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历史备课素材(上)
27514700000013

第13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2)

左宗棠收复新疆以后,中国边疆的危机并没有停止,而是从西北转向了西南。

1884年7月,在安徽合肥的一家院子里,48岁的刘铭传正在蘸墨写诗。他得到朝廷三次重赏,却辞去官职回家养病。因为他看不惯官场的腐败。他写的诗是:

名士无妨茅屋小,英雄总是布衣多……

这时候忽然传来敲门声,有个差吏急匆匆进来,给了他一封信,原来是朝廷命令刘铭传到台湾,督办台湾军务,准备对付法国的侵略。刘铭传看完后,大骂了一声:“法国鬼子!”就吩咐仆人收拾行装,立即出发。七天后,战争就爆发了。

一年前,法国霸占越南,进犯中国云南,挑起了中法战争。清军将领刘永福带领黑旗军顽强阻击,法国军队在越南作战没有进展。于是他们在1884年7月派出由孤拔率领的远东舰队在台湾海峡活动,准备进犯台湾,想用这个办法逼中国从越南退兵。

孤拔很狡猾,8月4日,他派五艘兵舰进攻清军防守最薄弱的基隆。刘铭传虽然刚刚踏上台湾,对许多情况还不熟悉,但是他沉着地指挥还击。从上午八时到十二时,基隆的炮台连同火药库都被法军摧毁。第二天,法军看到阵地上冷冷清清的,以为清军已经被打退了,几百个法军大摇大摆地拥上岸来。突然从东西两侧杀出清军,这是刘铭传指挥清军从三面向敌人发动的进攻,成百个法军一下子死的死伤的伤,还缴获大炮四尊,抓到俘虏一人。

10月1日,孤拔一路进攻基隆,另一路进攻沪尾(今台湾淡水)。刘铭传分兵两路防守。法军先主攻基隆,下午突然重点攻沪尾。刘铭传在基隆得到消息大吃一惊,因为要是沪尾失守,台北就处于敌人的进攻之下,这样基隆也将守不住了。刘铭传当机立断,命令军队撤出战斗,把基隆的煤井炸毁,机器转移,全力守沪尾。清军的将士们听到命令放声大哭,他们说:“刘将军,我们就是死也要守住基隆啊!”刘铭传拔出剑,大声说:“我的计划已经定下了。要是有罪,我一人担当。谁不听从我的命令,就砍头!”

孤拔攻下了基隆感到得意洋洋。他们全力进攻沪尾,可是攻了七天还是没有攻下。10月8日,孤拔派出四五百人集中攻沪尾。他们忘记了两个月前的教训,这次又中了刘铭传的计谋。清军突然从三面包抄向法军发起总攻,以绝对的优势兵力冲向敌军。三百多名法军被当场击毙,其余的在慌乱中拼命逃跑,互相践踏。在海边的敌人战舰见到这种情况,吓破了胆,他们开炮,竟然把自己的战舰也打中了。士兵们跌进海里,又淹死了一百多名。这一仗法军惨败。

10月下旬,恼羞成怒的法国政府下令封锁台湾所有的港口,远东舰队的各种兵船日夜巡海搜索,他们要困死台湾。

几个月来的苦战,台湾守军已经筋疲力尽,军需供应接不上,武器弹药短缺。又发生了疫病,十个人中有八九个得了病。刘铭传看到这种情况,急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他一再向朝廷请求增援,可是一直得不到回应。

到了12月,孤拔从越南调了大批部队到台湾。到第二年1月,有二十多艘兵舰在台湾,法军的总人数达到四千多人。

清军在台湾已经不到三千人,而且天天有士兵死去。刘铭传只得焦急地电告李鸿章:“敌人力量强大,最近肯定有一场恶战。要是十天里没有援军到,恐怕要守不住了。”最后刘铭传表示:“我将同全体将士拼死守住台湾,直到战死!”

刘铭传除了向朝廷请求援兵外,更是积极地想办法。他到台湾的百姓中去动员:“为了保卫家乡,保卫祖国,每个中国人应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们一定要把法国鬼子赶出台湾岛!”

