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龙生九子
27396100000022

第22章 打仗不怕死,人称“万人敌”

阿济格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的少年时代,正是努尔哈赤拼力统一女真各部,征战不已的时期。他十余岁,“亦能佩弓箭驰逐”,马上工夫娴熟。20岁首次出征,以后便在战场上大显身手。21岁因战功封为贝勒,领有一旗人马,显示出军事上的才华。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清太宗皇太极继承后金汗位。皇太极是具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了君临全中国,他发动一系列战争,这就给阿济格提供了施展才干的机会。天聪元年(1627年)正月十三日深夜,阿济格受命会同二贝勒阿敏突袭朝鲜义州(今辽宁义县)。因进军神速,朝鲜守军“不觉军至”,束手就擒。同时,阿济格等分兵乘夜攻击明将毛文龙所居铁山,迫使毛文龙遁入海岛。然后,阿济格等继续采用“潜师夜袭,势若滔水,急如风雨”的战术,连克朝鲜五城,朝鲜“西路大镇次第摧陷”。正月十六日,阿济格等攻占朝鲜国都平壤,朝鲜国王李倧逃避到江华岛,遣使求和,与后金签订《江都和约》。皇太极斩断朝鲜与明朝联系的战略意图初步实现。

如果说后金兵首次攻朝鲜,阿济格仅是辅助阿敏等资深将领,没有独自立功建勋的话,那么,天聪元年(1627年)五月,在皇太极亲率大军攻明宁远(今辽宁兴城县)、锦州的战争中,阿济格却是立下殊功,其敢战的勇气震撼了三军。这是一场极艰苦的战斗,皇太极先是攻打锦州,久战不下,便留部分兵将继续围攻,自率阿济格等转攻宁远。宁远明兵出城东迎战,距城1公里安营,排列枪炮,严阵以待。皇太极见此情形,知难用骑兵纵击,便令军佯退,想诱明兵追击,然后反攻歼之。

可是,待皇太极退过一道山冈,回头一看,明兵并未中计,仍原地不动作固守状。皇太极无奈之下只好准备硬攻。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战将都认为,明兵距城太近,能够得到城上炮火有力支援,不可强攻硬取。唯有阿济格横刀勒马而出,请求战斗。皇太极对代善等人很不满意,怒气冲冲地说:“当年皇考太祖攻宁远不克,如今我攻锦州又不克,似此野战之兵不能取胜,这还如何能张扬我国的威风?”说罢,径自挥刀跃马,冲向敌阵。阿济格毫不迟疑,跟着猛杀过去,把明前队骑兵全歼于城下。代善等人见此情景顿感惭愧,连甲胄都顾不上穿,就各领本部人马疾驰向前,迎战明步兵。这一仗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双方死伤都很惨重。后金军虽没完全取胜,但却重创明军,挫其锐气,杀出了威风。

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发兵征明,合兵围攻重镇遵化(今属河北)。明山海关总兵赵率教闻警,急驰入援。阿济格迎头拦击,打败赵率教。攻陷遵化后,阿济格跟着皇太极率兵直趋明都北京。明京师得报,立即戒严。明宁远巡抚袁崇焕率军自宁远火速进关应援,与后金军相峙于广渠门。阿济格再次一马当先,冲锋陷阵,直至坐骑重创仆地而亡才返回自己军中。

阿济格的猛勇,在天聪五年(1631年)后金与明朝的大凌河之战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素有“万人敌”之誉的明军勇将祖大寿,追逐后金的侦骑,逼近皇太极住所,皇太极仓促披挂应战。祖大寿有万夫不当之勇,此时正杀得性起,势头极凶猛。皇太极身处危境,有性命之虞。在这紧急关头,阿济格及时赶到,奋力挡住祖大寿。明兵步骑纷纷围了上来,阿济格毫无惧色,愈战愈勇,终于杀退明兵,并手刃明一裨将。事后皇太极感其救驾之恩,将自己所统领的亲兵交付阿济格指挥。这算得上是最高的嘉奖了。

阿济格骁勇不凡,又具有一定谋略。大凌河之战时,阿济格率一路人马夜围锦州。明军突然偷袭他的营地。当时大雾弥漫,人马咫尺不能辨认,后金兵不免有些慌乱。阿济格却头脑清醒,镇静自如,指挥若定,约束部属各就各位,列阵自保,待雾散去,才下令反击。结果很快打败明军,俘获明一裨将、军械及马200余件(匹)。

后金用人,一是看其出身,二是看其军功。阿济格是努尔哈赤之子,出身高贵,且立下汗马功劳。于是,在清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阿济格被封为多罗武英郡王,跻身于清朝上层领导集团之列,时年3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