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对他说:“子鱼很好吃!”子鱼即鲻鱼,生东海,形如青鱼,长者尺余,内有黄色鱼油,味极鲜美。以胡椒和醋调味烹制,自然可口。随之而上的是“明州虾脯”,即宁波咸虾干。最后上的是“胡椒醋羊头真珠粉”及“炕羊炮饭”。前者是以胡椒、醋烧制羊头,烹熟后撒以真珠粉;后者是烤全羊,羊的肚内装了调好味的糯米饭,羊烤熟,吸足羊脂的糯米饭自然也熟了。在这最后一道菜“炕羊炮饭”中,连宴会的主食——糯米饭也包括进去了。
要知道,作为皇帝亲设的御宴只有五菜一羹,实在是节俭得可以了。而且最好的菜是海产鲻鱼(可能是冷冻的)及烤全羊,里面没有山珍异味、生猛海鲜,连羊头及咸虾干这类现代人视为“下里巴人”的东西,都上了御宴,真叫人匪夷所思。
现在,我们来问几个问题。刘邦为什么不能如赵匡胤一样,把那些功臣叫到一起,啃几块狗肉,喝几口酒,让他们交出兵权?后来的朱元璋为什么不摆桌酒席,在饭桌上,让那些功臣回家养老去?
如果说,两人都是喜欢杀人,似乎不那么具有说服力。因为但凡是人,皆有恻隐之心,能少杀人尽量少杀。刘邦和朱元璋都是农民,并且在建国过程中,得功臣之力颇多。他们没有这个自信,可以用一块狗肉或是一杯酒就让那些功臣放下兵权,荣归故里去。
所以,他们最终选的一个方法是:杀。一绝后患。
但赵匡胤不是,他的江山来得容易,那些所谓的功臣并没有浴血沙场,等于说,这些功臣真得谈不上是从烽烟里走出来的劳苦功高的人。赵匡胤自信可以对付得了他们。
或者可以这样说,刘邦与朱元璋面对的对手与赵匡胤面对的截然不同,这就是他们采取了截然相反的处理方式的原因。
当然,一个人的性格或者是智慧也决定了他的行为。赵匡胤是个喜欢玩智慧的人。不按牌理出牌,是他永远的风格。
有一次,臣子徐铉回京城述职,按照惯例,朝廷要派人去京郊迎接。但派谁去,宰相却很头疼。因为没有大臣愿意去,大家都知道徐铉这个人口才好,而且总用他那张嘴讥讽人,又没有人可以在嘴巴上胜出他。宰相问了一圈,朝臣们都往后躲。没办法,宰相就去找赵匡胤商量。赵匡胤不慌不忙地说,这事交给我。
下朝后,他把皇宫里不认字的太监找来十个派成一排,喝了几口酒,也不看,朝着一排人一指,说:“你去接徐铉。”
那个被点出来的文盲太监诚惶诚恐地来到郊外,徐铉刚到,见是一太监,得意起来了。他立即甩开嘴巴,天文地理,飞禽走兽,吹拉弹唱,无所不谈。文盲太监没有读过一天书,哪里听得懂他在说什么,所以,徐铉说一段暂停时,他就笑一下。徐铉讲了半天,又问了半天,太监只是笑。
进了宫门,徐铉只好泄气,住了嘴。
文盲太监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赵匡胤喜欢在一些本应该正面去进攻的事情上,却总选择反面解决。假若赵匡胤授权臣下:如果徐铉信口开河,杀无赦!这当然也符合做皇帝的行事原则。但他没有这样做,很显然,他喜欢玩智慧,认为不杀人也足以达到目的。
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赵匡胤玩智慧的手法之高明。五代十国纷争,很多人都想当皇帝,但如何才能当皇帝呢?大家都搞封建迷信,找人算卦。或者是假设自己是皇帝,然后再造一批验证自己是皇帝的伪书出来。于是,谶书《推背图》风靡一时。
赵匡胤成为皇帝后,《推背图》依旧盛行,所以,许多人都在图上找自己是皇帝的依据。赵匡胤曾下令毁谶书,但效果不大,依然有人在偷偷传抄。
一天,赵谱上奏,抓住一批收藏《推背图》的人,加上受牵连的人,不计其数。
赵匡胤看着报上来的名单说:“算了,别杀了,我想个办法吧。”
他让人把《推背图》拿来,把里面的章节打乱,让人印刷几百本,然后在民间散布。不久,民间流传的《推背图》版本就乱套了,包括最优秀的算命的,也搞不清到底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了。时间一长,人们对《推背图》的兴趣就冷了下来。
由此看出,赵匡胤向来是不按牌理出牌的。