台湾的绅士自动捐出近百万两白银,各地组织起民间武装,跟官兵一起打击侵略者。这样,刘铭传带领驻岛守军和台湾民众一直坚持到1885年2月,几路清军援军终于到达台湾。这年5月到6月,法军撤出基隆和澎湖。台湾军民的抗法战争胜利结束。

冯子材是如何大败法军的

中法战争爆发之后,除了中国战场以外,在越南北部,战争分东西两路进行,西路为云南边界,东路为广西边界。负责东路战事的是广西巡抚潘鼎新。

1885年2月,法国增兵越南,进攻谅山,直扑中越边境。13日深夜,法军还没有到达,贪生怕死的潘鼎新便一把火烧掉谅山城,退回镇南关(今友谊关),还觉得不安全,又继续逃到离关一百四十里的龙州。法军如入无人之境,十天后轻而易举占领了镇南关。就在这危急关头,清廷起用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前往镇南关抗击法军。

那时候,法军的气焰非常嚣张,竟在镇南关前竖立木牌,用汉字写道:“广西的门户,已不复存在了!”他们以为广西已经失去了屏障,中国人就只好举手投降了。但是,法军的如意算盘打错了。镇南关一带的民众也在关前插立木柱,针锋相对地回敬道:“我们将用法国人的头颅,重建我们的门户!”

冯子材赶到镇南关后,马上召集各路将领开会,商讨对付法军的办法。他听说当地有个叫蒙大的人很有名,就亲自上蒙家村去拜访。冯子材请教蒙大有什么办法能打退法军。蒙大指着村外的山谷说:“这关山如同大鱼张口,法军孤军入关,插翅难逃,地形对我们是很有利的。”

冯子材采纳了蒙大的意见,并结合敌情,最后选中离镇南关十里的关前隘为预设战场。他派部队在隘口抢筑起一道三里多长的土石高墙,墙外挖掘一米多深的战壕,使东岭、西岭与长墙连成整体防线。同时,把粤军、湘军和淮军等不同番号的清军,统一编制成左中右三路。

一切准备就绪,冯子材决定先发制人。3月21日,冯子材率领一支队伍,夜袭法军占据的文渊城,一度冲到市中心,并击毁了山头上敌人的两座炮台,杀死了许多守城法军,大大提高了清军的士气。

清军的主动出击,使骄横的法军恼羞成怒。法军头目尼格里等不及援兵到齐,就提前发起进攻。3月23日清晨,法军趁着大雾,倾巢出动,向关前隘猛攻。他们凭借炮火优势,攻陷了东岭三座炮台,居高临下,直扑关前隘长墙。冯子材大声喊道:“如果再叫法国人打进关来,我们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两广的父老乡亲!”在主帅爱国激情的鼓动下,将士们奋不顾身冲出长墙,拼死抗击,终于挡住了法军的疯狂进攻。这场恶战结束后,冯子材估计法军会重新反扑,就以“誓与长墙共存亡”的壮烈誓言,鼓励部下提高警惕,捍卫长墙。

不出所料,第二天拂晓,尼格里又指挥法军分作几路,杀气腾腾地再一次猛扑关前隘。隆隆的大炮响个不停,阵地上一片火海,双方都有很大伤亡。冯子材下了一道死命令:“我们与法国人决一死战的日子到了,希望大家奋勇杀敌,谁要是临阵逃跑,不问他是何军何系的,一律杀头!”

法军的攻势越来越猛,射过来的开花炮弹像雨点似的落在冯子材身旁。他的侄子请他稍作退避,他立刻咆哮道:“怕炮弹还打什么仗!我是宁死不退的,谁说退就是动摇军心。”

在大炮掩护下,法军持枪吆喝着,像恶狼一样猛扑过来,有的爬过了清军防守的壕沟,有的甚至越过长墙,形势千钧一发。冯子材当机立断,手持长矛,大吼一声:“冲啊!”奋不顾身地带头冲向敌阵。他的两个儿子也紧跟着跃出长墙,抡起大刀,左冲右突,奋勇砍杀。全军将士士气大展,潮水似的涌出栅门,一齐杀入敌阵,刀劈枪挑,与法军展开短兵相接的肉搏战。法军吓得目瞪口呆,霎时乱了方寸。突然,阵后又杀声大起,当地壮族、瑶族、白族、彝族、汉族,以及越南群众一千多人风驰电掣般冲杀进来。法军溃不成军,一个个丢盔弃甲,四处逃窜。

