树,城市有城市的市花市树,以此来倾注这个国家,这个地区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对未来的向往。

(二)动物旅游资源

我国动物资源种类十分丰富,野生动物中鸟类1175种,兽类414种,两栖类196种,爬行类315种,鱼类2000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总数的10%。

珍稀动物指野生动物中现存种群数量极为稀少的珍贵稀有动物。我国辽阔的地域、复杂的气候以及受第四纪冰期影响小,因而部分特有种属得以保存下来,如: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白唇鹿、褐马鸡、朱鹮、华南虎、羚羊、藏羚羊、扬子鳄等物种,均为中国所特有。

观赏动物据动物观赏特点的不一样,有观形动物(麋鹿)、观色动物(斑马)、观态动物(熊猫)、听声动物(弹琴蛙、八音鸟)等。

动物天堂由于某些地区的特殊历史和自然条件,形成独特的动物天堂,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地,如青海湖的鸟岛、老铁山的鸟岛和蛇岛、南湾猴岛、新会小鸟天堂等;大理的“蝴蝶会”;台湾台东、高雄等地的“蝴蝶聚合”;杭州西湖的花港观鱼,都是难得的旅游观赏景观。

此外,不少旅游区还有其特有的动物,如峨眉山的猴子,西双版纳的大象,扎龙的丹顶鹤,长白山的梅花鹿,海南的长臂猿等。

还有所谓的动物之谜,如神农架的“野人”,青藏高原的“雪人”,不仅使一般人好奇,也引起专业工作者的密切关注。

(三)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把一些能揭示自然界内在规律的,具有典型意义和价值的森林、草原、水域、湿地、荒漠等各种生态系统类型以及自然历史遗迹等,划出一定的面积,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作为保护自然资源和开展科研工作的基地。

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1872年美国建立的黄石公园,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1956年建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的建立和发展,长白山、卧龙、武夷山、梵净山、丰林、天目山、南麂列岛、白水江、赛罕乌拉、茂兰、高黎贡山、九寨沟、黄龙、西双版纳等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另外先后有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广东东寨港、青海湖鸟岛等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我国自然保护区遍布全国,地跨寒湿热三带,分布比较均衡。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全国的自然保护区网,不仅起到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作用,也为旅游者提供了更丰富的观赏对象和旅游地,我国自然保护区按照保护目的可分为四种类型:

综合型以保护完整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主,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温带森林生态系统)、锡林格勒自然保护区(保护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保护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等。

生物型以保护珍稀动植物为主,如: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大熊猫)、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金丝猴、珙桐)、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红树林)等。

自然风景型以保护优美或较原始的自然景观为主,如庐山、九寨沟、武陵源风景区、武夷山风景区等。

自然历史遗迹型以保护有价值的自然或历史遗迹为主,如蓟县上元古界地质剖面、五大连池火山地貌、天津滨海贝壳海堤古海岸遗迹等。

自然保护区在许多国家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这种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风景对游人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但需要注意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目的在于保护珍稀物种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其次才是发挥旅游的功能。

四、气象气候旅游资源

人类居住的地球周围聚集着一层厚厚的大气,称为大气圈,由于地球表面各处受太阳辐射能、X射线和紫外线的不同影响,造成大气温度、密度、压力等差异,形成上升下降的对流和大气环流、引起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雾、雷、电等气象和气候过程的发生。形成地球各地景观及其功能各异的气象、气候旅游资源。

(一)气象,气候与旅游

气象、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气象气候的地域差异造成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地域性差异规律。

由于气象、气候的季节性节律变化,导致了人们旅游行为的同步变化,因而形成旅游淡旺季交替的变化节律。

由于不同地区气候存在着明显的优劣差异,因此气候对旅游客流具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而“宜人气候”本身就构成一种特殊的气候旅游资源。

(二)我国气候景观的丰富性与立体性

由于我国各地纬度分布、距海远近、地形地势以及在大气环流中所处位置的不同,使得各地气候差异很大,由此形成了我国气候景观的丰富性与立体性。

1.地带性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