几个月后,各镇节度使回京述职,赵匡胤将这几个人请到自己的御花园,喝酒再喝酒,好不热闹。喝到半路,赵匡胤又开始了杯酒释兵权第二。
把那段话又重复了一遍,就如同事前演练过一样,大家的对白几乎都一样。但有一位却不服气,说:“我为国尽忠……”
赵匡胤立即叫他闭嘴,他也只好闭嘴。
“饭局”解决了太多的事,赵匡胤能如此自信,就是他知道,这些人没有实力反对自己,所以,自然而然地,吃人家的就嘴软了,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但是,通过一种非常古怪,或者说是剑走偏锋似的方法解决的事情,往往有后遗症。
“杯酒释兵权”后不久,赵普就出任枢密位,名正言顺地掌握了朝廷实权。升任枢密使后,赵普完全凌驾于诸将之上,标志着文臣主掌了军政大权。以后,赵普独任宰相,枢密使几度由武官担任,但其权威皆无法与赵普抗衡。赵匡胤又不断地从中央派出文官到各地任职,陆续取代原来藩镇的爪牙。不但如此,赵匡胤还对科举制给予高度重视,扩大录取人数。从开宝六年殿试进士到他弟弟继位的20年时间里,每年录取进士都在500人以上。
把文人抬起来的目的其实就是要把武人压下去。
在让那些兄弟们回家享福后,赵匡胤将殿前都点检、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和都虞侯等重要职务不再授予。随之,起用了一些资历较低的将领掌管禁军,并将殿前与侍卫马、步军二司变为三“衙”,对统军机进行分割,进一步削弱禁军将领的权威。然后就是对一些武将的打压,大概不是自己兄弟缘故,他对这些人可不是好酒好菜好说话的对待了。
被任命为殿前都虞侯的张琼可是赵匡胤一手提拔起来的,早在后周时,张琼就随赵匡胤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并曾舍身救护过赵匡胤。按理,赵匡胤应该对他特别关照才对。但就因为张琼有一次得罪了他的心腹史珪、石汉卿等人,史、石两个读书人又诬告张琼私养部属百余人,作威作福。赵匡胤得到报告,也不辨真伪,就让石汉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用铁杖击打张琼的脑袋。乾德四年,又有人密告殿前都指挥使韩重贽私用天子亲兵为心腹。赵匡胤闻听立即大怒,当即打算诛杀韩,幸好赵普站了出来求情,认为这样打杀下去,以后就没有人敢给皇上领兵了。赵匡胤虽然没有把韩重贽怎样,但还是令他滚出京城。张、韩二人的遭遇使得许多军事将领从中领悟到了其中的玄机,大都改弦易辙,在与天子周旋时虚以尾蛇,将自己伪装起来奉迎上欢。
伍
也就是这个时候,后遗症爆发了。
接替张琼担任殿前都虞侯的叫杨信,在老帅们眼中,杨信就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儿,这样一个重要职位,他大概干不长。
大概是着急的缘故,杨信上任不久,忽然染上怪病,发音功能不工作了。赵匡胤看到杨信虽然不能说话,但身体其他部分正常,不耽误使用,就仍旧让他带兵。第二年,又进一步授给他节度使一职。蒙受如此恩典,口不能言的杨信更加谨事朝廷。
据说,杨信有个家童具有体察主人动向的能力,每每入朝上奏,或在军中传令,只消杨信展开手掌比划几下,该人就能准确地表达出主人的话语,所以不仅不影响对皇上表忠心,而且能够自如地掌控军队。
11年后,杨信要死了,突然会说话了。此时,赵匡胤的弟弟已经登基坐殿,是为宋太宗。太宗皇帝闻讯十分惊诧,马上来其家探视。杨信对太宗表达了自己感念两朝的知遇之恩,说到感慨处不禁泪流满面……
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奇迹,而且这奇迹发生的太离奇,使人没有办法相信。如果杨信真是哑巴的话,何以在死前突然又能说话?只能有一种可能,杨信这小子玩诈,素来谨慎的他看到前任的悲惨结局,便以装哑来保护自己;而赵匡胤在杨信变“哑”之后,也确实更加信任他,不仅赐以巨款,而且将殿前司最高职位也交给他。让他成了为数不多得到善终的人中的一个。
