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鼓楼风光
27458100000002

第2章 石头城:桑岁月的印痕

夜幕徐徐降临!漫步在“石城”的公园里。皎洁的月光洒满了整个园林,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一道风景’:砖一瓦都记录了一段帝王之都的沧桑往事。真可谓是醉人的夜色!一这就是文化底蕴深厚的石头城。

石头城位于清凉山西坡,以天然峭壁为城基,依山傍水,夹河带江,险固雄伟,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同治上江两县志·山考》载:“自江北以来,山皆无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说:“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这里所说的“城”,也就是石头城。

1.险固雄伟的军事要塞

南京别称石城,即由石头城演变而来。石头城就像一本记载南京沧桑的书,捧读这本书,仿佛幻灯片一样,段段历史映入眼前。

关于石头城的历史,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公元前333年楚国灭了越国,楚威王设置金陵邑,并在今清凉山上筑城。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秦改金陵邑为秣陵县。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出使东吴,与孙权共商破曹大计途经秣陵县时,特地骑马到石头山踏看山川形势。他看到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般蜿蜒蟠伏于东南,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像猛虎似的雄踞在大江之滨,于是发出了“钟山龙蟠,石头虎蹈,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赞叹,并向孙权建议迁都秣陵。孙权在赤年就在清凉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城。当时长江就从清凉山下流过,因而石头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东吴也一直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水军基地。

石头城一直是军事重镇,南北战争往往以夺取石头城决定胜负。石头城以清凉山西坡天然峭壁为城基,环山筑造,周长“七里:百步”,相当于现在的六里左右。北缘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开二门,东开:门,南门之西为西门,城依山傍水,夹淮带江,险固势威。城内设置有石头库、石头仓,用以储军粮和兵械。在城墙的高处筑有报警的烽火台,可以随时发出预报敌军来犯的信号。至南朝时,石头城作为保护都城的军事要塞的地位依旧未变。但是,东吴之主孙权所建的石头城,从那“一片降幡出石头”之后,就渐渐废弃了。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石头城)一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可见在唐朝,石头城便早已不复存在。伴随着明代灭亡,城墙在政治上的意义也随之丧失。

恩格斯曾经说过筑城艺术的彻底改革,是火炮改进的最初结果之一。城墙的本质价值之一,在于具备冷兵器时代的军事防御功能。石头城城墙在军事防御功能上,结合了南京地区的地形、地貌,在城墙的高度、厚度、基础、建材、城垣关键部位的设防,达到了我国城垣建筑的完美标准。由于城墙仅仅只是单纯起着军事防御的作用,在快速发展的更为先进的火炮面前,这座坚不可摧的城墙始终会被取代。

城因筑在石头山上而得名“石头城”,石头山有了石头城,又被称为石城山。

石头城残基

因此,石头城成了南京的代名词。可以说不到石头城就不了解南京的历史。现在的石头城只剩下外城墙,保留基本完好,整座“石头城”掩映在绿树茂林之间,幽雅古朴,静秀如一座大公园。在其中有一处奇石兀然突起,砾石剥落,坑坑洼洼,斑斑点点,再加上中间嵌有紫黑相间的岩石块!形状怪异!隐约像人的耳目口鼻!形成一张狰狞的鬼脸,犹如传说中鬼怪的面具。因此’老南京人亲切地称之为“鬼脸城”1.细看城墙之上,爬满了绿油油的爬山虎,若干条藤蔓从城墙的砖缝中突显出来,在风中轻轻晃动。站在石头城脚下,就像在时空隧道中穿越了千年,只是江山依旧,人事已非,让人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思古之幽情。

古老的石头城,处处萦绕着“石城”的历史,让人的思绪“剪不断,理还乱”。它看到过六朝的风华岁月,听到过明朝盛极一时的钟声,经历了风云变幻,随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它还将见证“石城”更加辉煌的未来。

2.“鬼脸城”与“镜子塘”

金陵形胜,犹以濒秦淮矗立的石头城为最。云飞霞落’白云苍狗,登临千年故垒,令时人发怀古之幽情。

“鬼脸城”坐落于南京清凉山西麓、秦淮河畔。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头城门到草场门全长约3000米。传说在石头城脚下,经常会有一个面目浄狞的山怪出现,因为长得实在是太丑了,所以天上的神仙就把石头城边的一条小湖变成了一个镜子,以此来告诫山怪,只有多多积德行善,方能长出漂亮的面孔!

