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著名的鬼怪小说《聊斋志异》,而美国人浩克(Dennis Hauck)专门写了一本《全国闹鬼之地指南》,全美有2000个地方被列入此书。作者指出,这些不正常的地方,必须是被“有声望”的组织调査过。此外,他目击过闹鬼的迹象,如冷飕飕的地点、捣蛋鬼作弄人等。但是,他也承认,从未看过一个真正的鬼魂。
这本书里列出的10个著名的闹鬼的地方是:
1.莎莉庄园(Shirley Plantation,维吉尼亚州査尔斯市):这个18世纪庄园的一楼卧室内,有一幅早期居民玛莎?普莱特的画像,每当此画被从一个面对袓先坟场的位子移走时,画框就会震动,发出爆裂的声音。
2.华伦堡(FortWarren,波士顿):波士顿港内乔治岛上的华伦堡是南北战争期间的一座堡垒,其中有一位“黑衣女士”的鬼魂,这位女士是一位忠贞的妻子,因试图协助她的丈夫从南北邦联监狱越狱,而被绞死。多年来她的幽灵经常被人看到,特别是在有雾的天气。
3.白宫(White House,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美国闹鬼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前面已作介绍)。
4.伟利屋(Whaley House,加州圣地亚哥市):伟利在1857年建造这栋住宅前,北佬罗宾森在此被绞死,不仅罗宾森的脚步声经常被听到,许多其他的鬼魂也住在此豪宅内。
5.温彻斯特神秘屋(WinchesterMystery House,加州圣荷西市):这栋神秘屋是温彻斯特步枪发明人的遗孀莎拉?温彻斯特的,在设计师幽灵的指导下兴建的,开始是一栋有八个房间的房屋,莎拉在38年内不断地加建,最后成为一栋有160个房间的未完成的维多利亚式大厦。在夜晚的降灵会中,“好的幽灵”建议莎拉兴建触到天花板的楼梯、终结是死巷的走廊,以挫败“坏的幽灵”。
6.Bechelor爷Grove公墓(伊利诺伊州密德罗西安市):这个芝加哥的小公墓只有一亩多大,自从1989年以来就没有人被埋葬于此,但仍有被详细记录的闹鬼活动,不仅有人的幽灵,也有动物,甚至建筑物的幽灵。
7.伟佛利山疗养院(Waverly Hills Sanatorium,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这个前肺结核疗养院在1920年建立,现在已经废弃和被列为危险建筑,但其中仍有床和设备,这个建筑充满了闹鬼的负面经验,包括捣蛋节鬼用东西砸人,大多数闹鬼活动都在五楼。
8.魔鬼穴(Devil’sDen,宾州盖茨堡,国家军事公园):这个由巨形花岗石形成的地段是南北战争时一场激烈而血腥战争的战场,当地有很强的电石兹和声首现象。这是盖茨堡的许多闹鬼地点之一。
9.17 Hundred90旅馆(佐治亚州沙凡纳市):是该市最古老的旅馆,其中有一个心碎的妇人的幽灵,她在1800年代初期,因为爱人的船出海,伤心地从该旅馆的三楼跳楼而死。沙凡纳旧区的许多房屋都有闹鬼的故事。
10.二号消防站(纽约市):这个在西第三大道和格林威治村交口的消防站,据说是一个消防员鬼魂的家,他的头发花白,戴了一顶旧式的头盔,穿一件红衬衫,他看起来很像一个活人,直到他穿墙而过。
每年十月的最后一天,是美国人的万圣节,俗称鬼节。这是一个成年人积极参与,儿童翅首企盼的节日。
万圣节这个节日究竟源起何处?今日种种的庆祝活动又有什么含义?
