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酒楼和大上海饭店的东北汉子,为把欧洲餐饮文化搬到上海,是经过深思熟虑才作出的决策。
开业之初,杨战军虚心听取并广泛征求各方人士对欧式菜肴的意见,不断完善餐厅的管理,包括正在和上海明星俱乐部商谈外国文艺团体长期在餐厅演出的事宜,他对上海的饮食市场充满信心。我衷心祝愿餐厅的前景犹如上海这颗世人瞩目的东方明珠一样,璀璨夺目!
寻访中国大酒楼
2005年6月2日晚,当我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抵达塞尔维亚和黑山首都贝尔格莱德后,尽管天色已晚,但我仍和朋友驱车来到位于多瑙河河畔的中国大酒楼被烧现场。对于没有来过的朋友来说,这里的环境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当地人仍和往常一样散步、休息、品咖啡、喝啤酒,但对我来说,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我再也见不到昔日灯火辉煌的中国大酒楼了。漫步多瑙河河畔,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两岸的景观明显逊色了许多。
站在岸上放眼望去,静静的多瑙河上只剩下两根铁柱和栈桥的桥墩矗立在水中,以前在大酒楼旁的另一条由塞尔维亚族人经营的小船餐馆也消失了。陪同我去的杨老板的妻哥王荣华在现场给我描绘了当时的火灾场景,他当时正好在家,得到消息后马上赶到现场。火先从厨房燃起,当时船上值班的工作人员试图用小型灭火器灭火,但由于火势蔓延迅速,顷刻间大火燃起,值班人员已无力回天,只得弃船逃生。当地消防员在接到报警后,10分钟即赶到现场,在栈桥上用高压水枪进行紧急扑救,但此时火势已经无法控制,冲天的大火使得在几十米外的人都无法靠近。为了安全,警察封锁了现场,周围围满了为之惋惜的塞尔维亚族人。突如其来的大火燃烧了15分钟后,投资近60万美元的中国大酒楼付之一炬。望着昔日熟悉的环境,许多场景如同发生在昨日,令我久久无法忘怀。我不禁慨叹,人居异地,变数何其多。
中餐馆最多的国家——斯洛文尼亚在国外,享用中餐是外国朋友的一大乐趣。在他们眼里,中餐非常神奇,仅一个土豆,到了中国厨师手里就能制作出上百道菜。风格各异的中餐馆几乎遍布全球,成为传播中华饮食文化的亮点。
走近期洛文尼亚,这个2004年和匈牙利同时加入欧盟,有“东欧小富国”之称的美丽国家,人均GDP为13714美元,在10个新入盟国家中名列前茅,超过欧盟成员国希腊和葡萄牙。该国人口仅为200万,而在包括中国留学生在内的几百名华人中,各类中餐馆就有40多家,除了只有几个人开商店做贸易外,几乎都是以经营餐馆为生。我走遍了东欧,如果按华人比例和所在国人口计算,这里应该是东欧国家里中餐馆最多的国家。
首都卢布尔雅娜,这个只有28万人口的都市,始建于公元1世纪,历史悠久。卢布尔雅娜是世界上最早在市区的街道上安装供暖设备的城市,冬日的街道上看不到冰雪痕迹,我一走出国际列车就感受到了这里国民的友好和生活的富足。在卢布尔雅娜火车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站内停放和待发的从德国进口的色彩鲜艳的红色高速列车,成为车站的一道景观。我不由自主地拿出相机拍照,火车司机看到后,友好地邀请我上车参观。走进车厢,看到车内的高靠背座椅等设施非常豪华,且干净整洁。在驾驶室,司机指着仪表盘给我讲解了该车的最高车速和操作要领。为了让我感受该车的起步平稳,司机还在站内行驶了几米,令我感动。
步出车站,我漫步街头,看到人们穿着时髦,高档轿车随处可见,就连公交车也都是从德国、瑞典等国进口的新款车。整座城市由于人少,显得非常安静,特别是街上见不到华人,只在我下榻的花园酒店见到了几位来旅游的台湾同胞。但这里中餐馆却有10多家。经过一番周折,我首先找到了位于市中心的一家上海餐馆,从较远的地方就看到了醒目的颇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宫廷式外装修,显得古色古香,在异国街面上格外引人注目。饭店老板叫林岳平,来自浙江青田,1998年来这里创业,如今饭店已经营了6年,在当地已属老牌中国饭店。他不仅热情地接待了我,而且在繁忙的生意间隙,还给我介绍了华人在这里的生存情况。斯洛文尼亚的华人98%来自浙江青田,2004年这里也成立了华联会,他本人担任副会长,经常热心参加会里的各项公益活动。前不久,香港凤凰卫视摄制组来斯洛文尼亚拍丝绸之路专题片,他和华联会的其他成员还提供了诸多帮助,协助其顺利完成了拍摄任务。
1991年,斯洛文尼亚脱离南斯拉夫宣布独立后,当地经济发展较快,人们日常的消费水平较高,林岳平等一批家乡人看好这里的商机,纷纷注册公司做贸易,但他们很快发现这里搞贸易并不适合,原因是当地对进口货物完全按欧盟标准把关,包括进口所有商品都要贴商标,注明来源、物品所含的成分等。加上本身人口少,价格低廉的中国商品在这里需求量不大,另外包括首都也没有类似匈牙利或其他国家所拥有的大型批发市场,当局对外国人来此移民的居留权控制得较严,这也是当地华人少的原因之一,目前也只有个把华人在菜市场里经营小商品。