关于“鬼脸照镜子”的传说在民间其实很多,其中有一个流传最广:相传在石头城里,有块岩石原来犹如刀削一般,光滑如镜。有一次,清凉山中一个山怪出来害民,正好被一群为百姓除妖的仙人发现,遂紧追不舍,山怪逃至此处无处藏身,就隐身峭壁之中。仙人用照妖镜将其照住,鬼脸才露了出来。为了防止山怪逃脱,仙人又置镜于崖边,后来宝镜变成一个池塘,人们叫它“镜子塘”。如今,在鬼脸城西侧确实有一处清亮的池塘,从水中的一侧可以看见鬼脸城的倒影。“镜子塘”里的水清澈见底,鲜红硕大的锦鲤在池塘中嬉戏,池面荷莲飘香,岸边垂柳婆娑,山水相映,水和土柔,风光如诗如画,给人以山雄水秀的灵气之感。镜子塘中有时会飘起一阵阵的白雾,雾气随风飘动覆盖在湖面上,给“鬼脸照镜子”这一奇妙的景观更增加了神秘的气氛。

早年的“鬼脸城”,窄窄的小路两边挤满了篷户,大多为外来无家可归者在此借住,邻街满是废旧报纸、杂物,秦淮河的臭味阵阵吹来。而今,通过数年的改建、整活,石头城已经变成了一个城中公园,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整齐干净,石头城公园内的浓阴下,随处透露着一种古朴厚重的气息;秦淮河水亦由浊变清了,夜幕下的秦淮河上,清风阵阵,桨声灯影,清丽可爱,令人心旷神怡。

华灯初上,游人三三两两漫步在鬼脸城,城墙高处的烽火台在探光灯和夜色的映衬中,仿佛穿越时光而来。顺着城墙看下去,山水依偎,沿着桥下的河水绵延开来。看似城墙的天然石壁,在五色迷离的灯光下!与山、水、城、林交融一体。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建有码头、仿古画舫,游行于此,文人墨客吟诗抒怀,更是增添浓浓诗意。不仅有世人熟悉的刘禹锡的石头城I还有宋代诗人汪元量所作石头城、“石头城上小徘徊,世换僧残寺已灰。地接汴淮山北去,江呑吴越水东来。健鱼奋鬣随蚊舞,快鹘翻身猎雁回。一片降旗千古泪,前人留与后人哀。”这种以朴素的语言叙事,却让人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心中不免泛起一丝伤感。

游人们不难发现,石头城一带不仅地势险要,而且人文荟萃,人才济济。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刘禹锡、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诗人陆游等,都曾留下关于石头城的著名诗篇。明末清初居“金陵八大家”之首的诗人龚贤,清代诗人袁枚,清末诗人、思想家、近代改革家魏源等,均曾在石头城附近生活居住,并留有传世佳作。

石头城是历史的象征、文化的象征,更是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一个足印。

3.步行桥与秦淮风光

石头城历史文化风光带以清凉山脉为走向’融外秦淮河、清凉山、乌龙潭、蛇山、龟山为一体,外秦淮河就是这片融贯古今历史遗存上的一缕“丝带”。

曾经有人说,秦淮河是秦始皇利用人工开凿的一条运河,但是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并没有秦始皇凿方山的记载。据地质学家考证,秦淮河是一条天然河流。据史料记载,远在石器时代,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和居民地。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浓酒笙歌,歌女寄身其中,轻歌曼舞。六朝时,秦淮河及夫子庙一带更成为文人墨客聚会的胜地。隋唐以后,秦淮河渐趋衰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儒学鼎盛,南宋始建的江南贡院,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明清两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富贾云集,青楼林立,画舫凌波,成江南佳丽之地。明太袓朱元璋下令元宵节时在秦淮河上燃放小灯万盏,秦淮两岸,华灯灿烂。在清代江南贡院考区高中状元者就占清代状元总数的52%。明清两代名人中,吴承恩、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翁同龢、张謇等均出于此。

现在,当游人沿着风光旖旎的秦淮河休闲长廊信步来到石头城,眼前碧水荡漾、柳暗花明的景象已经很难让人想象得出这里从前的情景了。过去这里,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以及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越来越多的河流淤塞了,一片片清澈的池塘变成了让人避而远之的臭水池。

2002年开始,市、区政府拨巨资进行秦淮河的综合治理,对石头城景区及秦淮河流域进行了保护性改造。先后拆迁居民1436户、沿河企业43家,整治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在秦淮河综合整治期间,文物部门对沿线的名胜古迹进行了挖掘、保护和修复,清凉门、石头城、鬼脸照镜子、烽火台、六朝风采石刻等著名景点,宛如颗颗闪亮的宝石,镶嵌在秦淮河沿岸,使秦淮河真正成了一条传承历史文化与文明的河流。

整治一新的石城风光带,依城带水,既保留了古典园林的秀美,又融合了现代园林的恢弘。宽敞的步行长廊,堤坝两岸的3级亲水平台,绿地如租—花木葱郁、滨河步行大道逶迤而去。站在秦淮河边极目远眺,所有景点都错落有致,像一幅彩色的油画描绘着美丽的南京大地。这里也成为市民晨练、夜晚散步的好去处。人们在这里聊天,休息,水清澈了,空气质量提高了,秦淮河畔、石头城下,呈现出一片生机盘然的景象。

2005年9月,秦淮河画舫开始迎接游客,古老的秦淮河重新焕发出无限光彩,“桨声灯影”再次出现在世人的面前。游客坐在船上,景随船动,两岸名胜古迹浮现眼前/夜晚漫步岸边,天上繁星点点,璀燦无限,河中画舫伴随着古典而美妙的音乐缓缓驶过,秦淮河仿佛在瞬间获得了新生。

秦淮河,永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既是古城金陵的起源,又是南京历史文化与文明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