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旅游地理
27354300000005

第5章 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4)

我国由南到北,地跨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等六个温度带,而从我国东南部及东北沿海到西北内陆,又依次具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等四个差异很大的干湿地区,按照气温、降水和湿度,我国有四种基本气候带: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和台湾岛,适合于避寒旅游)、干燥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适合开展专项旅游)、温暖冬干气候和温暖常温气候(分布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适合四季开展旅游)、湿润寒冷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夏季炎热而短暂,冬季较长而严寒,适合开展避暑专项旅游和冰雪运动等特殊旅游)。

2.山地气候

我国广大的山地高原由于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下降,水汽随降温过程而在不同高度成云、降雨、降雪,从而导致各地形成不同的垂直地带性气候景观。尤其是我国西南低纬度的高山峡谷地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南岭、秦岭、天山等东西向山脉大都是“南枝向暖北枝寒”;而南北向的山脉则更容易出现“东坡多雨西坡旱”的气候差异,为旅游者提供了更多的游览、观光、科研的内容。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使山地气温低于临近的河谷、平原区的气温,因此山地便成为夏季避暑的好地方。

3.地方小气候

局部下垫面(地貌、植被、水体等)结构、性质及周围环境的不同、会引起近地面层的热量和水分状况的差异,这种差异便形成了小范围的特殊的地方气候或小气候。例如西安翠华山、因山崩巨石堆积形成了堆石间的孔洞,其中较大者因冷空气聚集,夏季特别凉爽,故有“冰洞”之称,每到夏季吸引许多游客前去乘凉。

4.康乐气候

从多数人出发,感到舒适,有利于开展旅游活动,特别是能够开展休疗活动的气候条件,称为康乐型气候,也叫宜人气候,以三亚为代表的海南岛和以昆明为中心的云贵高原地区,堪称是我国突出的常年宜人气候旅游资源所在。

(三)我国观光气象旅游资源

气象是地球外围大气层中经常出现的大气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总体,在大的气候背景作用下,我国的气象景观丰富多彩。

1.云、雾、雨景观

云雾雨都是大气中水汽的凝结物,是温暖湿润地区或温湿季节出现的气象景观,薄云、淡雾、细雨有如奇妙的轻纱,赋予大自然一种朦胧美。在我国的各风景名胜区内,以薄云、细雨命名的佳景颇多,如:黄山、峨眉山、阿里山的云海,庐山的云瀑;蓬莱的“漏天银雨”、峨眉山的“洪椿晓雨”、济南的“鹊华烟雨”、川东的“巴山夜雨”、广宁的“崇泉晓雾”,旧时关中八景之一的“草堂烟雾”等都是耐人寻味的佳景。

2.冰、雪、雾凇景观

冰、雪、雾凇是寒冷季节或高寒气候区才能见到的气象景观。其以纯洁的白色和借助于其他因素(地形、树木等)所构成的或是宏伟壮观的,或是婀娜多姿的造型,给人以磁石般的引力,在我国的许多地点都有由雪景构成的壮丽景观,如:黄山的雪景、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九华山十景之一的“平冈积雪”、东北平原的“林海雪原”、秦岭主峰太白峰的“太白积雪六月天”、关中八景之一的“灞柳风雪”等等。

雾凇又叫树挂,是雾气在低于0℃的附着物上直接凝聚而成的产物。雾凇景观以倒垂的柳枝最美,最著名的雾凇景观出现在吉林市的松花江畔,称作“江城树挂”。每年可出现60余天,以中国“四大自然景观”(长江三峡、路南石林、桂林山水、江城树挂)之一的盛名享誉海内外。

3.日出日落景观

日出与日落的壮丽景观是由于大气折射作用产生的蒙气差的突变所造成的硕大、椭圆的太阳光盘和跃然而出而没有动态,以及衬托太阳的彩云霞光,这种景观的最佳观景点为海滨和山巅。著名的日出观景点有泰山的日观峰、黄山的翠屏楼、庐山的汉阳峰等等。日落以庐山大天池、仙人洞、龙首崖为最佳观景点。

4.佛光景观

它出现在中、低纬度地区及高山之巅的茫茫云海之中,在与太阳相对方向的云层或雾层上呈现围绕人影的彩色光环,是由光线通过云雾区的小水滴发生的衍射分光现象,是高山地区重要的气象旅游景观,我国的庐山、泰山、峨眉山均可见到,但以峨眉山金顶的佛光最为壮观。

5.“海市蜃楼”景观

为大气中的一种光折射和全反射现象,它发生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一定季节的气候条件下,常出现在冬、春季的北极地区,夏季的沙漠、大海及江河湖泊上空。山东蓬莱地区的“海市蜃楼”最为著名,呈现空中楼阁,虚无缥渺,被誉为“蓬莱仙景”。

