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鼓楼风光
27458100000014

第14章 鼓楼:南京的“历史名片”(1)

30米高的他,宛如一位历史巨人,挺立在南京帀中心海拔0米的黄泥岗上。每天清晨,他总是举起双臂迎来东方第一道霞光,每天傍晚,他同样举臂送走最后一缕晚霞。62、多年来,他天天如此,坚持不懈。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每当走过他的身旁,总是仰视他那巍峨的身躯,投去钦佩的目光。他为什么那么引人注目?他是谁?他就是屹立在北京东路、北京西路、中山路、中山北路、中央路5条主干道交汇点、南京市标志性的“历史名片”一明代的鼓楼!

1.暮鼓晨钟

南京市城区的正中央,有一座隆起的小山岗,这就是鼓楼岗。鼓楼岗,是由于岗上建有鼓楼而得名。在中国古代都城,一般都有鼓楼和钟楼。鼓楼,用于报时钟楼,用于报警,所以有“晨钟暮鼓”之称。钟、鼓楼的建设,是中国古代城池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建筑面积达880平方米。它是明朝都城的建筑物,规模之宏大、气势之雄伟,均为全国之最。鼓楼,以昼夜报时和迎王、选妃、接诏等大型庆典之用,鼓声阵阵,十分嘹亮,可以传遍金陵全城。南京市鼓楼区就因“鼓楼”而得名。

鼓楼原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木结构重檐四落水殿宇建筑,规模与楼座同大,滴水直落台座之外,龙凤飞檐,画梁雕栋下部为砖石结构的楼座,又称台座或基座。楼内陈设象皮大鼓2面、小鼓2面,云板1面,点钟1只,牙杖根,铜壶滴漏(计时用)1架,三眼画角2板,均为昼夜报时、仪仗使用的器具。明初楼宇和器物已荡然无存。如今安置鼓楼台座东侧平台上的一面大鼓,按原样复制,鼓面直径1.5米。鼓楼旧时击鼓定更自有规律,每晚起更(19一21时)及亮更即五更(晨3时一5时),皆先击鼓后撞钟,击鼓2通共108声,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下部的台座和台坪上的2根擎天石柱则完整地留存至今,完好无损,四面红墙巍峙,宏伟壮观。台座呈拱形无梁城阙,高9米,下长44.50米、宽22.80米,上长43.80米、宽22.60米,成梯形。台座中并列辟券门3道,贯通前后,供人们行走;台座前壁左右两端各筑券顶石级楼梯一条,供人们上下;台座横向正中和偏前方各开漏窗两扇,配拱券巷道连接左右门道与台梯,用以行走、采光和通风。其整个建筑设计合理,布局对称,建造牢固,充分显不600多年前建造者们的聪明才智。如今,在鼓楼西南角的绿树丛中数件被几百年历史风雨所淋浸的柱础、石材等,就是当时楼损时的遗迹。明初建成的鼓楼,后数次坍塌损毁,为此,明清年间曾多次修缮,这些残存的柱础、石材等,即为鼓楼当年规模恢宏的最好证明。

现存鼓楼台座顶上正中3开间重檐歇山顶的木结构建筑,是清代康熙年间所建,比明建鼓楼晚了300多年。这是后话了。

在鼓楼东北角的金川门内,原有一座钟楼。所谓“倒钟厂”,也就是现在鼓楼东北的大钟亭。“古亭晨钟”指的就是此地。钟楼与鼓楼同时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楼内原悬鸣钟两只。清初康熙年间钟楼倒塌,钟坠路旁,一立一卧,立起的一只毁于清咸丰年间。清光绪十五年(1889),江宁布政使许振祎在鼓楼附近重建钟亭,掘起卧钟,悬挂于亭中。从此,该亭被称为“大钟亭”。亭为重檐六角攒尖顶,灰筒瓦屋面,以6根高14.5米的铁柱支撑大钟。此钟为铜质紫色,高(连钟钮)4.27米,口径2.29米,底边厚0.17米,重23000公斤。钟顶铸阳纹莲瓣一周,提梁上饰以云纹和波浪式卷角。钟上镌有“洪武二十一年九月吉日铸”的铭文。此钟为国内罕见大钟,据传可“声闻十里”。当年,大钟亭与西侧三姑殿组成景点,又与鼓楼成掎角之势,一钟一鼓,晨钟暮鼓,构成市中心鼓楼岗的独特景观。

