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赵匡胤平时所为,杯酒释兵权的出现就很好解释了。这个皇帝在处理许多事情上都喜欢剑走偏锋,也许,我们应该惊叹他的自信,他自信能用一顿饭就把武将手中的兵权轻松解下。但我们应该知道,不以常理出牌,要么大胜,要么则大败。杯酒释兵权是胜是败,只有赵氏后人最有发言权。
壹
开国皇帝大都有一个嗜好:打天下时杀了无数人,定天下后,杀戮之气无法消融,还是要杀人。不同的是,之前杀的是外人,之后杀的是自己人。
这不由地让人想到熬中草药,先是,把各种各样的中草药,只要是有效力的都放在一个罐子里熬,待熬到可以治病后,就把里面的中草药全部倒掉。功臣,无疑就是这些中草药,皇帝则是那位熬药人。
在中国历史上,大屠功臣的开国皇帝有两位,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位着名的农民之所以留下了比较坏的名声,一大部分原因就在这里。
事实上,开国皇帝与功臣之间总有一个说不清的问题:皇帝担心功臣拥有的权力危及皇权,而功臣怕被兔死狗烹而不敢放弃自己的权力,这种互相猜忌就是使皇帝痛下杀手和功臣铤而走险的原因。
但万事虽同出一辙,却总有例外。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面对这一说不清的问题时,其所处理的手法就是一例外。
宋朝发生的所有事情大概都是每个朝代所不曾经历的,也可看作是例外。宋朝开国仅花了两天的工夫。当时,后周禁军点检(中央军司令)的赵匡胤率领大军北上抗击传说中的入侵辽军,行至离首都开封不远的陈桥驿扎营。第二天黎明,军队忽然叫喊起来,众将士强烈要求赵匡胤登基,并将一袭黄袍披在了他的身上。传说中,赵匡胤推辞再三,可士兵以死相威胁,他只好就范。随后大军浩浩荡荡返回京城,兵不血刃取得了政权。中国历史上从此就有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些不带半点血腥的浪漫传说。
世界上虽然有传说,但永远都是假的为多。所谓“兵变”不过是之前策划好的,所谓“黄袍”也是提前准备好的。当时守卫京城的将领是赵匡胤的部下和老友,禁军的第二、三号人物石守信、王审琦,他们“皆素归心匡胤者”,里应外合,掌握了全部的军队,夺得天下当然是易如反掌。
据说,赵匡胤在出征前,京城就已经流传“点检作天子”的谣言(鬼知道这谣言是不是他先传的)。赵匡胤回到家后,胆战心惊,跟家人说,“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
他的家人也吓得魂不附体,要知道,一旦被皇帝认定这不是谣言,那可是抄家之罪。正当家人在客厅哭泣时,赵匡胤的姐姐拎着一擀面杖从厨房冲了出来,看着赵匡胤,抡起来就打。并且大骂:“你这个窝囊废,有一点点事就回家来跟父母说,害得父母担心。你要有本事,就把谣言变成现实,跟一娘们似的,滚!”
赵匡胤就滚了出来,拍拍身上的面粉,满意地走了。
我疑心,赵匡胤这个时候就已经准备好了造反,但不知道家人是什么态度,所以试探一下。经过试探,他确定,家人的忠君观念很淡薄,他将来犯上做乱,家人是不会反对的。
我一直觉得,赵匡胤的姐姐是女中豪杰,这不仅仅是她对弟弟的娘们行为很愤恨,更主要的,可能在当时的情况下,她早就看出来,弟弟有造反的心思。
结果就是,赵匡胤不费吹灰之力从陈桥杀回都城,二号、三号人物立即开城门迎接,赵匡胤没有枉杀一人,就得到了天下。
迄今为止,还真没有一个人能如赵先生那样,出城,进城,两步,就得到了天下。
得来的东西太容易,并不表示他就不重视,赵先生对得来的这个残破天下,重视得不得了。他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五代走马灯似的转,五个开国皇帝都没有找到症结,就让江山轻易他手?!
