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零距离”看美国
27460600000005

第5章 奇风异俗(4)

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星期日假日法》,这一立法,让人们可以度三天周末,俗话叫“长周末”。每到周末,尤其是长周末,美国人都会及早作出安排,提前购买食品、饮料和衣服,用大冰盒装上食品饮料,带上水,全家老小坐上自驾车,到旅游景点去玩。每当这个时刻,全国著名景点上总是人山人海。所以要事先预定旅馆,这样可以省去许多麻烦和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美国人休假有候鸟型和逆向型。候鸟型是指随着季节变化,像候鸟一样迁徙,趋暖避寒,然后回流;逆向型,指越冷越向北,越热越向南,去玩冰雪与海浪。

冬天,他们去北部山区滑雪。美国的滑雪场设施齐全,滑雪道是专修的,坡度适中,没有障碍。上山有缆车,山上有临时休息和避风的保暧房。山下旅馆、饭店配套设施齐全。滑雪旺季,旅馆要提前预订,否则会住不上好房间。

夏天,他们玩水。到海边或大湖,开摩托艇,在水面上兜风冲浪。富人一般都有游艇或游船,寒天不用时,寄放在专设的船塘里,花钱请有关公司看管。到了春夏秋三季,是游艇、游船大显身手的季节,全家人上去,在海边行驶,既舒适又安全。更有许多人把车开到海边,脚踏软软的海滩,埋到沙里进行沙浴,然后跳到海里游泳。也有的带上渔竿,购买专用鱼食,用大约三五寸长的小鱼作为钓大鱼的饵食,悠然自得地在海边垂钓,有很多人钓到鱼又放到海里,因为美国一般人是不杀活鱼的,所以极少有人把钓到的鱼带回家。他们钓鱼是一种游戏,是一种玩的方式,玩出自己的风味。

春暧花开季节,城里人喜欢把车开到郊外或公园,观赏奇花异草,珍禽异兽。这时,人们已经脱去厚厚的棉衣,只穿短衣裤,让身体充分沐浴春风与阳光。他们自带铺垫,铺在绿茸茸的草地上,夫妻或情侣头靠头睡下,让春日暧暧的阳光洒在身上,享受充分的“阳光浴”,有了孩子的年轻父母,要照看自己的孩子,就没有那么惬意了。

秋天,他们开车去果园摘果子。果园老板很会赚钱,游人进园要买门票,进去后发给你一个篮子,全家一起去摘,许多梨子、苹果等,任你挑选,尽拣好的摘,并可品尝。有的大果园里还有旅游车,带你参观一圈。当你摘好果子要出门时,把果子拿到指定地点过磅,付款带回家。因为果子新鲜,虽是自己摘,价钱并不便宜。很多家长不单自己想去玩,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增长见识。

美国人有法定的假期,每年大约15天左右,这是他们能够长途旅游的最有利的条件。富人和部分中产阶级会飞欧洲,观看英法意德的文化古迹和欧洲风情;有的飞亚洲,到中国、日本及东南亚旅游,欣赏亚洲文明;也有的到非洲,观看待开发的大陆,体味那里的风物,不怕苦的人,到非洲探险。还有人喜欢海上游,坐大游轮到加勒比海享受阳光和热带风光。有的人搞横穿美国的旅游,一家人或约几位朋友,若乘火车,可以边走边看边玩;若租一部汽车,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开,到一个景点就可以停下来玩,玩过再走,自由舒适,花了租车费,省了交通费。到了西部或东部,把车子交给出租公司,然后乘飞机返回。据说,有的欧洲人到美国来玩,在东部买一部二手车,一路开过去,到了西部,若车子坏了,就把它扔了;若还能开,再把它卖掉,然后乘飞机回欧洲。

美国人玩得最惊险的是与山水有关联的项目。如爬山,要体力和技巧,攀岩要有勇气、毅力和技巧,虽然上了保险带,比较安全,但也是一般人玩不了的项目。蹦极更要胆大心细,马虎不得。在陡峭的山顶上,用保险带把人绑好,身后系上长长的绳带,一切准备就绪,让你从山顶上往下跳,跳进万丈深渊,下面往往是大河或小湖,有的是浪花飞溅,水声震天,确实是触目惊心。这种玩命的游戏,初学者魂飞魄散,一跳下去,也是“亲妈、皇妈”地喊,我们叫它“疯狂运动”,或者干脆叫它是玩命,而美国人说,这样做,能够寻求剌激。

美国人玩的近似野蛮的比赛,叫人看了毛骨悚然,恶心难忍。如锻炼野外生存能力的比赛--吃虫子。那虫子有大豆丹那么大,在规定的时间,看谁吃得多。看这个比赛,许多人恶心,捂眼不视。还有一种比赛--吃蛋糕。把蛋糕平放在桌上,不准用手拿,也不准用刀叉、勺子,把嘴直接插在里面吃,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吃得多,时间一到,比赛人抬起头来,满脸都是蛋糕,惨不忍睹。