后人认为杨信很有智慧,其实,这是一种被几年前的那场饭局逼得没有办法才做出的这种卑微行径。在我看来,这种智慧对整个中华民族而言,无疑是自掘坟墓的智慧。
如果说杨信在无声的低眉顺眼,那么,另一位武将党进就是低三下四了。党进靠着敢打敢拼的能力升为龙捷左厢都虞侯。此人在正史上很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宋代,军事将领为防备皇帝提问,都会随身携带一根木棍,将自己的掌管的兵事写在其上。党进也与别人一样随身带有这样的木棍。恰值某天太祖询问他,他便双手举棍答道:“尽在是矣”。
这样子很滑稽,因为他不识字,既然皇上问到了,您就自己来看吧,所以说,“尽在是矣”。赵匡胤看了他这可爱样子,很是高兴,“以其朴直,益厚之’。自此,党进以勇猛率直、胸无点墨响誉朝廷。
但是,他还有不为人知的一面,说起来很让人鄙视他。当初,他曾在京城巡视时,每见有人家豢养飞禽走兽,就立即开笼放生,还要把主人叫到跟前臭骂一顿。一次,他在街上碰见一伙人架鹰而来,党进不知就里,让其马上放鹰。但当被告知是晋王赵光义的手下,党进立即住手并给对方一些钱,嘱咐买些肉好生饲养,并殷勤地嘱咐道:鹰要好好养,千万别让狗猫伤到它。
此事很快就成为京城笑料,一个战场上鬼神不怕的人对皇族居然低三下四到这种程度,又岂止是笑料!
杨信与党进的行为虽然可耻,但还不至于可恨。最可恨的就是李进勤,在一次海军军事演习上,赵匡胤随口说了一句:“人皆言忘身为国,然死者,人所难而言之易耳”。
李进勤迅速上前说道:“如臣者令死即死耳”,说完,一个猛子就扎进水里。水深无比,李先生又不会游泳,所以,当水工把他救起来时,他已经昏沉了。
这件事非但没有使赵匡胤感到可怕,而且大喜过望。
由上实例可见,军事将领在朝廷重文抑武的政策下,缺少了英武豪放之胆识,却表现出一种委曲求全以求自保的为官之道和投上所好的官场态度。
所以,许多人把“杯酒释兵权”看作是“文盛武衰”的转机,是文武两势变易的枢纽,绝对是有道理的。
赵匡胤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自鸣得意的那场饭局,居然成为他大宋乃至中国人彻底变成懦弱符号的一次严酷训练。
的确,用一场丝毫不起眼的饭局就解决了一个重大历史遗留问题,是他的功劳。但他太看重这一饭局了,以至于在他以后处理的所有关于武将的事情上都带着那场饭局处理手段的痕迹。
偏方有时候可以治怪病,但想要使一个人彻底痊愈,偏方只能解决一时或是一处的病症,因为它引发的他处病症更让人担忧。
陆
“杯酒释兵权”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到底改变了中国人什么,这是一个我们今天一目了然的事情。
站在赵匡胤那里看,近的,在宋朝第二代皇帝那里就已经偏出了轨道。
赵光义成为皇帝后,对军事武将的猜忌之心进一步加剧,处处对武将设防,实施“将从中御”之法,所谓“将从中御”是由于太宗对武臣戒备之心甚深,对他们在战场上的一举一动都要过问,这在当时被称为“将从中御”。在军中,他还亲自设置由文臣担任的监军来牵制将士,使用“阵图”约束战场指挥将领的手脚。作战“阵图”,则是作为“锦囊妙计”授给将帅,借以控制其举动。
由此不难看出,地主把羊交给放羊的,还要制订一个路线图,让放羊的根据这副图来让羊吃草,并且还要派出狼狗,监视放羊的。但狼狗是狗,它没有人性,总会欺负放羊的。放羊的必须要按照地主制订的路线图去放羊。如果不按照他设计的路线图,羊即使喂得肥胖,也要被辞退。
地主赵光义北伐辽国时,领兵主帅郭进就因不堪监军田钦祚这条狼狗的屡次欺压,自缢而死。但这件事发生后,赵地主竟然不予追究。在第二次北伐期间,杨业也被一条叫王优的监军狼狗逼死。太平兴国八年,镇州驻泊都监弥德超虚织罪名诬陷枢密使曹彬,曹彬在宋朝可是出了名的温良恭俭让,但无济于事,赵地主还是把他罢免。不久,弥德超诬陷之事败露,但曹彬却没有能官复原职。就这几件事,已经冷了大家的心,同时也让大家意识到:宁肯失职取败,也不敢冒然触犯天子戒律。
那么,连杀人不过头点地的武将们都没有一点血性,其他人需要那么多血性有什么意义呢!?
