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龙生九子
27396100000017

第17章 亲兄弟的悲剧命运

多尔衮同胞兄弟三人,都是开国功臣,但他们的命运却无不以悲剧结束。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多尔衮的猝死。兄弟三人生前地位尊显,死后却身败名裂,这成为清朝入关初期的一大遗案。

多尔衮的死讯传入京城,如晴空霹雳,举国震惊。福临对皇父摄政王的死,表示悲痛,诏令天下臣民易服举丧。多尔衮的灵柩到京,福临亲率诸王、贝勒、文武百官易缟服,迎于东直门五里外,他亲自举爵祭奠,向多尔衮的灵柩行三跪大礼,扶棺痛哭失声。福临下诏称颂他:“平定中原,至德丰功,千古无两。”追尊他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多尔衮死后的尊荣,达到了顶峰。多尔衮生前无子,以其弟豫亲王多铎的儿子多尔博为过继子。

至此,多尔衮轰轰烈烈的一生应该说是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诡谲多变,出乎人们的意料。多尔衮尸骨未寒,他原来的亲信就出面检举他生前罪状,从而掀起了彻底清算他的大风波。

多尔衮有同母兄弟两个,一个是年长七岁的哥哥阿济格(1605—1651年),一个是年幼两岁的弟弟多铎(1614—1649年),兄弟三人都是清朝历史上功名显赫的王爷。

多铎能征善战,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多尔衮死后,已经过世的多铎因为是其胞弟也受到株连,封号被降为郡王。

阿济格幼年被封为台吉。母亲的悲剧结局并未妨碍他似锦的前程。他多次参加皇太极对外征战,骁勇善战,逐渐升任统帅。顺治元年(1644年),居留北京的日本人对阿济格有如下描述:“他是一个性格粗暴的人,遇事不加考虑,所以不管政务。他年约五十几岁,脸上有麻子,身材魁梧,眼神令人望而生畏。为人勇猛,攻城陷阵,无往不胜。与明朝交战,屡建军功。”这段话对阿济格的年龄、相貌特征、秉性、对国家的贡献都有准确的把握。日本人还记述了他在南征时的残暴:“有一次,攻城的时候,城内请求投降,皇帝也答应了,可是巴图鲁王子(意为勇敢之王,指阿济格)不同意,进城后还杀了很多人。”

阿济格个性鲜明,他勇敢、鲁莽、残暴,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在政治方面却鲜有建树。多尔衮死后,济尔哈朗以“举动叵测”等罪名,将阿济格削爵幽禁,家产人口牲畜入官。阿济格人财两空,身系牢狱。因为不愿在狱中苟活,多次与仆人密谋挖地道潜逃。诸王群起上奏,福临只得赐阿济格自尽。

阿济格死后,葬在北京左安门外韦公祠。数年后著名学者谈迁过访此地,有感于这位名王生前叱咤风云,享尽奢华,死后墓地一派肃杀的变化,写下《英王墓》一诗,其中有:

英王敢战气如虎,

胡床解甲罗歌舞。

……

燕昭墓上穿老狐,

几度酸风叹萧索。

这不单是阿济格,同时也是舒尔哈齐、褚英、阿敏、莽古尔泰、豪格、多尔衮等开国王爷人生命运大起大落的写照。

多尔衮兄弟生前死后遭到清算,成为清初的一大历史遗案。一直到一百多年以后,他们的冤案才得以平反,名誉得以恢复。

多尔衮执政7年,决策攻打北京,定鼎中原,实际上奠定了清朝基业。这样一位元勋死后蒙垢受辱,自然令皇室嫡裔面上无光。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福临的曾孙弘历下诏为多尔衮昭雪。诏书盛赞他“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功劳最大。睿亲王爵被恢复,并得到了“忠”的谥号。这时距多尔衮获罪,已有127年。

清朝亲王中荣受“忠”字谥号的有三人,一为睿亲王多尔衮,一为恭亲王奕,一为末代肃亲王善耆。但善耆受此谥号已入民国,是溥仪小朝廷赐的。所以,严格讲,清朝亲王中真正获此谥号的只有多尔衮、奕二人。

在清朝王爷中,多尔衮获取的称号最多:16岁赐号墨尔根代青,后称九王、九贝勒;崇德元年封和硕睿亲王,又称墨尔根王;崇德八年(1643年),称辅政和硕睿亲王;顺治元年,称摄政和硕睿亲王,又称叔父摄政王;第二年,改称皇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称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1650年)追尊为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简称义皇帝),庙号成宗。“成”的意思,是得到了天下。此外,当时的朝鲜人、日本人和西洋传教士对多尔衮称“摄政王”、“九王”、墨尔根王(智慧的亲王)、阿玛王(AmaVan,见于耶稣会士的记述,就是“皇父”的意思)。

多尔衮的众多称号,实际浓缩了他39岁短暂人生的多姿多彩、轰轰烈烈、荣耀与辉煌。

多尔衮的睿王府位于北京皇城东南,原来是明朝太子居住的地方。他在这里一直住了7年。清初诗人吴梅村有诗云:“七载金滕归掌握,百僚车马会南城。”写的就是睿王府的盛况。当时,福临年幼,由多尔衮摄政,独揽军政大权,顺便把应贮大内的“信符”置于自己府中,王府成为百官汇集的政治中心。多尔衮被削夺爵位后,王府遂废。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改建为玛哈噶喇庙,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新修葺扩建,乾隆帝赐名普度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恢复睿亲王爵,由多尔衮五世孙淳颖世袭封爵。因旧府已改佛寺,就把石大人胡同原来的饶余亲王府,作为睿亲王新府(今外交部街24中所在地)。

普度寺近年已修葺一新。它的建筑风格独特:主殿建在高台上,窗棂低矮,大殿檐柱上的梁头都是木雕龙头,这在北京众多王府中可说独一无二。据说,在这座庙中,曾保存过多尔衮的一副铠甲,但早已无影无踪。

豫亲王多铎也是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得到彻底平反的。乾隆帝重新评价开国诸王功过,命当时袭信郡王爵位的修龄重新承袭和硕豫亲王爵,世袭罔替。其后,多铎子孙成为皇族中最著名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豫亲王爵前后一共世袭了12次。豫亲王府位于东城东单三条胡同路北,现在的北京协和医院即其旧址。

阿济格被“赐”自尽后,诸子都被黜除宗籍。直到康熙朝,他的部分子孙才被重新恢复了宗室身份。有趣的是,阿济格一生鲁莽,专恃武力扬名天下,而他的后代子孙却很快成了终日游弋山水之间,吟诗作赋的文雅之士。

阿济格的四世孙辅国公恒仁,雍正年间以故失爵。失爵后,恒仁闭户读书,专意吟咏,闲居以终其身,年仅35岁。恒仁诗中对自己和家族的境遇,多有悲伤和感叹,但又以世事荣枯犹如过眼烟云自慰:

一杯相属君听取,浮云富贵焉足娱。我亦不愿衮衣九命朝中趋,我亦不愿金钗十二房中居。但愿年年此夜闲无事,奉侍慈闱百岁余。

表白中流露几分无奈。他刻意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使他的诗作带有一种冷寂的特色。诗作风格以清新、淳朴见长,曾得到汉族名士的赞许。沈德潜中肯地评价他说:“吐属皆山水清音,北方之清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