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命好不如习惯好:比培养神童更重要的20件事
2748000000005

第5章 第二个习惯:人无礼则不生(2)

倩倩今年7岁了,她有一个很爱自己、同时也很有教育技巧的妈妈。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经常鼓励她去帮助他人。有一次,倩倩跟妈妈一起上街去买东西,当她看到有一位行动不便的老爷爷时,主动走上前去,扶着老爷爷走过马路。而她回头,看见妈妈正用着一种鼓励的眼神看着自己。

有些时候家长的支持鼓励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孩子主动做出什么行为之后,家长的鼓励能够让孩子继续这种行为,时间久了自然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这就需要家长多注意平常的细节,像倩倩的妈妈无疑就抓住了机会。

另外,家长要注意孩子正处于学习的阶段,有可能家长一个不经意的行为就会影响孩子,所以要多注意。比如当你看到乞丐就捂着鼻子跑开,当你看到弱者就表现出鄙夷之时,孩子很可能认知就出现偏差了,所以家长要多注意生活当中的细节,不要让孩子成为一个自私而冷漠的人。

2、从生活中找出范例

没有孩子喜欢枯燥乏味的说教,如果一味讲道理,那么孩子不仅听不进去,还有可能对你的说教产生排斥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如果这样家长的初衷就发生改变了。教育孩子需要方法,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范例。比如故事,比如影视。

举例来说,动物世界当中就有很多弱肉强食的画面,面对这样的画面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你看那只小鹿多可怜呀,人可不能这样子!要明白,我们是人类,要更懂得同情!”或者平时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可以找到一些有关于同情心的故事,引起孩子的共鸣,时间久了,孩子自然会富有同情心。

3、公益活动也是一个途径

如今,社会上的各种公益活动有很多,这都是培养孩子同情心的奇迹。例如希望工程、对不幸的同龄人献爱心的活动,父母都应该支持。更重要的是,父母也应该一起参加。和孩子一同关心弱者,会给孩子树立高大的榜样,这比空洞的说教要有用得多。

此外,父母不妨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他们感受父母工作的艰辛;比如,尝试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安排孩子参加一些健康群体组织的活动、聚会和交往,如社区组织的义务劳动、学校团队组织的看望照顾敬老院老人以及认养动物园小动物等,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家人以外的陌生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待人接物的能力会得到明显提高,并体验到助人为乐的乐趣。

4.教会孩子关心周围的人

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自我”发育的还不够成熟,所以有时孩子会非常多愁善感,这是家长引导孩子的一个机会。比如当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摔了哭出来的时候,家长不能嘲笑孩子,而应该引导孩子将这种痛苦转化成同情心。

玲玲是家长眼中的乖孩子,也是同学当中公认的好朋友。在家长眼中,玲玲非常懂事,而在朋友眼里,玲玲善解人意,从不会嘲笑他人。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都是玲玲父母的功劳,玲玲小的时候就是一个感情非常细腻的人,她的父母看准了这点,从小就顺应玲玲情感的走向发展,让她学会关系朋友、父母、爷爷奶奶,渐渐的,这成了一种习惯,也成了玲玲性格当中的一部分。

孩子的身边总会有人围绕,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在接受别人关心的同时也要懂得关心他人,比如让孩子学会给爷爷奶奶倒茶、捶腿,帮着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当然,在孩子完成后家长也应适时地鼓励、表扬,让孩子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5.让孩子来照顾植物或动物

有的家庭当中可能养了宠物,或是植物,对于有的孩子来说,这些小东西就像是玩具一般,如果你的孩子这样认为,那么你就要注意了,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家长应该要借机会让孩子知道植物和动物也是有生命的,它们需要关心和爱护。比如当孩子折断树枝的时候,家长可以将小树的感情代入人,让孩子认识到植物的生命,家长可以说:“你受伤了疼不疼呢?你将小树的胳膊折断了,你说它疼不疼呢?”通过这样的话可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平时也可以让孩子来照顾宠物和植物,孩子习惯于这些事情之后,同情心早就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了。

愿意付出爱的孩子更可爱

岚岚是个11岁的小姑娘,别看年龄不大,但却非常懂事,特别是在关爱家人方面,被大家一致认为是不可多得的好孩子。比如,爸爸劳累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后,岚岚会给爸爸端上一杯热茶,把沙发的靠垫给爸爸放好,让他坐下来休息;妈妈生理期的时候,岚岚会主动承担洗碗的任务,不让妈妈碰凉水;奶奶后背痛的时候,她会给奶奶按摩后背;爷爷想听戏曲的时候,她会主动把IPAD让给爷爷听……诸如此类的情况,几乎每天都在岚岚家上演。

