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总是帮着孩子面面俱到地做这做那,那么孩子就会形成依赖的习惯,遇到问题,本来自己可以解决,也懒得去解决,甚至没有解决的意识,而是推给父母。这样做非常不利于独立性的培养。正确的做法是,无论孩子面对何种问题,我们都应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而不是什么事情都想帮助孩子完成。如果问题对于孩子而言过于棘手,那么父母应该采用引导式的教育方法,给予少量的提示,让孩子自己探索出答案。
这种情况一旦多了,孩子就会形成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的习惯,独立性也就随之增强了。
从家务活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颦颦是个12岁的少女了,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她,变得越来越爱美,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她换衣服的频率越来越高。由于每次换下来的衣服都要妈妈来洗,这无形中增加了妈妈的负担。
于是,颦颦的妈妈决定和女儿谈谈,妈妈说:“颦颦,妈妈每天上班,下班后还要做家务,很忙,也很辛苦,你现在已经是12岁的大孩子了,可以做一些事情了。妈妈希望以后你的衣服都由你自己来洗。如果你忘记的话,就只好穿脏衣服了。”听妈妈这么说,颦颦一点没有不乐意,而是很痛快地点了点头。
很快,一周过去了,妈妈发现洗衣机里塞满了颦颦的脏衣服,她很生气,于是很严厉地批评了颦颦,颦颦答应妈妈下次不会忘了。
又是一周过去,妈妈发现,脏衣服更多了,洗衣机里都已经放不下,颦颦直接把它们堆在自己的卧室里,衣柜里、地上到处都是。最严重的是,颦颦已经没有几件干净衣服可以换了。
这时候,妈妈没有立刻批评颦颦,而是想了个办法:冷处理。她决定用对此置之不理的方法来好好教育教育女儿。但是颦颦有她的应对办法:她从脏衣服堆里捡出稍微干净的衣服继续穿,就是怎么也不肯自己动手把它们洗干净。
不过,一段时间过去后,颦颦已经无法拣出哪怕一件稍微干净点的衣服穿了,而妈妈的态度丝毫没有改变。此时,颦颦没办法,只好把衣服一件件洗干净了,此后,颦颦的衣服都是由她自己来洗,而且她发现洗衣服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难。颦颦甚至还渐渐开始帮妈妈做其他的家务了。
颦颦妈妈用“冷处理”的方法,促成了女儿自己动手洗衣服及做家务的行为。如果不是妈妈这样做,恐怕颦颦还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也就无法形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对孩子来说,必须从小养成劳动观念,再小的孩子,也有他能够做的事情,比如2岁大的孩子,可以逐渐培养他收拾自己的玩具、睡衣之类。而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应当成为有能力独立做大部分有家活的帮手,如负责决定家庭菜单和烹调、收拾与打扫房间及庭院等等。如果父母过分地宽容、宠爱孩子,会把孩子变成懒惰性、依赖性的人,危害极大。
与之相反,让孩子学会做家务好处多多。通过做家务,可以让孩子学会勤俭,增加对家庭的责任感,还有助于锻炼身体。
既然做家务的好处如此之多,那么该怎样培养孩子做家务的好习惯呢?
1.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派家务活
作为家长,不要觉得要孩子做家务是一种残忍,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对未接触过的事情充满了好奇,所以让孩子养成做家务的习惯实际上是对孩子自理能力的一种锻炼。不用担心孩子做不好,每个年龄段都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按照孩子的能力范围来设置就可以了。
小杰是一个活泼开朗、热爱劳动的小学生,他的老师和同学都非常喜欢他。小杰比起同龄人来说要懂事许多,这让周围的小朋友都非常佩服他,也让他很自信。究其原因,是他的父母从小就对他进行了“特殊”教育。在小杰3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开始让他学习擦桌子;到了4岁,小杰的爸爸妈妈开始把收拾自己衣服的工作交给了小杰;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杰学会了很多家务活,也变得越来越有担当了。
在让孩子做家务的时候家长要遵循一个规律,那就是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长,交给他们的任务也要越来越重要。
2.既要让孩子有新鲜感,又要保持持久度
总是做同样的事,孩子难免会感到乏味,做家务的积极性就会随之降低。所以,这需要父母们给孩子安排家务的时候,要把握新鲜感和持久度之间的平衡。
持之以恒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这个时候,做父母的就要出面协调孩子的新鲜感和持久度。一味地让孩子重复同样的事情不利于新鲜感的维持;而孩子失去新鲜感马上换的做法则不利于孩子持久度的培养。因此,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在相同的事情当中发现不同的乐趣。
比如让孩子浇花的时候不要单单让孩子重复这项工作,而是让孩子在浇花的过程当中注意植物的生长变化,这样可以提升孩子做家务的新鲜感和持久度,有利于习惯的养成。
3.对孩子的所作所为不要吹毛求疵
有的家长希望通过严格的要求让孩子进步更快,但有时家长这样很容易起反作用,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毛毛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但他总是有些唯唯诺诺的。说到底,和他的父母有很大的关系。毛毛的爸爸妈妈对毛毛要求非常严格,当他们认为毛毛可以做家务之后,就给毛毛安排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开始毛毛非常乐意,但渐渐的他有些讨厌了,因为他总因为做不好被家长批评,渐渐的他不再喜欢做家务了。
孩子毕竟还小,操作能力没有大人那么强,有时候难免会出错。因此,父母需要学会接受孩子做事过程中不完美的地方,并想办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比如,如果发现孩子忘记给花浇水,父母可以提醒一下:“你给花儿浇水了吗?”或者父母偷偷地给花浇一次水。
其实,让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做家务意义并不在于分担父母的工作,而是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培养孩子劳动的态度。因此,在孩子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只关注结果,多注意过程。
对于孩子而言,劳动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对于他们而言是非常宝贵的成长经验,因此父母无需要求过高,重在孩子得到的收获。进步也是一个过程,耐心一些,才能看到孩子的进步。
吹响责任的“小喇叭”,让孩子学会担当
7岁的钟瑞是一个活泼开朗、聪明可爱的小男孩。但是,钟瑞就是有点不太懂得负责任。他做错了事情,要是被家长指出来,就会为自己辩解,把责任推到其他人身上。比如,他刚玩完积木,妈妈让他收拾起来,他则说:“过一会儿我还玩呢!”可是过一会儿后,妈妈发现钟瑞并没有收拾,于是就提醒他,钟瑞则说:“我累了,想休息休息。”
有一回,同学一次,楼上的伙伴默默来家里玩,默默走后,妈妈让钟瑞收拾玩具,钟瑞却说,默默玩的,凭什么让我收拾?
