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生于道光十二年(1833年),是清宣宗道光皇帝旻宁的第六个儿子,文宗咸丰皇帝奕的异母兄弟(奕排行老四)。他的母亲博尔济吉特氏,是刑部员外郎花良阿的女儿,选入皇宫后,先封为静贵人,后晋封为皇贵妃。她为道光帝共生了三个儿子,奕是她的第三子。奕10岁那年,他的生母孝全皇后因病去世,年幼的奕就由奕的生母静皇贵妃抚养。小时候,奕与奕兄弟二人常在一起嬉戏玩耍,形影不离。静皇妃对奕更是疼爱有加,视为己出。因此,奕与奕在幼年的感情非同一般。
奕自幼聪明过人,深受道光帝的喜爱,与奕一同被道光帝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道光十七年(1837年)年仅5岁的奕就被送进乾清门北侧的上书房读书,从师于翁心存、贾桢。经过几年的学习,他的知识水平日渐提高,既能够熟读经史,又擅于诗文。此后,他又受教于卓秉恬,卓秉恬善治经世济用之学,这对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奕之所以越来越受到道光皇帝的钟爱,主要是因为他文武双全,很有才干,是众皇子中的佼佼者。他善于舞刀,工于骑射,其身上颇有祖先的遗风。有一年春天,奕与诸皇子随道光帝校猎于南苑,由于箭法娴熟,所获猎物甚多,所以深得道光帝欢心,只是由于皇四子奕接受其师傅杜受田的建议,以不忍心伤害生灵作答,才使道光帝转而对奕表示好感,决定立他为皇储。
然而,奕虽然没有被立为皇位继承人,但决不放弃对皇位的争夺,尤其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以后,随着道光帝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和奕之间的皇位之争也日趋激烈。道光帝病重时命内侍传旨召奕和奕入对,两人都认为这是表现自己夺取帝位的绝好时机,于是分别问计于自己的师傅,奕的师傅杜受田对奕说:“阿哥如条陈时政,知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
奕的师傅卓秉恬鉴于奕的才干远远超过其兄长奕,因而建议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如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兄弟二人各按自己师傅的嘱咐,在道光帝面前进行了尽情的表演,然而,卓秉恬此次大为失算,对于一位垂死者来说,奕的“仁孝”更能打动道光帝的心魄,奕在与奕的角力中再次败阵下来。
尽管如此,才华横溢的奕仍然大受道光帝的宠爱,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帝在宣布封奕为皇太子的同时,也将奕封为恭亲王,这是其他皇子所没有得到的殊荣,足见道光帝对奕的器重。
道光帝封奕为恭亲王,其原因有二:一是对没有当上嗣皇帝的奕表示安慰;二是希望奕在奕继位后能够恭慎行事,服从和拥护新皇帝的统治,避免为争夺帝位而骨肉相残的事情发生。
道光帝在位整整三十年(1821—1850年),过失不少,选定奕、放弃奕就是一个重大的失策。道光帝本不是一个识人明君,他当政时重用的大臣多是庸碌之辈。他选定奕看重的是虚伪的仁孝,而不是实际的才能,这一点不能不给晚清政局的变化埋下深深的隐患。
就奕、奕二人的人品与资质而言,奕在哪方面都比奕强许多。这可以从二人后来的作为上看得一清二楚。奕才具优长,思想敏捷,锐意创新,敢于直言,虽生逢衰世,仍获“贤王”之称。而奕做了皇帝不久,就在内忧外患的交相煎熬下消极颓唐,沉溺酒色,不思进取,终因酒色戕身,31岁就撒手人寰,把日益残破的河山留给了年幼的独子载淳,徒然为野心勃勃的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提供了机会。道光帝误立奕,使清朝走上了一条更屈辱更坎坷的道路。
咸丰元年(1851年),未满20岁的奕即位,封奕恭亲王。几乎与奕即位同时,洪秀全等人在广西金田发动了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迅速壮大,由广西而湖南,由湖南而湖北,很快攻入长江流域的武汉并进取南京。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林凤祥、李开芳率太平军精锐北伐,兵锋直抵直隶,迫近北京。清廷震动,咸丰命奕成立京师巡防处。同年稍晚,又受命他担任军机大臣。从此,奕开始了历经咸、同、光三朝的政治生涯。
在这段时期,兄弟两人的关系还比较和睦。但是,随着奕生母孝静成皇后的去世,他们的关系变得疏远了。
奕即位后,曾封奕的生母即自己的养母为康慈皇贵太妃。奕希望尊她为皇太后,奕却不同意。奕不愿善罢甘休,几次奏请为生母加封。奕却认为,康慈皇贵太妃虽然抚养了自己,但不是生母,按例,不应封为皇太后。咸丰五年(1855年),康慈皇贵太妃病重,奕与奕每日问安。一日,奕往寿康宫探视太妃,太妃神情恍惚,见床前人影晃动,以为是奕,就拉着他的手流泪说:“当年阿玛(满语呼父亲之词,这里指道光帝)实欲传位于你,想不到被四阿哥(奕)得去,我现将此事告诉你。”奕知道她认错了人,忙呼:“额娘!”太妃一看是他,便翻身向墙,一言不语。奕心中不悦,忌恨太妃对奕的偏爱和泄露了内情。奕却对此一无所知。不久太妃病危,奕入内问安,恰遇奕自内而出,奕问太妃病情,奕跪泣说:“病已经很重了。我想她是等着得到封号才能阖眼吧。”奕仓促中未置可否,随口敷衍:“哦!哦!”奕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把这理解为奕已同意晋封,立即到军机处传达他的旨意。礼部奏请尊皇贵太妃为康慈皇太后。事已至此,奕不能不准奏。事后,他却十分恼怒,认为是奕故意要挟自己。
于是,奕一面下令降低皇太后的丧仪规格;一面又下旨以“恭亲王奕于一切仪礼多有疏略之处”,着革去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不准再办理丧仪,发回上书房“读书”。
两个月后,咸丰帝给养母博尔济吉特氏加谥号为“孝静康慈弼天辅圣皇后”。大臣们发现谥号里少了一个“成”字。因为道光皇帝的谥号是“成皇帝”,少了个“成”字就不能升附太庙,即“不系宣宗谥,不附庙”。果然,后来奕生母康慈皇太后的梓宫没有葬在道光帝的慕陵内,而是单独葬在慕陵之东,称“慕东陵”。兄弟俩的矛盾公开暴露出来了。
正因为两人猜忌日深,积怨甚久,所以当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帝逃亡热河时,就不让乃弟同行,把他留在北京担任和谈代表。这一决策,很有可能是和肃顺等亲信大臣商量的结果:既可免去因奕相随逃奔的不便,又可以重任相托而壮人观瞻。奕和局办得妥善,咸丰帝可得个知人善任的美名;办理得不妥,则可随时发作,使奕左右为难。但是他不知道当时的局势已是洋人正在物色能够符合他们利益的谈判对手之时。咸丰帝的这一决策,无疑为奕势力的抬头,大开方便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