昔日的暮鼓晨钟,已成为远逝的历史回声。如今,鼓楼、钟亭已不再是昼夜报时的处所,而是人们休闲、娱乐的胜地“鼓”与“钟”也肩负起供人们休闲、娱乐的新使命,且是有偿服务。现在鼓楼台座东侧的平台上悬挂的一口大钟,被称为“太平大钟”,是由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设计所铸造,取洪武大钟的基本造型,重5000公斤,高2.5米,下口直径1.64米,于1995年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对外开放。铜钟,同样为古代报时之用,同鼓一样,每晚起更至亮更,每更次皆撞钟108响。现代铸钟,古为今用。“太平大钟”钟面上刻有“吉祥如意个大字和“太平大钟终身太平”的字样,下方15个钟乳刻有15句120字吉祥语,分别代表15个美好的心愿。

鼓声与钟声在鼓楼的上空回响,那是在祝愿人们吉祥如意、幸福安康,预祝明天的生活更美好、更幸福!但愿这种祝福、祈愿的鼓声与钟声,永远在金陵大地上回响,在人们心头激荡……

2.“畅观楼”与“圣谕”碑

清代重建鼓楼的直接原因,是为了纪念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

清圣袓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1661—1722年在位。康熙一生为中华民族做了许多好事,是对中国的发展和巩固作出重大贡献的一代明君。清初,由于满洲贵族实行残酷的民族高压政策,清军所到之处,强行圈地、剃发、易服、禁海、迁界等措施,激起了汉族人民广泛的反抗斗争。因连年战争,长期失修的黄河经常泛滥,人民苦不堪言。又因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使国家困难重重。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玄烨8岁即位,16岁亲政。他“以三藩)指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3个割据势力)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昼夜惦记,并“书而悬挂宫中柱上”,以时刻提醒自己。亲政后,于康熙八年(1669)逮捕专擅朝政的贵族鳌拜,革职拘禁。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叛乱。两年后,又攻灭台湾郑氏政权,统一台湾。康熙二十四年出兵驱逐盘踞黑龙江流域雅克萨的沙俄侵略军,遏制了沙俄对华侵略的野心。康熙二十八年派索额图等订立《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之间的东段边界。3次派兵平定准噶尔部首领的叛乱,加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位期间,玄烨重视农业生产,奖励垦荒,停止圈地。在全国政局日臻巩固之时,便用靳辅等治理黄河,减轻水患,保证大运河的畅通。并整饬吏治,了解民情,收抚人心。由于江南为鱼米之乡,是中央王朝的粮源,南京为明朝的发祥地,是弘光小朝廷的政治中心,是大批明朝遗老遗少的集中地,为当时社会不安定因素的源头之一。所以,为亲自校阅和指点治黄工程为首务的南巡之举,在检査苏北工程段之后,康熙皇帝遂南下过江巡遊。

1684!1707年间,康熙皇帝先后6次南巡,6次到南京,对于促进包括南京在内的江南的生产恢复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其中第一次南巡的时间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一月初一,年仅30岁的康熙皇帝到达江宁(南京),登雨花台,观江宁城郭、山川、地方形势。然后,到大报恩寺,登琉璃宝塔,玄烨十分兴奋。接着,从聚宝门)今中华门),进江宁府城驻跸’街景显示了“城中阛阓充实,烟火万家,景物太平,昔称六朝佳丽,今亦不减大都也”的繁华。显然,玄烨对在江宁第一天所见到的一切都是满意的。

十一月初二上午,玄烨亲率内大臣、侍卫、部院官员“拜奠”了明太袓朱元璋的陵墓。谒陵毕,玄烨取道明故宫。宫殿破烂不堪的样子,令玄烨“慨然久之”,并于当夜写下感慨之作《过金陵论》一文,概述南京的建城史并从中汲取教训,以史为鉴,激励自己安邦兴国,不失为一篇古为今用的好文章。文末,玄烨写道:“明艰难创造之基业,未及三百年而为丘墟,良可悲夫!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国家者知天心之可畏,地利之不足恃,兢兢业业,取前代废兴之迹,日加儆惕,焉则庶几矣!”此言颇有一定道理,令人有所启示。

