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零距离”看美国
27460600000042

第42章 法律及其热门争议(2)

偶然浏览其中的几封信件,还看到一些精彩片段。例如,某“被告”试图用躲起来的办法,拒绝接受法庭的来信。岂料到,根据法律规定,只要送信人作证说,曾作过若干次投递的努力,哪怕是收件人拒收,也算是送到了。看来采取“鸵鸟政策”并不奏效。到了2006年底,法庭终于作出了初步的判决:“集体诉讼”理由不足。也就是说,原告必须单独证明每个被告侵犯了原告的利益,给原告造成了损失。谢天谢地,神圣的法律,毕竟还是有公证可言的。不过先别忙着说这是虚惊一场,如此错综复杂的纠纷,要到哪年哪月才有定论,还不知道呢。

婴儿脑瘫接生护士遭殃

2006年,用迷信的话说,是流年不利,官司缠身。人寿保险的案子还没结,她又收到了一张法庭的传票。原来三年前,她在密西西比南部某医院的妇产科当护士,曾经参与过一例难产病人的接生。如果不是医院给她寄来产房病历的复印件,这事她早就忘得干干净净了。这个婴儿在一年多前被确诊患有“脑瘫”,其家人于是起诉医院和医生没有及时施行剖宫产,使胎儿缺氧至“脑瘫”。她虽然不是被告,但因为是当事人之一,就一次又一次地被传唤去作证和出庭。

原告极力想证明,她作为产房的值班护士,没有促使医生施行手术,应负过失责任;而作为前雇主的院方,必须给予病人经济赔偿。其所索要的金额,超过百万美元。幸好有关律师和法庭费用,都由医院承担,但是她的精神压力也可想而知。她在妇产科工作时就知道,不少同事都遇到过类似的诉讼。昂贵的法律开销,使为妇产科医生承保的保险公司,不得不将保险费年年大幅度提升。“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一部分的费用,最终都是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的。

先别说妇产科本来就是法律风险较高的地方,换一个部门,调一个工种,照样如此。她离开妇产科不久,曾经为保险公司作过一段时间“病案专理员”(Case Manager)的工作。离职后,忽然接到了一位过去的病人的电话,声称对自己接受的美容手术的效果不满意,准备将主刀的医生告上法庭,希望这名美国人来给她作证人。这可不是一句“对不起,我不想介入”就能解决问题的,若对方愿意的话,可以让法庭出传票传你出庭。你敢不到,就是一项“蔑视法庭”的罪名。

后来这名美国人又在政府机构找到了工作,那里收治的少年儿童,大多都是些没有父母家庭的弃儿。有一个患有精神压抑症的小孩,上吊自杀了。这一来平常那些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亲戚都不知道从哪里冒了出来,要状告政府部门玩忽职守,草菅人命。目的很明确,也很简单,一句话,就是冲着绿钞票出来的。

总而言之,在美国,你跟法律脱不了关系。平日里多“学雷锋”,积积德,行行善可以,但见义勇为的好事,是不能随便做的。冬天你门前的冰雪,让邻居滑倒摔伤了,作为业主的你有可能得吃官司。看到强盗打劫,你去拔刀相助把贼人打伤了,那贼反而会告你个“故意伤害罪”。这都是有案可稽的事,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天方夜谭。

既然“惹不起,躲着走”行不通,那么身为少数族裔的华人,应该在遇到法律麻烦之前,就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比如说,如果你有房产,就得买好业主保险;做小生意的,更要购置风险保险;若是专业人士,也必须有专业责任保险。只有未雨绸缪,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美国是一个民族大熔炉。美国人在这个文化里长大,也并不很在乎一个外国人的言谈举止是否符合道地的美国风俗。但是如果谁触犯了他们的法律,企图用风俗不同、文化背景有差异来为自己辩解开脱,那只能是徒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这一点上他们绝不含糊,也绝不客气。

著名华裔法学博士林晓云先生讲了他亲自接触到的华人触犯美国法律的故事,对移民来美或者探亲观光的华人都很有警示作用。

林晓云先生是美国德恒律师事务所全球合伙人。他说:挂牌开业后的第一个月里,一位先生由朋友介绍来找我。几天前,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驱车送亲人去机场,半路轮胎打滑,与另一辆车相撞。据这位先生说当时车窗外黑漆漆一片,也看不清对方车在哪里。偏偏他的亲人又要赶飞机,所以他就将车开走了。刚到肯尼迪机场,就被尾随而来的警察铐上手铐,刑事拘留了一夜才获释放。检方对他的起诉是擅离事故现场。他说,车撞伤了人以后逃离现场属于刑事罪。希望我能替他向法官解释,作为一个刚到美国几年的外国人,并不知道美国有这样的刑事法律,不具备犯罪心理,因此不应判罪,或至少应该得到宽大处理。虽然我当时刚从法学院毕业,缺乏执业经验,但仍然直截了当地告诉他,美国法律不承认这样一种辩护理由。这一点也为我后来的经验所验证。这位先生后来同检方达成认罪减刑型的妥协,总算没有坐牢,但失去了原来的医院工作,失望地回到中国。在这个案子中,我的客人多少有点过错,因为离开事故现场的确是有悖常理。但有时被告的行为其实没有恶意,按常理也说得过去,只是因为触犯了一条他并不知其存在的刑律,就被起诉定罪,那就很冤枉了。

