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金陵书话
27458500000014

第14章 书香漫金陵(6)

另有台北学生书局1988年初版胡楚生《清代学术史研究》,以及允晨文化版《墨菲定律》等“新主张文化丛书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四版施罗曼等著《蒋介石传》,全能出版社1987年初版《李敖自传与回忆》等,每本亦需数十元。汉艺色研公司出版的“诗文之美”丛书,我只见到一本,是简上仁编著的台湾情歌集《心内话》,由周邱英薇配图,其是一种耐人品味的艺术品?此外还有过一次与海外版图书的幸会,是1995年南京大学海外书展结束后处理图书,徐雁先生邀我去时,已近尾声,仍挑得十来种,且订价是以台币定价十元折算人民币一元,十分便宜。以王静芝手迹影印的《霜茂楼诗词草》,十二开漆布面三册一函,宣纸精印,墨色如漆,可谓“下真迹一等”,因无版权页亦无定价,遂作价三十元。光华画报杂志社1993年三版《当西方遇见东方》,二十开方本,介绍国际汉学与汉学家,有史料有人物,配有大量精彩图片,不但对国际汉学有分析,而且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反思,二十四元,重光文艺出版社1975年再版《文坛先进张道藩》,可与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蒋碧薇《我与张道藩》对照阅读,多有趣味,二十元。

光复书局1993年二刷《台湾传统建筑之美》,八开本,清楚地反映出台岛建筑对闽南、粤东建筑的承袭脉络,作价二足不出城就能读到如此丰富的海外出版物,可见近年来海峽两岸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而两岸一度均有翻印出版对方图籍的行为,也正说明这种文化交流的不可咀遏。

南京的民营新书店,始于?1980年代中期。我印象中最初还不成其为店,是一个人用一辆三轮货车改装成放书的台面,每天傍晚出现在新街口工人文化宮门口,离中山东路新华书店不过咫尺之地,车上的书大约也是从新华书店批发出来的5但其时新华书店仍保持着官商派头,别人下班它也关门,此人正好打了个时间差,我从来没问过他的姓名,也没在他的车上买过书,但往往被新华书店的下班铃声催出店堂之际,正好见他将车停在了工人文化官的大门口。

早期民营书店中,影响较大的有一家耕耘书店,在珠江路浮桥附近,地点并不算好,但进书有眼光,动作快,服务态度也好,吸引了一批读书人这家书店前后垩持了十来年,但后来一则竞争者多了,二则换了经营人,渐渐衰落,1990年代朱无声无息地关了门。

在社会上造成广泛影响,叫响了民营书店这坱牌子的,是成贤街南京囹书馆门旁的新知书店。这是邱影禹、陈琦等三位研究生创办的,眼光、气度自非同一般他们起初是承包了萆场门江苏教育学院门口的小书店,因为直接从各地出版社进书,并且常有新华书店来进过的文化品位较高的品种,很快做出恃色。南京的文化人口耳相传,不怕路途遥远前去访书,也使他们坚定了信心,遂在1992年夏,以年租三万元的费用租下了南图门口四十平方米的店面,这在南京民营书店中是空前的。那正是新书价格遵年走高的时期,他们不辞劳苦,到京沪各出版社书库中寻找1980年代初的压库书,仍按原价出售,真正慠到了“为书找读者,为读者找书”,所以几乎每天都是高朋满座;每当有新书到店,店里在拆包上架,门外已挤满了等候的人。我在这里就买到不少新印古籍,好几次都是叫了三轮车往家里拖。

这种景象也引起了新闻媒介的注意,电台为此做了专題节目,当时南京发行量最大的《扬子晚报》也约我撰写了报告文学《传播新知的研究生们》,1993年月连载了七天,至少在南京是第一次如此大张旗鼓地为民营书店做宣传。

新知书店的极盛时期维持了约二年,后来因为抽调人员资金经营电器,主要精力不在书店上,渐使人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之感这家书店至今还在,但巳退入般的小书店行列。邱禹后来在军人俱乐部长三角图书批发部中设点,经营上或有进展,但品位上是退步的。陈琦后来在沔海大学门前另开了京版书店,但书的品种少,周转慢,也不是太景气。

与此同时,大行宫路口开了一家国学书店,其前身是南京博物院门口的学术书店,以文物和艺术类图书为主,经营人查洵原是南博资料室的工作人员,可谓得心应手,也是有特色的民营书店之一并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读者群。直到2000年冬当地拆迁筹建南京图书馆新馆为止,近十年间国学书店虽未太红火过,但也未太冷清过。该店港台版艺术图书和杂志不少,我买到过光华书画杂志社1991年再版的《影像的追寻》,大十六开上下两册,介绍十四位台湾摄影家的作品,内多台湾风土民情;也卖过一些旧雕版书,我曾在其中拣出嘉庆间胡克家仿元本《资治通鉴》零本二册。

开设在湖南路上的三联商务文化中心,不能算纯粹的民营书店,但一度是新华书店体系外最大的书店,上下两层楼四百平米。此店得天时,占地利,又有三联书店做坚强后盾度曾十分为人看好,但因为对经营者的选择不当,所谓置将不善,一败涂地,据说短短几年中竟造成数百万元的亏损,后来虽有郑勇和叶芳两位能员先后前来勉强维持,终究回天乏力,在1998年关门了事。

