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零距离”看美国
27460600000029

第29章 文化碰撞与融合(3)

有趣的是,有些美国人的名字取得十分怪诞,以至闹出笑话。据说,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曾经有一个学生到图书馆申请做工。馆长问他:“贵姓?”他答道:“你猜。”馆长听了十分恼火,怒气冲冲地说:“我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来猜你的姓。”说罢拂袖而去。其实这个学生的姓名就叫威廉你猜(William Yo-guess),不料他竟因此失去了一次做工的机会。又如芝加哥有个警员在街头抓住一个喝得酩酊大醉的酒鬼,问他叫什么名字,他醉醺醺地回答:我是酒鬼。警员怒喝道:谁不知道你是酒鬼,问你叫什么名字?谁知那醉汉也不示弱,嚷道:我不是告诉你我叫酒鬼吗?警员将信将疑地一査,才知他果然叫酒鬼卡特(Toper Carter)。所幸这类古怪的名字在美国并不多见,否则不知要闹出多少误会。

美国人喜欢直呼其名。如果你尊称他“博士”“教授”“牧师”就显得见外了。一位河南姑娘嫁给老美,第一次到婆家把丈夫的父母叫“爸爸”“妈妈”,对方不领情,非叫她改口叫名字不可。

二、在介绍住址时美国人是从小到大,中国人是从大到小美国人介绍单位或家庭住址时,总是从门牌号码谈起,然后是街道、路、镇、市、州。而在中国,总是省、市、县、乡(或单位)、村、路、门牌号码,两国人的住址介绍方法是完全相反的。而信封的写法,也是相反的,收信人的地址,写在右下角,寄信人的地址反而写在左上角。我在国内向美国寄信这么写了,邮局过了一天,把我寄到美国的信又寄给我本人了,我去邮局问:“为何把我寄给美国的信退给我?”邮局的小姐看了半天,才悔悟过来说:“对不起,我们弄错了!”这时,我的信才寄出。

中国的“万”表示很多很多的数,而英语与“万”读同一个音的“one”,只表示“一-”个,真是同读一音,差之万矣!因为“one”是学英语的人最先学到,最常用的字,所以感到特别新奇。

在数学中读分数也是与我们相反的,我们是先读分母再读分子,中间还加个“之”字,如1/2读作二分之一,而美国是从分子读到分母。英文的读法是“onetwo”。

四、中国人做了坏事是不敢声张的,千万百计瞒着,而美国人则不同

如小偷爬上你家屋顶,不慎坠地,他会起诉你;抢劫犯可以因为公司生产的手枪质量不佳,而把公司告上法庭,而法庭居然可以接受,有的律师也会找出歪理为他辩护。

五、日常生活习惯不同

由于中美文化的差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不同的习惯。有的也是截然相反。现略举一些:

1.问候方式不同。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吃过吗?”“怎么痩了?”或者问问冷暧情况。因为中国人最关心温饱问题。而美国人见面,互相微笑一下,然后各走各的;熟悉而又好的,则拥抱一下,或者脸与脸靠一下。

2.吃药。中国吃汤药或药水,估计一下倒在杯里或碗里,稍讲究的是勺子量一下;而美国人吃药水必须用量杯,按要求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吃下去。

3.吃食上。美国人不吃凤爪、猪蹄、猪内脏等东西,不杀活鱼,不吃有剌的鱼,不吃鱼头,而这些中国人都吃。

4.洗浴。中国人晚上洗澡,干干净净睡觉,而美国人早上洗澡,干干净净上班、做事。

5.用遥控器。中国人喜欢在外面包上塑料皮,而美国人不包。

6.坐小车系安全带。美国人只要坐上车,马上把安全带系好,而中国人不喜欢系,有的怕被警察査到罚款,才被迫系上。

7.装物品用过的容器。美国人用过全扔,不会久久放在家里。而中国人只要认为能用的容器,一件也不会扔掉。特别是喜欢用罐头瓶作为茶杯使用,这一点被美国人列为中国人的特征之一。

