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鼓楼风光
27458100000003

第3章 清凉山:南京精英文化的标志(1)

清凉山,古名石头山、石首山!踞于南京城西隅!以建有清凉寺得名,是南唐帝王的避暑行宫。唐以前,长江直逼清凉山西南麓,江水冲击拍打,形成悬崖峭壁,成为阻北敌南渡的天然屏障。东吴大帝孙权在此建立石头城,作为江防要塞。相传诸葛亮称金陵地形为“钟阜龙蟠、石头虎踞”,这只虎踞江岸的“大虫”指的就是如今的清凉山。

1.“清凉寺”与“还阳泉”

清凉寺在清凉山南麓山坳处,现仅存五开间平房一座,红墙黑瓦,四周植桂花与翠竹,门上书“古清凉寺”四字,房前围墙圆门上书“清凉别苑”。寺后有六角两层井亭一座,亭内古井泉水清例。此井是南唐遗迹,旧时井栏尚存,又称南唐义井,井水甘爽,久旱不涸。此井原称“保大泉”,清凉寺僧常年饮用井水,须发不白,故又名“还阳泉”。

龚贤曾在画作中写道:“清凉山上有台,亦名清凉台,登台而观,大江横于前,钟阜枕于后;左有莫愁,勺水如镜;右有獅岭,撮土若眉,余家即在此台下。”从唐代诗人唐彦谦的诗作游清凉寺中可见当年清凉寺的优美景致:白云红树路纡萦,古殿长廊次第行。南望水连桃叶渡,北来山枕石头城。一尘不到心源净,万有倶空眼界清。竹院逢僧旧曾识,旋披禅衲为相迎。

自清乾隆以降,人们谈论金陵风光,必说四十八景。在古代金陵四十八景中,与清凉山有关的景点竟然有两个:“清凉问佛”一清凉山的清凉寺;还有就是“石城霁雪”一清凉山石头城上的雪景。

佛教在南京地区的传播比北方一些地区要晚。五代杨吴顺义年间权臣徐温在清凉山建兴教寺,南唐时更名石头清凉大道场。宋太平兴国五年,幕府山清凉广慧寺迁于此,清凉大道场遂改名清凉广慧寺。法眼宗创始人文益曾住持石头清凉大道场,这个道场既是佛教场所,又是皇家避暑之地,为南唐首寺。

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古城,与很多历史典故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还有很多典故的发生地就在南京。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解铃还须糸铃人”就出自清凉寺。这句成语源自法灯和尚。据宋朝惠林林间集)和明朝瞿汝稷指月录)记载!南唐时金陵清凉寺有一位法灯禅师,自幼悟性过人,然而不为人知。平时性格豪放,不拘守佛门戒规,素为寺内同修所轻,唯独住持法眼禅师对他颇为器重。有一天,法眼禅师在讲授佛法时,有意考验众僧徒的悟性,便问道老虎的脖子上系有一只金铃,谁能够把它解下来?“众僧思之再三,都回答不上来。这时法灯恰巧走过来,法眼又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法灯不假思索地答道系铃的人能够解下来。”法眼和尚听后,大加赞赏,认为法灯颇有慧根。法灯的妙答也令众僧从此对他刮目相看。

后来这句话就被以“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成语流传下来。这个成语现在比喻谁惹出来的事情,仍然由谁去解决。这件事之后,法灯深得法眼禅师的赏识,后来在法眼禅师座下作维那(寺庙中统摄僧众统管禅堂的主要负责人),协助法眼开创了佛教五宗中著名的“法眼宗”。法灯禅师不仅是一位得道高僧,还是一位诗人。他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古镜歌)三首,其中在第三首中写到时人不识古镜,尽道本来清净。只看清净是假,照得形容不正。或圆或短或长,若有纤豪倶病。劝君不如打破,镜去瑕消可莹。

相传当年清凉寺的“德庆堂”匾额为南唐后主李煜亲笔所题。每到夏天李后主常常留宿于此’寺内旧藏董羽画龙’李后主八分书和李霄远的草书,合称清凉寺“三绝”。

弹指千年,昔日清凉寺的遗迹仍存,其中两座红墙黑瓦的建筑成了陶艺中心,供游人遣兴怡情。寺里寺外,环境幽雅,树木葱翠,不时会有小鸟掠空,啁啾鸣啭,令游客心旷神怡,聊发思古之幽情。

2.龚贤的“扫叶楼”与“半亩园”

“扫叶楼”,乍听这个名字!眼前就仿佛飘落片片枯黄的叶子,给人以凄凉的感觉。

扫叶楼靠近清凉山公园大门。拾级而上,迎面就是大门,门上有“古扫叶楼”四字。进大门,再穿过一小门,就是一小院,迎面山墙上有“龚贤故居”,右侧就是“同读画轩”。

扫叶楼

扫叶楼系明末清初“金陵八家”之首龚贤晚年居所,因其自写“扫叶僧像”得名。龚贤(1619—1689),字半千,号半亩居人,清凉山下人等。袓籍江苏昆山,幼年迁居南京。清军攻占南京后,龚贤悲愤出走,漂泊海安、扬州等地10余载;晚年回归南京购清凉山荒地半亩,建屋椽,号“半亩园”,栽花种竹,深居简出,不事权贵,悠然自得。他不仅是一位卓然自立的山水画大师,而且在诗歌、书画等方面造诣也很深。他生活在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13岁习画;21岁左右在秦淮河畔参加了复社的活动,其时正值明崇祯末年,复社成员在这里结社赋诗,讲学论艺,挽救民族的危机。由于他正直不阿的人品,以及在诗、书、画上的成就,龚贤在南京士大夫中显露头角。著有诗集《重山烟树图》、《溪山人家图》、《草香堂集)和《课徒画稿》等等。