美国有的州赌博是法律允许的。赌场开得很大,很豪华。有名的要数拉斯维加斯、大西洋城等赌城。不少人周末或假日到赌城消遣,那里吃喝玩乐、妓院样样齐全。有钱人去赌城,赌场会待若上宾,特地安排高级宾馆的高级房间,这些人在那里一掷千金,挥金如土。当然也有不少平民百姓去赌场玩,一般都是小赌,多数玩玩老虎机、轮盘、压大小等,输赢不是很大。离波士顿较近的有康州快沽大赌场、金神大赌场。为了吸引赌客,开了专线大客车,单程要2个小时,来回车票只要10美元。当你去玩时,进门就发给你一张免费餐券,价值15美元,再发20元赌资。有的人把20元赌券输了,想捞一把,则拿出自己带的钱,再赌又输了,赌场当然有钱可赚。也有的人去压大小,用20元赌券,赢回10美元,赚回车票钱。这样,一分钱未花,却有吃有玩,愉快地度过了一天。

美国人有一种玩是严肃庄重的,那就是看芭蕾舞和听交响乐。中国人不管看什么戏,都图的是热闹有趣。大家熙熙攘攘,沸反盈天,一直到开锣演出都未必能静下来。嗑瓜子、吃花生,七哩八啦,响成一片。美国人就完全两样。美国人崇尚自由的精神和随便率真的态度,使得这个国家丢掉了欧洲传统的许多繁文缛节,但是听音乐会仍然保持着强烈的正统色彩。

这点,波士顿交响乐团每年一次的免费演出,使我明显感受到人们的循规蹈矩。波士顿交响乐团是世界知名的一流交响乐团,为了回报家乡,向本市居民普及交响乐知识,介绍乐团情况,推介著名演奏家,乐团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免费演出。来听音乐会的人,多是成双成对的中老年人,他们挺胸收腹,目不斜视,正儿八经地走路,生怕有不庄重之处。同时穿着讲究,多是西装革履,老爷子们有不少穿着燕尾服或晚礼服,女士则无例外地浓妆艳抹,一身高贵的晚装。当然也有年轻人穿着牛仔裤来的,中老年人会说他们穿得不合时宜。

对于大师的音乐,实在没有什么好挑剔的;对于世界一流演奏家的演奏,真是难得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以前也听过其录音带,但现场听,真是没法比。乐器的和声,方位感,甚至吹奏间隙休止符的呼吸都历历在目,让人沉醉。那出神入化的指挥,更使人感到忽如地动山摇,忽如抽丝剥茧,一举一动,一招一式,头一仰一低,眉目一睁一闭,都使乐队演奏出不同的音响和节奏,乐声悦耳,沁人心脾,场上不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美国人对这种玩既是认真的,也是尽情享受的,从始至终是欢乐的。

收取小费不足奇,少给小费挨刀子

在美国以至在西方社会,服务行业收小费是约定俗成之事,一点也不奇怪。被服务的人掏点腰包也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

美国人说,小费是人性的善意和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是出于顾客自觉自愿,也是服务人与被服务者之间和谐关系的体现。人际关系中需要这种润滑剂,它符合商品经济中多劳多得、按劳取酬的原则,也体现人际关系的亲善与友好。虽然小费多寡因人而异,但基本上相互默契,互动有序。

小费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伦敦。在当时,酒店餐桌上放一只碗,上面写着“保证服务迅速”,顾客将零钱放入碗中,将会得到招待员迅速而周到的服务。这种做法不断延续,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大,逐步在世界许多国家成为一种习惯的做法。

给小费是美国行之已久的习俗,但应该给什么人小费?给多少?为什么要给?这些似乎仍然处于灰色地带,没有斩钉截铁的答案,许多趣事和尴尬场面也就在这种模糊状态中发生。

餐馆一向是小费“施”与“受”拉锯战的一级战区,主要是因为餐馆侍者的固定工资极低,顾客小费的多寡有关侍者的生计。有些顾客的小费率很低,甚至不给小费,侍者们正在采取行动,争取公平待遇。有些侍者直接与吝啬鬼抗争,有的把小气食客的姓名公布在WaiterRantNet之类的网站上,还有人建议餐馆强制收取20%的小费。1989年康州一家餐馆发生侍者用牛排刀攻击客人的事件,两名客人餐毕拿到50元的账单后,只放了2元多钱小费,惹得侍者怒火中烧,施出自己救济的手段,操刀出击,所幸客人只受轻伤。侍者因小费而动武虽不可取,但也充分说明小费对某些行业的需要。

美国有些州允许餐馆业者只付给侍者每小时2元到3元的工资,如果侍者运气欠佳,一晚上只赚到30元,再按规矩把一部分拨出给碗盘工人和调酒员之后,他的收入甚至不及法定的最低资额。

小费怎么给法,往往是一件令人困惑的事。不仅每一个国家有不同的习俗,美国各城市都不尽相同。一个专门提供小费问题的网站,对一些人们经常接受到的服务,提供了一些给小费的原则。