首先,万圣节-Halloween这个字,在英文中其实是All Hallow’Even的缩写,指的是All Hallow’ Day的前夕。Hallow在古英文里代表圣人Holy Person之意,因此All Hallow’ Day其实也可以被称为All Saints’ Day,是天主教徒用以纪念所有圣徒的节日。之后经过长时间的演变,All Hallow’Even就成了现代人熟悉的Halloween。
和中国人庆祝节日的习惯不同,基督教徒依据往昔犹太人的传统,庆祝活动往往从正式节日前一天的晚上就开始进行。这也就是为什么平安夜(ChrismasEve)和除夕夜(New Year’sEve)对西方人非常重要的缘故。但是现在的万圣节严格来说,已经融合了许多来自不同风俗的元素,而不再是纯粹属于基督徒的节日。现在许多小朋友在万圣节的派对上所玩的Pinata,也就是把各种糖果玩具装在各种卡通外形的大气球里,然后用棒子把悬挂起来的气球打破,里面的糖果就会掉下来,像下了一阵糖果雨一样,这个游戏便是源自南美洲。
万圣节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塞尔特游牧民族。塞尔特人在10月底夏秋交接的时刻,会带着动物下山回到平地,和家人团聚躲避寒冷的天候。他们相信任何事物状况的改变,尤其是大自然的变化,都和神秘不可角军的魔法有关。在此时,生者与逝者居住的世界最为接近,两者间沟通的甬道将会开启,死者的亡灵也能重返人间。从此处不难发现,这就是为什么即使万圣节在时下已被包装成夸张、只求博君一笑的娱乐活动时,它在许多人心中还是保有一定程度的神秘色彩及正面意义。
而天主教起初订立All Saints蒺Day的原因并不复杂,是因为拥有专属纪念日的圣徒毕竟只占少数,为顾全到其他名气或许不甚响亮的圣者,教廷决定另订一天来纪念所有的圣人。后来为了希望使塞尔特人归化自己,All Saints’ Day便又从原先的5月3日移至11月1日,却也让塞尔特人崇拜超自然力量的习俗和万圣节更加密不可分。头痛的教廷也就有意识地将所谓“超自然力量”与撒旦或地狱使者的蒽象联结在一起。如今这也就是一提万圣节,就免不了想起女巫、狼人或鬼怪的原因。(摘自《世界周刊》2006年10月29日张迪凯文《万圣节搞鬼大出击》)
2008年的鬼节,我们剑桥中国文化中心夕阳红活动站组织了40多位中国老人,去波士顿郊区的有名鬼城-Salem(也叫女巫镇)去参观那里的鬼节活动。
早在1692年,Salem这个地方,发生瘟疫,死了不少人,有人向法院起诉,是村里几个漂亮女子惹的祸,是她们把邪魔引到了这里。那时的法官也不懂科学,相信迷信,就把一个少女判处死刑,以降妖魔。这个悲惨的故事,使这里成了出名的“女巫城”。这里建了女巫博物馆,纪念这个屈死的冤魂。每年的十月下旬,这里要举行一个星期的纪念活动,吸引全美各地的游客。
我们40多位居住在大波士顿地区的中国老人,由曾经看过的王继海夫妇领队,一下火车直奔Salem小镇的华盛顿街,很快拐向另一条街,只见这条街人头攒动,商铺林立,很多化妆得鬼模鬼样的男女,在街上或东游西荡,或站在一起做着鬼脸,或跟游人打招呼,与游人拍照。玩杂技、杂耍的人,吸引了一圈又一圈的人,商店橱窗里全是“鬼”模特,或鬼服饰、鬼灯饰。可以说,一条街上处处鬼影绰绰,群魔乱舞。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人装扮的鬼,不觉得害怕,反而觉得十分有趣而又好笑。