有一位华人在移民局申请返美证(即申请绿卡期间临时出国后返回美国的许可),等了两年尚未批准,每一次去移民局询问,都碰一鼻子灰,被那儿的工作人员三言两语打发走,心中很是不平。这一天他又悻悻地来到移民局,并没有抱多少希望,不想遇见一位和颜悦目的女士,不一会儿就把事情办好,要他次日早晨来取返美证。他真是感激万分,一个劲地道谢,并执意要给这位女士塞200块钱,以示感谢。女士连连摇头,说她的部门有规定,不准收礼。我们这位先生仍不甘心,便说那么我明天拿了返美证再给你吧。

第二天他拿到返美证后,果然从口袋里拿出200美元,一面向那位女士道谢,一面把钱递过去。不想站在她身后的一位男士正是联邦调査局的特工,走过来二话不说,就把他铐上手铐带走。

美国联邦法律中确有规定,政府工作人员不许收礼,非政府工作人员也不得送礼,即使是对一位政府工作人员本来就应该做的事表示感激也不行。其实细想起来,这条法律也有它的道理:如果仅仅禁止事前贿赂而不禁止事后馈赠,有意行贿的人就可以用事后馈赠的方式来变相行贿,执法者如何区分呢?斥责一番不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以重罪(最多可判监禁6个月以上)的罪名起诉他呢?难道检方手里像样的刑事大案不够做了吗?这位华人最后总算没有坐牢,但监外假释也很麻烦,况且留下刑事记录,真是冤枉得很。

林晓云先生遇到的另一个刑事更加离奇,更加不可思议,因为它是由夫妻恩爱引起的。有这么一对夫妇,新婚燕尔,为谋生计在美国开了一家餐馆。一天晚上10点左右,两人正清扫打烊,太太忽然接到母亲电话,称患急病刚被送进医院。太太急于赶去探望,同先生打了个招呼,就匆匆地冲出餐馆,向自己的汽车走去。时值冬令,正是那一年最冷的一天。先生心里猛然一动,拿起太太的大衣追出来,要她披上。太太只说了句:“我不冷”,随手将丈夫的手推开,一边就往车里钻。但先生拽着她的手臂不放,执意要她带上大衣。偏偏这时一位邻镇的警察下班路过这里。在他看来,一男一女推推拉拉,似乎是在打架,就停下车来询问究竟发生了什么。没想到两位都不会一句英文,硬是解释不清。警察满腹疑心,就要把男的带走。女的一看急了眼,对警察又哭又喊。警察一气之下,真的把男的铐上手铐带走。

庭审时,太太作证,说她与先生婚后关糸很好,从未打过架,那一晚确是因为母亲有病,急于去探望,所以把先生拿来的大衣推回去。先生完全是好意。但警察认为太太对他态度不好,不愿撤回起诉,坚持说他看见男的对女的动粗。

双方作证,检方与辩方律师进行了辩论。接下来法官宣判。他那一番话真让人啼笑皆非。他说他过去也开过餐馆,因此知道餐馆在晚10点左右打烊时是最忙的。他断定,被告之所以同太太拉拉扯扯,是因为他想要太太在餐馆帮忙,而不愿她离开。

后来,这个案件上诉到州法院,州检察官撤销了起诉,总算了结了夫妻恩爱的官司。

应该说,美国的司法原则是比较公正、公开和严谨的,大体上也是公平的,特别是执法的透明度比较高,参与判决过程评审的大陪审团成员来自各方面的美国公民,相对讲,他们比较同情弱者,有扶贫济困的倾向,对一般群众的利益多有维护,使美国的法律在执行过程中,更有民众性。

想移民怕移民,百年之痒搔不清

2006年5月1日,美国“无移民日”的大罢工和大游行蔚为壮观,在各大城市百万游行大军中,各族裔的人结成空前广泛的统一战线,众志成城抗议美国众议院共和党人提出的严厉打击非法移民的议案。

毫无疑问,这场主题鲜明的大游行传递的资讯是相当成功的。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所有的美国人都是移民的后代或移民,无一例外。就是印第安人据史考也是从欧亚大陆先期迁移过来的。主要区别是来到这块大陆的时间有迟早,贡献有大小。可以武断地说:没有移民(无论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美国将遭遇重大打击。如果从更长的历史眼光来看,美国的建立,正是靠最早的合法与非法移民,通过他们的艰苦奋斗,才得以完成。因此,从根本上说,没有移民,就没有美国。另外,正如美国劳工部长赵小兰所说,今天的美国,正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因为美国劳工的来源也已多元化了。

