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呵护孩子的梦想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即将面临着人生中的第一次重要抉择。在周围的孩子们都紧张兮兮,为了学习感到头疼的时候,小柯却非常开心,一点也不像是要面临大考的孩子。之所以小柯这时没有那么紧张,除了他平时学习成绩就不错以外,还因为他又接近了自己的梦想一步。
在小柯很小的时候,他就喜欢上了各种各样的颜料,在他眼中,色彩是无与伦比的美丽。发现了孩子的这个喜好之后,小柯的爸爸妈妈开始让小柯接触一些画作。没想到的是,小柯对绘画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因为儿子的喜欢,小柯的爸爸妈妈就开始给小柯学习美术的机会。当他们问到小柯未来的梦想是什么的时候,小柯说无论如何都要做一个街头画家。妈妈听了之后有些奇怪,问他为什么要做街头画家,没想到年纪不大的小柯却说得非常明确,他说:“我要背着自己的画板四处看看,每当看到好的风景就停下来,全部记录到纸上,我要画出所有美丽的风景,不要困在屋子当中画画。”
听了儿子的话,小柯的父母没有阻止儿子,而是鼓励他说:“那么你先要好好学习美术。还要学好文化课,才能更加接近你的梦想。总有一天。你期望的会成为现实。爸爸妈妈相信你,你也要相信自己才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可以放弃哦!”
因为父母的鼓励和支持,小柯在一个被梦想所充盈的环境当中成长。面临着升学,他信心十足,因为他又离自己的梦想进了一步!
梦想是非常宝贵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没有梦想的人生也就没有了目标,失去了它该有的绚烂多彩。孩子们也有梦想,他们的梦想或许不切实际,但他们一定是认真的。家长应该要保护孩子的梦想,有了梦想,孩子才有了前进的动力,才能勇于向前。
明天是以现在为基础的,家长应该要让孩子知道这一点,有梦想是好的,但是要行动,要追逐,要为明天做准备,时刻想着自己的梦想,将它当成自己的一种习惯,当成生活当中的一部分,这样孩子们才能时刻不忘奋斗,才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
那么怎样呵护孩子的梦想呢?在这个问题上,家长一定都深入思考了很多。先不说其他方面,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父母要保护孩子的梦想,而不是帮孩子实现梦想,更不是为孩子寻找梦想。在孩子追逐的过程当中,家长要当一个配角,更不能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孩子的身上。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将梦想转换成孩子的一种习惯呢?
1.帮助孩子将梦想转化成目标
几乎每个孩子在小的时候都有过关于“我长大了做什么”的构想,或者是平常父母和孩子的玩笑,也或者是老师布置的功课和作文。诚然,孩子的答案充满想象力,这无可厚非,因为对一个孩子而言,自然可以天马行空地信口开河。但是,许多案例都表明,一个有所建树的人,都是从小就有着清晰的目标,并为目标努力奋斗的人。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引导孩子树立明确的目标,目标比梦想更加明确,它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召唤,最终把孩子引领着走向梦想的国度。
2.教会孩子确立适合自己的目标
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因为这样能够让他有更大的优势,有利于孩子梦想的实现。选择非常重要,孩子还不能做好自主选择,所以家长要贴合孩子实际,帮助孩子确立一个适合他的目标。这样才有利于孩子未来梦想的实现。也只有目标贴合实际,孩子完成起来才会轻松,才会有信心一直坚持下去。
3.无规矩不成方圆
梦想也需要基础,需要坚持,家长应该要给孩子定下一些规矩,有了约束,孩子才能保持在一个正确的方向,才能在一个轨道中前行。才能按部就班的付出行动。
4.让孩子坚定前进
追梦是一个很长的旅程,孩子们定力不够是正常的,作为家长,应该要适时地提醒孩子,当孩子在困难面前想要放弃的时候,家长要鼓励孩子,让他知道只有不会放弃的人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在孩子振作起来之后,要引导孩子及时总结经验,重新扬起风帆。
点燃学习的兴趣,照亮前进的道路
李坤眼看着就要升入初中了,和周围人相比,他好像轻松很多。周围的同学很多都被繁重的课业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是李坤就像是有用不完的精力一般,每天都精神饱满,上课不打瞌睡,课余还有精力和同学打闹,学习成绩也保持的很好。
