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说说开皇之治那些事儿
27358300000019

第19章 巡省天下,亲录囚徒

隋文帝不仅亲自巡幸四方,体察民情,还经常派使臣巡省风俗,以及时地了解民间下情,教化百姓;选拔人才,考察吏治,以行赏罚。据《隋书·高祖纪》所载,开皇三年十一月,隋文帝“发使巡省风俗”,并为此上进州书说:“朕君临天下,深切思念治理国家的方法,以求使百姓感受教化,以‘为政以德’来取代‘为政以刑’,访求和表彰乡间里的善行。凡属民间的喜伪实情,都想闻知。诏令派出的使者,所到之处,要赈恤受灾百姓。扬镳分路,将及四海,如果具有文才武略,尚未被人所知,则应当按照对待贤才的礼遇,派人迎至京师,朕将予以选拔录用。其中如有志向节操超越常人者,亦应派使前往加以表彰,使令他们的善良行为能够劝勉他人。凡属远近官府吏治,遐迩风俗人情,巨细均应记录,还之日向朕奏闻。以求近乎不出户庭,坐知万里。”

这道诏书,道出了隋文帝派使巡省天下的任务和目的,即借此来了解地方的官府吏治,风土人情、百姓疾苦,并为国家发现和选拔人才,表彰善人善事,施德政,重教化,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十月,隋文帝车驾临幸定州(治所在今陕西大荔)视察。后隋文帝又幸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县蒲州)视察。

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地区大旱,百姓饥饿。八月,隋文帝车驾东行。道路之上,隋文帝下令为皇帝车驾斤路的先行人员,再得驱赶、逼迫路上逃荒的难民,逃难的男女老少与皇帝车驾的仪仗掺杂前行,遇到有挟老携幼的,隋文帝便下马牵引而行,向年老者安慰劝勉,然后离出;路遇有负重物的,隋文帝无不令左右侍卫人员扶助他们。

开皇五年八月,隋文帝“遣十使巡省天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六月,隋文帝“遣十六使巡省风俗”。至于隋文帝在位期间随时派使持节巡省地方、考察吏治、代表天子施以赏罚的事例更是多得不胜枚举。

例如尚书虞部侍郎柳彧,因多次上书言事而受到赏识,隋文帝特命他“持节巡省河北五十二州”,他“奏见官吏赃污不称职者二百余人”,收到了“州县肃然,莫不震瞑”(《隋书·柳彧传》)的良好效果。隋文帝嘉奖柳彧,赐给他绢布200匹、毡30领,拜仪同三司。一年过后,又加员外散骑常侍官衔。元寿初年,隋文帝又命柳彧“持节巡省”,由于出色地完了巡省的使命,当柳彧回到京师后,隋文帝又赏赐给他绢150匹。

隋文帝体恤百姓还表现在亲录囚徒上。隋文帝对刑法所进行的改革,除了健全法律制度外,隋文帝对于司法工作特别是审讯和断案尤为重视。史书曾多次记载他“亲录囚徒”,而亲录囚徒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全国断狱情况,即《隋书刑法志》所说的“帝又每季亲录囚徒,常以秋分之前,省阅诸州申奏罪状。”

所谓“录囚”,即讯视记录囚徒的罪状,亦即审核对罪犯的审订记录和判刑等案卷文书。据《汉书·隽不疑传》载:“隽不疑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何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言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始元五年(前82年),有人冒充戾太子,朝臣不敢辩,他以儒经决事,收捕追治,终发其伪。以此名重当时。

隋文帝的“亲录囚徒”,其目的之一在于平反冤狱。据《隋书·高袒纪》记载:开皇二年五川乙酉日,“上亲省囚徒”;开皇二年十月丁卯日,“上亲录凶徙”;开皇四年九月已巳日,“上亲录囚徒”;开皇十年七月庚辰日,“上亲录囚徒”;开皇十二年八月戊戌日,“上亲录囚徒”;开皇十七年三月辛酉日,“上亲录囚徒”;开皇十八年十一月甲辰日,“上亲录囚徒”;除“亲录囚徒”外,“高祖纪”还有三次“降囚徒”的记载。

在开皇七年十月庚申日之下记载:隋文帝“行幸同州(治所在今陕西),以先帝所居,降囚徒”。在隋文帝在位的前18年中,有关“亲录囚徒”、“降囚徒”的记载,平均两年一次。“降囚徒”即对罪犯从轻处罚。隋文帝的“亲录囚徒”,对触犯律法者在处理上尤为慎重。为此,隋文帝在开皇十六年八月丙辰日特发布训令:“决死罪者,三奏然后行刑。”

巡行天下,亲录囚徒不仅仅让隋文帝对民间的疾苦有了更深地了解,也更有利于他的施政治国,对隋王朝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