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鼓楼风光
27458100000017

第17章 中山北路:民国文化的“长廊”(1)

中山大道:南京首条现代化城市道路

南京自建城以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近2500年的建城史、近450年的建都史,并经历了太多的曲折与风波,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先后经历了南朝、南唐、明初3次规模较大的建城高潮,特别是到了20世纪上半叶,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聘请国内外建筑专家及学者,制订出庞大的首都计划),又开始对南京城进行现代化的规划与建设,形成了南京历史以来第4次建城高潮,从而使南京城形成今天的规模与格局。据有关部门调査统计,南京城内目前尚遗留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民国建筑2000处左右,而鼓楼区目前保存有各种民国建筑620处左右,占南京全城民国建筑遗留总数的三分之一略强,是南京民国建筑遗存最为集中的区域。就鼓楼区来说,特别是中山北路道路两侧附近,那些林林总总的民国建筑,以及那浓郁茂密的法国梧桐、高大挺拔的雪松、老干虬枝的枫杨,还有芳香四溢的桂花,无不都与民国建筑的主体融于一体,让往来之人透过时光3道,从中体味民国时期那段特有的历史风韵。

特别是从新街口到挹江门之间,在中山北路这条主干线上,交错遗存有众多的民国官府与社会公共建筑。在这些众多的民国建筑中,有中式,有西式,有政府机构,有军事单位,有各种教育文化机构,也有商场、饭店、医院、教堂、驻华使馆、影戏剧院等,不胜枚举。有人说:“中山北路一条街,半部民国文化史。”

清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是年12月江浙联军攻占南京。1912年元旦,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改置为南京府,以作为中华民国首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东奔西走,革命凡40余年,不但从宏观上构建了民主共和国的伟大理想,而且在对共和国首都择定及建设等局部问题上,也都作了较为翔实的勘定与设想。特别是在民主共和国首都的理想选择上,中山先生于1918年在实业计划中就曾说过南京)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早在1916年,中山先生就在建国方略中谈到过住宅建设计划,并说:“只有进行住宅工业化生产,才能造出更廉价的住宅,两者互相关联,相辅相成。”

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光复南京,是年4月18日,南京被定为中华民国首都,国民政府设于原清朝两江总督府署内。是年6月1日,国民政府又定南京为特别市,刘纪文任市长。为了迎接全国性的胜利与建设,适应迫在眉睫的首都建设,国民政府自将首都定于南京之初,即开始着手对首都南京进行长远规划与建设,并在1925年由南京市政筹备处制订的《市政计划)的基础上,于1928年2月完成了《首都大计划)的初稿。是年8月,《首都大计划)修订稿问世。10月3日,《首都大计划)第3稿由国民政府第96次国务会议修正通过。期间,为了更好地促进首都南京各项建设的顺利实施,国民政府还于1928年1月成立了以孙科为主任的“国都设计技术委员会”,下设“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并由林逸民担任处长,聘请美国建设专家墨菲和工程师古力治为顾问,同时还聘请中国建筑师吕彦直等专家相助,着手编制南京城市总体规划《首都计划),借以推动国都规划建设。1929年12月底,《首都大计划)正式由国民政府勘定公布,并定名为《首都计划)。

《首都计划)明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极力倡导“使南京市民在精神、形体、经济各方面都获得利益”,并以“参酌古今,称量中外”、“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而于吾国美术之优点”为指导方针,既强调“科学理性规划”,又遵循“中国风味”,设计总面积多达855平方公里。

在自都计划)不断芫善与实施过程中!南京的城帀建设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作为首都计划建设与实施重要部分的城市道路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而作为贯通首都南京城东西南北主干道的中山大道的修建!则是南京城现代道路建设最为重要的成就。在修建中山大道的同时!也新建了一些大型的行政建筑、文教建筑、新式住宅建筑及近代工业建筑等,高层次、大面积的居民住宅群则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先后在颐和路小区落成。

南京市政建设志)中记载:“1927年月28日(笔者注:应为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开始按规划进行现代道路建设,至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前的10年,建成或部分建成50条主次干道……在这期间建成或部分建成中山路、中正路、中央路、中山东路、汉中路、中华路、中山北路,形成了以新街口为中心的城市干道基线。在这一道路系统内,构成以中央、中正、中山、中华路为南北向主干线;以中山北路为西北向主干线;以汉中路、中山东路为东西向主干线的道路骨架。”