在同学眼中,李坤就像是天才的代名词。因为看他学习从来都不吃力,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之所以李坤能够这样快乐轻松的学习,并不是因为他的智商异于常人,而在于他从学习当中找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因为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所以他对待学习也非常主动,从来都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任务,反而更像是一种放松。
在学习当中,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所以他不觉得痛苦,能够主动地去学习。这还要归功于他父母。在李坤小的时候,他也不喜欢学习,甚至很厌恶学习,不想去学校。但是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对他失望,更没有放弃他,而是培养出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比如,李坤非常喜欢飞机模型,也很喜欢器械,他的父母就找到很多有关于器械的应用题,这样枯燥的数学也变得更有意思了。他的爸妈还时常找一些有关于飞机的文章,以此培养儿子学习的阅读兴趣,他们还时常找来一些原文书籍,因为儿子的兴趣,他会查阅各种英语单词辅助阅读。
因为兴趣和学习有了契合点,李坤不再那么排斥学习了,反而会很主动地去学习。遇到一些学习上的困难他也努力去攻克,通过日积月累,他的知识变得很广泛,他也已经习惯于阅读,习惯了自主学习。
现在的李坤迫不及待地想要升入中学,因为中学的化学和物理能够让他更多的了解自己喜欢的东西。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感兴趣的事情永远都不存在阻碍。因为喜欢,所以会排除万难。反过来说,因为没有兴趣,所以有的事情对于我们而言枯燥乏味,这就更不用说孩子们了,他们没有很好的自控能力,对于他们而言,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他们的感觉很直观,表现也很直观,也正因为这样,当他们不喜欢学习的时候,家长会觉得很无奈。
其实,孩子并不一定会抵触学习,关键在于他们是否能够从学习当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就像李坤那样,当他讨厌学习的时候,学习对他而言只是折磨,没有任何乐趣。但是当他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的时候,学习就变成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了。
对于孩子而言,兴趣就是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动力,他们的认知还在发展当中,喜好也经常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家长捕捉孩子的兴趣点,然后放大,引导孩子将兴趣和学习结合到一起,就像李坤的父母那样做,孩子就会渐渐的对学习产生兴趣。
1.想办法稳固孩子的兴趣,时刻留有新鲜感
孩子处于多变的年龄,对于他们而言,很难决定自己未来的走向,因为他们可能今天喜欢画画,明天就喜欢钢琴了。对于孩子们的善变,很多家长都感到很苦恼,但是靠说教也没有用,这就需要家长的帮助了。
比如,在孩子喜欢什么东西的时候,家长可以适当先观察一段时间,看孩子是不是真的喜欢,当家长发现孩子的兴趣之后,就要将孩子的兴趣点放大,多找一些他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孩子喜欢动物,那么在节假日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去动物园,平时多给孩子找一些和动物相关的书籍等等。这样能够帮助孩子加强他们的兴趣,在他们能够保持新鲜感的同时,也稳固了他们的爱好,让他们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
2.方式要灵活多变
孩子是善变的,因此要想让孩子养成一种习惯,就要注意方式。如果方式灵活多变的话,那么孩子学习起来就会觉得有趣,也就能逐渐养成习惯了。
举例来说,利用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哪个孩子是会排斥游戏的,所以家长不妨将一些学习的因素融入到学习当中,寓教于乐。和孩子一起做实验,或者是和孩子一起做标本等等,都会让孩子觉得有趣。即便家长最终会退出孩子的游戏,但是孩子会养成在学习当中寻找乐趣的习惯。
3.家长的支持很重要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所以在孩子发现了自己的某个兴趣之后,家长要给予肯定,多表扬和鼓励,这样才能让孩子的兴趣点不断放大。
莎莎刚上小学四年级,她的绘画作品就已经在市里获奖了。谁也想不到,莎莎学习画画才仅仅两年的时间而已。为什么她有这样的成绩呢?因为她的家长给予了她极大的支持。刚开始莎莎只是觉得画画有意思,但是画的是什么都看不出来。她的妈妈不仅没有打击她,反而鼓励她,每当她有一点进步就表扬她,渐渐的,莎莎更喜欢画画了,这也成为了她的特长。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一直很大,所以家长的态度也决定了孩子的进步。如果你的孩子喜欢上了某件事,可能他意识不到这是兴趣,那家长就要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特长。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孩子的兴趣成为学习的前提和习惯。