十一月初二下午,玄烨上钦天山)今北极阁),登观星台,望后湖(玄武湖),题“旷观”二字。现北极阁省气象台院内“旷观”碑犹存。继而玄烨顺山径西行,登上鼓楼台座)当时明代城楼已无存)。时任两江总督兵部右侍郎兼督察院右副御史王新命,率领数百名文武官员到此晋谒。在众官员陪同下,玄烨凭高远眺,前瞻钟山,后瞰石城,纵览古城风貌,龙蟠虎踞之势尽收眼底,顿觉心旷神怡。所以鼓楼在事后重建时被命名为“畅观楼”。现楼内西侧北墙上方,高悬萧娴所书“畅观楼”匾额,引人注目。

十一月初三日全天,玄烨在大教场)即后来的南京机场)检阅军事一阅射。一俟各将军、副教统、总兵等官及内大臣、侍卫等射毕,年富力强的玄烨也想一展身手,他亲自弯弓射箭,右发5矢,5中左发5矢,4中。玄烨10发9中。目睹康熙皇帝如此高超的武艺,在场的数万名军民“皆踊跃舞蹈,欢呼动地”。浙江将军马哈达等奏曰:“皇上神武天授,超越从古帝王。今日军民人等咸得瞻仰,诚千载奇遇,不胜幸甚!”这虽是对皇上的歌颂、溢美之词,并能博得龙颜大悦,但多少也说了点实情。

十一月初四日上午,为“澄清吏治,鼓励人才”,玄烨将在江宁访到的“居官廉洁”的江宁知府于成龙传到身边,大力褒扬,奖给“亲书手卷一轴”,并当面指出:“朕所书字,非尔等职官应得者。特因嘉尔清操,以示旌扬。但观凡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尔必自初至终毋有改操……正直、洁清’乃无负朕优眷之意。”谆谆教导’令在场“大小臣工”深受感动,颇受教育’他们都激动地表示:“凡有心知血气,谁不感发兴起自励洁清者!”当日下午,玄烨起驾“回h”,返回北京,“出石城门(今汉西门),(登)御舟至仪凤门)今兴中门)外,督、抚、提、镇以下大小文武官员及地方缙绅士民不下数十万于两岸跪送”,那排场气势前所未见,感动得康熙皇帝下令停舟,面对广大送行官员百姓,他告诫大小官员说:“朕向闻江南财赋之地,今见通衢市镇似觉充盈。至于4村之饶、人情之朴,不及北方,皆因粉饰奢华所致。尔等身为大小有司,当洁己爱民,奉公守法,激浊扬清,体恤民隐。务令敦本尚实,家给人足,以副朕老安少怀之至意。”当夜,舟泊燕子矶,翌日渡江去仪征。

为纪念康熙皇帝第一次来南京巡视,并歌功颂德,牟记他的“圣谕”,两江总督王新命等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特将康熙在仪凤门外御舟上对江南官员所作的告诫,刻石树碑,所以,此碑被称为“圣谕”碑,又叫“戒碑”,在明代鼓楼台座上建楼,立碑于“畅观楼”的中心,予以保护。从此,鼓楼又称“碑楼”,现在鼓楼台座正面中门之上所嵌“碑楼”2字石刻楼额犹存。

