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病理学基础
27364700000001

第1章 绪论与疾病概论(1)

学习目标

1. 掌握疾病、脑死亡的概念;掌握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2. 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一般规律、经过及转归。

3. 了解病理学的任务与内容、在医学中的地位;脑死亡的判断标准及脑死亡概念提出的意义。

绪论

一、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病理学以患病机体为研究对象,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进一步阐明疾病的本质,为防病治病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分为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部分。虽然它们研究的角度不同,研究的方法各异,但都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病理解剖学着重从形态变化的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病理生理学则着重从功能代谢的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所以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之间也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是认识疾病本质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病理学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以及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它以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等为基础,因此,掌握基础医学各学科的相关知识是学好病理学的先决条件;而临床各学科每一种疾病的诊断又都以病理学为基础。在临床医疗实践中,病理学诊断具有直观性和客观性的特点,所以病理诊断在医学诊断中常被认为是“权威诊断”。在医患纠纷、法律纠纷的案例中,常常需要借助病理学诊断得出较客观的诊断结论。现代病理学吸收了当今分子病理学的最新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最新成果,使病理学的观察从器官、细胞水平,深入到亚细胞和分子水平,这不仅使病理学的研究更深入一步,同时也使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渗透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药学等方面。病理学在医学科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尸体解剖检查

尸体解剖检查简称尸检,即对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解剖和系统的形态学分析。是病理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它不仅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还为深入认识疾病、发现疾病、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意义是:①确定诊断,查明死亡原因,为解决医疗纠纷、刑事纠纷提供科学的法律依据;②验证临床诊断和治疗是否正确,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临床工作质量和医疗水平;③积累系统的病理资料,深入研究和防治疾病,促进病理学的发展;④及时发现和确诊某些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寄生虫病,为卫生防疫部门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提供依据;⑤积累病理学教学资料。

(二)活体组织检查

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是通过手术切取、穿刺、钳取等方法,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或病变器官,通过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检查和组织培养等方法,对疾病做出病理诊断,这是临床最为常用的病理学检查方法,必要时还可以做术中冷冻病理检查。其意义在于:①及时对疾病做出诊断;②指导临床治疗,如在手术进行中,临床医生可根据冷冻病理检查的结果选择最佳的手术治疗方案;③判断预后,如医生可根据恶性肿瘤的分级、分期估计患者的预后。

(三)细胞学检查

通过采集病变处的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诊断。细胞的来源可以是病变部位的脱落细胞,也可以是自然分泌物、排泄物或体液中的细胞。此法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少、易于接受,常用于某些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普查。

(四)动物实验

动物实验是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因疾病的实验研究不允许在人体上进行,可通过动物复制疾病过程,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以及疾病的转归。其优点是可根据需要,对动物进行任何方式的观察研究。但应注意动物与人体存在物种上的差异,不能把动物实验的结果直接用于人体,而仅作为临床研究疾病的参考。

(五)组织、细胞培养

应用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的方法,通过改变离体组织、细胞生存条件,观察其形态和功能代谢的改变。近年通过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对肿瘤的生长、细胞癌变、病毒复制、染色体变异以及组织损伤后细胞生长调节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重大进展。

由于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科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病理学研究方法的改进,近年来,放射自显影技术、显微分光光度技术、流式细胞术、图像分析技术以及多聚酶链反应(PCR)、原位分子杂交、生物芯片等技术的应用,促使现代病理学向更深、更广、更高的水平发展。

四、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学习病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指导思想,正确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共性、个性及其转化规律;正确认识形态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原因与条件、健康与疾病的辩证关系,从而在本质上认识疾病,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首先要认真学好本学科的基本概念、病理变化和基本理论,这是学好病理学的基础。此外,还要重视实验课,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对疾病病变的描述,通过病理标本和组织切片的观察有助于对病变特点的记忆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通过动物实验,动态观察疾病的各种表现,可以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联系,要运用病理学基本理论以及病理变化去理解不同疾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及其转归。只有这样才能学好、学活病理学这门课,为学习专业课打好基础。

疾病概论

一、疾病的概念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的致病因素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在病因的作用下,体内出现一系列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导致机体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患者出现一系列的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下降和生活质量的降低等表现。症状是指患者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如头痛、恶心等;体征是医护工作者使用临床检查的各种方法,检查出的疾病的客观表现,如皮疹、心脏杂音、腹部肿块等。社会行为的异常是指患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劳动能力的减弱甚至丧失等。

二、疾病的原因

任何疾病都是由一定致病因素引起的,这些致病因素称为病因,是指引起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没有原因就不可能发展为相应的疾病,如结核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原因,必不可少。白喉杆菌侵入机体,决定机体所患的是白喉,而不是痢疾或结核病。认识和消除致病的原因,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物性因素

生物性因素是最常见的病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和寄生虫。能否引起疾病,除了与病原体致病力强弱、数量、毒力、侵袭力有关外,还与机体免疫力、功能状态有关。病原体有一定的侵入门户和定位,引起具有一定特异性的疾病。

(二)物理性因素

物理性因素主要包括机械力、温度、气压、电流和电离辐射等因素。这些因素是否引起疾病以及引起疾病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其强度、作用部位和范围以及作用的持续时间等。例如,机械暴力可引起外伤或骨折;低温引起冻伤,局部高温引起烫伤、烧伤;电离辐射可致放射病。

(三)化学性因素

化学性因素包括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动植物毒性物质等。例如战争中使用的化学武器;日常生活中一氧化碳中毒;工业开采和提炼过程中某些化学元素或重金属,如铅、汞等引起的中毒;生物性毒素,如蛇毒、毒蕈等;临床上使用的各种药物对机体亦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化学性因素的致病作用与其性质、剂量、浓度及作用时间有关。

(四)营养性因素

营养性因素是指机体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过剩。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各种营养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可以引起细胞功能和代谢的变化而致病,严重时可以致死。如维生素A缺乏引起夜盲症,维生素D缺乏引起小儿佝偻病;营养过剩可导致肥胖病。

(五)遗传性因素

遗传性因素是指遗传物质的改变,如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等,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直接致病作用:即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白化病、先天愚型等。②遗传易感性:具有易患某种疾病的遗传素质,往往好发于同一家族的成员,如精神分裂症、糖尿病、高血压病等。

(六)先天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