扫叶楼位于清凉山的西南面’始建于166年!明清式样!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为270平方米。清咸丰年间!该楼毁于兵火。1889年,奉光绪皇帝的诏命重建。以后又于1901、191年两次重修。这里经历了无数沧桑。屡遭破坏,特别是在10年动乱年代,损坏尤为严重。1979年10月修复,并将楼后“善庆寺”与楼侧“茶社”以花墙围之,构成一组古建筑群。2000年初,在“龚贤故居”的基础上设置龚贤纪念馆。纪念馆的门楣上有当代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题写的馆名,一楼为展示厅,集中展示当代著名书画家林散之、萧娴、陈大羽、费新我等书写的与清凉山有关的诗篇以及龚贤的诗句。楼上为陈列室,陈列柜中展示龚贤书画精品及诗文研究成果。楼后两个展厅不定期举办当代名家的书画艺术展览。

3.声名远播的崇正书院

崇正书院位于清凉山东麓岗阜上,明嘉靖年间修建。其时南京的讲学之风盛行,督学御史耿定向亦在清凉山建立书院,取名“崇正”。“崇正”二字取自宋代丞相文天祥“天地有正气”之句,含有推崇正统的儒家学说之意。耿定向亲任主讲,学生焦竑管理日常事务。徐光启、汤显袓、方苞等都先后在此讲学。

耿定向去世以后,万历七年正月,时任首辅的张居正奏毁书院。耿定向的学生们为悼念恩师,改书院为祠堂,题记曰“耿天台先生讲学处”。万历十一年,祠堂改为“云巢庵”。清乾隆年间,庵堂毁于火灾。至嘉庆初年,僧人展西募资修复,作为佛事活动场所,仍称其为“崇正书院”,并筑一新楼,名为“江天一线阁”。咸丰年间,书院又毁于战火。同治四年,僧人可曾募资重建,更名“小九华寺”。小九华寺供奉地藏王菩萨,相传地藏王肉身曾在此坐禅。每年七月地藏王诞辰日,居民倾城而出,上山进香。“清凉问佛”为明清“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小九华寺”被毁坏殆尽。1980年,南京市政府拨款复建今“崇正书院”,并上移数十米,南京工学院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教授亲自指导设计方案,历时两年竣工。重建后的祟正书院建筑面积达1350多平方米,殿堂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分为三进,与隔山的扫叶楼遥相呼应,蔚为壮观。建筑风格体现传统江南园林雅致的庭院特色,是公园内最大的一组仿古建筑群。

崇正书院依山势分为三进,前两进两侧有游廊相连。一殿与二殿由回廊相连接,廊壁墙上开各式花窗,东侧廊壁嵌有两块石碑。二殿与三殿间是开阔青石平台,其东侧有一组山水小景。三殿是公园的最高处,又称“清凉胜境”,这是一座高6米、宽16米、深20米的重檐翘角古建筑,殿前有水池与石刻的流水龙头,西侧是二层的“江天一线阁”,东侧有假山、水池、六角亭等错列点缀其间。大厅四壁精工画就的四幅大型壁画再现了南京“春牛首”、“夏钟山”、“秋栖霞”、“冬石城”四季景色。登楼可以遥望书院东墙外驻马坡、翠薇园等景点,放眼四周,一片苍翠,抬头远望,方圆百里尽收眼底,令游人产生无限遐思。

4.“惜阴书院”与“陶风楼”

朱自清与朋友提起南京的时候!曾这样说:“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的遗痕。”此话极是。

站在乌龙潭的高处向西眺望,可以看见一片泥鳅脊大屋顶,这儿曾是南京图书馆特藏部。该部内藏许多珍贵史料,种类齐全,极富史料价值。清朝末年,那儿曾经是惜阴书院,是清末南京著名的八大书院之一。“惜阴”二字,原出自东晋陶侃广大禹圣人,犹惜寸阴,吾辈当惜分阴。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为了纪念陶侃平定苏峻、袓约叛乱,收复建康有功,在清凉山旁的龙蟠里创立惜阴书院,书院的规模颇大,聘请当时名儒薛时雨为书院山长,挑选优秀学生入学,培育了不少人才。咸丰年间,书院曾毁于战火,曾国藩积极筹措专款,抢修金陵各书院。1867年曾国藩又加派“候补道桂嵩庆,暨知府廖纶,参将叶圻”惜阴书院予以重修,于1869年7月完工。曾国藩对惜阴书院旧址不但妥为修复,而且进行了相应扩建,规模颇为宏大。现在龙蟠里9号院内,仍立有一块“惜阴书院旧址”石碑。

清末,端方等5大臣去欧洲考察,称赞西欧的图书馆。光绪年间,端方出任两江总督后,深感名都巨埠没有“人类益智,增进文明”的图书馆,即向光绪皇帝奏议,呈请在惜阴书院原址兴建江南图书馆,端方的折奏得到了光绪的批准,于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在1907年正式诞生,馆址选在“惜阴书院”旧址,耗用3万多两银子,建有江南民居式两进两层楼堂,俗称“跑马楼”的藏书楼。图书馆坐西朝东,青砖小瓦,红柱飞檐,三面封火山墙,共有书库间。端方委任翰林院编修、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缪荃荪(号艺风)为江南图书馆总办,并由朝廷拨款,买下了当时号称清代四大藏书家之一的杭州“八千卷楼”嘉惠堂的藏书8000余种60万卷书和武昌“月槎木樨香馆”藏书4557种,以及其他大量宋、元、明、清历代珍贵版本,于1910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光绪年间、辛亥革命后,江南图书馆多次改名,但“八千卷楼”藏书基本完整。江南图书馆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大型公共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