立于“畅观楼”中心的“圣谕”碑(“戒碑”),至今仍完好无损。此碑由碑额、碑身、巅质3部分组成,碑额镌蟠龙,上刻篆体“圣谕”2字,这就是“圣谕”碑(“戒碑”)的由来。碑高5.米、宽1.45米、厚0.39米,其中碑下的巅质高1.25米,长2.15米、宽1.50米。如今,在“畅观楼”的门楣上悬挂着王惠松书写的隶书匾额“鼓楼揽胜”4个金色大字大门两侧是由王惠松书写的遒劲俊逸的行书对联:“闹市藏幽于无声处闻鼙鼓,高台揽胜乘有兴时瞰金陵”,是一副富有观赏价值的书法艺术品。“畅观楼”内,东西侧北墙上,犹有郑板桥画竹题词8幅,是难得的书画精品;东侧北墙上方,悬挂着由红军书法家舒同亲书的舒体“明鼓清碑”匾额,极为贴切,道出了鼓楼的历史特点东西两侧上方各挂着一块匾额,分别由著名书画家刘海粟所书“明建鼓楼”4个金色大字,老红军、新四军老战士、中共江苏省委原书记江谓清亲书的“博古通今”4个金色大字。这些极为珍贵的书画艺术精品,使“畅观楼”正厅内满室生辉。

“畅观楼”内的正厅中,树立着巍峨的“圣谕”碑(“戒碑”),碑身正面以颜体正楷镌刻着如下碑文:

“圣谕”碑

康熙二十三年,岁逢上元甲子。冬十月,皇上特颁恩诏!东巡省方,渡黄河,历京口,至苏州。十一月壬戌朔,回銮幸江宁,驻跸二日。初四日乙丑,圣驾出石城门,御龙舟,天颜甚豫。民人数十万,夹岸持香呼送,直达七里洲。其文武大小臣工、绅衿,皆公服,分班跪送于七里洲,直达燕子矶。诚为亘古未有之盛典。驾过下关,上谕停舟,谕总督王新命、巡抚汤斌、

薛柱斗等曰)朕向闻江南财赋之地,今观民风土俗、通衢市镇,似觉充盈;至于乡村之饶、民情之朴,不及北方,皆因粉饰奢华所致。尔等身为大小有司,当洁己爱民,奉公守法,激浊扬清,体恤民隐,务令敦本尚实,家给人足,以副朕望老安少怀之至意。钦此。”臣王新命、臣汤斌、臣薛柱斗前跪,奏曰)江南风俗浮华,人心浇漓,诚如圣谕。今皇上巡行,洞悉民隐,天语申饬,仰见我皇上无一时一刻不以民生风俗为念,无一事一物不在睿鉴照临之中,即尧仁如天,舜德广运,亦不是过!臣新命等自当钦遵,洁己率属,加意抚绥,祛黜浮华,敦崇朴实,并遍谕百姓,务使穷陬僻壤,士敦礼让,民尚淳朴,仰副皇上谆谆德教至意。仍于江宁、苏州、安庆三处立石,大书深刊,以垂永久。从此,江南士民型仁讲义,渐致刑措,克副皇上治臻上理之圣意。臣新命等不胜庆幸之至。”

碑阴,镌刻两江总督王新命、江苏巡抚汤斌、安徽巡抚薛柱斗’以及苏皖二省布政使、按察使、督粮道和江宁府、县20名参与立碑官员的全衔和姓名。

300多年来,鼓楼内的“圣谕”碑,戒碑依然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登楼阅览,促人深思。

3.曾经风雨

1923年,以鼓楼为主体建立公园。

1949年月23日,随着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南京遂告解放,鼓楼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这真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1.鼓楼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并被南京市政府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建国后,市园林部门在鼓楼广植花木,建亭修路。1957年1月30日,鼓楼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建立鼓楼公园,接待国内外游客,成为登高望远、领略古城风貌的胜地。

1966年5月16日以后,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鼓楼也成为“造反派”与“红卫兵”横扫“四旧”的对象,公园被迫关门。在那场“文化大革命”暴风骤雨的冲击下,鼓楼公园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造反派”占据了城市制高点的鼓楼,这里成了策划和指挥游行、武斗的地方。2、世纪6、年代末,随着“深挖洞”运动的推行,鼓楼又被人民防空部门占用。鼓楼台座下地道纵横,台座东北被打通,成为地下巷道的出入口。

1973年10月20日,鼓楼区革命委员会向市革命委员会呈文,要求收回鼓楼,还鼓楼公园于市民。市文物与城建部门接到文件后,共同对鼓楼状况进行了检査。针对当时损坏情况,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于1974年8月邀请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古建专家、市园林专家,在现场对鼓楼维修方案进行研究讨论,逐项确定了工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