8.使用牙膏。中国人会全部挤完,一点不剩,才把牙膏皮扔掉,而美国人用去3/4左右,就不想用力再挤,提前扔掉。

9.喝茶。中国人喜欢喝热茶,所以每个有老人的华人家庭都有烧开水的壶,有热水瓶,便于烧开水,泡热茶,而美国人喝冰茶,凉水中还要加冰块。一般人家都无烧水壶和热水瓶。

10.中美喝酒大不同。在美国,华人与美国人的喝酒方式也很不同。华人喜欢温酒喝,美国人喜欢冰酒喝;华人喝酒多佐以佳肴,美国人却是“纯”喝酒,不吃菜,最多面前有一小碟薯片、腰果什么的;华人喝酒讲究气氛的营造,要有三两个朋友聚在一起,促膝谈心,轻斟慢饮,其乐融融;美国人喝酒多是孤身一人来到吧台,端起酒杯一仰脖就一干而尽,然后掏出钱往吧台一-放,不一定要通知酒保,拍拍屁股就走人,干脆利落;华人喝酒讲究灯火通明,还要高声猜拳行令,非要闹个一醉方休,故以撒泼闹事的华人酒鬼众多;美国人喝酒讲究情调,酒吧里灯光柔和、轻音缭绕,人们慢声细语。奇怪美国很少有人喝醉撒泼闹事的。

当然,随着酒吧在亚洲各地的日益盛行,华人喝酒的方式也正在慢慢改变中。

六、对身体的审美,中美也有明显差异

过去中国人以胖为美,认为那样有福气,有派头,发胖称为“发福”。肤色以白为美,妇女涂脂抹粉,把脸面化妆成靓丽白嫩,这才是所谓“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如果皮肤黝黑,那是国人不喜欢的。而美国人喜欢棕褐色的皮肤,认为那是健康、富有外在美的标志。所以每到春末夏秋,有不少美国人白人会几乎脱光衣服,睡在河滩或草地上,直挺挺地晒太阳,以求得有棕色皮肤的美丽。在城镇上有美容店“Tan”(日晒后的颜色棕褐色),原来美容店里是一间间小淋浴房,人进去接受某种液体的喷撒,不到一分钟就变色了,能保持一周,每次要花十多美元。

在身体暴露方面,中国男人可只穿三角裤在外乘凉和游泳。而在美国男士不可以这样,要是去游泳,男人穿的大裤衩要耷拉到腿弯儿,女士则多穿“三点式”泳装,上了游泳池,可以大摇大摆在公共场所窜来窜去,一点不觉丢人现眼,反而觉得时尚、前卫、自豪。

美国女人平时打扮比较性感。暧和天,穿的衣服较少,就是有点冷,她们好像也不怕冻,常常有半个胸脯露在外面。但是在医院检査身体又强调身体隐私权。例如给女人检査乳腺时,必须经女人同意医生才能留下。而在中国,护士给病人打针,不管有无他人,也不管被打的人是男是女,拉下裤子就朝屁股上打,毫不讲究,这一点倒是显得中国人很开放。

七、对权和法的认知,中美两国人态度是不同的

美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一切依法办事。当然美国法律也不是十全十美,但是事事有法可依,只要你违法,总有办法对付你,即使你花钱找辩护律师,往往也难辞其咎,起码让你生活中增加许多麻烦和不愉快。所以美国人对法律是敬畏的,一般人都能遵法守法,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免招惹是非。而对掌权的人,不怎么十分敬重,认为那只是公众人物,是拿纳税人的钱,为纳税人和大众服务的。即使谈到美国总统,一般人也是不屑一顾。在很多场合,会让你觉得市长平民没有什么两样。最近几年波士顿市每年一次老年运动会,市长总是到会讲话,和大家一起比赛,每次参赛的中国老人都比较多,有的人提出和市长拍照留念,市长都欣然同意,和每个要求拍照老人合影,态度非常亲切自然。往往去的只一个市长,至多加个把市长助理,没有什么“常委”“部长”一大拖的人陪衬。