此外,江南地区为烟雨景观,黑龙江漠河地区、新疆阿尔泰地区每年能看到一次的极光等都是难得的气象景观旅游资源。

(第四节)中国的人文旅游资源

我国是人类主要发源地和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5000多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各族人民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东方文明,也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且世界绝无仅有的人文旅游资源,这是我国发展旅游业的坚实基础和突出优势。

一、古人类遗址旅游资源

从人类产生到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遗迹,称为古人类遗址,其内容包括古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一切方面、生产和生活用具、史前人类建筑、原始艺术和墓葬等。

我国是世界上古人类发源地之一,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广泛,北方和南方都有发现。考古学上将原始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旧石器时代”指的是原始社会的初级阶段,根据考古发现,在我国遗留下来的旧石器时代的古人遗址主要有:180万年~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县的“元谋人”遗址,115万年~8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猿人”遗址,60万年~5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等等,其中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是我国发现最早的猿人住所,也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数量最多,材料最丰富、最齐全的古人类遗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除了旧石器石代文化遗址外,我国还发现5000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如:河南渑池的仰韶文化遗址、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陕西的半坡遗址、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遗址等。其中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村落遗址,展现了6000多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和生活情景。

从发现的古人类遗址的分布可知:地理条件优越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古人类遗址的集中分布区域,也是中国古老文化的发祥地。

二、古陵墓旅游资源

安葬起源于灵魂观念的产生,为灵魂建安托之所。中国古代各民族葬仪不同,葬法种类也多种多样,但以火葬、土葬、水葬、天葬、悬棺葬等最具有代表性。丧葬习俗虽无法开发为旅游项目,但同丧葬相关的历史遗存却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一)古陵墓的旅游价值

1.观赏价值

主要是墓葬的建筑形式、殉葬品等出土文物的观赏价值,尤其是帝王陵寝形制雄伟、建筑富丽、文物珍贵而多彩。如单体最大的帝陵陕西秦始皇陵,有“中国小金字塔”之称的宁夏王陵,四川宜宾的悬墓葬等,都有特殊的观赏价值。

2.科研价值

以帝王陵寝为主的丰富殉葬品和众多出土文物,为考古学者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生产水平、文学艺术、科技发展水平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3.游憩价值

以帝王陵寝为代表的古代陵墓多选址于“风水宝地”,也即山水形胜壮观,林木繁茂幽谧之所,再加上“皇陵禁地”植被与风景保护尤佳,从而使陵区成为现今人们休憩游览的环境选择之一。

(三)古代帝王陵寝构建

我国古代帝王从商代始兴厚葬之风,3000年来,其陵墓构建形式经历了不断发展、演变和完善的过程,我国古代帝王陵寝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1.封土

封土建坟,起源于商末周初,到春秋战国时坟头越筑越高,形似山丘,我国历代帝王陵墓的封土形式大体经历了垒土成丘、方上、依山为陵、宝城宝顶等过程。其中主要遗存形式有三种:

(1)方上

早期陵墓封土形式,呈履斗形坟头,小方形平顶,如秦陵、汉陵;

(2)以山为陵

大多为唐代皇陵所采用,如唐昭陵、韩陵;

(3)宝城宝顶

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砖城,并在砖城内填土,高出城墙成一圆顶,故称宝城宝顶,如明清陵寝。

2.墓室

即陵墓的地下建筑。

(1)土穴墓

原始社会早期,墓很简单,只是向下开掘一个竖穴,将尸体放于底部,周围用一些柔软的树枝、树皮和乱草加以裹衬,再用土夯实,地面上不留任何痕迹。

(2)木椁墓

椁是盛放棺木的“宫室”,即棺外的套棺,是用大木方制成的大套箱,下有底盘、上有大盖,在椁内分成数格,正中放置棺材,旁边放置随葬品。“黄肠题凑”是木椁玄宫发展的顶峰。“以柏木黄山,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

(3)砖石墓

由于砖石技术的发展,砖石墓逐渐取代木椁墓,经历代发展,砖石墓逐渐发展成地宫。

3.陵园建筑

即陵墓前的建筑物,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富丽豪华与帝王生前的宫殿相比毫不逊色,这些建筑物主要有三个部分:祭祀建筑区(主要建筑物是祭殿)、神道(是通向祭殿和宝城的大道)、护陵监(管理机构)。