培养孩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有位父亲经常带着儿子去小河边,去小树林,去田野里,目的就是让儿子通过对大自然的接触,让他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他的儿子小威在小河边玩耍的时候,会观察小鱼、小虾在水里游泳的样子。它经常会向父亲询问它们有没有腿;它们为什么只在水里而不到陆地上来等问题。小威在树林里玩耍的时候,会观察树木的根、枝干、叶子、花草等等,也总是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还亲自实践,养花种草,还饲养小动物。通过亲自照顾这些植物和动物,他会记录下它们的成长情况,并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据这位父亲回忆,小威小的时候总是怕毛毛虫,他觉得毛毛虫不但很恶心而且还很可怕。可是,他并没有因为儿子的这种情绪而让孩子永远远离毛毛虫,而是专门捉了一只毛毛虫,让他观察,开始的时候小威非常反感,但在父亲给他仔细讲述了毛毛虫的生活规律,特备是知道了毛毛虫是怎样变成蝴蝶的过程后,就不再讨厌它了,而且对蝴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小威早就很喜欢美丽的花蝴蝶了。
借着这一时机,父亲给小威讲述了蝴蝶的种类,并在树上找到很多图片来向儿子说明,这个世界上蝴蝶的种类千千万万,它们的形状和生活习性也都各有不同。
小威听了,越发地增强了对蝴蝶的兴趣,总是不断地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他提出的问题,父亲总是耐心讲解,或者和小卡尔一起观察、分析。在父亲的启发下,小威还写出了一个以毛毛虫蜕变为蝴蝶的故事。
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创造发明与发现都源自于对周围事物、现象的质疑。
如瓦特正是因为有了“水蒸气为什么能推动茶壶盖”的问题,而最终发明了蒸汽机;梅尔道克正是有了“煤是否也能在水里燃烧”的问题,而发现了煤气;牛顿正是有了“苹果为什么总是往下掉”的问题,发现了地球的万有能力等等。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问题、质疑,就没有创新与创造。因此作为家长,应重视对孩子好问习惯的培养。
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时刻开始,就充满着对认识世界的满腔热情,表现为对什么都感到好奇,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这也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可许多调查却表明:孩子逐渐长大后,能够勤学好思、大胆提问质疑的却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不得不反思对他们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好问,做父母的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了吗?给孩子们提供了积极提问的环境了吗?意识到孩子提不出问题是有什么困难吗?忧郁教育的重结果而轻过程,造成孩子的思维依赖于家长、老师的暗示,喜欢做出简单的判断,习惯于回答选择性封闭式的问题。思维活动逐渐缺乏主动性,懒于思考。我们反思这一切,迫切需要改变这一切来重新培养孩子好问的习惯。
1.保持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总喜欢追着自己问这问那,小脑袋瓜里似乎装了十万个为什么似的,把家长都问得莫名其妙,甚至不耐烦。
在这个时候,有些家长常常为了省事,要么随便说两句话敷衍一下孩子,要么就批评孩子不应该问这个,或者不应该这么问。实际上,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这些父母不知道,自己这种对待孩子提问的方式,一方面可能给孩子留下错误的答案,而这个答案会形成一种偏见根植于孩子的观念之中,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很可能会按照错误的道路行走,其中的危险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有些孩子因为敏感而聪明,他们发现了家长的不耐烦后,会产生对家长的不信任感,之后遇到什么事要也不愿意再向父母询问,而保持一种缄默、沉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