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命好不如习惯好:比培养神童更重要的20件事
2748000000002

第2章 第一个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1)

自立自强孩子必备的心理品质

在一个家庭教育研讨会上,一个教育专家给与会的家长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队五年级的学生参加了一个野营活动。下午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补充体力,老师给学生们没人发了一个鸡蛋。让老师感到奇怪的是,有3个孩子只是看了看鸡蛋,而没有打算剥皮的意思。于是,老师问道:“孩子,你怎么不剥鸡蛋呢?是不是喜欢吃鸡蛋?”

然而,这3个孩子的回答,却让老师深感无奈。一个孩子说:“我妈妈还没来给我剥鸡蛋呢!”另一个孩子说:“我从没自己剥过鸡蛋。”第三个孩子说:“为什么老师不给我们把皮剥掉,我可不会干这个活。”结果,这3个孩子被其他同学们嘲笑,讽刺他们是“公子哥”、“懒孩子”,整个下午都抬不起头。

这个故事讲完,很多家长都低下了头。因为他们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影子。

如今,我们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因此绝大多数的孩子都生活在蜜罐之中,再不必感受父母曾经经历过的艰辛。然而,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的出现——依赖父母。有的孩子从小没做过任何家务,直到上了大学,还因为无法照顾自己而要家长陪读。

之所以如此,归根结底就在于父母的包办代替,使孩子丧失了自我实践的机会。都知道习惯成自然,家长什么都帮孩子,长此以往,孩子自然会养成无法独立的恶习。

父母的心态,我们当然可以理解——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在成长中无忧无虑。但是,孩子不可能一辈子依赖家长,总有一天他们要独立起来。自强自立是一个孩子成长当中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如果家长没有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能力,那么无疑是断送了孩子的前程。

当然,在孩子还无法做到生活自理的时候,父母给予一定的照料和帮助无可厚非,因为这是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但父母一定要有远见,不能一味代劳,要积极培养孩子独立活动的能力,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习惯,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就会大大提高,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在此,我们建议广大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以下几点,让孩子独立自主,做自己的“保姆”:

1.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很注重家长的权威,事实上家长过于强势,孩子无法和家长进行平等的对话,会逐渐依赖父母,失去主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具体举例来说,“小孩子懂什么?”、“你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好孩子!”、“你的意见是错的,应该听大人的!”、“以后再说”这类制止孩子发言的话应该少说。

一个真正的父母,应当采取这样的方式:允许孩子发表意见,并鼓励提出要求。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合理,那么父母应立即纠正,并向孩子说明父母不同意的理由,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拒绝。

2.让孩子自己去尝试

一位西方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一味大包大揽的父母,只会让孩子形成饭来张口,茶来伸手的习惯,长大后容易缺乏责任感和勤奋精神。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即便是一个小幼儿,也渴望自己能做一些事情,尽管这个过程看上去有些笨拙。这时候,如果父母适当地协助,既能够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又能够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责任意识。

娇娇和她的名字一点也不相符,她可不是一个娇滴滴的女孩,在同学当中她就像一个大姐姐、孩子头,因为她有主见,还会照顾人,大家都喜欢和她一起玩。之所以娇娇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是因为她的父母把很多“权力”都给了她,总是让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有的事情虽然她还做不好,但是她的父母还是允许她尝试,一来二去就会做了,也慢慢养成了自强自立的好习惯。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父母就应当“放权”,让他处理一些简单的家务。这样,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与主动去做的好习惯就会得到培养。

3.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很多家长都已经习惯了一种模式,就是事无巨细都要关心到位,处处提醒孩子,比如平时为孩子收拾书包,提醒孩子多穿衣服,在孩子出门前千叮咛万嘱咐,甚至还要检查一遍孩子是不是忘记带东西。这样时间久了很容易做让孩子形成一种“安全感”,过分依赖父母,自己对一切事情不闻不问。结果,一旦父母有疏忽,或与离开父母,自己就无法生存。

所以,父母一定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包括管理自己的生活、学习以及情绪。例如,在孩子睡觉前,要求他收拾自己的房间、整理书包;在孩子离开家门时,让他自己关好门窗,同时为宠物留好食物等等。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控制自己、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规则意识。

4.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在很多父母的意识里,孩子是不能接触一丁点“危险”事物的,比如当削铅笔,这样的事情必须由父母代劳,以免伤了手指。但是,这种肤浅的爱,会让孩子丧失如何在危险中应对变化的机会。所以,父母应当在鼓励孩子自己动手的前提下,告诉他如何保护自己。这样一来,即使没有父母守护在旁,孩子也可以应用从父母那里了解到的常识和经验,来进行自我保护。

