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史学论文写作教程
27431900000021

第21章 注释及其规范

论文文献引证时,有的使用引文注释标注方式,有的使用参考文献著录方式。通过引文注释或参考文献著录,可以看出作者是否具有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资料的搜集深度与广度如何以及对学术前沿动态的把握情况等。因此,作者必须高度重视注释标注与参考文献著录的规范写作。

注释,也叫注解或注文,是为了读者阅读方便,作者对文章中的某些词语、内容及出处所作的进一步的说明。注释最早有传、注、训、笺、疏、章句等名称,后来统称注。最早是被用于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和说明,后来用于著书立说时补充说明文章中的特定内容。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的解释,注释,又为注解,是“用文字来解释字句或解释字句的文字”。

一、注释的分类

在论文写作中,注释可以分为标题注、作者注、释义注以及引文注四种。

标题注,是对标题所做的补充性说明,通常在标题的右上方打“*”号标记,在页脚处注释。如题为《〈前秦建元籍〉与汉唐间籍帐制度的变化》一文的标题注为“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唐户籍文书研究’(08BZS019)的阶段性成果,课题并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资助”。本文初稿完成后,承陈国灿、王素、马怡、侯旭东等先生,及外审专家提出宝贵意见,特此致谢。”基金项目注也属于标题注释的一种,有的刊物注于标题中,有的在文章首页的页脚处单独以“[基金项目]”的形式说明。基金项目是指文章产出的资助背景,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如果受到资助的项目成果公开发表时应予以说明,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如果是受多个项目的资助,其应以分号隔开。如题为《日本近世学界对中国经典结构的改变——兼涉朱舜水的相关影响》一文的基金项目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SS006)。

作者注,就是注明作者的基本信息。目前大多刊物的做法是在作者题名之下注明作者所在的单位,在页脚处以“作者简介”或“[作者简介]”的形式注明。作者简介主要是对文章的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职称、籍贯、学位、简历及研究方向等所作的介绍。但在实际标注中,在基本内容相同的情况下,各个刊物又有不尽相同之处。

如《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一文的作者注为:

张国刚(1956-),男,安徽宿松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中西文化关系史的研究。

如《元代四川行省沿革与特征》一文的作者注为:

李治安,男,1949年生,河北邢台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从事元史和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

如《近300年来玉米种植制度的形成与地域差异》一文的作者注为:

韩茂莉(1955-),女,北京市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地理。

释义注,是对文中所采用的专有名词或读者不易明白的专业术语的解释,或是对某一部分内容的解释性说明。也常见于对外文专业术语及缩写、中译外国人名原文的注解。如《说彝论——殷周之际社会秩序的重构》一文中对“五事”的注释为:

汉儒董仲舒每以阴阳灾异之论解释“五行”,但也曾正确地分析了“五事”的目的在于为君王之治献策,他说:“夫五事者,人之所受命于天也,而王者所修而治民也,故王者为民,治则不可以不明,准绳不可以不正。王者貌曰恭,恭者,敬也;言曰从,从者,可从;视曰明,明者,知贤不肖,分明黑白也;听曰聪,聪者,能闻事而审其意也;思曰容,容者,言无不容。恭作肃,从作,明作哲,聪作谋,容作圣。何谓也?恭作肃,言王者诚能内有恭敬之姿,而天下莫不肃矣。从作,言王者言可从,明正从行,而天下治矣。明作哲,哲者,知也,王者明,则贤者进,不肖者退,天下知善而劝之,知恶而耻之矣。聪作谋,谋者,谋事也,王者聪,则闻事与臣下谋之,故事无失谋矣。容作圣,圣者,设也,王者心宽大无不容,则圣能施设,事各得其宜也。”

引文注,即对引文出处的注释。引文就是在论文写作中,为论证自己的观点而引用的其他书籍、文章或文件,把别人的观点、理论或论述作为自己文章的材料。根据引用方式的不同,引文可分为直引和意引两种方式。

直引,指直接引用文献资料中完整的一段话,所引文字必须与原文完全符合。如果引用文字较短,可以给所引文字加括号以示与原文的区别。如果引用的是一大段话,既可以加引号直接引用,也可以不加引号而独立成段后再左缩进两个字符。

意引,指的是在引用的过程中,作者对所引的文献内容进行加工转换,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转述的文字不需加引号标记,但必须在引文末标明所引文献出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意引必须吃透原文,忠实于作者的观点,不可断章取义,更不能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歪曲篡改别人的原意。

此外,在公开发表的刊物上,还有收稿日期注,即对收到稿件时间的注释。其注释格式采用全数字表示“YYYY-MM-DD”的格式,如“2010-10-15”注明收稿日期。此外还有图表注,即对图表中的量值或符号作进一步的说明,在图或表的下面注明。

