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说说开皇之治那些事儿
27358300000018

第18章 亲临四方,体恤疾苦

隋文帝的勤于政事,并不以听政于朝为满足,为体察民间疾苦,他曾多次车驾出巡,亲临民间。据史书记载:

开皇四年(584年)二月,隋文帝亲临陇州(治所在今陕西陇县)视察。同年四月,上大将军贺娄子干奉命出兵攻击吐谷浑。隋文帝对视察陇州的所闻所见,难以忘怀。因而在击退吐谷浑后,他鉴于陇西地区经常遭受吐谷浑的侵掠,而又未设蔑村坞壁垒,命令贺娄子干“勒民为堡,仍营田积谷”(《资治通鉴》),体现了他对陇西地区百姓的关怀。

五月,隋文帝因“渭水多沙,深浅不常”,民夫深深以此山苦,于六月训令宇文恺率水工凿渠300余里,命名为广通渠。同年九月,“幸霸水,观漕渠,赐督役者,帛各有差”。同年九月,关中地区发生饥馑,隋文帝车驾临幸洛阳。

开皇七年(587年)十月,隋文帝车驾临幸同州(治所在今陕西大荔)视察。后隋文帝又临幸储州(治所在今山西水济)视察。

据《隋书·高祖本纪》和《资治通鉴》记载,开皇十四年(594年)夏,京师长安劳生地震,关内各州大旱,百姓闹饥荒。文帝派遣大臣察看皇百姓的疾苦,大臣拿同口姓充饥的豆屑和杂糠给文帝看,文帝把这些食物摆在朝堂上让文武百官逐一看看,自己流泪自责,说对不起百姓,宣布一年内不喝酒不吃肉,和老百姓同甘苦、共患坤,为了减轻关中人民的负担,文帝亲自率领众官员去较为富庶的洛阳救灾,许多百姓搀杂于皇家卫队中间,卫士们非常紧张,唯恐冲撞皇帝。没想到文帝下令不得驱赶、威吓百姓。路难走的地方,文帝还命令左右暗中帮助挑担的灾民通过。遇见扶老携幼行路艰难者,自己先引马避开,闪在路旁,让百姓们先过止,自己再走。路担艰难险阻,见有负担重物的,隋文帝无不令左右侍从人员扶助他们。

文帝曾经担任过地方官,了解民间疾苦和官场的取巧舞弊,所以,他并不偏信公文汇报以至受其蒙蔽,而是强调做过细的工作。即位后频频派遣使者到各地巡省风俗,自己也经常出巡,所过之处,亲自受理百姓上诉,“路逢上表者,则驻马亲自临问”,直接了解基层的情况。他所派出巡省的使者,不但要采听风俗和民间疾苦,而且还负有明察暗访“吏治得失”的职责,以利于清明政治,渐臻大治。

隋文帝的体恤百姓,体现在他即皇帝位后所施行的轻徭薄赋、宽政慎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之中,他的推行均田,多减免赋税、设义仓、赈济灾民、躬节俭、勤政事、亲临四方等等。

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大饥,由于这次大旱所带来的灾情十分严重,百姓处于饥饿之中。隋文帝派左右近臣到民间视察,使者将关中百姓用以充饥的“瓦屑杂糠”带回宫中,献给文帝审视。面对关中百姓所食用的瓦屑杂糠,隋文帝大动感情,“流涕以示群臣”,深深地引咎自责。为了同受灾百姓共度灾荒同时也是为着引咎白责,隋文帝决定降低自己的膳食标准,有一年的时间“不御酒肉”。

开皇十年(590年)六月,隋文帝下令,凡年满冠十者,“免役收庸”,减轻百姓的负担。开皇十二年(592年),有关部门向隋文帝上言说:“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同时,另开辟左藏院收藏财物。隋文帝为此下诏书说:“宁积于人,无藏府库。河北、河尔今年田租三分减之一,兵减半功,帽全免。”尽管事实上隋文帝并没有真正徽到“宁积于人,无藏府库”,但他能芏弭书中承认藏粮于民的必要,并为此而减免部分赋税,是值得肯定的。

杨坚在位的开皇年间,为了取悦民心,他对百姓的赋役负担是比较轻的。卫如兵役,北周实行“二十丁兵制”,按照这种制度,每个18岁以上、64岁以下的男丁每年要服一个月兵役。隋文帝开皇年间,将军人成丁的年龄提高到21岁,将十二丁兵制改为每年20日役。开皇九年,隋灭陈,杨坚下令,因江南初定,免征这个地区10年赋税。开皇十年,又因“字内无事,益宽徭赋。百姓年五十者,输庸停防。”开皇十二年又下诏:“河北、河东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调全免。”开皇七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廊庑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赋,赐黎元。”正是杨坚的轻徭薄赋,给劳动人民提供了安居的前提,也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于是造就了隋朝开皇年间社会稳定、农业发展的繁荣盛世。

至于不赈济灾民的地方官员,隋文帝则予以罢免。齐州刺史户贲,于文帝有护命之功,文帝即位后主管宫禁宿卫,后出任太常卿,又相继出任州刺史、虢州刺史,在怀州刺史任上,修利民渠,“民觞其利”。数年后,户贲转任齐州刺史。在齐州刺史任上,卢贲在百姓饥饿、“谷米踊贵”的情况下,“闭民嶷而自粜之”(《隋柠·卢贲传》),隋文帝将其罢官为民。

自古以来,天灾对一个国家的破坏是巨大的。如果国家政治腐败,世道离乱,民怨太深,百姓走投无路就会揭竿而起,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朝廷土崩瓦解,改朝换代。文帝非常清楚这一点,为人君的职责就是使百姓在丰年得以温饱,凶年不致填于沟壑。亲力亲为,体恤百姓,以求江山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