曾经有邻居知道了岚岚家的这种情况,还对岚岚的妈妈说,这样做是不是太“虐待”孩子了?岚岚妈妈微笑着说:“虐待孩子岂不是要犯法了嘛!我们只是给孩子创造一点关爱家人的机会而已。”

可能很多家长都认为父母为孩子付出是天经地义,也正因为这样才能彰显父爱和母爱的伟大。但是无休止的给予真的是最好的吗?作为一个理性的家长,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不要让孩子觉得任何人给予都是理所当然,在给予孩子的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会付出,这才是家长应该要做的。

其实有些时候,孩子可能无意识地表现出对家长的关心来,有的家长以“你有这份心就够了”这样的理由推掉,实际上,这反而给了孩子一个错误信息,就是“爸爸妈妈不需要关心”。当这种想法深入孩子内心之后,孩子会忽略对父母的关心,当成为一种习惯之后,孩子的冷漠和自私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家长不应该将“付出”看做是自己的义务,要知道,这也是孩子的权力,你不能剥夺孩子“付出”的权力,因为这关系着他情感的发展,懂得关爱他人,能够让孩子体会到“付出”的美好,让孩子的内心中充盈着满足感,也是孩子重要的人生体验。

无需将奉献看得过于复杂,其实培养孩子的方法并不难,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别当孩子眼里的机器人

有的家长习惯于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高大形象,什么都不让孩子参与,不让孩子关心。这样其实是将孩子保护过度了,这样的孩子可能很脆弱,经不起挫折,或者对待感情异常冷漠,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家长不愿意见到的,因此,家长要懂得“量力而行”。

不要在孩子面前扮演万能的机器人,无所不能,适当的时候也应该在孩子面前示弱。孩子也有保护亲人的一种欲望,因此在孩子面前适当地表现出软弱的一面,既能满足孩子的保护欲,也能借机让孩子懂得付出。习惯成自然,时常这样,在不知不觉当中,孩子就学会如何去关心和体贴他人了。

2.爱要大声说出来

孩子都有大胆的一面,同时也有羞赧的一面,有时并非孩子不懂爱,不关心家长,而是羞于表达,或者在孩子表达的时候家长因为不好意思而阻止了。实际上对于勇敢表达爱的孩子家长应该多加鼓励。

每个孩子对父母都有非常特殊的情感,都希望父母能够理解自己对他们的爱,家长应该学会鼓励孩子,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这是一种直观的方式,也能锻炼孩子。作为家长,可以在孩子面前多表达一些自己对孩子的爱,即便孩子非常不好言辞,但是在父母的影响下,渐渐的孩子也会懂得表达、懂得付出。

3.让孩子学会体谅

孩子在流露出情感付出的欲望时,父母是重要的付出对象。而孩子对父母付出情感的方法,则大多来自于在索取和感受情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如果父母经常教孩子对与自己相关的事物表示关心和体谅,那么就能让孩子在付出情感的过程中把握分寸。假如孩子在付出情感的过程中得到及时的回应,那么就能促使他们养成关心和体谅他人的习惯。这对于孩子情商的培养,乃至对孩子的一生都是大有裨益的。

4.孩子的付出需要鼓励

孩子的很多行为是否能够成为习惯,关键在于是否得到了父母的认可。家长的认可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助力,有了家长的鼓励,孩子可能就会坚持下去,直到这成为一种习惯。比如孩子说了一句关心你的话,那么家长在感动的同时也应该鼓励孩子的这种行为,让孩子知道他的这种行为让自己感动了,是富有爱的表现。

总而言之一句话,无论孩子是主动还是被动,家长都是孩子行为重要的导向标,有了家长的帮助,孩子的成长之路才能一路通畅。

树立公德意识,展现孩子的高尚灵魂

8岁的金铭在妈妈的陪伴下去上学,当走在学校附近的路上时,看到一个小男孩随手就把橘子皮扔到了地上。金铭的妈妈正要说什么的时候,只见在那个小男孩身后的一个小女孩走过去,捡起地上的香蕉皮,跑到垃圾桶旁边扔了进去。

