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企业知识化,转型为知识型会展企业,与传统会展企业相比,具有下列明显优势:
(1)企业组织结构灵活。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以科层为代表的,科层制在其统一计划、按行政分工组织资源上有其优越性。H·西蒙认为:当工作环境比组织成员具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复杂的时候,组织有采取层级结构形态的倾向,层级结构是理性有限的人在复杂事物面前采取的最适形态。但是,传统企业组织结构的信息传递链长、运转较慢的不足十分明显。
知识型企业是以知识的生产和创新为主要目标的企业。进行知识的生产和创新,并使组织为知识的积累、流动和共享创造条件,企业组织架构就必须进行转型和演变,以适应知识作为第一资源的需求。知识型企业最终和最适应的组织架构应为虚拟组织。这种组织是由一个一个的团队组成,其组织形态是网络化、扁平化的,内部已经打破了科层的架构,不是垂直型管理和控制的关系,可以更快捷地响应会展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2)知识成为企业的第一生产力。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利用可分为三个阶段: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利用阶段;劳动力、资本设备和技术利用阶段;知识资源、技术和资本设备利用阶段。与此对应,企业资源重心演化的轨迹表现为:自然资源→资本设备→知识资源。
在知识型会展企业中,企业的资源重心不是自然资源,也不是资本设备,而是知识资源,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的,“在这种社会里,知识就是个人的乃至整个经济的首要资源。土地、劳动和资本——经济学家列出的传统生产要素——并没有消失,但它们是次要的。”
知识资源的主导性,使企业生产要素的性质发生了巨大改变。生产要素仍然存在着物质资本和劳动力,但在物质资本中,已不是工业时代时的用机器制造机器,而是用智能控制机器生产物质产品。机器系统中除了传统的三部分设备(发动机、工作机和传动机)外,有了一个智能控制系统。它的控制台可以替代人力实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相应的劳动者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而是人力资本和依附于人力资本的知识。同时,知识资本改善了生产力要素结构。以前的生产力要素中主要重视的是实物资本和劳动、土地等有形资本要素,新的生产力要素理论显然需要在原有的生产力要素中增加知识、科技、管理等因素,而且是居于各要素的主导地位。生产力结构正在由传统的实物要素主导型转向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主导型。从而,知识资源成为企业变革和其他生产要素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推进企业不断地持续向前快速发展。
基于知识型企业的先进性,中国—东盟博览会在企业化、集团化进程中,应当把构建现代知识型会展企业作为企业组织形态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创建知识型会展企业意义深远
概而言之,创建知识型会展企业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可以塑造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核心竞争力;
可以快捷地开拓、占领会展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可以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知识基础;
可以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培植品牌展会核心竞争力
培植品牌展会核心竞争力是当今品牌竞天下时代,中国—东盟博览会可持续快速成长壮大的内在需求。
(一)培植品牌展会核心竞争力是会展市场竞争激烈化所驱使
竞争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促进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表现为商品生产者之间在商品市场上的较量等。它是市场经济中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增强竞争意识,主动迎接竞争挑战。
企业竞争力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兴起,其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斯密1776年出版的《富国论》以及马歇尔1925年提出的“差异分工”理论。斯密在他的《富国论》中提出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决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企业的成长,并进一步提出了“劳动分工由市场规模决定”的著名命题。这与企业竞争力理论所强调的企业之间的能力分工、企业内部的能力分工决定企业的成长的论点是一致的。马歇尔的差异分工理论则提出,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异差分工直接同各自的技能、知识有关。1959年,潘罗斯出版了《企业成长论》一书,她从假设企业是拥有不同资源集合的行政管理组织入手,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及其提供的生产服务决定企业成长的机制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特别强调了企业具有能够拓展其生产机会的知识积累倾向,提出企业有其内生的成长动力。此外,里查德森1960年发表的《信息与投资》和1972年发表的《产业组织》,尼尔森和温特1982年合作出版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等,都极大地推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波特提出了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从而发展成为管理史上经典的竞争战略理论。
1990年,普劳哈拉德(Prahalad)和哈梅尔(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一文,首次提出了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又译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哈梅尔进一步提出了识别核心能力的准则,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应能为企业进入广阔市场提供途径,应当是竞争者难以模仿的,应当对最终产品可见的消费者收益具有明显的贡献。
近年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激烈化的影响和作用下,国际国内许多大企业纷纷实施了核心竞争力战略。我国会展业在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国展览公司进入中国会展市场,带来更大规模的国际品牌展览,并以其先进、成熟的办展方式给中国市场带来强烈冲击,国内会展业面临严峻挑战。
在此背景下,中国—东盟博览会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是增强生存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
(二)培植品牌展会核心竞争力是会展市场竞争品牌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国际市场的日趋成熟与饱和,市场竞争日渐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市场中众多的品牌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品牌的竞争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主角。
品牌是企业竞争的利剑,可以为企业和产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可以赢得一大批忠实的消费者相追随,使市场销售长盛不衰。
品牌创造持续竞争优势。普通企业都热切希望能与名牌企业合作联营,或向它们提供配件。银行、股民总是愿意将资金投向品牌企业,使企业可持续发展得到充裕的资金保障。正如1967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总裁所说的:“如果可口可乐公司在全世界的所有工厂,一夜之间被大火烧得精光,但只要‘可口可乐’的品牌还在我们手中,大银行家们仍然会争先恐后地给我们公司贷款。因为‘可口可乐’这个牌子进入世界上任何一家公司,都会给它带来滚滚财源。”
