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命好不如习惯好:比培养神童更重要的20件事
2748000000015

第15章 第七个习惯:控制了自己才能控制未来(2)

今年萍萍升入了五年级,即将面临她人生当中的第一次大考。全家如临大敌一般,萍萍更是牟足了劲要考市重点。孩子知道学习,而且很努力,这让萍萍父母感到很欣慰。但是他们渐渐发现女儿的思想压力有些太大了,情绪波动非常大,而且听不得反面意见。

比如,萍萍学习到很晚,萍萍的妈妈非常心疼,就让女儿停下来睡觉,就说了一句这样对身体不好,萍萍就不高兴了,反驳妈妈说:“我又不是小孩子了,不要总是管我。再说了,你又不是我,不知道我的作业有多难,要我考好学校又不让我学到很晚,我怎么做你才满意啊?”

听着女儿跟自己顶嘴,这么不受教,妈妈也生气了,批评起女儿来:“说你一句你反驳三句。我说错了吗?别人家的孩子怎么不用学那么晚?不说你自己笨。你自己想想,我和你爸爸平时说过你吗?怎么这么听不进意见啊!”

听到妈妈说自己笨,本来就生气的萍萍更恼怒了,她和妈妈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谁都不让步。最终还是萍萍的爸爸出面调解,母女俩都非常不高兴地去睡觉了。萍萍因为心里不舒服,一晚上都没睡好。

第二天,萍萍精神状态不佳的去学校了。上课时因为太困趴在桌子上睡觉,老师下课后批评她,她梗着个脖子不肯认错。老师叫家长,萍萍的态度反而更不好了。萍萍的新同学知道她这样后也不愿意和她在一起玩了,萍萍受到了孤立,但即使是这样,她也认为是同学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错。

虽说现在实行素质教育,家庭当中也不推崇粗暴的棍棒教育了,但批评还是免不了的。毕竟只靠奖励是不行的,只有表扬和批评并存,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但是我们也知道批评有时会有一些负面影响,这也不难理解。就拿成人来说,大家也都喜欢表扬,而不希望受到批评,更何况是思想单纯的孩子们?

但是,孩子们做错事在所难免,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也应该批评。很多家长应该都发现了,自己的孩子对待批评的时候很难保持平常心,或者是反驳,或者是不理睬,又或者是急忙认错,但是当问到孩子错在哪里的时候,孩子也不知道。这就说明孩子面对批评的时候态度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因为他们难以把控自己,更没有自控的习惯,自然会本能的做出反应。

说到底,家长之所以会批评孩子,是为了矫正孩子的错误,引导他走向正途,进步是家长们所期望的。如果孩子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态度,那批评也就失去了意义。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1.教会孩子直面批评

面对批评躲避是一种本能,但实际上躲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家长批评孩子就是为了能够让孩子受教,但如果孩子连面对错误都做不到,那批评也就失去了意义。

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就应该让孩子适当的接受一些批评,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如果平时不怎么批评孩子,那么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就要注意“度”的把控,在批评前先想一想,以孩子的性格怎样表达他能够接受,这样才能让批评发挥效果。

孩子的倾听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没有听进去,那么说多少也是枉然。家长平时应该多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把自己当朋友,当倾听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那么在你批评他的时候首先就不用担心孩子马上火冒三丈的反驳,不能自制了。

当孩子能够认真听家长的意见之后,家长就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过错负责任,找到改正的方法,这样才能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2.批评注意措辞和时机

有时孩子不能控制自己接受批评,是因为家长首先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果家长劈头盖脸就指责孩子,那么孩子即便知道自己错了,他也会本能的为自己找理由辩驳,这样批评就起到了反作用,因此,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时机,注意方式。

家长在批评孩子之前,要先让自己平静下来,这样才能理智的和孩子交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要注意方式。孩子正处于一个敏感时期,家长不能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能够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行了。

父母端正了态度,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孩子才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端正自己的态度。当孩子习惯于控制自己的时候,在面对批评时自然能保持理智和平静了。

3.解决问题是关键

不管家长因为什么批评孩子,多数都是出于好意,为了孩子能够进步,也就是说,解决问题才是批评的最终目标。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不能一味的说,道理孩子都明白。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更多的需要的是一个解决方法。所以,在家长批评孩子的时候,也要听听孩子的解释,之后才好找出解决办法。

小鹏是一个虚心受教的孩子,不管他的爸爸妈妈说什么,他都不会顶嘴。这并不是因为他胆小怯懦,而是因为他能虚心接受批评。之所以可以做到这点,是因为他家很民主。当父母觉得小鹏犯错误之后,在批评他的同时也会给他“上诉”的机会,然后来判断他是不是真的错了,要怎么解决问题。

孩子如果犯了错,那么家长就应该听听孩子的原因,然后引导孩子从这次的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免以后会犯同样的错误。

远离任性这个坏家伙

刚升入小学后的李凌,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因为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变为小学生而感到开心,而是整天都闷闷不乐的,总哭丧着脸,今天跟妈妈说和哪个同学闹别扭了,明天又说哪个同学对自己不友好了。

对此,妈妈也没太在意,她觉得,可能是女儿还小,等长大一些,自然就懂得和周围的同学朋友们相处了。

其实,李凌交友中的种种不如意,和家人对她的不当培养是脱不了干系的。因为在他们对李凌的教育过程中,无形中塑造了她任性妄为的个性特征,让她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而不去考虑他人的感受。

举个例子。有一天晚上,写完作业时,李凌突然和爸爸提出想吃炸鸡腿。爸爸对她说:“时间太晚了,明天爸爸给你买好吗?”一听这话,李凌不高兴了,她坐在地上就耍赖起来。看着女儿如此任性,旁边的妈妈忍不住骂了她几句:“你可真是太任性了,怎么这么大了还这么不讲理!”

