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交会创办于1993年,全称中国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2004年起更名为“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2005年6月6日,第十三届中国昆明进出口交易会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东盟10国全部出席。其引人注目的是举办了一批面对东盟、南亚的专题性活动,包括中印经贸合作发展会议、第三届东盟华商投资西南项目推介会、加强中国与中东欧、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经贸合作研讨会、《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定》报告会、面向东盟国际物流企业发展论坛等。这些活动涉及经济、贸易、投资与交流合作等多个领域,丰富了昆交会的内涵。由于云南拥有澜沧江—湄公河出口水路和通过缅甸直出印度洋的陆水联运出口通道,这不是广西出海大通道能够完全替代的,云南还代表我国较早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与东盟邻国泰国、越南等经贸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广西和云南两省区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避免“同室操戈”、“两败俱伤”。
(三)市场运作威胁
会展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像中国—东盟博览会这样一个由我国中央政府和东盟10国共同主办的高层次的国际博览会,更需要中国及东盟各国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但政府“主办”不应等同于政府“包办”,因为博览会本质上毕竟属于市场范畴,只有用市场运作的方式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而且,按照国际惯例,办展的主体应该是各种商会、行业协会和专业展览公司,政府在其中的职能主要是制定规划、完善法律法规、明确会展业市场准入机制等,最终目的是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如果由政府“官办”会展,就难以对市场需求做出准确的判断,且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在没有市场竞争压力的情况下难以把握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会展的赢利性,会展模式、内容和形式也容易趋向单一化,最终使展会难以持续发展。
中国—东盟博览会承担着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重要使命,决定了今后一段时间内,博览会的办展模式仍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由政府把握博览会的总体方向,邀请中外领导人和部长出席,协调与东盟共同主办方的关系,审定博览会的重大活动,对招商招展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推动等。市场运作主要体现在博览会能否反映市场需求,能否为企业创造商机,能否提供专业服务,能否进行开发经营,最终检验的标准是博览会是否对参展企业有吸引力。从目前来看,中国—东盟博览会市场化运作力度仍有待加强。
此外,在市场化过程中值得关注的还有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市场化运营问题。由于有了此会展中心,便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举办提供了硬件条件。至少在近期,博览会也只能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不可能再为了博览会而建设专门的展馆。目前,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一、二期工程建设已投资11亿元,而博览会每年只举办一届,每届只使用几天。对于南宁市这样一个规模不大,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的中等城市来说,近年也不可能有很多的展会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这样下去,会展中心就有可能出现因场馆利用率低而入不敷出的现象。专家指出,到2005年底,全国可供办展的展馆面积达300万平方米,超过目前世界上展览业最发达的德国,但几乎所有新建展馆,从一落成就陷入“吃不饱”的半饥饿状态,展馆使用率一般不足30%,大多在10%至20%之间,甚至有的不足10%。如果没有财政补贴,展馆经营之难可想而知。按国际上一般的标准,展馆的平均使用率达到25%才能收支平衡,每年展馆收入才够支付运营费、工资、展馆折旧以及贷款利息等。所以,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必须考虑、处理好与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运营协调问题。
(四)会展风险威胁
会展业同其他产业一样,存在产业风险,并可能给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形形色色的会展风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巴勒斯坦恐怖分子谋杀了以色列代表团成员,向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会议”之一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发起了严峻的安全挑战。
体育赛事中受伤和暴力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球迷冲击赛场被挤压致死、球迷拥挤而从上层座位跌落下来、球迷向运动员和官员投掷雪球或者其他物品、球迷在体育场内外聚众闹事展示自己的团结或庆祝胜利。
会展风险危机的发生,既会导致直接的经济损失,又会损害主办者和当地的形象,产生信誉危机,导致会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损害。在2000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宪法公园发生爆炸,使随后举行奥运会笼罩上一层阴影。毫无疑问,亚特兰大的声誉受到了巨大的损害,因此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不得不付出巨大的努力来改变它动荡的城市形象。
会展安全问题是会展组织者必须周全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在世界恐怖活动频发的今天,人员众多聚集的展会场馆是特别需要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的地方。对于中国—东盟博览会这样一个高级别的国际性展会,每届都邀请东盟国家的领导人和高官参会,必须做到“安全第一”。
五、前景预测
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发展前景广阔。通过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博览会在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将发展成为富有活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盛会。
(一)市场前景广阔
中国—东盟博览会是第一个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主题的博览会,直接面向一个拥有18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巨大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博览会紧扣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现实进程,展示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成果,以企业为核心,以双向互利为原则,以贸易、投资与经济技术交流为重点,为中国和东盟国家提供了一个双向互动的合作平台,蕴含了巨大的商机。因为如此,第一届、第二届博览会在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高层论坛、文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建成之前,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中国和东盟各国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而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中国—东盟博览会将会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面向全球国际市场出口本自贸区最新经济社会成果的重要平台。由此可见,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展会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东盟博览会由11个国家共同主办,其参展商品非常丰富多彩,其目标市场非常广泛众多,其市场需求潜力非常巨大。这些因素将共同推动博览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与升级。
从第二届博览会和第一届相比较来看,展位由2506个增加到3300个,参展企业由1505家增加到2000家,商品交易总额由10.84亿美元提高到11.5亿美元,整体规模扩大了。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不断发展成熟,博览会的市场规模将会不断扩大。
(三)博览会走向市场化
中国—东盟博览会是由政府主办的,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但是,它是一种市场经济活动,需要遵循市场规则,按市场规律办事。政府可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建立委托—代理关系,实现博览会运营的企业化、市场化,从而避免政府“包办”的各种弊端,增强博览会的市场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中国—东盟博览会实行政府主办,市场经济组织承办和经营,由政府主导型向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型转化,是博览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中国加入WTO要求的历史必然。
中国—东盟博览会走向市场化运作和经营,将为其战略发展增添巨大活力和生命力。
(四)将发展成为重要的区域性龙头展会
中国—东盟博览会与国内、国际一些重要展会相比,具有一些显著的特色和优势。前文Strengths(优势)分析中概括为十大方面,即国际政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市场巨大优势、主办机构优势、展会主题优势、组织机制优势、展会区位优势、举办地区优势、举办城市优势以及理论支撑优势。在此基础上,博览会还拥有“四个唯一”,即唯一由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倡议的博览会,唯一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主题的博览会,唯一由众多国家(11国)共同主办的博览会,唯一在中国西部地区举办的国家级、国际性博览会。在如此优越的发展环境中,我们有理由、有信心、有条件把中国—东盟博览会培育发展成为重要的区域性龙头展会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第一展。
(五)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东盟博览会是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出现及其建设的需要而诞生的。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积极作用是其基本宗旨。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不断发展成熟及其区域性龙头展会的地位的确立,其对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六、战略定位
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战略定位是,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做中国和东盟10国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汇集中国—东盟贸易区11国名特优新名牌产品,面向全球国际市场出口的重要“窗口”和发展平台。具体地,从四个层面培育、发展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国际性龙头展会,即:
广西会展经济的龙头展会;
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龙头展会;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第一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面向全球国际市场出口本自贸区最新经济社会成就的重要“窗口”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