在餐馆用餐,一般人都知道应该给15%到20%的小费,但如果一瓶酒,该给多少开瓶小费呢?100元一瓶的酒,和15元一瓶的酒,开瓶的程序都是一样的,是不是也要按百分比给小费呢?按美国餐馆的习惯,昂贵酒的小费可以低于酒价的15%。酒吧的小费酒价通常是10%到15%,但调酒的复杂程度也会影响到小费的多寡。如果连喝几杯冰镇鸡尾酒,小费就该多给些,只喝啤酒给个10%也就差不多了。

吃自助餐,10%合理。许多人认为自助餐厅的侍者并没有提供什么服务,因而不需给小费,而事实上,那些餐厅的侍者仍然需要为顾客清理桌子、倒水或更换餐碗,给他们10%小费是合情理的。

给旅馆服务人员的小费,每个城市都不同,大致来说,给提行李服务员的小费标准是每1件行李1元。如果行李特别笨重,可能还应该多给些。给整理房间女佣的小费,每晚1元到10元不等,要看顾客把房间弄乱到什么程度。旅馆的旅游服务台人员,标准小费在5元到10元之间。如果他们推荐或预定的餐馆令人满意,小费就可以多给些。通常,旅馆柜台人员或门房是不需要给小费的。

托运行李,每件1元。就像餐馆侍者一样,机场大厦入口快速托运行李的搬运服务员主要收入来源也是小费,给他们小费标准通常是每件托运的行李1元到2元。如果搭乘穿梭于机场的巴士,司机帮忙抬运行李,每件行李的小费也是1元。在机场,如果是能提供特殊服务的人员,如推轮椅等,他们都期望能获得小费。

与汽车有关的服务,往往也都需要给小费。代客停车的小费通常是1到2元;加油站服务员如果主动为客人检査机油或擦窗,小费也在1到2元。修理汽车的费用如果超过500元,而修理的结果也令人满意,车主有时也会给技师10元到20元的小费。

例常服务,年底结账。送货到府的服务,通常免不了要给小费。让人把意大利比萨饼送到家,视距离的远近,要给送货员1元到5元的小费。送花到府的小费差距很大,简单而小件的花,只要给1元,复杂的大件插花,安排小费可以高到10元。大件家具运送到家,每一个搬运工的小费在5元到10元之间。对那些提供例常服务的人,美国人会在圣诞节或新年给他们一年一次的小费,送报员和收垃圾的人,这种年度小费在15元到25元之间。保姆和家庭清洁工的年度小费标准是多给一个星期的工资。(据《世界日报》2006年9月24日葛介雷文《小费知多少》改写)

美国人给小费最大方。全世界各地给小费的习俗都不尽相同,有些地方甚至把小费看成是侮辱,而美国人给小费的慷慨程度则居世界之冠。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教授凌恩,曾经调査比较世界各国给小费的情形,他发现两类人给小费最大方,一类是性格外向的人,另一类是神经质的人。前者擅长社交,姿态强势而大方,他们认为小费可以吸引侍者更多的注意力。神经质的人容易有罪恶感,也易于焦虑,同时认为自己和侍者的地位悬殊,这些心理都使他们会付出较高比例的小费。凌恩说,拿这两类个性来衡量,美国人都稳坐第一。

除了个性之外,不同的文化对小费也有不同的看法,拿许多欧洲餐馆来说,他们已经把10%或15%加到账单上,顾客不必另外再给小费。在澳洲或新西兰,餐馆里根本看不到人给小费,无论给小费或接受小费都让人反感。南非的情形恰好相反,几乎人人都希望能得到小费。

礼仪促进和谐,有些禁忌古怪

到了美国,我仍然坚持每天早起沿着公路边的人行道步行锻炼身体。美国人见到你,总是主动地跟你打招呼:“Good Morning丨”平时,在路上走,一些从不认识的美国人,只要你的目光注视到他(她),他(她)会对你友好地微笑,并且友好地跟你打招呼:“Hello!”要是见过几面的,他们会点头说:“What’sup!”这几乎是老朋友之间打招呼的用语了。其实,你根本不知大哥姓甚名谁,至多不过是见面之交罢了。

在公共场合,例如机场或商场,找个地方坐下,和身边的美国人说声“Hi!”是常有的事。若有什么问题,他们都会尽力回答你。若是问路,如果距离很近,他们会带你到要找的地方。距离远的,他跟你说得很详细,怕你听不懂,甚至掏出纸笔画一张路线图给你拿着,让你走路中间再问人。这种礼节性的友善举动,到了华人多的地方就很少看到。尤其年轻的华人确有一种文人相轻的遗风,不是熟人,见面互相不搭界,看到中国老人更不想罗嗉,往往把头抬得高高的。你到中国城走走,这种感觉更加突出。中国城的中国人在大街上走动,所有的人几乎都是面无表情直视前方,或者低头走路,像找丢失的东西,即使和陌生人目光交会,也是视若无睹地瞪过去,只当没看见你似的。当然也不能说华人不如美国人礼貌,主要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虽然到了美国,也不能一下子改变。中国人传统讲究喜怒不形于色,谁整天满脸堆笑,见人就打招呼,没话找话讲,不就跟二傻子差不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