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又经过他一思考,就有了那场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饭局。
贰
有那么一段时间,特别是在节度使李筠、李重进造反后,赵匡胤感觉压力很大。这两人造反的理由虽然是为后周复国,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两人其实就是想做皇帝。
赵匡胤要想新建立的宋朝不会成为“第六代”,就必须要想办法避免这种情况,他把这个疑虑讲给他的谋士赵谱听后,赵谱听完,就说道:“五代之所以如走马灯,是许多武夫控制着禁兵或本身他们就是藩镇。想把皇帝拉下龙椅,易如反掌。”
所谓禁兵,指的是中央政府所控制的军队,而当时名声很响的藩镇是地方军阀,这些人所控制的则是各自统辖的地方部队。自中唐“安史之乱”以后,各地节度使都拥有大量兵马,尾大不掉,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动乱局面。但唐朝灭亡五代登场以来,随着藩镇不断地带兵入主中央,改朝换代,中央禁军的兵力逐渐强大,原来军事上“内轻外重”、“尾大不掉”的局面得以改观。后唐灭粱以后,各地方镇的兵力,已经无法与中央军抗衡了。这个时候,左右一个朝代政局的已经是中央禁军。
按理,中央禁军由于在皇帝身边,有保护皇帝的责任,其素质都应该是一流的。但我们知道,五代时期的禁军大都是由藩镇军队蜕变而来的,故中唐以来形成的“兵骄逐帅,帅骄叛上”的恶习不但没有多少改变,由于离皇帝近了,就变本加厉,近水楼台,发展成为“废置天子,变易朝廷”的一股力量了。赵匡胤就是禁军首领,如果不是他掌握了禁军,怎么可能轻松地把皇位搞到了手。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虽然成了皇帝,但“废置天子,变易朝廷”之类的军事政变仍有可能重演。当时,禁军有九名高级统帅,这九名统率或是与赵匡胤称兄道弟的结拜兄弟,或是赵宋集团的中坚人物,他们在赵宋集团的蜕起和“陈桥兵变”中均有极大贡献,是赵宋集团的开国元勋,集兵权、功勋于一身。
这不由的让赵匡胤吃不好睡不好。“功高则震主”虽然不适用于九个高级统率,但臣下“权大则不测”却永远是做皇帝的座右铭。
与此同时,武夫们也的确让赵匡胤看到了潜在的危险。比如时任京城巡检的王谚升就曾深夜闯入宰相王溥府上,说好了是喝酒,可喝着喝着就要上钱了。类似这样的事时有发生,许多人也在赵匡胤面前告过这些人的状。赵匡胤表面不加理睬,暗地里却开始了他的小计谋。
有一次,他带领兄弟们出去打猎。在深山中,他找了个机会就给几位兄弟跪下了,大哭,希望看在他面上,能安分一点。兄弟几个惶恐不安,自此后,略有所收敛。但仍旧不能改变他们固有的陋习,骂大臣,抽别人的嘴巴,这些小事仍旧在发生。
赵匡胤找赵谱询问五代之事时,这些事情仍旧在发生着。事实上,赵匡胤太聪明了,他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但非要问一问赵谱。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一行为理解为民主,只能理解为狡诈。
赵谱肯定会给皇帝出主意,而且非常殷勤。一方面,身为臣子,就要为君分忧;另一方面,赵谱当时也非常怨恨那些武夫。这当然不能怪赵谱,武夫们似乎从来就没有看得起他这个书生,虽然在“陈桥兵变”中,这个书生是策划总监。
赵匡胤登基后,石守信等随即招升为禁军统帅,可谓加官进爵,祖宗有脸了。但赵普没有任何提升,十几天后,才被授以四品的枢密直学士。原因可能是赵匡胤的算盘打得精明,因为当时后周三位宰相范质、王浦、魏仁浦都在,为了安抚他们,只能让他们仍旧为宰相,所以,赵谱自然提不上来。