在美国餐馆里没有雅座。原来我想,美国人怎么不会赚钱呢?你中国弄个雅座多收钱,花钱买舒服,不是常理吗?后来,我知道了,要是在美国餐馆里弄个雅座,老板看见有钱的喊声:“楼上请。”那肯定挣几辈子的钱也不够打官司的。因为顾客来了,指着雅座说,我要坐那个位置。老板说,那要交钱的。那顾客肯定上法院告状了。那老板得按歧视罪处理,什么精神损失费等乱七八糟的加起来,没法计算了。

八、美国人对待绝症是不隐瞒的

在中国,谁要是被査出癌症,医生不会告诉病人,只能告诉亲属,所有亲戚朋友也会对其隐瞒病情,恐怕病人知道了“剌激”太大,加速死亡,有的人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真是死得冤枉。而在美国,所有的癌症患者在进入医院的第一天起,就会被告之病情。美国人认为,告诉病人病情真相,这是必须的,而且癌症患者在病情得到控制后,一般都重返工作岗位,有的人在化疗期间还去工作,没有人敢因病解雇他,因为这样做是违法的。

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董辅扔在因癌症逝世前曾赴美就医,他曾这样描述了治疗的过程:“在美国,在治病中,很注意发挥病人的自主作用。进入治疗前,医院就发给我许多有关此疾病和治疗的资料,有的资料甚至会详细地告诉病人如何通过调节饮食防止和对应各种副作用,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或者不可以过性生活以及如何过。”

在治疗期间,病人都住在家里。除非必要,是不住院的。除了由于住院的费用太高,医疗保险不能支付外,更重要的是让病人生活在家庭气氛中,与家人团聚在一起。

美国的癌症患者们对待疾病和死亡的态度,也常常令人惊讶和感动。

有一位母亲患癌症已到晚期,病情严重,浑身插满管子,躺在病床上动不了。她的两个孩子都还很小,一个7岁,一个5岁。一天,孩子给护士写了一张纸条:我能让我妈妈和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哈利?波特》吗?护士把这张纸条转给大夫。

结果,大夫的决定是可以去。当时这部电影刚刚上映,票房正火,但电影院同意为这位母亲加一个专场。医生护士们做了大量的准备--他们要带上药和全套设备以防不测,要配备专用的救护车。在那年的感恩节前,这十几个人,包括母亲、孩子、医护人员,到电影院看了专场的《哈利?波特》。

感恩节不久,这位母亲就去世了。但她在走之前,完成了她和孩子们的一个心愿。这正是美国人对待疾病的一种态度:得病也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要让它尽量过得正常,过得愉快。

九、对妇女“坐月子”的照顾方法完全不同

中国妇女生了孩子,在一个月内不能喝冷水,吹冷风,吃凉饭,必须热开水、热饭、热汤、热菜,否则,会使坐月子的妇女生病,并说月子里的病不好治疗,千万要小心。所以有的农村妇女生孩子,在屋子里坐一个月,哪怕是大热天,也不出屋子,稍微凉爽的天气,还用头巾把头包上,防止着凉,造成头疼的后遗症。

而美国妇女生了孩子,护士马上端来冰水让产妇喝,冰凉的水果、饭照吃,不但孩子要洗澡,产妇也会马上洗澡。有的只休息一个星期,或者10天半个月就开车上班了。这样做,她们也没有病,中国妇女到美国来,有的生下孩子也跟美国学,结果落下很多毛病。当然也有人能够适应的。

十、诚实的美国人不钴法规的“空子”

美国人似乎对自己的权限特别清楚,而且事事处处显得相当地小心翼翼。很多美国人像孩子一样,坚决地认为“我不应该说谎”。对陌生的人也比较相信。所以在一些中国人眼里,过于天真纯洁的美国人反而显得有些傻乎乎的。中国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美国的法律法规中找到一些漏洞,但美国人决不会费尽心机地去钻这些空子。甚至有时候中国人告诉他们有漏洞可钻时,他们会惊讶地睁大眼睛,不可思议地问你:“天哪,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些东西?”