我虽然常去该店看书,但买的并不多,一方面是阅读兴趣的原因,一方面是该店仅开业之初新书较多,此后周转甚慢,经常几个月不见新书上架。至今还引为幸事的,只有开业时所购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影印出版的北大旧刊《歌谣》三册,再就是台湾版《书评书目》合订本全套一部二十六册,是叶芳主持期间优惠以八百三十元售我。该店歇业之前,凤凰台饭店总经理蔡玉洗博士为筹办开有益斋,约我去挑选了一大批图书,看看那些书,也真不该是卖不掉的,而进了开有益斋之后,果然都先后被人买去了。

三联商务文化中心曾经聚集了南京最有活力的一批书业新秀。该店歇业后,几位年轻的业务骨干中,韩洁去凤凰台文化中心开有益斋做了亚务主管,孙晓红在南京二十一世纪书店当了业务经理,徐雷自己开了网上书店,正在物色门面开一家旧版书店;曾是国学书店业务骨干的陶阳,转入此店二年,看出大势不好,在歇业前就已离开,先后加盟江苏美术书店和南师大出版社发行部,最后自己开店经营音像制品,也做得有声有色。就看看这样一批年轻人,也真不该开不好那个店。

现在南京民营书店的典范,或者也可说南京书业的典范,当属先锋书店无疑。1996年早春,钱晓华把太平南路上那间十七平米的小书店命名为“先锋书店”之时,正是新知书店和三联商务文化中心衰退之际6店主钱晓华是青年诗人,南大作家班的毕业生,很多读者的最初印象,就是觉得他太多激情与浪漫,不像个书店老板。他的书店里有一个笔记本,专供读者留下所需图书和联系电话;这决不是摆设,钱晓华当真会打长途电话到各地出版社去为读者找一本书,那可完全是赔本生意。

他将自己对于书的热爱,对于图书经营事1的热爱,不断转化成以人为本、改善书店环境的实际行动1998年秋天,书店搬迁到南京大学南大门附近地处二楼的一百平方米新址后,钱晓华在经营形式上开始了他的“先锋”尝试,将店堂临街光线最好的一条边空出来,摆上桌椅,供读者看书,并免费提供茶水。

1999年10月,先锋书店再次拓展,仍然位于二楼的三百平方米店堂装饰得明爽清丽,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店堂中留下了三片阅读区,沙发、茶几,方桌、靠椅,能同时容纳三十来位读者。仅仅相隔十个月,钱晓华又出大手笔,将店堂扩大到六百平米,图书品种达到近三万种,基本上是社科类、文史《文宗阁小史》书影类、艺术类和经济类,文学类也是以名著为主,决不卖盗版书和低品位畅销书。

在炎热的南京之夏,不少大学生以至大学教授成天坐在凉爽的先锋书店里读书品茗(茶水仍然免费)。不夸张地说,上图书馆都没有这样舒适与方便,更不可能如此及时地读到这样多的新书2001年6月,钱晓华拿下了书店一楼通道口的二十文版《藏书辦影》余平米店面,在那寸土寸金的地方,他却不是用于直接经营,而是请艺术家设计装潢成体现书店精神风貌的“先锋通道”,为先锋书店打开了一个临街的窗口,也为南京书业打开了一个走向现代的窗口。相比之下,一些新华书店将一楼门面出租给非图书行业的行为,未免过于短视2002年初,钱晓华悄悄地在南京西郊租下了一个二千多平方米的“仓库”这一块新天地,将会对南京书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现在还估计不出。

同样因为阅读视野的关系,我在先锋书店买书并不算多,一年不会超过百本。但我愿意经常去坐一坐,看看那里的书,看眷那里的读书人,看看那一个读书环境。近年来又化界爱讲“精神家园”,先锋书店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公园”。

淘书十年:甘苦得失寸心知

一些文化单位的资料室清理旧书,是读书人淘书的好机会。

1993年新华曰报资料室、省文联资料室先后汰出图书数万册,我在其中选得四五十年代出版文史著作近百种,书虽多非难得者,但书价之低则十分难得。次年省委党校图书馆处理旧书,我先后三次淘得近二百册,其中一些书寞不明白为什么会被淘汰。如日本京都桑名文星堂昭和十八年九月初版“东方文化研究所研究报告第十七册”《带钩的研究》,也就是黄永年先生所说抗战胜利后流入南京书市的“印制确实精美的考古发掘资料”,但研究的对象则是中国文物。

此类书我于南京书市上还淘到过几种,有朝日新闻社出版局昭和十九年六月初版“东方文化研究所云岗石窟调查概报”《云岗石怫群》,八开麻布面精装本,系自南京市立第五中学流出者,我以一百五十五元购下;书店平成五年六月《古书目录》中有此书,标价一万五千曰元。东亚考古学会昭和十六年十一月初版“东方考古学丛刊乙种第二册”《上都》,研究的是元代上都遗址,十六开纸面市脊精装本,原由南京泮池书社售出,原收藏者题记1947年4月30日以二十万元购于南京,我今以三十元购得这册《带钩的研究》,则是南京古旧书店转售出来的,时作价四十五元,只不知是哪一年的事了。我亦以此价购得。此书十六开漆布面精装,仅印五百部,几经战乱劫难,今存世之少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