李凌见这招不管用,就又换了新的招数。她迅速地从地上爬起来,然后哭闹着冲出自己的卧室,跑到姥姥姥爷的房间里,并把房间的门锁上,任凭爸爸妈妈怎么敲门,姥姥姥爷怎么劝说都不开。李凌不停地喊着:“今天我吃不上炸鸡腿,我就不睡觉了。”

姥姥姥爷一听,可坐不住了,外孙女明天还要上学呢,要真不睡觉了,可怎么去学校?就算是去了,也得影响听课呀!所以,他们就催促着李凌的爸爸妈妈赶紧去买炸鸡腿,别让孩子这么哭下去了。

爸爸无奈,只好下楼取车,去了24小时营业的餐厅给李凌买了几只炸鸡腿。

见到炸鸡腿后,李凌瞬间就破涕为笑了。看到女儿任性得让人无奈,妈妈不禁摇摇头唠叨了两句。可李凌小嘴巴一撅,振振有词地说:“我是小孩子呀,我想要啥你们都要满足我!”俨然一副理所当然,唯我独尊的架势。

当孩子表现出喜怒无常、做事不自觉、不听父母劝告的现象时,会让我们觉很是“头大”:这样的孩子真让人无奈!这样的孩子将来可怎么办呀!

可是父母是否想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否反思过自己曾经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和引导?孩子这种缺乏自制力的任性胡为的行为是天生的吗?说白了,这是父母放任孩子,养成的一种自我放任的坏习惯。

事例中李凌的任性行为,或许很多家长都从自己孩子的身上感受过。实际上,任性是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身上经常出现的情况,这是孩子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也是孩子要挟父母、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手段,它常常给家长带来苦恼。

对于孩子的表现,大人多是表示无奈,有的家长想让孩子赶快结束这种情绪,就采取妥协退让的策略,答应孩子的要求;有的家长会用恶狠狠的语言教训孩子。但却很少有家长能像故事中的琭琭妈妈这样懂得“对付”孩子的任性。

任性行为虽然不是天生,但却是最孩子最初的成长过程中就具有某些形成任性的“条件”的。所以,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父母们还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教育,让他成为一个和任性不沾边的好孩子。

1.言出必行,奖惩分明

有些时候,特别是在人多的地方,父母往往顾及脸面而向孩子的任性行为妥协。其实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无法无天。所以,作为父母,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轻易向孩子妥协,这样孩子才会知道父母的“厉害”——不会轻易纵容自己,于是孩子也就乖乖地放弃自己的要求了。

而且,很多父母往往是嘴上勤,行动上懒,他们给孩子制定这样或者那样的“制度”,但对于具体的执行情况却常常大开绿灯,导致孩子产生这样的认识:爸爸妈妈说的话可听可不听,因为不听也不会有什么后果。所以要想让孩子听话,父母必须得做到有令必行,做个坚定的家长。

另外,适当的惩罚也是有必要的,孩子的任性不加以制止只能让他越来越放肆。如果孩子不懂自己控制自己,那么家长就要动用一些手段,在孩子任性的时候适当采取一些举措,惩罚一下他,这样孩子慢慢就会收敛,不会总是任性了。

2.别“配合”孩子,偶尔冷淡一点

很多孩子表现得任性,往往是父母无意识中助长的。因为你越是注意他,他就表现越强烈。所以,当孩子用不合理的方式来提要求或者闹情绪的时候,父母可以不予理睬,及时地撤离”战场”。或许有的父母觉得这样做有些“绝情”,也有些不负责任,让孩子自行其是,父母不去纠正他的行为,而是“躲”起来。

茵茵这天磨着妈妈带她去动物园,妈妈跟她说很忙,没有时间,茵茵就老实了。但是没一会她又磨妈妈,妈妈不理她,她干脆大哭了起来,还吵着就要去。没想到茵茵的妈妈仍旧没有理睬,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了门。过了一会,她听着女儿不哭了,出来一看茵茵正在画画呢,一点都没有失望的样子。

显然,在孩子任性无度的时候,适时地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事后,你最好与孩子坦诚地交流,向他解释不能这么做的原因,让孩子明白他的不合理要求是不会被爸爸妈妈接受的。渐渐的,孩子发现自己的任性无效,就会懂得收敛了。

3.有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他们对于同一事物的兴趣持续的时间不长,很快会被其他的新鲜事物所吸引。既然这样,父母们不妨抓住孩子这一特点,给孩子提供一些能够较同意吸引他的事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从而阻止他的任性行为。

比如,当孩子赖在小区游乐场不想回家时,你可以对他说,“晚上妈妈打算给你做你最爱吃的红烧带鱼呢,如果咱们不回家,你就吃不上喽”。一听这样的话,孩子或许会马上停止哭闹,高兴地答应现在就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