中国人懂得什么叫“用足政策”,什么叫打政策的“擦边球”,所以常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中央制定的政策、法规贯彻不到底,层层走样,层层加码,美其名曰联系本地实际,贯彻中央政策。这就增加了中央政策贯彻的难度,助长了歪风邪气。正如一首民谣所说:“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国务院,发文件,一级一级往下念,政策始终难兑现。”

在美国,如果你的收入在某一个标准以下,就可以申请“全球优惠线”电话服务,从而享受各种话费优惠。在美国留学的大部分中国留学生都会申请这种优惠服务,而且一般是由某个人申请一条电话线,然后几个中国留学生一起使用。这件事,使美国学生感到特别不安,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符合这个条件,从来不敢使用。中国学生叫他们使用,但他们还是坚持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是否拥有这种权利。于是劳心劳力地打电话到电信公司査询有关使用“全球优惠线”的政策。电信公司表示,他们并不介意他们也享受这种优惠。直到这时候,美国室友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并欢呼起来:“太好了,我们终于和你们一样使用这条电话线了!”

正因为这种诚实、善良和天真,才换来了美国的富有和强大。其实,所谓的“精明”,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诚实、善良和天真使人拥有自然的智慧。

十一、美国人的职业观不分高低贵贱,充满自信

西方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无高低贵贱之分,强调的是干事业的兴趣和自在愉快。而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其成功与否,并不是靠与别人比较来证实,更不需要通过其他人的肯定来获得满足和回报。

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守住一份简朴不愿意显山露水,越来越被西方人认为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

一位在中国留学的美国学生说,因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的差异,使我们留学生往往没有情绪与中国大学生聊那些如何功成名就的人生话题,对我们来说特Boring(枯燥)。中国的大学生常常太一本正经,个个鋳躇满志,期盼成为干番大事业的成功者,都觉得自己是个人物。对比之下,西方青年更热衷去亚洲、非洲、南美等不发达的地区当一名志愿者,比如义务医生、教师,有机会去帮助需要的人,这种人生特别带劲和有意义,这才发现自己的价值,充满成就感。

安贫乐道是否意味着失败,我读过中国杂志上一则故事,介绍旅美音乐家谭盾,初赴美时曾为生计所迫在纽约的一间银行门外拉琴卖艺,与他做伴的还有一位黑人乐手。十年后的一天,谭盾在路过那间银行时瞧见昔日同伴仍在老地方卖艺。黑人乐手问谭盾如今在哪里卖艺,谭盾说在卡内基(纽约著名音乐厅)拉呢。那黑人乐手打趣道:“在那能挣着钱吗?”谭盾也幽默地回答:“还行。”

中国人的评论是:“谭盾靠自我奋斗在洋人的地界上功成名就,而那黑人因庸庸碌碌十年,落得终日在街头卖艺。”这个评论,美国人觉得特好笑,且过于“中国特色”了。

在西方,街头卖艺是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街头艺术家同样是艺术家,不论你在街头表演还是在音乐厅表演,无贵贱之分,都是受人尊敬的职业艺术家。有些街头乐队水准相当不错并演出了名气,每天他们到固定的广场上班演奏时,会有乐迷拥在周围,并风风光光地出售自己乐队的CD。

一些成功的街头乐手、画家的收入,与一介办公室职员的薪水相当,其中有些街头艺术家就靠着在街头、集市上为行人提供娱乐置了房产。有位朋友原在大乐团拉小提琴,可他嫌不自由,便放弃了整天着礼服在音乐厅表演的职位,宁愿下到酒吧及街头在狂欢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