妈妈问金铭:“你看刚才那两个小朋友,哪个比较好呢?”金铭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后面那个小姑娘喽。”

妈妈接着问:“为什么啊?”“因为她像我们老师说的,是一个讲卫生的人,如果她不捡起来的话,肯定会有人不小心踩在上面摔跤的。”听了女儿的回答,妈妈非常开心:“你说得很好,要做一个讲卫生的孩子,不可以随便扔垃圾,就算是别人扔掉的,自己也要学习那个小姑娘,捡起来扔在垃圾桶里。”

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的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公德心,那么难以获得别人的赞扬,更有甚者难以在社会立足。毕竟现在已经是文明社会了,一个人的文明礼貌已经成为了社会成员的基本素养,因此,培养孩子的公德意识也成了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家长极尽所能的满足孩子,却忽略了对孩子公德意识的培养,使得孩子变得没有礼貌、自私而冷漠。比如在外面吃饭的时候,有时只想到自己喜欢吃什么,不懂得平均分配;在公交车上不知道给老人和小孩子让座;在公共场合不遵守秩序;更有甚者破坏环境等等……

这些行为都说明了家长教育的失败。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孩子没有最起码的公德心,那么家长就必须负起责任来。培养孩子的公德意识,让孩子懂得遵守公共秩序是家长应尽的责任。

1.公共生活的规则必须遵守

想要培养孩子的公德心,那么就要让孩子知道,公共生活当中是有规则的,而且没有例外,必须要遵守。

妈妈和琦琦去超市,过马路的时候,突然红灯亮了,妈妈赶紧拉住了琦琦。这时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车辆不多,就快速穿过了马路。琦琦看见了也想过去,这是妈妈严肃地说道:“不可以闯红灯,那样很危险,而且很不道德。那个人做得不对,这是生活在社会上的人必须遵守的公共秩序,我们管不了他,但是要懂得约束自己。”

琦琦妈妈做的是对的,不管路面上车多不多,都要严格遵守交通秩序。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在规则面前没有例外,如果这次不遵守,那么就可能有下一次。作为家长,一定要将应该遵守的秩序告诉孩子。

比如要保护公共卫生,不能乱扔垃圾;要遵守公共秩序,排队不加塞等等,只有孩子知道了秩序,才会去遵守秩序。家长要以身作则,告诉孩子必须遵守,直到遵守交通秩序成为一种习惯。

2.公共财物需要爱护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都会有一些破坏的欲望,作为家长,应该注意,不能放任孩子的这种天性,如果因为不是自家东西就随孩子破坏的话,除了受人指责,还会害了孩子。

作为家长,想要培养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就必须要让孩子懂得保护公共财物,要让孩子知道保护公共财物是他的义务,他没有权利破坏公共财物。比如在文化古迹参观的时候要先带着孩子观看行为规范,要让孩子知道不能破坏文物等等。看到漂亮的花草也要让孩子注意保护花草的指示牌等等,慢慢的孩子就会记得这些,他会动的保护公共设施,不会加以破坏,自然素质就提高了。

3.文明礼貌必不可少

现在有的孩子说话很刻薄,让人听了很不舒服,甚至让人哑口无言。孩子之所以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他可能没有意识这是对他人的一种伤害,因此这样的孩子显然是缺乏良好的教育。作为家长,如果孩子有这样的行为,那么就要反思了。

婧婧和涔涔是好朋友,以此两人一起去公园玩耍,却因为争抢公园里的石子而发生了争执。起初两人各不相让,后来,婧婧想到自己既然和涔涔是好朋友,就应该妥协,于是她准备放弃。可是,涔涔却不领情,生气地说道:“你爸爸妈妈都离婚了,你还不老实点!”听了涔涔这么说,婧婧的眼泪刷刷地落了下来。

涔涔只是一个小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来可能是无心之失,但也说明了他父母对她教育的不够。一个懂礼貌的人,不应该去戳别人的痛处。我们都知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哪怕对于一个小孩子,如果受到别人不礼貌的语言和行为的对待,也会异常难过。要想让自己的孩子懂礼貌,父母就必须将这样的道理渗透在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让孩子口无遮拦,也不要让他恶语伤人。这样,你的孩子才会人见人爱,得到更多的友谊和尊重。

如果孩子习惯了口无遮拦,那么在未来的日子里,他的人际关系一定不会太好。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父母应该及时管教孩子,让孩子懂得文明礼貌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现出孩子的高尚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