美国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不管是合法移民还是非法移民,只要秉持自尊努力的精神,坚持不懈的奋斗,就可以追寻和实现各自大大小小的美国梦。因此,即使是愤怒的抗议,大游行的一个基本口号就是:我们都是美国人。

美国国情的现实是:需要人才需要廉价劳力,促进经济发展。每年美国有70万移民获得绿卡,但没有绿卡的非法移民更多,大约有1100万人。这些人中多数是墨西哥人,主要从事建筑、杂务、清洁工、农工等体力劳动,如果没有这些人,美国的城市将是脏、乱、差,美国的农场将会田地荒芜。连美国的保守派智库“曼哈顿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塔玛尔?贾克贝也说:美国经济越来越需要移民。

美国每年有14万职业移民签证,其中只有1万个属于低技术工作。要得到这个名额,雇主必须首先证明,他无法找到美国人干这种工作,这一过程一般需要2年。然后,雇主必须申请签证,目前这一等待过程需要4年。政府在2005年关闭了这一类别的签证,当重新开始时,等待期将延长至10年。在等待过程中,待聘的工人必须在国外等待。

美国对农业临时工发放H-ZA签证。这种签证手续烦琐,收费昂贵,没有意义。美国2005年有80万?120万移民农工,2004年只发1.4万个这种签证,尽管这种签证几乎没有限额。加州和亚利桑那州农业雇主团体负责人贾斯珀?赫姆普尔说,缺乏合法机制使雇主们选择余地很少。他说,多次试图雇佣美国公民干这种活,但是雇不到。2004年11月,裕马地区莴苣种植业缺乏劳力,这是因为美国边防当局加紧了边境控制。本部种植业主团体出面与边防当局接洽,要求农场得到足够工人前放松边境控制。

越来越多的反移民团体的保守派人士意识到,美国的移民系统应该加以改革,使之符合美国的经济与保安的需要。

移民对于美国究竟是增加负担还是创造财富这一问题,在“9.11”之后成为被人们争论和质疑最多的问题。然而《洛杉矶时报》2005年7月以专门文章论述《移民有益于美国经济,现在与从前》,表明支持移民的态度。

文章的作者是第二代移民,他首先对目前社会中的偏激论点发难。他认为目前社会中普遍流行的移民太多而且无工作技能的移民工人太多将形成永久的底层阶级的论点并不可取。文章指出美国的“基因”就是移民,从前与现在都需要移民,而且支持所有移民的信念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得到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未来是所有移民的原动力。

目前美国居住着3600万在国外出生的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12%。这个比例与100年前欧洲移民大量涌入时相似。而100年前美国正式开始崛起,开始工业化的时代,例如亨利福特为代表的一代新移民,创造出将机器与工厂劳力结合在一起的工业经济,成就了当时的美国。

反对意见认为,美国目前需要的是有技能的劳动力,如果不是受过教育的技术工人,就应该将移民压缩至每年入境50万人,而不是现在的100万人。

然而实际上美国目前正面临缺乏劳动力的局面。不久前提出移民改革方案的参议院约翰?麦肯认为给予移民合法的工作时间以及往返的便利,“可以解决美国缺之劳动力的局面(addressthelaborneedsofthiscountry)”。

布鲁金斯学院人口统计学家弗雷指出,移民正向纽约、迈阿密、休斯敦、达拉斯和洛杉矶等城市迁移,“这些城市已变成种族和民族的大熔炉”。他认为移民将有助于保持美国的竞争力。

在美国西南部地区,来自拉丁美洲的移民正改变当地文化,是劳动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拉美裔占美国增长人口的一半。一些人担心这会造成医疗保险和学校负担过重。

再来看看美国联邦政府的官员,有不少人也是出身于移民家庭,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出色工作,为美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美联社报道,当前在美国国会移民法大战之时,移民们的儿子、女儿和孙子、孙女们就同布什总统坐在内阁的同一张会议桌上。他们是:商务部长古钱雷斯(CarlosGutierrez)、司法部长冈萨雷斯(AlbertoGonzales)、劳工部长赵小兰(Elaine Chao),以及交通部长峰田(Norman Mineta)。此外还有15岁独自逃离古巴的马丁尼兹(Mel Martinez),他是布什总统第一任任内的美国住房及城市发展部部长(firsthousingsecretary)和现任佛罗里达州参议员。

布什内阁有两名成员是外国出生。劳工部长赵小兰8岁随父母从台湾合法移居美国,她父亲干三份工将六个孩子扶养至大学毕业,她嫁给了肯塔基州共和党参议员麦康诺顿(Mitch McConnell)。

古钱雷斯5岁随父母从古巴逃往美国,在去年进入布什内阁成为商业部长之前,担任早餐类食品巨头凯洛格公司(Kellogg’s)总裁。

司法部长冈萨雷斯的父母是合法在美国工作的墨西哥人,他在德州长大,袓辈四人中有三人是墨西哥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