(三)中国现存古代著名陵墓

1.帝王陵墓

(1)秦始皇陵

在陕西临潼城东5公里外的骊山北麓,陵园按咸阳都城的规制,体现了君主专制和皇权独尊的特点。地下也有宫殿之势,“穿三泉,下铜而致椁……上画天文星宿之备,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珍异宝,充满其中”。陵园东门外,是象征着皇城宿卫军的兵马俑,系为皇陵的陪葬而安排的宫观百官的一部分。1974年发掘,三个俑坑总面积20000多平方米,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2)汉陵

西汉11个皇帝墓除文帝、宣帝外,都分布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布局以汉高祖长陵为中心,武帝茂陵规模最大,茂陵周围还有汉武帝的爱将卫青、霍去病等20余座陪葬墓,神道上陈列着16块西汉石雕,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文物中的瑰宝。

(3)唐乾陵

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承唐陵“依山建陵”之制,建于高宗死后第二年(684年),是唐十八陵中保有最完整的一座,东侧的“无字碑”很著名。

(4)北宋陵

位于河南巩义市,共七帝八陵,陪葬宗室及王公大臣墓300多座,宋陵面朝嵩山,背负洛水,坟丘星覆斗形,恢复“方上”的封土形式,神道两侧排列文臣武将,石兽等石像。

(5)明十三陵

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天寿山南麓,环葬着明代十三位皇帝,各陵园除建筑面积大小,建筑繁简有异外,布局、规制基本相同,各陵共设一个神道和牌坊、石像生等。

(6)明显陵

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7.5公里的纯德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父母亲的合葬墓,显陵依“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原则,将周围山峦、河流、树木与陵墓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一域两宝顶”的陵寝结构是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的。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7)清东陵、清西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清东西陵的平面布置沿袭了明代诸陵的旧制,只是在其坟丘上部增设了月牙城。清东、西陵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三皇五帝”等纪念陵

主要指史前传说中人物的纪念性陵墓,如女娲陵、黄帝陵、禹陵等等。这些陵墓都是后世根据传说而建,同一人物常有多处陵地。

3.历史名人墓

如孔子墓、诸葛亮墓、岳飞墓、杜甫墓等等。由阜孔林,为孔子及其子孙墓地,其延续时间之久,墓葬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为世界罕见。

4.特殊墓葬

因墓室建筑形式奇特,或技艺高超,或藏有珍贵文物和艺术精品而受到重视的墓葬。如:河南南阳画像汉墓、成都王建墓等。

三、伟大工程旅游资源

从古至今,中国人民修建了许多伟大工程。它们是中华儿女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历史的载体和见证,是科技发展的成果和标志,也是中国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古代军事防御工程

1.古城墙

古代城市有两种功能,一种是“墙”,即防御功能,也就是城墙;另一种是“市”,即经济功能。城市的军事防御能力一直是历代统治者建城最基本的想法。直至今日,我国的古城留下了一些保存较好的古城墙,如南京古城墙,平遥古城墙等,特别是南京明城墙,内侧周长33公里,不仅是全国第一,也是世界第一,城上的聚宝门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堡垒式瓮城。

2.长城

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被誉为世界“中国古代七大奇迹之一”。长城的修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纪的西周,延续了2700多年,几乎贯穿了全部中国封建社会阶段,共经历了三次修筑高峰。

秦朝是中国修筑长城的第一个高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烽烟四起,各诸侯国纷纷修筑长城用以自卫。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将原来秦、赵、燕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在此基础上重建增修,筑起一条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一万余里的长城,从此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汉代是长城修筑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汉代为抗击北方匈奴入侵,保护陆上“丝绸之路”畅通,在秦长城以北修筑了一条平行的外长城。外长城西起新疆罗布泊,东北延至鸭绿江,长达一万多公里,是我国历代所建长城中最长的一条长城。

明代是长城修筑史上的第三个高峰,大规模的修建就有18次之多,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总长6700公里。明长城结构严整,构成了由关隘、城墙、城台、烽火台四部分组合而成的防御工程体系,是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中对中外游人最有吸引力的项目,1992年长城被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

(二)古代水利工程

水利在中国有着重要地位和悠久历史。历代有作为的统治者都视兴修水利为治国安邦的大计,历史上先后修建的运河、堰、坎儿井、海塘等对地区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曾起过或仍在起着重大作用。其中旅游价值较高的有京杭大运河、都江堰、灵渠和坎儿井。

(1)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内的岷江之上,是由战国末期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兴建,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水利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其工程规模之宏大、治水方法之科学、施工设计之精湛、发挥功效之长久,至今令人叹为观止。

(2)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至北京,全长1794公里,南北贯穿京、津、鲁、冀、苏、浙6省市,沟通钱塘江、长江、黄河、淮河、海河五大水系,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目前,京杭大运河南段有部分通航能力,借助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启动,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应该是指日可待。

(3)灵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