冯子材接着挥师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文渊城和谅山。这一仗,总共消灭法军一千多人,法军头目尼格里也身负重伤,由士兵抬着逃走。

镇南关之战,是中法开战以来最大的一次战役,从根本上改变了中法战争的局势,使中国反败为胜。

法国的茹费里内阁被迫倒台,但是,腐败的清廷却一心求和。这年6月,李鸿章与法国代表在天津签订屈辱的《中法新约》。法国把越南变成了殖民地,同时打开了中国西南地区的门户。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光绪皇帝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光绪出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一力主战”,竭力筹划备战之策。他一面“请停颐和园工程以充军费”;一面严令李鸿章认真备战。6月25日下谕旨对李鸿章进行斥责,指出“前李鸿章不欲多派兵队,原虑衅自我开”,现在“势甚急迫……李鸿章身膺重任,熟悉倭韩情势,著即妥筹办法”。并提醒李鸿章“俄使喀希呢留津商办,究竟彼国有无助我收场之策,抑另有窥觑别谋?李鸿章当沉几审察,勿致堕其术中,是为至要”。

7月1日,光绪再次通过军机处谕令李鸿章备战:“现在倭焰愈炽,朝鲜受其迫胁,势甚岌岌,他国劝阻亦徒托之空言,将有决裂之势。……我战守之兵及粮饷军火,必须事事筹备确有把握,方不致临时诸形制肘,贻误事机。”并指出:南洋各海口均至关重要,台湾又孤悬海外,日本必为垂涎,命令各督抚“预为筹备,勿稍大意”。

7月4日,光绪又针对李鸿章乞求英国领事转请英外交部派舰队赴日“勒令撤兵一节”,发出旨意:“倭人肇衅,挟制朝鲜,倘致势难收束,中朝自应大张挞伐,不宜借助他邦,至异日别生枝节”。并告诫李鸿章,这种“示弱于人”的做法,易生后患,“著勿庸议”。14日再谕李鸿章:“倭人以重兵胁制朝鲜,虽与商议撤兵,久未就绪,和议恐不足恃,亟应速筹战备,以杜狡谋。前经叠谕李鸿章先事预筹,毋致落人后著。现在事机紧迫,著李鸿章速为筹备,先派一军由陆路前往边境驻扎,以待进发。”“沿海各口,如旅顺、大连湾、威海卫等处,皆关重要,如何布置,均应逐一妥筹。其军火、器械、粮饷一切,均应日办齐,先期给发,方不致仓促误事。”

7月20日,日本应派重兵云集朝鲜,战争一触即发。23日光绪谕令李鸿章“倘倭兵逼近,已露交仗之迹,则衅开自彼,立即整军奋击,不可坐失机宜”。为加强台澎防务,24日光绪命宿将刘永福赴台湾组织战守。25日,丰岛之战爆发。光绪下令“诏免出使日本大臣汪凤藻回国”。并专谕李鸿章“现与日本业已开仗,必须厚集兵力,广筹后应”。

8月1日,光绪下诏对日宣战,指出:“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国法,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21日命四川提督宋庆帮办北洋军务,29日以恭亲王奕欣管总署、海军署事,并会同措理军务。10月13日以叶志超、卫汝贵临敌溃散,光绪将其罢职,以聂士成统两军。25日,日军强渡鸭绿江,接着连陷九连城、安东、凤凰城。29日,谕裕禄饬金州战备。30日,命提督唐仁廉募勇二十营,会安定、裕禄防剿。11月初,日军占领金州、大连。22日旅顺失陷,光绪责李鸿章“调度乖方,职留任”。是日,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向总署表示,愿意为中日“调处”,恭亲王奕欣等向光绪和慈禧转达了田贝意愿。当时光绪就直接指出:“冬三月倭人畏寒,正我兵可进之时,而云停战,得毋以计误我耶?”