再向后,由于军人的懦弱,宋朝开创了华夏首次被异族整体灭亡的先例,更以改变民族血性的国策成为中国文化的分水岭。宋朝的抱残守缺、崇文贬武、互相牵制的文武分途国策、“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愚蠢见解、“对外懦弱,对内残酷”的传统美德。
中国人从前的忠勇果敢,光明磊落的品质,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民风,敢于把敌人打入地狱的英雄气概,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民族血性彻底消失!
从那之后,我们永远也听不到专诸、聂政的故事了,再也听不到伍子胥为报父仇而鞭挞仇人尸体的声音。为保住赵氏孤儿,无数人丧掉性命的耿耿忠烈从此不复存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敢犯天汉者,虽远必铢”的天音永远也不会出现。
总之,在未有宋之前,中国人还是中国人,在宋之后,中国人真的就喜欢做奴隶了。北宋灭亡后,汉奸数量之多,质量之好,仅次于抗日时期。
正是因为宋朝的男人都不像男人,才有了杨门女将的传说。正是因为那场饭局,中国人才被鲁迅痛苦地讽刺为“喜欢做奴隶”的一种人。自宋之后,中国人怯于公义而勇于私斗,见义不为甚至恩将仇报成为时尚。但有一点不知道是不是值得去学习:在对外上,从来没有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对内上,一直存着“赶尽杀绝”的传统。
这就是宋人留给我们的,用一种我们今天根本无法尝到的“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作为封面,内里全是无耻!
不过,话又说回来,宋朝赵氏的确有几个血性的。当然,是在饭桌上。
宋太宗赵炅的长子赵元佐,就因没让赴御筵而气得放火焚宫,结果被废为庶人。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重阳日那天,皇上在宫内举行筵宴,王子元佐因为有病刚愈,没有让他来吃饭。王子们散宴归来,晚上路过元佐的住处,元佐知道后极不高兴地说:“你们都能去陪皇上老子吃饭,就我一人不让去,这是要抛弃我呀。”于是他独自饮起酒来,深夜时就点了一把火,把自己的房子给烧了。要知道,古代皇室成员住的吃的可都是政府的,你不能擅自说烧就烧,结果是御史逮捕了元佐,皇上将他废为庶人。
在吃饭问题上,宋朝的读书人也很有个性。宋朝后期的皇帝显然没有赵匡胤那样的威力,请谁,谁就必须要到。于是,就有人摆架子,故意不到。
宋真宗赵恒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二月曾下诏追查托故请假不赴宴的臣僚。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还有官员专门为类似事件上了奏折,说做臣子的听到君王召唤,是一点也不能延迟的,这是臣子恭敬君王的一种表现。可现在赐宴却有人托词不到,这是对圣上最大的不恭。臣下们还建议自今以后凡有宴会,群臣中非有疾病者,不得托词不至,否则令御史台察举治罪。
连请人家来吃饭都请不到,看来,能把杯酒释兵权做得滴水不露,真的需要一些大智慧。
不论如何,宋朝自那场饭局过后,赵氏成员在饭局上都偶尔会丧失面子。其他事情上,当然就不想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