品牌值万金,可以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1996年世界品牌排行榜中,“万宝路”排名第一,品牌价值446.14亿美元,“可口可乐”排名第二,品牌价值434.27亿美元,“麦当劳”排名第三,品牌价值189.2亿美元。许多财大气粗的公司不惜重金,四处收购拥有名牌商标的企业。1987年,美国科尔贝格·拉维斯·罗伯特公司以250亿美元的巨资兼并了纳比斯科公司。代价之所以如此昂贵,主要是因为纳比斯科公司所拥有的名牌不少,像云丝顿和骆驼(Camel)香烟,迪尔·蒙蒂(DelMonte)水果罐头等,这些品牌的价值已经超过了该公司的有形资产。
在现代会展经济中,市场份额越来越向最有价值的品牌集中,品牌展会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品牌既是办展机构的一面旗帜,也是会展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拥有具有一定规模、能代表行业的发展动态、能反映行业的发展趋势、能对行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并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展览会,是每一个办展机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品牌竞天下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在品牌基础之上。有人预言:决定21世纪世界格局和国家经济地位的因素,除了科技依然不可缺,就是以品牌为代表的市场占有率。因此,中国—东盟博览会培植展会核心竞争力,必须以品牌为基础,把品牌的塑造、开发、利用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
(三)培植品牌展会核心竞争力对中国—东盟博览会快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可以持续提升博览会的知名度
品牌企业常常是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博览会拥有品牌展会核心竞争力,新闻传媒就会经常报道、传播博览会的各种话题,包括博览会举办信息、经营管理方式、企业文化等,为博览会做各种免费宣传,从而扩大博览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可以塑造博览会长期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主要是由一些稀缺资源和无形资产构成的,包括发明专利、企业声誉、企业形象、企业家资源、R&D能力、组织文化、经营管理经验等。这些资源具有特殊性,无法通过要素市场交易获得,只能通过自身学习不断积累。长期的累积性学习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这就使得竞争对手难于模仿,从而使核心竞争力拥有者能够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永久立于不败之地。工业行业的可口可乐“雄霸”天下最为经典。会展行业的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美国克劳斯公司以及我国广交会等都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所以长盛不衰。
3.可以使博览会赢得客户和消费者
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与众不同。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所生产经营的产品,会在诸多方面与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功能特点、运输/服务等方面。本田汽车之所以在全球具有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本田在生产世界一流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方面的能力为用户提供了新价值:省油,易发动,易加速,噪音低以及振动小。所以,用户在众多品牌中选择了本田汽车。广交会之所以长期稳坐“中国第一展”,原因就在于其中国老字号、不断创新能力、优质服务等核心竞争力要素在起关键性作用。这也是广交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秘诀。
培植品牌展会核心竞争力,还可以提升产品价值,增大企业无形资产,使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利益。
因此,中国—东盟博览会在战略发展中,要把培植品牌展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予以推进。
五、推进博览会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和谐互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东盟博览会与举办地经济社会和谐互动可持续发展,可以实现“双赢”,从而减少博览会战略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阻碍。尤其是,通过“双赢”,可以极大地增强中国—东盟博览会战略发展的经济科技支撑与发展后劲,从而促进博览会走上快速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博览会战略发展以当地经济社会为基础
中国—东盟博览会战略发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其他各种社会资源的投入,受到举办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广西社会科学院组织的公众社会调查显示,公众对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寄予极大期望,也非常关心广西承办博览会面临的困难与不足。
所涉及的10多个方面的问题,都是现实经济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会对博览会战略发展产生阻碍、制约作用。地方政府已看到这些问题,并且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了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推动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健康发展。
但是上述各种问题并非是短期内能解决的,它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西还要继续“举全区之力”,加快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为博览会战略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
(二)博览会战略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产生重要积极影响
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一项大型国家级国际性的综合性博览会,其成功举办和持续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非凡的。举办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广西迎来了三位总理(柬埔寨首相洪森、老挝总理本杨、缅甸总理梭温)、三位副总理(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泰国副总理比尼、越南副总理范家谦)共6国领导人,这在广西历史上是空前的。广西还迎来了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部长、东盟秘书长等100多位副部级以上贵宾,这在广西历史上也是空前的。此外,还有19家世界500强企业、61家国内上市公司、8000多参展商、10000多采购商、35万人次观众参加了博览会,这在广西会展业发展史上也是空前的。这些对广西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博览会持续发展仍将给广西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广西要抓住机遇,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博览会发展当中也可能出现负面效应
澳大利亚会展学家约翰·艾伦在《大型活动项目管理》一书中,对大型活动的影响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与概括。认为大型活动会在社会文化、物质和环境、政治、旅游和经济等多个领域产生各种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其中,消极影响列举了23个方面。具体见表3—3。
中国—东盟博览会作为大型国际性活动,也潜伏着这些消极因素与危机。如果这些问题出现,将对举办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反过来,又会制约博览会的持续发展。对此,应当重视博览会的风险,加强会展危机管理,防患于未然,使博览会与当地经济社会生活走上良性互动循环发展之路。
基于上述情况,推进博览会与当地经济社会生活的和谐互动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战略发展的最佳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