他不但提不上来,而且还总受武夫们的气,赵普如何能忍受得了?所以,他尽量把当时那几位武夫说得如洪水猛兽,并且把思路返回到五代时期,尽量让赵匡胤想起,那些禁军首领造反的事。赵匡胤终于被说动了。
这当然很好理解,只要那些武夫们一下台或者是一下地狱,作为文人的他,自然就上来了。皇帝不可能愚蠢到,搞掉了一批武夫,又换上新的一批。
有一件事可以证明,赵谱对将要发生的那场饭局的热情非比寻常。他跟随赵匡胤多年,当然知道,赵匡胤是如何发迹的。
赵匡胤是从禁军小校一步步被提升为禁军统帅的,十余年间,一直在禁军中服役,马步扎得稳,是禁军中的实权派人物,如果说,后周的禁军是被他看着成长起来的,并不为过。他绝对有能力控制着禁军人心的反复。等于说,赵匡胤是完全靠着自己的影响力让那些士兵真心拥戴自己成为皇帝的。
这种影响力并不是任何一个将军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到的。石守信等人又都是他的兄弟,即使赵匡胤做了皇帝,上下有了高卑之分,但在物质方面和人权上,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他的兄弟们也大都是满足现状的人,不可能有那么大的雄心壮志。况且,皇帝老大哥对他们又不薄,他们何必去造反呢。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赵谱更是了如指掌。赵匡胤的几个兄弟虽然爵位很高,但只是各掌本司兵马。而被派到外面的藩镇主,又少兵。也就是说,无论是在京还是在外的禁军将帅,均无统帅全部或大部禁军的权势。“无其势者无其心”,犯上作乱的事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但赵谱非得让赵匡胤认为,这种事肯定会发生。
叁
赵匡胤说道:“他们不可能叛我!”
赵谱笑道:“他们是不可能叛你,但他们手下的士兵,谁敢说。”
赵匡胤沉思中,赵谱继续开导:“您当初也不想背叛(这话真够恶心的),可我们把黄袍穿在你身上,你不就带着我们杀回来了。”
赵匡胤不想提那段历史,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的事,提起来当然尴尬,他转了话题:“我把他们当兄弟看。”
赵谱马上就接了上去:“世宗皇帝也把你当成兄弟。”
赵匡胤觉得,戏演到这里就差不多了,“那我们该怎么办?”
赵谱略一思考,就给赵匡胤出了个绝妙的主意。赵匡胤也略一思考,就同意了。那场饭局慢慢地拉开了帷幕。
有一天,大家下了朝。赵匡胤就把在京城的那几位武夫留了下来。哥几个知道,赵大哥又要请客了。
赵大哥这个人最喜欢请客,这是人所共知的。但赵大哥有个缺点,嗜酒如命,一见到酒,比见到他爹还亲。所以,每次赵大哥请客,兄弟们都被喝得东倒西歪。
赵匡胤是酒徒,史有所载。他之所以与兄弟们关系处得这么融洽,就是当年大家是酒友。当了皇帝后,赵匡胤仍旧对酒爱不释口,经常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早上起来很难受,发誓不喝,但晚上照旧狂喝。他后来暴死,跟酒有着很大关系。
几个兄弟留下来后,开始喝。赵匡胤虽然爱喝酒,但对菜却没有太多讲究,只要有菜,哪怕是年糕都可以。
喝到掌灯十分,赵匡胤见差不多了。抽了个大家都没有讲话的空子,大叹了一声:哎。
石守信先听到了,就碰了碰身边的王审琦,皇上为何叹气?!
王审琦听得不太清楚,但一见赵大哥垂头丧气的样子,就知道,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了。就问,您如今已经是皇上了,还叹什么气呢?