我们特地进女巫博物馆看了展览,
展览分多个展厅,一个个讲解,让你了解女巫被害的全过程。
这条街上所有商品在节日期间免税,不少人买了一点纪念品。我们为在美国的三个孙辈买了T恤衫,印有女巫Salem女巫博物馆外景拿着扫帚的图案,留给孙子们鬼节时穿着好玩。
我们从未见过那么多奇形怪状的“鬼”,所以带着照相机,见鬼就拍。这些“鬼”很通人性,见你要拍,马上摆好姿势,笑脸相迎,鬼脸翻新,让你拍摄。
鬼节到来之前,很多人家把家门口装点得多姿多彩,奇奇怪怪。几个南瓜掏空,刻出不同的“鬼脸”摆在门口。黑袍黑帽的巫婆骑在扫帚上,好像一有动静就会立刻升天。纸做的蜘蛛网密布在窗户和门前的花树上。有流水小花园的人家,会让流水管道不时发出几声叹息,使人感到阴森可怕。电光彩灯挂满房前檐下或花木上,多数为橘黄色和蓝绿色,到了夜晚,把它点亮,散发出阴森森的鬼气。玉米秆扎成的草人,上有纸做的似人似鬼的头,身穿破旧的衣服,好似“门卫”。
近年来万圣节出现像连锁信一样的“鬼送糖”活动,没有人知道这是在何时何地展开,不过有些人宣称他们已玩了几年这种游戏。
参加“鬼送糖”的人,必须先制作装满糖果的礼物袋,或是把糖果以及万圣节贴纸和铅笔等小玩意装在塑胶南瓜里。小孩子通常由父母开车,趁着夜色把礼物放在朋友家的前廊,按门铃后拔腿就跑。小孩子感到最困难的就是车子停得太远,为了回到停车的地方,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扮鬼的人除了送糖,还得留下一首诗,说明万圣节的鬼找上这栋房子,如果收糖的人不按照附上的指示,在一两天内送糖给另外两三个朋友,家里会闹鬼。送糖的人也必须留下一个鬼标识,让“受害人”挂在窗口,显示这栋房子已经被闹过。这就像滚雪球一样,直到每家门口都出现鬼影。
鬼节晚上的各种活动更是登峰造极。有的大男人穿上黑袍,戴上黑帽,甚至戴上鬼面具,在自己家门前,放着音响,狂舞乱唱,吸引孩子去要糖。有的大男人打扮成鬼样,站在玉米秆草人的后面,一声不响,跟过往的大人和孩子握手。而女主人则在灯光昏暗、弥漫着阴森音乐的屋里给孩子们发糖。
他们也乐意跟你合影,很多老人跟他们合影留念。
在鬼城Salem作者夫人与扮“鬼”的人合影留念。
这天晚上,孩子们是最高兴的。他们穿着奇装异服,到处活动。大一些的孩子,会成群结队,到有灯亮和南瓜装饰的人家要糖,一进门,他们会说:“TrickorTreat!”这时,主人会马上把糖发给他们。小的孩子往往由母亲带着,去人家要糖,为锻炼孩子的胆量,母亲会促使孩子敲门,开口讲话,许多平时胆小,不肯讲话的孩子,这时也会勇敢行动,开口要糖。孩子们往往提着特制的南瓜形要糖盒子,一圈转下来,都是满载而归。
有的父母会开车去大Mall的店家要糖。每个鬼节晚上6点钟开始,Mall里每一家店都会有一两个人盛装站在店门口发糖。大人孩子成群结队,来来往往,个个穿着奇装异服,有动物形,鬼怪形、肥大形,可说是奇装异服表演,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景。只要你的孩子有劲,尽可以楼上楼下一家一家地跑,到各个店去要。有的店家为了吸引孩子,在一个大的店面里设几个发糖点,引得孩子在店里乱窜乱跑,逗得店员呵呵大笑。最引人入胜的是橱窗里专门为鬼节搞的摆饰。有血淋淋的,有阴森恐怖的,有荒诞滑稽的,也有令人作呕的,真是出尽了“鬼点子”,制造了“鬼气氛”。