二、注释的方法

注释的方法,按照注释在文中出现的位置,通常分为三种,即夹注、脚注或尾注。

夹注,是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把注释的内容放在需要加注部分的后边,用圆括号标明。在括号里注明引用文献的名称、作者等信息使读者对所引文献一目了然,因其放在括号里标明,故与直接引用不同,特别适于引用众所周知的经典著作。但与直接引用类似,夹注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读者阅读和排版的美观性。

脚注,即把注释放在当页的左下方,并用实心横线与文章正文部分分开。这种注释方式便于读者浏览引文的出处及其他信息。页下注采用每页重新编号的方式,按注释在文中出现的顺序以、等序号标出。

尾注,是将注释的内容置于全文的末尾,按材料出现的顺序排列标出。将注释集中放置于文后,有利于读者了解作者研究该问题所涉猎的史料全貌。

三、引文注释的标注规范

标题注、作者注、释义注相对比较自由,也比较简单,前文已有举例。引文注释则相对比较复杂,各刊物之间不尽相同。现对引文注释格式予以说明。

(一)中文文献

1.古籍

(1)刻本

序号/撰写者时代(可选)/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版本、页码。如果需要,责任者前也可用圆括号标注朝代名。如:

①(明)徐阶:《世经堂集》卷5《拟遗诏》,明万历徐氏刻本,第1页。

(2)点校本、整理本

序号/撰写者时代(可选)/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如:

①(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中华书局,1996年,第35页。

(3)影印本

序号/撰写者时代(可选)/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出版者/出版时间/(影印)页码。可在出版时间后注明“影印本”。如:

①(明)宋濂:《进元史表》,《明经世文编》卷1,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本,第5页。

(4)地方志

明清以前地方志者多为私人编纂,可在标注时注明作者。明清时期,方志一般为地方官府负责修撰,因此一般不标注作者,只在书名前注明成书的年号。“民国”时期的方志,标注时在书名前加“民国”二字。如:

①乾隆《平利县志》卷2《户口》。

②民国《宜川县志》卷6《人口》。

(5)常用基本典籍

官修大型典籍以及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的文集可不标注作者,如《论语》、《孟子》、《史记》,二十四史等。如:

①《宋史》卷485《夏国传》。

(6)编年体典籍

编年体典籍,可注出引文所属的时间。如:

①《明武宗实录》卷197,正德十六年三月丙寅,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2.著作

序号/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如“编”、“主编”、“编著”、“整理”、“校注”等责任方式不可省略。责任方式如果是两个或三个责任方式相同的责任者,用顿号隔开,有三个以上时,只取第一责任者,其后加“等”字。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如:

①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66页。

②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5页。

③(法)莫尼克·玛雅尔:《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耿昇译,中华书局,1995年,第10页。

3.期刊

序号/责任者/文献题名/期刊名/年期(或卷期,出版年月)。

①张明富:《乾隆末安南国王阮光平入华朝觐假冒说考》,《历史研究》2010年第3期。

②吴景平:《胡佛研究所藏宋子文档案概况及其学术价值》,《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4.报纸

序号/责任者/篇名/报纸名称/出版年月日/版次。如:

①陈星星:《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素养》,《人民日报》2011年2月24日,第12版。

5.析出文献

序号/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①魏明孔:《略论唐宋茶马互市的发展变化》,田澍、李清凌主编:《西北史研究》(第三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6-303页。

(二)外文文献

引证外文文献,原则上使用该语种通行的引证标注方式,可以根据原始文献的习惯灵活标注,现列举英文文献的标注方式如下:

1.专著

序号/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如:

①Quoted in Mare W。Kruman,Between Authority&Liberty:State Constitution Making in Revolutionary America,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7,p。134.

②Harry Thomas Dickinson,Liberty and Property:Political Ideology in Eighteenth-Century Britain,London:Methuen and Company,1977,pp.145-144.

2.期刊文章

序号/责任者/文献题名/期刊名/卷册及出版时间/页码。文献题名用英文引号标识。如:

①R.R.Palmer,“Notes on the Use of the Word‘Democracy’1789-1799”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68,no.2(June1953),P.204.

3.析出文献

序号/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题名/编者/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如:

①Alexander Hamilton,“New York Ratifying Convention,Notes for Speech of July 22,”in Harold C.Syrett,ed.,the Papers of Alexander Hamilt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2,vol.V,PP.150-152.

在引文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意引时引用的并不是作者的原话,在注释中标注为:参见×××:《×××》,×××出版社,×××年。第二,如果所引的内容中有难以理解的文字,可以在关键词后加括号注明,其格式为:(×××即×××——引者注/笔者注。)第三,有时为了论述的需要,在一段话中引用了多条材料,如果这几条材料都出自于同一篇文献,则无需对所引文字一一加注说明,只需要在最后一句引文后标出。格式为:以上均见×××:《×××》,×××出版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