光绪对畏敌如虎,不战即逃之将领严加惩处。11月27日,撤掉了“擅离职守摇惑人心”的龚照屿之职。12月3日,革去失金州城的副都统连顺之职,撤“救援不利”的提督程之伟和“拥兵不救”的赵怀业之职,并交刑部治罪。10日,鉴于奉天危急,谕军机大臣等设法调拨克虏伯炮支援。13日,海城失陷,宋庆退至田庄台。16日,谕将已因“临敌退缩”革职,析木城遇敌“又复溃退”的副都统丰升阿,记名提督聂桂林交刑部治罪。次日,又令将叶志超、丁汝昌交刑部治罪。19日复州陷敌。22日,谕军机大臣等,“亟应整顿队伍,激励将士,力遏西窜之路”。并令已复职之提督程允和、张光前和总兵姜桂题留营“戴罪图功,以观后效”。同时,光绪在慈禧的压力下,命张荫恒、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但同时继续布置战事。28日,命刘坤一为钦差大臣,“关内外各军均归节制”。

1895年1月,日本舰队游弋于成山海面。14日光绪“著李鸿章、李秉衡饬令各军,加意严防”。18日,日军在荣成湾登陆,不久占领荣成,攻陷威海卫南帮炮台。31日光绪颁旨惩罚“临敌退缩”之辈,并令北洋舰队和陆军“奋力冲击”,“且勿再失事机,致以战舰资敌”。此后,连发上谕,令海、陆军加强战守。7日,日岛炮台失守。9日,定远管带刘步蟾自杀。同日光绪诏责李鸿章:闻各舰被击沉情形,“不胜悲愤,北洋创办海军,殚尽十年财力,一旦悉毁于敌,疏防纵寇,震动畿疆,李鸿章专任此事,自问当得何罪?”令李鸿章“力图补救”,“齐力合剿”。17日威海卫失守,不久,慈禧太后派李鸿章赴日求和。李鸿章采用各种手段,以获得光绪“面谕”、“让地”之权,光绪在投降派和列强的逼迫下,令奕欣代传其口谕,接受李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但必须“斟酌重轻,与倭磋磨定议”。《马关条约》签订后,光绪以丧失领土、主权严重,表示坚决“不允”,拒绝签字用宝。但是,以慈禧为首的投降派,密谋策划,威逼光绪画押。5月2日,奕欣、奕、徐用仪、孙毓汶四人在朝廷上,集体向光绪发难,要求光绪批准条约。“上(光绪帝)犹迟疑,问各国回电可稍后否?济宁(孙毓汶)坚以万不可恃为词,恭邸(奕欣)无语,乃议定。众枢在直立候,上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奋笔书之”。翌日,“合约用宝”,《马关条约》正式批准。11日,光绪帝明发朱谕,宣示批准合约之苦衷,求“天下臣民皆当共谅”,“我君沉惟期艰苦一心,痛除积弊”。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光绪帝受维新思潮推动,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改革。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上谕”,开始变法维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屠杀维新党人,戊戌变法失败。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前夕,光绪帝有“留京以镇人心之意”。慈禧太后却挟其逃往西安。光绪“力图振作”之愿望始终无法实现。1908年11月4日突然猝死,疑被毒死。

李鸿章马关谈判遇刺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到达日本马关,从20日起,双方在春帆楼开始谈判。春帆楼本是日本医生藤野玄洋于1862年开办的诊所。此楼所处之地居高临下,风景秀丽,附近有一温泉可供疗养,远处是碧波激荡的海峡。藤野玄洋死后,其女美智子将此楼改办成一家河豚料理店。时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常来此吃河豚。

一日,伊藤博文在此一边饮酒品尝河豚,一边欣赏楼外景致,那海峡碧波之上的点点渔帆令其陶醉,他联想到自己的别号“春亩”,于是借着酒兴为此楼取名“春帆楼”。在第三次会议结束后,李鸿章从春帆楼乘轿返回下榻处,途中遇刺客枪击,弹中李的左颊眼下方。李鸿章遇刺后,表现得很镇定,当他苏醒过来,看着浸满鲜血的血衣,立即嘱咐随员将血衣保存好,不要洗掉血迹,并感慨地说:“此血可以报国矣。”