有这样一个寓言,小蜗牛不解自己为什么会背上重重的壳,于是哭泣着问妈妈。蜗牛妈妈回答说:“虽然这个壳看上去很沉重,但是它是你自我保护所必需的东西。”小蜗牛不解了,因为蚯蚓和蝴蝶都没有壳。蜗牛妈妈告诉小蜗牛:“蝴蝶飞在天上,有天空作保;遇到灾难的时候蚯蚓能够钻到地下寻求土地的庇护,所以也没有关系。但是你不能,所以要背起这个壳,只有你才能保护你自己。”

很显然,蜗牛妈妈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爱不是大包大揽,不是限制。让孩子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这才是真正的爱。所以,父母应尽可能地培养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而不是无止境地保护孩子。比如在问题面前家长要告诉孩子解决办法,而不是替孩子解决问题,时间久了会形成一种习惯,孩子会在成长中渐渐自立自强。

放开你的手,让孩子自己行走

以盈不到6岁就上了小学,算是提前入学了。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碌,又加之去的这所民办学校距离家较远,所以选择了住读。

一个年仅5岁多的小孩子能够离开父母,独自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以盈家的很多亲戚朋友表示不解。他们都觉得可以有更好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找个保姆接送孩子,或者以盈妈妈辞去工作等等。因为孩子毕竟太小了,这样做有点太“残酷”。

但是,以盈的父母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从孩子出生这5年多的时间以来,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已经培养了她很强的独立性。比如,4岁多的时候,以盈就只身一人乘坐飞机,从北京去往远在广州的舅舅家;平时,他们经常带着孩子参加一些活动,孩子都表现得很好;生活中一些小事,以盈也都能够独自完成。所以,他们在认为孩子没有闪失的情况下,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几个月之后,当亲友们聚餐时,大家得知了以盈在住读期间的各项表现,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他们没想到,以盈居然真的如她爸爸妈妈当初所认为的那样,各方面表现良好。以盈的大姨不由得感叹:看来年龄不是最重要的,独立性才是最重要的啊!

随着父母们教育观念的增强,关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成了大多数家长充分认识并密切关注的问题。可是,作用于具体生活中的时候,我们又往往忽略了本来的原则。

岂不知,家长过度的关怀为孩子挖了一个“温柔的陷阱”。因为对于孩子如果过度呵护,那么孩子就必然会失去独立做事的机会。这样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意志薄弱。

这样的孩子怎么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呢?他们将来面对的可是社会变化加剧、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这样的时代需要的具备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但是孩子如果有了依赖的习惯,他就不再具备时代所需的能力了,这样他将难于生存与发展。

从以盈的例子就能看出,实际上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他们的进步往往能够超过家长的预期,不要过于小心谨慎,孩子的成长是很快的。如果你总是放不开手脚,那么孩子无从真正的独立。因此,想要培养孩子独立自强,那么家长放开双手才是先决条件。

其实放开双手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难,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给孩子充分的信任

很多时候,父母不让孩子独自做一些事,家长之所以这样做是怕孩子做不好,也就是对孩子不信任。所以家长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信任自己的孩子,相信他能把事情做好。要自导,对孩子信任比给孩子惩罚更能激发他的责任心和自信心。即便孩子真的做得不好,甚至做错了,父母也不必埋怨,只需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然后给予指导就可以了。

2.尊重孩子的选择权

因为经验丰富,父母们往往会觉得孩子依着自己的想法去做,会得到更好的结果。因此会帮助孩子去选择,甚至命令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来进行。这样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做决定的机会。事实上,孩子从自己错误的选择中,所学到的东西比从父母正确的指导中学到的还要多。

实践出真知,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家长不要太在意阶段性的结果,试着让孩子从实践当中获取经验,当形成一种习惯之后,孩子就会依靠经验解决问题,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更加有利。

3.培养孩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

很多家长都看不得自己的孩子着急上火,每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都会第一时间施以援手。从长远来看,家长的这种做法是害了孩子。

小新虽然是个男孩子,但是比女孩子还娇气,遇到事情只会哭,因为这样他也时常被同学笑话。其实小新并不是天生的爱哭鬼,他之所以变成这样是因为有疼他宠他过度的家人。小新的父母习惯性的帮儿子打点好一切,时间长了让小新有了极强的依赖感,每当父母不在身边,他遇到事情的时候,除了无助地哭之外什么都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