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飞越彼岸
27354900000007

第7章 中国—东盟博览会战略发展的SWOT分析和战略定位(3)

(二)世界经济持续增长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保持较好增长态势,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贸易快速增长,为会展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东盟博览会立足亚洲,面向全球开放,因而稳定增长的世界经济形势,将有效保证参加博览会企业和商家的数量以及成交额。第一届、第二届博览会的成功举办足以说明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对博览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区域合作不断增强

亚洲合作是时代的潮流,是各国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亚洲振兴的必由之路。进入21世纪,亚洲正面临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许多亚洲国家推行经济改革,进一步融入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进程。此外,亚洲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充裕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区域经济合作潜力巨大。正因如此,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以及建设“两廊一圈”等,正不断迈出新的步伐,也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战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依托和后盾。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中国—东盟博览会发展。2004年底,中国与东盟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随着《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2005年7月起,双方约7000种产品降税进程全面启动,双方绝大部分商品的进口关税将于2010年降至零。正因如此,从第二届博览会起,中国和东盟10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采购商、投资商都将进一步感受的自贸区所带来的利益。随着降税进程的加快和其他便利化措施的出台,中外客商将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更多的实惠,参展参会的积极性会更加高涨。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战略发展提供机遇。亚洲开发银行自1992年牵头组织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以来,已在交通、能源、电讯、环境、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贸易与投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大湄公河次区域政府间的合作机制已经建立并正在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抓紧进行,各国的投资环境正在改善。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启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被确定为自贸区建设中双方合作的5个重点领域之一。广西从2005年起,正式成为中国参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省区之一。这对于进一步改善广西与东盟各国的关系,推动广西对外开放,争取东盟各国对广西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两廊一圈”开发也有利于中国—东盟博览会战略发展。“两廊一圈”开发的最初设想是由越南总理潘文凯提出的。该经济区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是连接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经济贸易的重要陆路通道和海上通道,是连接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枢纽地带。“两廊一圈”的开发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战略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四)国内形势良好喜人

中国政局保持长期稳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始终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社会秩序运转正常,各项重大改革措施进展顺利,各种重大活动都拥有比较可靠的安全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心思稳、人心思安。所有这一切,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五)“城市面包”潜力巨大

会展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是一个朝气蓬勃的产业,被称为“城市面包”,发展潜力巨大。

当前,国际会展业正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美国贸易展览周刊》统计资料显示,在全球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贸易展览一直以良好的势头发展,其发展势头大大快于GDP的增长。根据国际展览业权威人士估算,国际展览业的产值约占全世界各国GDP总和的1%,如果加上相关行业从展览中的获益,展览业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则达到8%的水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强,中国会展业进入年均增长20%的快速发展时期。2000年我国会展业总收入约37.48亿元,而到2002年上升到70亿元。专家预测,未来5~10年,中国展览业将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其年平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5%~20%左右。预计到2010年全国会展业总收入将超过200亿元,社会效益也将超千亿元。从我国的市场容量、经济实力以及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来看,我国将成为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的展览中心。专家指出,未来几年中国有10个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会展业就位居其中。

国际国内会展业的迅速发展,将对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威胁分析

这里所说的威胁,是指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战略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风险。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国际市场威胁

在经济全球化作用下,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会展公司不断扩张海外市场,全球会展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近年,跨国会展公司通过多种渠道“长驱”发展中国家市场,对当地会展企业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一是把单个展览项目移植到发展中国家运作。跨国会展公司把一些已举办多年,效果显著的国际知名品牌展会移植到发展中国家运作。如德国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所举办的国际消费品展览会是国际上久负盛名的消费品展览会,目前,法兰克福展览公司已将其成功移植到了亚洲,分别在中国、日本和俄罗斯举办了以Ambiente命名的展览会。还有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把国际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最大的CeBIT展览会移植到上海举办。这些移植展览会的做法既满足了国际市场的需求,又成功占领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第二,国际会展公司通过资本运作迅速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如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慕尼黑展览公司三家展览业巨头联合上海浦东土地管理局投资兴建新国际展览中心,占领中国展览市场;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收购上海一家地面装饰展览会。第三,在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链投资。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展览时,还投资于与展览有关的业务,如展品运输、展馆施工、旅游、食宿等,进行产业链投资。

跨国会展公司携资本、技术、管理、机制以及专业人才进军我国会展市场,对我国会展企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国会展企业在许多方面都难以与跨国公司抗衡。主要表现是:

从展览场馆的规模来看,我国展览场馆数量众多,但面积普遍偏小,而且比较分散,展览馆的规模限制了展览会的规模,在我国举行大型展会往往需要同时使用几个展览馆。而欧美国家一般都拥有大型的会展场馆,德国的许多会展城市如汉诺威、慕尼黑、法兰克福等都拥有10万平方米以上的场馆,其中汉诺威展览场地接近50万平方米。

从会展管理来看,我国会展公司大多是行政性质的翻牌公司,观念落后、经验不足,服务意识差,在管理模式、公司结构和技术更新等方面与国外会展公司都有很大的差距。尤其在客户关系管理上,我国会展公司往往只注重短期效益的提高,而忽视长期客户关系管理,以致不能形成与客户共同发展的管理模式。

从会展专业人才看,我国会展业人员素质整体不高,展览专业人员大都是半路出家,专业知识不足。而且,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滞后,全国招收会展专业的院校很少,不能适应会展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之下,国际上会展业发达的国家都在大专院校开设展览专业学科,系统讲授展览专业知识,并有行业组织(如德国的AUMA、美国IAEM等)负责展览专业人才的培训。

从展会品牌来看,我国展览会品牌化程度低,名牌展会少,能在国际展览市场上立足的展览更少,而欧美会展发达国家大都有自己的名牌展会。

(二)国内市场威胁

随着国内会展业的迅速发展,国内会展市场竞争也比较激烈。与中国—东盟博览会同类型的国内展会主要有7个,分别是:广交会、高交会、工博会、乌洽会、哈洽会、华交会、昆交会,其中对中国—东盟博览会影响比较大的是广交会和昆交会。

创办于1957年的广交会全称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迄今已有40多年历史,被称为“中国第一展”。广州市政府耗资45个亿元新建的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广交会琶洲新馆)已建成投入使用,是目前仅次于德国汉诺威展览中心的世界第二大会展中心。广东省外经贸部门充分认识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东的重要意义,计划在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家举办“广东名优产品展销会”,塑造“广东品牌”;举办与东盟经贸合作为内容的网上政策推介会;同时还将邀请泰国、越南等国的工业园区和政府代表到广东举办投资环境推介会,实现企业与项目对接。广交会以及广东省相关的会展活动将首先在会展客源市场上与中国—东盟博览会形成鲜明的竞争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