当初在这种大环境下,青田华商才纷纷转向开餐馆,尽管华人消费有限,但丰富的中华美食为当地人所喜爱并有消费能力,客源有可靠保证。按林岳平的话说,开餐馆虽没有做贸易的利润来得快,但此行相对较稳定,很适合这个国家的消费水平,于是,一家家中餐馆应运而生,带动了当地的消费。在经营中,林岳平不断征求客人意见,尽量适合当地人的口味,逐步形成了西式的中餐,吸引了众多的回头客。同时餐馆还精心制作学生餐,因为当地政府特为学生餐补助一半费用,所以在餐馆的日常经营中,学生餐的份额几乎占到了一半。由于生意看好,2004年他在这条街的另一地段又开了一家新上海饭店,比现在饭店的规模还要大,实现了连锁经营。说到匈牙利令人神经紧张的检查,他说,这里很正规,所有的消费都要打单,即使客人喝杯啤酒把钱放到桌子上走了,餐馆也会主动把单子打出来,因为这位客人很可能就是税务局的便衣,无论客人是否有要求,都必须这么做。他说,平时餐馆很少有人来检查,最多只是卫生部门的人员例行检查,但属正常的检查。
我在餐馆见到了在这里打工的留学生朱铭辉,这位来自广西、个头高挑的小伙子,今年25岁,现在卢布尔雅娜最大的私立大学就读。校名译成中文就是企业家管理学校,该校共有4名中国留学生。斯洛文尼亚重视高等教育,实行全民免费教育,因此国民受教育程度较高,年轻人80%以上接受过高等教育。首都卢布尔雅娜高校星罗棋布,仅大学生就占全城人口的1/10,因此有“大学城”之称。市内还有神学院等。近年来,该国开始接受中国留学生,朱铭辉他们是首批中国留学生。因他的父母在国内都是普通收入者,所以对于每年6000欧元的学费和生活费来说,并不轻松,所以只好一边学习,一边打工,每周至少能保证20小时~40小时在餐馆工作,以此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他已出国3年,将在2006年毕业,他流露出想留在这个美丽的国家工作的想法。
难忘薛飞
薛飞是国内观众熟知的原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著名节目主持人。在20世纪90年代他与妻子王羽——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一同去了匈牙利发展。包括我在内的中国观众,在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只要打开电视机就会看到薛飞与搭档杜宪共同主持《新闻联播》的身影。
斗转星移,虽时隔10多年,但我仍对其有很深的印象。
记得第一次见到薛飞是在1999年9月初,那时我刚到匈牙利工作不久,正值旅匈华人紧锣密鼓地筹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庆祝中匈两国建交五十周年、庆祝澳门回归祖国的“三庆”系列活动。这是旅匈华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外庆祝活动,当时我作为匈牙利一家中文报社的常务副总编,有幸应邀参加了从筹备到报道整个活动的全过程。而薛飞作为国内著名主持人,可以说是本次活动的“台柱子”,所以很幸运地见到了他。虽是初次见面,但一见如故。薛飞为人随和、健谈,期间我们频频出席“三庆”活动的各种酒会、文艺演出、英雄广场庆典集会等。由于他喜欢摄影,作为摄影记者出身的我,彼此间话题自然较多。活动之余,我们还经常交流这方面的业务,因此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他的妻子王羽为人也非常热情,常和我们一起参加各类社交活动。
刚到匈牙利时,人生地不熟,为了生存,夫妻两人曾摆过地摊。据王羽描述,当时的钱特好挣,主要是当地华人少,中国商品还没有完全打进匈牙利。当地商品缺乏,虽然是摆地摊,但每天居然能挣一口袋当地货币——福林。王羽感叹,在国内工作时都没挣那么多钱,这是他俩当初的情况。通过做小生意积累了一定资金后,夫妻俩创办了进出口贸易公司,有了固定的商店。两人配合默契,商贸这一块由王羽负责,薛飞还是干本行,主要致力于文化事业,定位为匈牙利独立制片人,曾和国内电视台合作拍摄了多部观众喜欢的反映海外华人经商及生活的电视片。现如今两人住在距布达佩斯60多公里处一座叫叨叨的风景秀丽的城市。
