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27356700000022

第22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2)

从50年代中期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探索,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终于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着这一理论。正是由于我们对于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了一个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才使我们得以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概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阐明我国的基本国情。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这两层含义统一起来,完整正确地理解它的内涵。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原因在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特点。另一方面这也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有关。中国原来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经过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多次失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唯一的出路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反动统治,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正因为中国是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在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在生产关系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还很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同时也决定了在上层建筑方面,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还很不充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并且经常侵袭党的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队伍。而当中国有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时,现代化的内容和标准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它既不同于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时期,也不同于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又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现工业化时期。现代化的内容和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提高,连同生产力的落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成熟、不完善,决定了我国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个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我国从50年代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我国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括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认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对社会主义和国情再认识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从发达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的事实出发,提出了共产主义三阶段划分理论,但马克思没有经过社会主义实践,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的具体发展阶段进行探讨。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理论概括和科学分析,是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新课题。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阶段划分的方法论原则,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科学分析和理论概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理论上回答了现实社会主义几十年以来没有很好“回答”的问题,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阶段划分理论。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基础性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使我们开始从现实出发来认识社会主义,来回答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问题,以此为出发点和立足点,逐步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这次大会进一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正是由于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再一次统一认识和把握,才会有十五大在改革和建设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基础,是不可能形成十五大对公有制认识的新成果,也不可能理解十五大关于深化改革、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提出的理论和各项方针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每深化一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每一步发展,每一次新的思想解放,都是和人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国情认识的深化分不开的。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认清这一国情是认清社会主义建设一切问题的前提。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抑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样做,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起来和兴旺起来,广大人民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我们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可能符合实际,我们的事业才会取得成功。离开初级阶段这个实际,我们的理论就会脱离实际,我们的实践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失败。因此,将全国人民的认识统一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上来,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走向21世纪的根本保证。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个主要矛盾不仅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由于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的落后而更加突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初级阶段,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斗争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大量存在的是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各种社会矛盾。只有牢牢抓住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这个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者互相贯通,互相依存。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会离开社会主义轨道;不坚持改革开放,不能更好地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四项基本原则也难以真正得到坚持。因此,不能以僵化的观点看待四项基本原则,不能以自由化的观点看待改革开放。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的根本标准。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为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在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历史时刻,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了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指出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此,党的十五大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遵循这样的路线和纲领,我们就能克服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使社会主义的吸引力进一步得到增强。

真正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做出明确划分的是毛泽东。20世纪50年代后期,毛泽东曾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做出过正确判断。1957年2月,他在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枠中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它还需要有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这表明毛泽东当时对中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的分析是清醒的、冷静的。1959年,在读苏联枟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枠(第三版)时,毛泽东还从理论高度阐述过社会主义的阶段划分问题,他说:“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做如此明确的划分,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其理论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遗憾的是,对这一重要思想,毛泽东未做进一步说明,也没有把它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应该指出的是,毛泽东所说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虽然比较接近“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但它们还不完全是一回事,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最显着的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达百年的发展过程,而所谓“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则远没这么长。虽然毛泽东没有明确讲过这一阶段需要多长时间,但从他亲自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进程看,毛泽东实际上并不认为这一阶段需要太长的时间。

(第二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形成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全局工作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是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相继提出过四条基本路线或总路线,体现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懈求索和曲折的历程。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迅速恢复了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我们党根据过渡时期的具体情况和基本任务,1952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根据当时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使国家富强起来的愿望。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了主观意志的作用,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和“共产风”。毛泽东在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这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期间,这个论断被1969年党的九大正式确定为党的基本路线,简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