美国人以平常心对待鬼魂,认为鬼也是有灵性的,跟人类亦有共通之处,不是谈鬼色变,而是跟鬼有一种特殊的亲情。在美国不少城市中心就有墓地,而墓地清扫得干净整洁,像花园一样,是人们休息散步常去的地方,活人与逝者和谐相处。有的人家就住在墓地旁边,出门或从窗户就可以看到一排排的墓碑,经常看到有人送鲜花摆到墓碑前,整个墓地庄严肃穆,但常常是花团锦簇,极少听到哭泣之声。周末有的家长还带着孩子到墓地来玩。
美国人活时装神弄鬼,处理死后事务却越来越明显地呈现新趋势:我行我素的婴儿潮世代的人要亲自安排他们死后的葬礼,而且葬礼不再是一片哀悼情绪,反而充满个性化的设计,甚至表现出疯狂和有趣。他们认为,死亡是生命形式的转换,值得庆祝,尤其是那些长寿而且活得有意义的生命。
生前规划葬礼的趋势,主要由婴儿潮世代的人们推动产生,这一代人已经陆续为他们的父母举办葬礼,亲身体验到安葬老人的辛苦,因此他们不愿意把自己身后事务的负担留给子女,而是在他们还健在的时候就先规划好。
死亡对这一代人来说不再是禁忌话题,他们不仅要事先规划,而且决心按自己喜欢的方式举办葬礼,事先规划好一切细节。这一代人不想默默地坠入生命的黑暗,他们要有声有色地离去。事先规划后事的人们,通常很讲究葬礼的个性化风格。他们死后仍被人们记得。他们不一定想要最耀眼的棺木,但他们会要求摇滚乐队在餐馆为追思的人演奏;他们或许决定不设立大型墓碑,但可能为了欢乐,他们会选择在有音乐喷泉的公园举行。葬礼上会搭设帐篷,订好上等美味餐饮,招待参加追思的人,把葬礼变成派对。
资料显示,导致葬礼形式富于弹性的因素之一是人们越来越接受火化。2005年,全美240万个葬礼中,有32%是火化。1990年,火化的比率仅有17%。火葬比土葬容易得多,由于没有死者的尸体停在一边,人们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举行葬礼,而且火葬的价格比土葬的一万元至两万元花费低得多。在葬礼气氛方面,人们越来越不像从前那样表情肃穆,反而希望葬礼能“庆祝”生命形式的转换。(摘自《世界日报》2007年7月24日A2版的报道)
为把自己的生命划上完美的句号,人们对葬礼的选择五花八门,有的浪漫有趣,有的近似疯狂。你能想象吗,高尔夫球场上排队打球的人,其实是在参加葬礼;一只粉色缎子裹着的超大号芭蕾舞鞋,其实是棺材;火箭飞向太空,里面装着地面观众们亲人的骨灰……
在美国和欧洲,几个勇于想象的人策动着,一群直面死亡、渴望“死得有趣”的人响应着,迎来了欧美社会的“新葬礼时代”。有人说,他们是人生最后的包装师,像策划一台演出、一次晚宴、一场聚会那样,兴致勃勃地举办葬礼,引来无数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众多思考……
下面是一则关于“欢乐葬礼”的故事。
马克·达菲和一个年轻人站在高尔夫球场上,注视着草坪上挥杆打球的人们--大家穿着浅色运动衫,戴着漂亮的鸭舌帽和墨镜。球被一个人高高击起,又稳稳滚入洞中。人们放下球杆,高兴地鼓起掌来。
“你们在打高尔夫比赛?谁赢了?”有人走过来问。
年轻人欠欠身,郑重地答道:“不,这是我父亲的葬礼。他以前每个星期必须去的地方,不是教堂,而是高尔夫球场。”他顿了顿,指着身边的马克?达菲介绍道:“所以我父亲还活着时,就找到了达菲先生的爱佛瑞斯公司,给自己制定了‘高尔夫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