赵匡胤马上就接过来,“你们不知道,自从当上皇帝后,就犯了神经性头痛,每天都睡不好。”
大家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他们不是医生。按理,皇上应该把这话说给医生听才对。
“你们真的不知道,如今做皇帝还不如当初做点检快活。”
这在兄弟们看来,纯粹是扯淡,所以他们都搞不明白。
赵匡胤见兄弟们慢慢着道了,就继续说道:“我能当皇帝是因为你们的拥戴。所以,我一想,就睡不着。”
石守信听明白,赵大哥是什么意思了,但同时,就倒抽了一口凉气,酒也醒了一半,“陛下怎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定,谁敢有异心?”
赵匡胤故意皱着眉,指着他们道:“我说你们幼稚不是,你们当然不会有异心,但如果你们手下的人贪图富贵,一旦以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不想干能行吗?”
没有人敢说行,当初,他们“威胁”赵大哥就是:“如果你不当这个头,我们就把你杀掉,再拥出一个来。”
王审琦是聪明人,马上就听出来赵大哥想干什么了。但这种事情,他不便先说出来,因为聪明不是在这个时候用的。几个兄弟也都推开桌子,跪在地上,请赵大哥指条明路。
使人觉得可笑的是,许多人在关键时刻都希望别人指给自己一条明路,自己长着眼睛和脑子是干什么的呢。
赵匡胤马上就给他们指出了一条明路:“人生如白驹过隙,多攒点儿钱享受,让子孙享福。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去选个好地方做官,为自己和子孙置业,快乐过一生。我与你们结成儿女亲家,彼此无猜疑,这样多好。”
是好!
石守信等人猛然间明白了,这是让自己主动缴枪。但不缴又能怎样,他们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赵大哥给的,每天喝得酒吃的菜也是赵大哥给的。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况且,他们还不具备“吃人家的嘴硬,拿人家的手长”的实力。唯今之计,两个字就可以解决当前的尴尬:谢恩。
大家一起跪下,叩头谢恩:“陛下为臣等考虑这样周全,真是让我们死而复生啊。”
第二天,这些老部下突然就得了疾病,并且这种疾病只要一天在任上,就永远不会痊愈。于是,只能辞职。赵匡胤惋惜了一番,就准奏了。
这就是历史上传说了多年的“杯酒释兵权”,这件事发生在大宋立国的第二年(961年)7月份。这之后,赵匡胤连续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兄弟们的儿子,原本是兄弟,现在是亲家。大家都其乐融融了。
或许,正是赵匡胤设的这一场饭局,才让“饭局”二字在宋代出现。后来的人在总结一些餐桌上的政治时,不由地就会想到“杯酒释兵权”。“局”是下棋术语,引申出“情势、处境”的意思,后来再引申出“赌博、聚会、圈套”的意思。“饭”与“局”的组合,可谓是宋代文人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因为饭局上的圈套实在太多了。正惟如此,如“杯酒释兵权”那些令人回味无穷的饭局才有了青史留名的机会。
肆
据北宋后厨的记载,太祖皇帝在位时期,无论是何等饭局,大都从俭。后来,南宋孝宗皇帝也秉承了太祖皇帝的这种作风。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农历五月初三晚上,孝宗皇帝在杭州凤凰山内殿之秘阁,宴请擅长书画诗词、曾上奏乞斩秦桧的大臣胡铨,并赐给胡金凤笺、玉管笔、龙脑墨、凤口朱砚等御用文房四宝,又命潘妃到场陪唱胡铨所写的诗词“贺新郎”……
这在整个北宋历史上是稀见的,因为皇帝只宴请了一位大臣,在御宴上,孝宗皇帝亲自用自己饮酒的玉荷杯,为胡所持的金鸭杯注酒,以“示朕饮食与卿同器也”。接着,宴会先后上了五菜一羹(包括主食)。第一道菜是一道羹——八宝羹。宋孝宗赵慎对胡铨说:“这羹味道极佳,里面有(海)蚌肉,可以下饭。”
胡点头说:“臣吃过,当年贬在新州时,每天吃海味,但到了东京(开封)后只偶尔品尝。”接着上的是鼎煮羊羔(大锅煮羊羔)、胡椒醋子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