中山大道上起自下关临江码头,下至中山门,与陵园大道相衔接,其轴线基本呈“Z”字形布列贯通全城,全长12公里,既是全市最长、最主要的一条主干道路,也是民国时期首都建设的首要工程,全线工程各路段及配套工程,均冠以“中山”之名,乃是为迎接孙中山灵柩到中山陵墓安葬而建,故名之曰“中山大道”,并以此作为永久纪念。

中山大道于1928年8月开始动工,翌年5月第一期工程竣工,它既是民国时期首都建设的首要工程,又是南京城内第一条柏油马路,首次采用快慢车分行的3块板路型,从而又成为南京市出现的第一条现代化城市道路。

据记载,1928年8月8日,国民政府计划投入150万元,用于建造中山大道,并在“首都建设委员会”名下又成立“首都道路工程处”,专职负责筹建中山大道事宜,由首都特别市市长刘纪文兼任处长。是年8月12日,中山大道破土动工典礼仪式在和会街三十三标隆重举行,并于同日正式破土动工。整个中山大道共分为6段,除第三段由南京市工务局负责修建外,其余5段则分别由谈海、缪顺兴、严永记、联益公司等营造商家承包修建。

在中山大道修建之前,南京城最为繁华的街道是花牌楼、府东街、三山街、夫子庙、东牌楼等地,路面也仅有米左右,路人来往其间,摩肩接踵,拥挤不堪,惟一通往下关的一条道路则为土路,每遇阴雨天气,遍地泥泞,凹凸难行,从下关至挹江门一段,则是芦苹遍地,竹林从生;鼓楼岗附近则是高岗起伏,丘陵叠连;新街口到中山门一段,更是竹林相间,杂草丛生。所以,修建中山大道任务可谓艰巨繁重。与中山大道开工典礼仪式同时,中山大道工程即开始全面动工。中山大道共分为3段,自上而下分别为中山北路、中山路和中山东路。

中山大道的第一段,又称为中山大道的上段。该段上起自下关码头,南到鼓楼广场,为南北路径,全长5662米,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是中山大道的北段。此段始建于1928年8月12日,第一期工程于1929年5月完工。此段后称之为中山北路。

中山大道的第二段,又称为中山大道的中段。该段上起自鼓楼广场,下至新街口广场,为南北路径,全长1762米。该段工程第一期工程于1928年8月12日开始动工,1929年4月25日完工。此段后称之为中山路。

中山大道的第三段,又称中山大道的下段。该段西起自新街口广场,东至于中山门,为东西路径,全长4067米。该段工程第一期工程于1928年12月17日开始动工,1929年4月24日完工。

此段后称之为中山东路。

中山大道动工之后’为了确保中山大道修建工程的顺利实施与按时竣工,南京市政府又成立了“中山路促成委员会”。1929年5月,中山大道第一期工程全部按期完工,确保6月1日孙中山奉安大典如期举行。一直到1933年,中山大道才又被重新规定并划分为:

中山北路:从下关江边中山码头到鼓楼之间这一段;

中山路:从鼓楼到市中心新街口之间这一段;

中山东路:从新街口到中山门之间这一段。

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先生灵柩由北平抵达南京。是日凌晨3时0分,灵车到达安徽蚌埠,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唐生智等国民政府要员,亲至蚌埠接灵,然后由蒋介石专列在前开道,灵车继续南下。10时许,灵车抵达南京浦口车站,国民政府中央执监委员、国府要员齐往恭迎。11时30分,孙中山灵柩被移至威胜号军舰,渡江到江南岸中山码头,奉安总干事孔祥熙率人将灵榇移至特备汽车,运至国民党党部礼堂,举行公祭。6月1日,孙中山奉安大典在紫金山隆重举行。是日凌晨2时,奉安委员会用特备汽车,将孙中山灵榇装盛完毕,由国民党元老胡汉民主祭。时,灵榇移出灵堂,在奉安大典总指挥朱培德的指挥下,从湖南路国民党党部礼堂出发,沿中山大道驶往中山陵园。10时15分,举行奉安大典,全体人员肃立,高奏哀乐,行三鞠躬,敬献花圈,奉安大典由蒋介石主祭,谭延阊、胡汉民、戴季陶、蔡元培、王宠惠等陪祭。至12时,孙中山奉安大典正式礼毕。