听钟瑞这么说,妈妈又像往常一样叹了口气,无奈地摇了摇头。妈妈知道,钟瑞仿佛什么事情、什么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愿意自己做。对这个虽然聪明但不好说服教育的儿子,她感到实在没办法。
后来有一次,钟瑞的妈妈和同样有小孩的同事谈论起孩子的责任心不强的事。那个同事说,她家的闺女以前也缺乏责任心。后来她看了一些教子书籍,才知道,原来是自己为孩子做得太多了,没有给孩子进行责任心教育。
钟瑞妈妈由此受到启发,她想到儿子从小跟着姥姥姥爷长大,直到上小学才回到自己身边。在之前的6年时间里,姥姥姥爷事无巨细什么都管,所以让钟瑞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意识到这一问题后,钟瑞的妈妈开始采取补救措施,利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渐渐地,居然有了好转迹象,钟瑞变得有些负责任了。
妈妈见到儿子的变化,甚为高兴,并按照书上的说法,对儿子进行了一番鼓励。又是几个月过去,钟瑞已经比以前好多了,再不是那个不懂得承担责任的孩子了。
事实上,承担责任是完美人格的重要部分,是非常值得孩子拥有、发展和保护的。只是遗憾的是,不少家长随意把孩子弥足珍贵的东西丢弃了,亲手把孩子赖以立身的美好品质毁坏了。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孩子一旦缺乏责任心,那么他做事就会消极被动,行事作风里永远离不开等待、拖延。做什么事都需要老师、家长的督促和监督。不难想象,这样的孩子长大进入社会后,将会很难把事情做好,而且还会厌烦别人的催促,觉得自己受制于人,认为人家是故意找自己麻烦。这样的人,谁会喜欢呢?这样的人,离高情商实在是太远了!
知道了责任心的重要性,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了。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给予孩子权力的同时也将责任赋予他
孩子没有责任心有一大部分原因是他不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父母什么都为孩子解决,让孩子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感,认为这些都是父母该做的,自己没有任何责任,时间久了,自然就会让孩子变得没有责任心。
作为家长,不要总是担心孩子会受委屈,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都为他收尾,这样孩子永远不会懂得责任感是什么。平时可以给予孩子一些自我选择的权力,但是也要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责任是和权力并存的。比如孩子放学想先看电视,那么不妨偶尔放任他一次,如果因为看电视没能按时完成作业,那么就要适当的惩罚他一下,时间久了,孩子会意识到责任感。
2.扭转思维,把他当做“大人”看待。
孩子在成长,总有一天他会成为坚强的人,所以家长不要总觉得孩子柔弱、需要保护,该让孩子独立的时候就要让他独立,该让孩子担当的时候就要让他担当,适当的给孩子一些“长大了”的信号,有利于孩子责任心的培养。
你可以和孩子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对话,和孩子商议后签个“协约”,这样会让孩子有自我约束的意识,当这种意识成为一种习惯之后,自然孩子就有很强的责任心了。
3.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分子
孩子并不是家庭的附庸,家长应该给予孩子一些家庭成员该有的权力义务,这样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责任感。
将孩子看做是平等的家庭成员,会让孩子有主人翁意识,有了责任感会有所约束,时间久了,责任感自然有所提升。另外,在有关于家庭的一些事情也不要将孩子排除在外,而将他看做是家庭的一分子,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会从负责任的角度出发思考。
家长也可以适当的赋予孩子一些权限,一些作为家庭成员的权限,这样孩子会有主人翁的实质感,也会尽最大的努力做好。比如可以给孩子一些钱,让孩子来支配短时间内的家庭开销,这样还能培养孩子健康的金钱观。或者在出游的时候让孩子来计划,都是可以一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