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程序和步骤是遵循渐进性和先易后难的方针,在层级上由基层试点到铺向全国;在区域上由农村到城市、由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在部门上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在体系上由构建框架到逐步完善。这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区别于俄罗斯、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激进式改革的重要特征,它避免了改革有可能引起的社会动荡和失控,有效地保证了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利益的提升。改革开放的功能是解放思想的实践者,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解放思想的成果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新的体制,才不流于空谈。对于中国的命运而言,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对于中国的发展而言,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的体制性成果是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这“两个转折”标志着我国的社会转型期已经基本完成,今后的改革开放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改革开放的评价取向是只要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就是完全正确的,改革的成效不容否定;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改革尚未到位和发展不足,从支流和问题角度来反思改革、否定改革,企图使改革停顿或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改革开放的指导原则之一是人民性。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改革并不是什么都可以改,危及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实现根本利益,危及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是属于“禁区”的;那些形式主义的“假改革”和谋取私利的“权贵改革”是违背以人为本原则的。指导原则之二是协调性。十七大报告明确总结了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十个结合起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这“十个结合起来”揭示了改革开放的科学要求,是我们今后在改革开放中处理各种关系的准则。指导原则之三是持久性。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随着形势变化不断深化的,那种认为改革只存在于社会转型期的想法是个认识误区,应该纠正。指导原则之四是普遍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把改革开放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
当前改革开放在经济领域的要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在政治领域的要求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文化领域的要求是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社会环境;在社会领域的要求是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在党的建设中的要求是增强执政能力和保持先进性,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格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和“稳定压倒一切”,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过程中提出的三个重要命题。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关于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关系的思想,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报告又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由此看来,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问题也是新时期新阶段不断深化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1.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不断认识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认为,改革和发展要依赖于稳定,稳定的程度直接影响、制约着改革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邓小平同志说:“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1982年,邓小平与外宾谈话说,党的十二大以后,我国政治形势更加稳定,可以更好地一心一意搞建设了。而中国人口多,底子薄,邓小平强调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邓小平还认为,稳定要依赖于改革和发展,改革的力度要与稳定的程度相适应。邓小平说,“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同时,应该看到改革存在风险,“即使出现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邓小平认为,减少、降解改革风险的路径是:“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要两害相权取其轻,优选改革方案,达到对稳定的程度影响较小、改革的力度较大、发展的速度较快的目的。
1994年初,江泽民同志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这20个字是经过反复推敲、认真研究后提出的,是指导我们当前和今后的全局工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指导方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枟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枠中说,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推动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强调要始终遵循党的基本方针,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思想更是作为规律性认识上升到“基本经验”高度。江泽民指出,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中三枚关键的棋子,是一个有机整体。正确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使三者协调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这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总原则”。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所必需的,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所必需的。
胡锦涛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基础;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而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2.科学把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
把发展看成是目的,稳定是前提,那么改革就是动力。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有一个协调、转化的过程,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全局。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机制,总的来说是改革需要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较为宽松的经济环境,同时又必须为发展服务,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发展。改革的任务和力度要充分考虑到发展的客观需要,应当从有利于发展的角度着眼,积极而稳妥地确定一定时期的改革任务。
(1)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依赖于发展和稳定。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改革取得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而要进行改革攻坚,则依赖于发展。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越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区域,越是能够全面深入地进行改革;相反,越是经济社会不能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区域,改革就越艰难。改革同样需要稳定。目前我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这些问题和风险如果处理不好,化解不力,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2)发展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目标,而发展依赖于改革和稳定。新时期最显着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发展依赖于改革。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10年和下世纪的前50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同样,发展依赖于稳定。稳定意味着和谐。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3)稳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基本要求,而稳定依赖于改革和发展。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等。但是稳定依赖于改革。我们不能只考虑稳定而不进行改革,离开改革的稳定局面是不能长久的,也是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容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同样,稳定依赖于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经济发展是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工作就好做了。如果实现了翻两番,那样会是个什么样的政治局面?我看真正的安定团结是肯定的。”
(4)统筹兼顾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根本方法。基于三者上述逻辑联系,应予以统筹考虑。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是矛盾统一体,不可偏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要务当务之急,不务不急之务。若改革成为主要矛盾时,不大力推进改革,稳定就缺乏保障,现代化建设就要受阻,改革就理当成为党和国家压倒一切的重点。改革要总体谋划,统一部署,分步实施,有序推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注重措施的协调性。若发展成为迫切要求时,不大力发展,改革就效果甚微,稳定潜伏一定危机,发展就成为重中之重。要在统筹指导下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实现统筹。若稳定问题凸显,不维护稳定,改革发展成果就会付之东流。这时稳定便压倒一切。稳定是改革和发展前进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动态性稳定,是一种可控、有序状态的发展性稳定,亦即和谐的发展。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控制在一定阈值内,妥善处理当前和长远利益、局部和整体利益、集体和个人利益,以防止破坏社会稳定。要善于全面分析交织在一起影响稳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妥善把握稳定工作的重点、步骤、时机等。要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势,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关键是看三者和谐度,要使三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因时因地加以调整,达到最佳和谐状态。
总之,要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地赶上时代前进潮流。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实现改革、发展与稳定新的统一,要求我们在方法论上不断与时俱进,尤其要以改革统揽全局,以改革促发展、求稳定,真正实现改革的发展、发展的稳定。从体制创新入手,将科学发展观建立在合理的制度之上。只有深化改革,真正做到釜底抽薪、标本兼治,并在改革中重建社会体制,提高社会公平与和谐的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奠定社会稳定的基石。
三、加强体制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