中山大道修成后,由于中山路与中山东路交汇处成了南京新的市中心,故此地便显得略为狭窄。为进一步使首都市容得以良好展现,国民政府又于1935年对新街口一带进行拓宽和改建。是年8月16日,国民政府南京特别市政府在原有基础上,对新街口进行重新规划扩建,修建时又置立孙中山巨大铜像雕塑,使新街口显得更为恢宏宽大,备受注目。

中山大道自第一期工程完工之后,在其后数十年的时间里,南京市政府先后对这条大道进行了多次重建、拓宽与改造,同时又对道路两旁进行了相应的装饰、绿化和点缀!使得这条道路的各种交通设施更加趋于完善,从而形成为今天的规模。

2.中西合璧的建筑与多元化的风格

中山大道是民国时期修建的最为重要的主干道,被称之为民国首都南京城市的坐标,又被称为民国首都南京的子午线。中山大道上花木成行,绿树成荫,建筑风格造型独特,流派纷呈,各呈异彩。尤其在中山北路上,不但各种民国建筑突出集中,而且各种风格的建筑物更是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中山北路现遗存的民国建筑也最多,各种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从而形成了一条以中山北路一条街为主轴的民国文化长廊,使显示出独有的靓丽与风采。

中山北路上的民国建筑一般分为3大类,一是官府建筑,是社会公共建筑,三是居民用房。尽管每一类建筑各有其风格,但却又不尽相同。

民国时期政府的官府与外国驻华使馆建筑,大多采用中国古典宫殿传统式样,如国民政府行政院、立法院、华侨招待所等,其主楼一般坐北朝南,2至3层,飞檐挑角,勾栏回廊,美观大方,庄重典雅。此类民国建筑外观上虽是中式风格,但内部装潢设计却基本上都是采用西式样式。

但是,在中山北路上,也有不少建筑属于西式风格,还有少数属于中西合璧式风格。如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交通部大楼、最高法院建筑群、联勤总司令部大楼、海军总司令部、三民主义青年团部、扬子江饭店、首都饭店、国际联欢社等建筑,以及法、英、德、荷兰等30余个国家驻华使馆等建筑,均属于西式风格建筑,且规模极其宏大,蔚然壮观。这类建筑大都是西方现代风格,有美国风格,有西班牙风格,也有日式风格,还有法国和英国古典风格等,不一而足。

民国时期的社会公共建筑,一般均为多元化风格,广泛采用中西合璧式风格建造,充分体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如交通银行、中国国货银行南京分行、新大都戏院、曙光影院、福昌饭店、马林医院等;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江南水师学堂等学堂书院;南洋劝业会旧址、天光宫、道胜堂等宗教场馆;另外还有新华日报)驻南京办事处—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等红色遗址。

中山北路上具有价值的民国居民住宅!一般均为达官贵人及富商的官邸及私宅。首都计划)将此类官邸分为个等级!即第一—第二、第三和旧式住宅区,其中以第一住宅区最为重要!实际上就是国民党达官贵人的私宅别墅,这类建筑绝大多数采用西式风格,只有极少数私人住宅仍是中国传统民居风格。这类分布于中山北路两侧百米之遥,现仍保存有不少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居民住宅建筑,一般都为名人旧居,如:孙中山旧居、李宗、旧居、钱大钧旧居、孙科旧居、周佛海旧居、熊式辉旧居、叶剑英和李克农旧居、于右任旧居、马林旧居、拉贝旧居、赛珍珠旧居、何应钦旧居、杜聿明旧居、陈鹤琴旧居、鲁迅读书处、孙元良旧居、马相伯旧居、俞大维旧居,等等。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占南京以后,城内各种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又于1947年编制出一份南京市都市计划大纲),并在原有基础上,对南京市政建设进行整体规划与建设。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将红旗插上国民党政府总统府,南京获得解放。此后,在数十年的新中国建设中,南京人民在原有城市的基础上,又对南京城进行了新的建设,使这座古老都市变得越来越靓丽,越来越美观,并越来越富有现代意蕴。

3.那段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