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27356700000038

第38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7)

在十六大报告中,文化方面的要求,是与教育、科技、卫生放在一起提出的,只有“科学文化素质”显着提高和“消除文盲”这两点。十七大报告把文化方面的要求单独提出来,作为五个方面的要求中独立的一个方面,这可以说是新要求中一个最大的变化,体现了新一代中央集体对于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新思路,使之提高到战略高度,这必将会使我国的文化建设更加推向前进。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表明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新理念,也表达了党强国富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心。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不断推进共同富裕。

而现在我国的财富分配格局是金字塔形,极不合理。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使“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目标,是党的富民政策的体现,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符合民意,不仅富有新意,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决心。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并对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部署。建设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的提出,表明了党对生态环境严峻现实的深刻反省,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表达了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决心。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目标的高度,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精神和主动融入世界发展生态文明的大潮中的发展姿态。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把握和了解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这些新要求回答了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等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理性把握。我们相信,在这一新的更高要求的指引下,“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着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统一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枟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枠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理念,这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形成,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整个社会要实现和谐,即社会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构成要素彼此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理想状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帮助,让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的关系融洽、协调,无根本利害冲突,都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和谐社会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社会形态。是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低层次和谐走向高层次和谐的辩证动态过程。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境界。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心愿和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提倡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念和思想,要求我们把工作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综合运用各种措施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力求从总体上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更是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与内涵可以看出,两者存在内在联系。作为广义上的和谐社会,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它当然要比建设小康社会更长远、任务更艰巨。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这一伟大社会理想的重要战略阶段,为未来的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阶段性的战略目标,这是整个现代化建设“三步走”

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的具体化。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把原来的“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具体为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是位于总体小康水平目标之后、基本现代化目标之前的一个新目标,是实施“第三步战略”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任务。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主义社会作为迄今为止人类最先进的社会,更要追求和实现社会的和谐,即使到了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需要和谐。可以看出,构建和谐社会决不是暂时任务,而是长期的目标。不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构建和谐社会,而且在整个漫长的社会主义社会都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始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一个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必须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长久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没有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实现社会和谐也就无从谈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抓住发展这个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城乡发展存在的不协调,地区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存在的事实上的发展机会不均等,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着消极的影响。这些差距的逐步缩小,这些不协调、不平衡、不均等的逐步消除,都要靠发展来实现,都要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实现。

以发展为根本才能实现社会和谐。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某些地区还十分贫穷,尤其是西北、西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甚至社会冲突最根本、最普遍的原因。富裕不一定和谐,但贫困肯定会导致社会不和谐。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减轻贫困,才能有效地医治社会疾病和消除社会裂痕,而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且要加快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成就斐然,初步实现了小康,正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的宏伟目标迈进,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大为减少,这为我国实现社会和谐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但这个基础对于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还不够坚实,还必须长期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党第一要务不动摇,发展仍然是唯一出路,不发展只能是死路一条。唯有发展,才能最终彻底消除贫困,铲除社会不和谐的土壤;唯有发展,才能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是全面性的,要使目前达到的小康从低水平发展到更高水平、从不全面发展到更全面、从不平衡发展到比较平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全面性的。要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并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来的。这个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只有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协调发展,才是全面、真正的发展,具体地表现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间的和谐、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又是有机统一的。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提升国民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可以为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可以为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为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和谐社会的构建既是过程又是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提出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现阶段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完全一致的,最理想的和谐社会就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小康社会时已经明确指出,小康社会不仅需要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且同时也需要社会更加和谐。

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理所当然地应该构建和谐社会。只有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繁荣,而没有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是不全面的。因此,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共同进步的同时,必须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尤其是在当前改革和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各种利益关系相互缠绕、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情况下,构建和谐社会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另外,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而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恰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实现社会长久和谐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