“三庆”活动结束后,我和薛飞,还有热心摄影的腾维杰一起商量成立一个华人摄影协会之类的组织,以便更大范围团结华人、影友交流和开展摄影活动。当时匈牙利华人社区已有很多华人社团组织,彼此之间甚至曾出现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薛飞提议,为了有别于其他社团组织,既然旨在交流摄影技巧,名称就叫摄影沙龙吧。该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名称确定后,我和薛飞、腾维杰、谢天等几位骨干在我所在的报社办公室选出了沙龙的负责人。经大家一致推举,我和薛飞担任主持人,腾维杰为召集人。就这样,匈牙利华人社区有史以来第一个摄影团体——匈牙利华人摄影沙龙宣告成立,并确定每月开展一次活动。当时我和薛飞还撰写了一条消息,分别在匈牙利华人报纸上进行了发布。此外,我还给国内的《中国摄影报》撰写了一条消息,没想到很快就被该报一版采用。细心的王编辑不仅给我寄来了样报,还给我写了一份热情洋溢的信。信中写道,欣闻匈牙利华人摄影沙龙成立,谨代表摄影报同仁表示祝贺,希望今后保持联系并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王编辑还特别提到在摄影沙龙的名单中看到了薛飞的名字,请我转告他,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让我代她问好。
摄影沙龙成立后,大家商定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下午三点为固定活动时间。成立之初,大家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活动场地问题。开始想在我所在的报社进行,虽然大障碍没有,但报社毕竟是办公的地方,本身编排业务就忙,再说工作环境会使大家不能有效放松。后来一位在市区开餐馆的华人女老板愿赞助场地,并且免费提供茶水。餐馆本身的环境很适合喝茶聊天,加之国外餐馆非常安静,就餐的外国人非常注重社会公德,在公众场合都是窃窃私语,绝没有大声喧哗的习惯,对交流摄影来讲,大家感到非常理想,暂时就将活动地点固定了下来。
每到活动日,大家以照片会友,一边喝茶一边交流,热情很高,初期活动开展得也很活跃。但我和薛飞感到,这样的交流虽好,但缺少主题,特别是影友在国外主要以做生意为主,摄影水平参差不齐。为尽快提高摄影水平,沙龙每月确定一个相关的主题让大家去创作,为的是交流起来更为直观具体。于是我们就每月确定一个包括“夜景”、“雪”等拍摄主题。到了月底,影友各自带片子来交流,果然五彩缤纷的照片拍了不少,特别是薛飞本人拍了相当多的成组片子,且质量都很高,给影友们赏心悦目之感。我和薛飞就给大家讲评影友所拍片子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由于有了针对性和可比性,大家普遍感到进步较快。除了创作外,我们还开展一些相关的观摩影展并融入当地的商业摄影活动之中。匈牙利的二手相机展会较多,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次。相机品种繁多,既包括19世纪的老式相机,也有最新款的德国和日本相机,甚至还有华人带着国内早期生产的上海海鸥双镜头反光式相机。我和薛飞、腾维杰组织大家前去观摩后,通过实物几乎浏览了摄影术发明后相机发展的整个历史,影友们大开眼界。
后来由于我到其他国家工作,离开了包括薛飞、腾维杰、谢天在内的这些非常友好的影友。离开布达佩斯时,谢天他们还驾车到机场为我送行。谢天不仅生意做得好,歌喉在华人圈里也颇为有名。后通过电话和报纸得知,匈牙利这支华人摄影队伍在异国他乡的活动开展得异常丰富多彩,腾维杰先生还在自己创办的《新导报》上经常免费刊登影友的作品。作为曾经相处的影友,我谨遥祝这些热心的朋友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我虽已回国工作,但每当回忆起在布达佩斯与薛飞共同主持摄影沙龙的那段生活时,仍非常难忘,同时也十分敬佩他的为人。薛飞在我国国内是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到了国外每天都要为电视片制作和生活而奔忙,虽然如此,但他在现实生活中依旧乐于助人。在布达佩斯华人开展的一些公益性活动中,人们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在华人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国内代表团和华人来布达佩斯,当听说薛飞在这里时,都怀着崇敬的心情要和他合影留念,他总是不厌其烦一一满足。时间长了,大家都觉得这是他的一项很累的应酬。记得有一次,中国长春杂技团的演员来布达佩斯进行商业演出,在演出现场,数十名演员见到薛飞,觉得机会难得,纷纷要与他单独或集体合影留念,影友腾维杰对旁边等待演员们与薛飞合影的王羽开玩笑说:“以后谁和薛飞合影,你就在旁边负责收费。”引得大家开怀大笑。
我在布达佩斯期间,许多方面得到了薛飞的真诚帮助。有段时间,薛飞应邀主持匈牙利华人亚洲中心的宣传工作,当时他那里有包括工程奠基、开业庆典等很多需留摄像资料的临时拍摄工作,只要一有这样的机会,薛飞几乎每次都是请我去承担摄像任务。有时担心我坐车不方便或找不到拍摄地点,他还亲自开车来接我,拍摄中还指导我怎样抓重点画面等。通过拍这些摄像资料,既提高了我的摄像水平,给亚洲中心留下了第一手图像资料,同时也给我个人增加了一些收入。
天高任鸟飞
——记旅罗河南华商会会长郭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